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吴良会 《气象》1981,7(11):18-18
我站地处川西平原,冬半年轻雾很多。在观测中,有时有以下的记录: 观测时间 相对湿度(%) 水平能见度 天气现象 08时 90 5千米 = 14时 55 5千米 ∞ 20时 92 4千米 = 看来,08时和20时记轻雾是正确的,但14时记霾对吗?有的同志认为,在一天中由轻雾转为霾又转为轻雾是不可能的,肯定观测记录有误。但是据该日值班员说,14时观测时空气普遍混浊,暗色远物呈浅兰色,太阳呈土黄色,空气湿度又小,所以记了  相似文献   

2.
谈刚毅 《气象》1981,7(6):26-26
在一些地区,随着工矿企业的发展,出现烟幕的次数增多。于是出现了一些地区观测规范中没有具体说明的业务技术问题;例如,烟幕与轻雾能否同时记录,即其中之一。现举例如下。 1980年1月18日02—08时本站的北、东、南三个方向有较浓的烟幕和轻雾混杂在一起,能见度O.8千米。而在无烟幕的西方,仅有轻雾,能见度在4.0—5.O千米之间。其他气象要素情况为:02—08时静风,  相似文献   

3.
地面测报工作中,编发的气象报告应真实地反映测站天气实况,与气簿中的正式记录相一致。但若按正常观测程序观测后,在正点前又出现更重要的天气现象,则应进行补测改报(一般指云、能见度、天气现象项目),补测记录记人值班日记中,气簿—1中的原始正式记录不能更改。如:某站某日14时气簿—1中能见度纪录为3.0km,原有扬沙。13:56扬沙发展成沙尘暴,能见度降至0.5km。此时能见度、天气现象均须补测改报。  相似文献   

4.
在地面气象观测中,云、能、天的观测是难度较大的目测项目,为能使广大台站准确地记录,许多有关气象观测技术解答中有这样的规定,当能见度<4.0千米时必定要记录天气现象,4.0—<10.0千米时可有天气现象也可以没有天气现象,≥10.0千米时无天气现象。对这一解说,在实际工作中,许多观测员是不理解的,并且不少人还提出<10.0千米时必须记录天气现象,甚至有的同志在有关技术刊物上也提出<10.0千米时须有天气现象的观点。如何评论这一问题呢?作者认为这是一个关系到理论的问题,对其讨论,有利于提高能、天观测的水平。  相似文献   

5.
一般来说,在各个季节,轻雾的产生所要求的湿度条件和影响的能见度并不完全一样,但却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我对60个轻雾个例按冬半年和夏半年分别作了统计(表1)。由上表可见,冬半年轻雾生成时,相对湿度一般在65—85%之间,能见度在5.0—10.0千米之内;夏半年轻雾生成时相对湿度一般>90%,能见度在1.0—7.0千米之内。在实际工作中,只要了解了一些天气现象的相互关系和规律,就比较容易对错误的  相似文献   

6.
对洛阳市1961--2005年10个站逐日雨量资料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洛阳暴雨集中在7曲月,且7—8月单站暴雨较多。有2个暴雨多发区域中心,一个在北部的丘陵区,另一个在南部山区。年区域暴雨出现≥4次时,有准3a的周期变化规律;≤3次时,有准5a的周期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7.
经集体观测检查,一些站对能见度、云高、云状、天气现象等目测项目的观测和认识是很差的。有的观测员对本站能见度目标物距离不熟悉,不是一问三不知就是回答不完全。在季节、时间、天气条件不同的情况下,能见度估测不是偏大就是偏小。也有的站由于对云的族、属、类的定义和电码不熟悉,在记录上云的层次分不清楚,存在着传统性、习惯性的差错。同时目测低云高度,一站之间竟相差1.0千米之多,究其原因,主要是这些站没有进行集体观测,没有统一认识。即应该统计和掌握当地各季节各种云的平均高度和可能出现的高度,与实测云高比  相似文献   

8.
文章利用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乌中旗(海流图)、东胜、锡林浩特、朱日和、通辽6站2004-2006年3—5月及2007年3、4月地面气象常规沙尘观测记录,以及与其相对应的PM10自动监测仪逐日5min资料和器测能见度观测的额济纳旗、朱日和、乌中旗、锡林浩特4站对应浮尘、扬沙、沙尘暴日逐日5min一次的能见度数据(世界时),分析了PM10与水平能见度之间的关系;统计分析了沙尘天气发生时PM10的浓度分布特征;得出了利用PM10进行扬沙、沙尘暴天气观测分级的界限。  相似文献   

9.
胡伯彦  冯雷  陈志豪 《气象科技》2015,43(1):151-155
利用1996—2013年上海虹桥机场逐时地面观测资料,对影响机场正常运行的主导能见度低于800 m(低能见度)和跑道视程(RVR)低于550 m(低RVR)时次的出现次数进行统计分析,得到以下结论:1996—2013年虹桥机场除2002年低RVR时次出现较多外,其余年份均为低能见度时次出现更多;低能见度及低RVR时次出现次数分别以57次/年和26次/年的速率减少;季节变化特征显示两者均在12月出现最多,9月出现最少,11月至次年2月是两者出现的高频季节,5—9月为低频季节;一天中低能见度及低RVR多集中出现于19:00—01:00(世界时),其中23:00达各自峰值;进入夜间后低能见度时次的出现比率首先较大,后半夜开始低RVR影响逐渐凸显。虹桥机场低能见度时次出现次数随能见度数值的降低呈先减少后增多趋势,低RVR时次则在150~200 m及0~50 m两个区间出现次数较多。  相似文献   

10.
正(2019年10—12月)重要天气过程概述江西省气象台陈娟1大雾过程2019年10—12月,江西区域性大雾(全省单日15站以上大雾)日数为3 d,较常年同期明显偏少,偏少11.6 d,其中单日出现30站以上大雾为1 d。10月29—30日全省连续2 d出现大雾天气,范围较广,能见度低,其中29日全省有47站出现大雾,能见度小于200 m浓雾有20站。  相似文献   

11.
1 大雾过程2018年10—12月,江西省区域性大雾(全省单日15站以上大雾)日数为21d,与常年相比偏多6.4d,其中单日出现30站以上大雾为9d。11月23—30日全省连续8d出现大雾天气,范围较广,能见度低,其中27日全省有52站出现大雾。12月20—22日全省连续3d出现大雾天气。12月17日全省72站出现大雾,为2013年以来范围最广、强度最强的大雾过程,其中32站出现强浓雾(能见度低于200m),11站能见度低于100m。  相似文献   

12.
利用饶平站2011年1-12月定时人工观测能见度资料,对比Belfort M6000能见度仪测得的能见度数据,分析表明:M6000能见度仪器测值与人工观测值在0~20 km两者相关性高,随着能见度的增大两者差距也越大;能见度仪器测量相比人工观测具有高精度、数据客观、不受人为因素影响等特点;人工观测能见度观测范围广,观测所得为周围大气平均状况,在大气不均匀下误差较小;出现视程障碍天气现象时M6000能见度仪测量值在空气中含有高水汽、液态水的情况下比人工观测能见度值明显偏小.  相似文献   

13.
山东省短时强降水天气的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山东省2007—2010年常规观测资料、山东省区域和国家级自动气象观测站降水观测资料,研究短时强降水天气的时间和地理分布特征,分析短时强降水出现的时间、落区和强度,并对1小时降水量≥100mm的短时特强降水的天气系统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7—2010年山东省短时强降水天气一般出现在5—10月,7—8月较多;1小时降水量≥100mm的短时特强降水都发生在7—8月;出现短时强降水天气的时段以午后至傍晚居多,夜间次之,上午最少;当500hPa位于西风槽前和副高边缘,700hPa和850hPa位于西风槽前或存在切变线,地面有冷锋影响时,有可能发生1小时降水量≥100mm的短时特强降水天气。  相似文献   

14.
利用长沙、浏阳、宁乡3站1981-2010年30 a霾观测记录,按照相对湿度判识标准订正霾日数,进行两种判识标准对比分析,给出三站记录偏差,结果表明:台站按照《规范》对霾观测记录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两种判识标准记录的霾日数相差较大,订正前后年平均偏差率宁乡38.8%、长沙52.5%、浏阳64.6%,月平均偏差率宁乡48.3%、长沙56.65%、浏阳68.0%;霾最多出现在12月,其次是1月、11月,最少出现在7月,次少在6月和8月.为使霾观测记录更趋完整、连续和合理、为霾观测及其资料应用提供重要依据,必须对历史资料序列订正.24h定时观测、使用能见度观测仪与大气气溶胶浓度观测数据相结合判识霾,是确保霾记录真实可靠最有效的办法.  相似文献   

15.
江西省春夏季强对流天气气候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1960—2007年江西省87个地面气象站常规观测资料,对江西冰雹、雷雨大风(风速≥17m/s)和强降水(雨强≥30mm/h)3种强对流天气气候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冰雹、雷雨大风和短时强降水年平均发生次数分别为13.7、181.4、123.8站次。冰雹和雷雨大风有明显的月际变化,冰雹站次峰值在3—4月,占总数的79.1%。雷雨大风站次有2个峰值,分别在7—8月和4—5月,占总数的44.3%和31.7%,且4月全省10站以上的大范围雷雨大风日数最多。自1990年以后,冰雹和雷雨大风呈逐年减少趋势。短时强降水主要出现在6—8月,占总数的70.3%,大范围短时强降水过程日数8月最多。在地理分布特征上,冰雹丘陵、山区多,平原少,赣东北最少,并有6个冰雹多发区;雷雨大风东多西少,平原和河谷或峡谷地区多山区少,赣西北最少,有5个雷雨大风多发区;短时强降水东多西少,南多北少,有5个高值中心。  相似文献   

16.
对洛阳市1961-2005年10个站逐日雨量资料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洛阳暴雨集中在7-9月,且7-8月单站暴雨较多。有2个暴雨多发区域中心,一个在北部的丘陵区,另一个在南部山区。年区域暴雨出现≥4次时,有准3 a的周期变化规律;≤3次时,有准5 a的周期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7.
利用2017—2020年天津地区交通自动气象站、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部分区域自动气象站的能见度和降水量观测资料,分析了对高速公路交通安全产生较大影响的低能见度时空特征及其与降水的关系,进而给出各高速公路低能见度风险等级及对应的关键服务期。结果表明:天津地区低能见度年均日数为22.1 d,空间分布差异明显,北部出现频率最多,西部、南部次之,东部最少。低能见度大多集中在9月至翌年2月,且出现频率夜间高于白天,通常在06时前后达到最大。夏季降水对低能见度产生有明显影响,7—8月受降水影响的低能见度约占全部的47.1%,集中发生在13—15时和19时至翌日08时两个时段。低能见度风险等级较高的高速公路约占全部的57.1%,不同高速公路的重点关注路段和关键服务期也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8.
1 观测到的雾某日 0 7:1 0 ,观测员接班巡视仪器时 ,能见度较好 (≥ 1 0 .0 km) ,没有轻雾、雾现象 ( 0 5时能见度 1 2 .0 km) ,观测员刚从观测场回到值班室 ,从窗口看到外面大雾弥漫 ,观测能见度只有0 .2 km;另一日 ,0 8时观测时能见度记录 1 2 .0km( 0 5时能见度 1 2 .0 km)  相似文献   

19.
基于自动站资料的灰霾观测判据研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针对当前有较大争议的灰霾观测中两个判据(能见度和相对湿度)的阈值选取问题,对嘉兴市2007—2009年人工观测灰霾记录,观测站能见度自动仪及相对湿度等资料以及2007—2009年环保部门空气污染指数、周边地市霾日进行了对比分析,对人工观测灰霾日数的合理性进行探讨;并进一步根据同年份能见度自动仪资料及相对湿度自动站资料,调试不同的阈值,将得出的灰霾天数与人工观测值再次进行对比,最终提出一个适用于本地实际的灰霾日观测判据,并指出经过订正后的自动站资料可替代人工观测值用于霾雾的辨析。  相似文献   

20.
空气污染抑制小雨:华南与青藏高原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雄  苏志 《气象学报》2014,72(3):596-605
以能见度作为气溶胶浓度表征物,采用1980-2011年青藏高原和华南共10个台站资料,分析空气污染对降雨的影响。结果显示:青藏高原空气质量一直维持在很好状态,而华南地区存在严重的空气污染;华南地区的南宁、北海、百色3站小雨下降趋势明显,而青藏高原5站和华南地区的梧州、桂林2站的小雨趋势变化不明显;南宁、北海、百色3站20时能见度与随后24 h(当日20时至次日20时)小雨雨量正相关显著,而青藏高原5站和梧州、桂林2站20时能见度与随后24 h小雨雨量正相关不显著,这可能表明南宁、北海、百色3站小雨下降趋势与空气污染抑制有关;定量分析显示能见度每降低1 km,南宁、北海、百色3站小雨雨量分别减少0.019、0.028和0.027 mm;南宁、北海、百色3站出现小雨时20时能见度与未来24 h内各时次归一化对流有效位能正相关显著,这一现象与空气污染抑制小雨现象吻合;归一化对流有效位能对地面能见度/气溶胶激励效应的响应时间每日有两个高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