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为了建立鲁中地区土壤水分精细化预报模型,利用2010—2013年农田土壤水分自动站逐日资料进行土壤水分年、月变化特征研究,并结合附近自动气象站资料,以土壤水分平衡方程、农田蒸散模型为基础,采用逐步回归和曲线估计等方法建立4—6月无降水条件下平原水浇田与山旱田土壤水分1 d、7 d降幅的经验预报模型。结果表明:鲁中地区0~100 cm土壤水分贮存量年变化趋势和0~50 cm基本一致,年最高出现在8月,最低出现在6月,年降幅最大出现在3—6月,易出现干旱。对预报模型进行回代和预报检验结果显示,回代平均相对误差为0.07%,7 d模型和1 d模型滚动预报第7天0~50 cm土壤水分贮存量,绝对误差分别为-0.15和-2.17 mm,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0.07%和-1.56%,模型具有较强的理论基础和实用性,预报精度较高,为鲁中地区土壤墒情监测和精细化预报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2.
冬小麦土壤墒情预报及优化灌溉技术的计算机模型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利用土壤水分平衡方程,根据我省冬小麦的生长规律及冬小麦优化灌溉技术推广经验,建立了冬小麦土壤墒情预报及优化灌溉技术的计算机模型,利用该模型,可以较准确地预报未来1个月的土壤墒情变化,并可根据我省小麦的不同发育期给出以最高产量和最佳经济效益为目标的两种灌溉建议。  相似文献   

3.
利用土壤水分平衡方程,根据我省冬小麦的生长规律及冬小麦优化灌溉技术推广经验,建立了冬小麦土壤墒情预报及优化灌溉技术的计算机模型.利用该模型,可以较准确地预报未来1个月的土壤墒情变化,并可根据我省小麦的不同发育期给出以最高产量和最佳经济效益为目标的两种灌溉建议.  相似文献   

4.
基于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数据建立本地土壤水分变化模型,通过人工取土烘干法观测的实际土壤湿度数值对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数据进行修正和校订,再由修正过的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数据作为当日的初始湿度,通过天气预报中无降水日数或降水日期及雨量大小做出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失墒或增墒的模型,再通过不同的气象条件对增、失墒进行相关订正,做出相应的土壤墒情的预报,最后根据土壤墒情预报结果对照本地的土壤干旱量级指标,从而随时做出快速准确的本地旱情预报,为各级领导组织指挥农业生产、开展人影作业、指导农民进行田间管理等活动提供及时可靠的决策依据。本文通过此模型对2012年松原地区夏季干旱情况进行预报,再通过实际土壤墒情实况进行对比,预报结果基本正确。由于人工测值有一定随机性,所以人工观测值与自动站观测数据的对比只能做为参考而不可能完全吻合。但从长期数据应用情况来看,基于土壤自动水分观测站的土壤墒情监测及干旱预报模型方便稳定,反应水分变化趋势更有连续性。  相似文献   

5.
李德友 《四川气象》2003,23(1):4-6,18
考虑环流的动态演变特征在降水预报中的重要性基础上,设计了一种环流演变动态相似多元判别预报方法。用统计方法对历史降水个例的大气环流因子进行分析,在要素场上分别提取4个物理意义清晰、又具有立体性和动态演变性的要素因子,并求出降水天气过程的多元指标。采用要素变化趋势相似标准,以T213数值预报产品为预报初始资料进行计算处理,求出要素的变化趋势和大小,与历史降水的多元指标进行滚动映射和判别,自动预报出各县未来各时段天气,制作阿坝州分县晴雨逐日滚动预报,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6.
河南省墒情预报业务服务系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以往对作物不同生育阶段的耗水规律、适宜水分、干旱指标和农田土壤水分变化规律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的基础上,根据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开发研制了集河南省农田水分监测、预报和灌溉决策服务于一体的土壤墒情预报业务服务系统。该系统可较准确地预报未来一个月内的土壤墒情变化,并可根据作物发育特点,给出以最高产量和最佳经济效益为目标的灌溉建议。  相似文献   

7.
从气象应用角度介绍了一种基于卡尔曼滤波思想的制作线性连续常规天气要素的客观定量预报方法--滚动多元回归方法.并用其建立了贵州黔南地区12个站的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平均气温预报模式,通过效果分析得出其最低气温、平均气温的预报效果较好,最高气温的预报效果差些.但该方法既保留了卡尔曼滤波方法的优点,又克服了矩阵变换对计算条件的要求,具有简单、易行的特点,适合于计算条件较差的地级气象台开展温度、湿度等线性连续常规天气要素的客观定量预报.  相似文献   

8.
简要介绍了利用 1995~ 1997年T10 6资料 ,建立新疆区域逐日滚动分县要素指导预报系统的方法和技术  相似文献   

9.
杨林  潘启学陈熹 《广西气象》2005,26(A01):158-160
从气象应用角度介绍了一种基于卡尔曼滤波思想的制作线性连续常规天气要素的客观定量预报方法——滚动多元回归方法。并用其建立了贵州黔南地区12个站的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平均气温预报模式,通过效果分析得出其最低气温、平均气温的预报效果较好,最高气温的预报效果差些。但该方法既保留了卡尔曼滤波方法的优点,又克服了矩阵变换对计算条件的要求,具有简单、易行的特点,适合于计算条件较差的地级气象台开展温度、湿度等线性连续常规天气要素的客观定量预报。  相似文献   

10.
考虑环流的动态演变特征在降水预报中的重要性基础上,设计了一种环流演变动态相似多元判别预报方法.用统计方法对历史降水个例的大气环流因子进行分析,在要素场上分别提取4个物理意义清晰、又具有立体性和动态演变性的要素因子,并求出降水天气过程的多元指标.采用要素变化趋势相似标准,以T213数值预报产品为预报初始资料进行计算处理,求出要素的变化趋势和大小,与历史降水的多元指标进行滚动映射和判别,自动预报出各县未来各时段天气,制作阿坝州分县晴雨逐日滚动预报,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1.
首次采用区域数值预报模式与农业气象模型结合的技术途径, 构成一个气候模式-土壤水分模式-灌溉模式的系统模型。模型的数值天气预报部分采用大气过程与陆面过程耦合的区域气候模式; 农业气象模型采用适用于冬小麦区的土壤水分和灌溉管理预报模型。研究表明, 本模型较农业气象模型中一般用气候平均作为环境背景场的方法其预测能力有显著提高, 并提供覆盖整个小麦生长期的区域土壤水分定量预报和灌溉管理服务, 具有很好的使用和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12.
内蒙古雨养农业区土壤水分动态监测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根据多年实际观测资料,在土壤水分平衡参数模拟方法的基础上,利用初始土壤有效水分贮存量、降水量和实际蒸散量3要素,建立了0~50 cm土层的土壤水分动态监测模式,确定了各项参数的计算方法。通过11个站点两年的检验和试用,对主要农作物春小麦和春玉米农田的水分状况监测准确率达80%以上。同时,对两个站点的土壤水分进行了预报,准确率平均为92%。  相似文献   

13.
天津市多模式气温集成预报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遗传算法和粒子群算法的基础上,采用权重分配方法开展基于混合演化算法的多模式气温集成预报方法研究。利用2012年5—10月中国气象局GRAPES模式、北京市气象局BJ-RUC模式、中国气象局T639模式、天津市气象局TJWRF模式24 h预报时效的逐6 h地面2 m高度气温和35个天津区域自动气象站点资料,通过逐日滚动建立集成预报模型,对混合演化算法的多模式气温集成预报方法进行了绝对误差在2℃以内的分级、分类及分站检验分析。结果表明:使用该方法建立的气温集成预报模型具有比较可靠的预报能力,预报误差明显小于任一成员,预报准确率高。按绝对误差不大于2℃的检验标准,2012年35个站逐6 h气温、最低气温、最高气温的集成预报平均准确率分别为76.34%,77.88%,78.00%。  相似文献   

14.
土壤湿度影响中国夏季气候的数值试验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利用"全球土壤湿度计划第2阶段"提供的土壤湿度资料强迫区域气候模式RegCM3,通过数值试验讨论了土壤湿度对东亚夏季气候模拟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合理考虑土壤湿度的作用,能够提高区域气候模式对中国夏季降水和2 m气温的空间分布型及逐日变化的模拟效果;模拟结果与观测的相关分析显示,降水和2 m气温的年际变化都得到了有效改进,这种改进在气温上尤为明显。不过上述改进具有区域依赖性。数值试验结果表明,气温对土壤湿度的敏感性强于降水,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提高降水模拟效果的难度。总体而言,合理的土壤湿度能够提高区域气候模式对中国夏季气候的模拟能力。因此,合理描述土壤湿度的变化,是提高中国夏季气候预报技巧的潜在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5.
河南省土壤湿度年变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河南省土壤墒情预报模型中建立的河南省台站土壤墒情数据库资料,对不同类型土壤湿度进行分析,从而确定不同类型土壤湿度差异、地下水对土壤湿度的影响及河南省土壤湿度的年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6.
山东省霜冻天气分区客观预报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山东省霜冻气候概况,把全省分成6个预报区,每个区选取有代表性的测站,应用探空、地面观测资料和逐步回归方法,建立测站的日最低气温和日最低地温的短期预报方程;把HLAFS数值预报资料代替高空资料代入预报方程,进行最低气温和地温的预报;根据霜冻与气温和地温的关系及分区预报霜冻的标准,判别预报区内有无霜冻。建立了山东省霜冻天气短期分区预报业务系统。  相似文献   

17.
内蒙中西部土壤水分统计插值模型试验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选取内蒙古中西部地区乌拉特中旗、二连浩特和乌海3个观测站点2001年4月至2004年11月的土壤水分实测数据和同期的地面气象逐日观测资料,运用前期降水指数法原理、水量平衡原理并结合最小二乘法建立了一个土壤水分插值模型,探讨了此模型的模拟优度及外推的可行性,运用F检验和残差分析来进行拟合值检验.并对2004年3站的土壤水分插补值进行了验证.为日后土壤水分对沙尘暴贡献度的区划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8.
The authors use numerical model integral products in a third level forecast of synthetically multi-level analog forecast technology.This is one of the strongest points of this study,which also includes the re-ducing mean vacant-forecast rate method,which pos-sesses many advantages with regard to filtering the analog term.Moreover,the similitude degree between samples is assessed using a combination of meteorological elements,which works better than that described using a single element in earlier analog forecast studies.Based on these techniques,the authors apply the model output,air sounding,surface observation and weather map data from 1990 to 2002 to perform an analog experiment of the quasi-stationary front rainstorm.The most important re-sults are as follows:(1) The forecast successful index is 0.36,and was improved after the forecast model was re-vised.(2) The forecast precise rate (0.59) and the lost-forecast rate (0.33) are also better than those of other methods.(3) Based on the model output data,the syn-thetically multilevel analog forecast technology can pro-duce more accurate forecasts of a quasi-stationary front rainstorm.(4) Optimal analog elements reveal that trig-gering mechanisms are located in the lower troposphere while upper level systems are more important in main-taining the phase of the rainstorm.These variables should be first taken into account in operational forecasts of the quasi-stationary front rainstorm.(5) In addition,experi-ments reveal that the position of the key zone is mainly decided by the position of the system causing the heavy rainfall.  相似文献   

19.
城市火灾的气象条件分析及火险预报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康嫦娥 《气象》1993,19(7):47-51
在分析石家庄市近20年上千次火灾气象条件的基础上,得出了火灾的时间变化规律与气象要素的关系,建立了分月火险等预报方程。此方法已投入日常业务使用,收效显著。在分析火灾与“焚风”的关系上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在采用“实效湿度”上有所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