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球自转速度的突然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紫金山天文台及其所属的徐家汇观象台的天文测时成果,我们发现在1959年7—8月间徐台石英钟的日差有一次突变.为了考查日差的变化情况,我们把1959年6月至9月间的天文测时成果,每半个月作一个平均点,再从平均点计算石英钟的平均日差.在上述期间,紫金山天文台用两具中星仪进行观测,徐家汇观象台用两具中星仪(其中一具有光电装置)和一具超人差棱镜等  相似文献   

2.
本文概述Zeiss光电中星仪自动化改革的主要情况。它使用程序控制器和纸带输入机自动控制中星仪转轴和对度盘。  相似文献   

3.
本文讨论了某些系统误差对测时、测纬和组改正的影响。文中除了讨论星表误差的影响外,还对光电中星仪计算了星等差的影响,对Ⅰ型光电等高仪计算了光谱型差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这些影响都是明显的。  相似文献   

4.
本试验在邦贝中星仪上进行。光电测微器由原接触测微器、光电检测器和伺服跟踪机构组成,能自动对准和跟踪星像。由穿孔纸带指令操纵机械传动装置执行:转置水平轴、安放望远镜天顶距和确定伺服电机跟踪每颗星的速度、操纵望远镜扫描来实现光电寻星和导星。用光电测微器记录星过时刻和实现观测自动化后,能从天文观测结果中消除人差和光电装置的迟滞差;减小大气抖动、天空背景和光电装置的噪音、导星和操作仪器引起的误差,提高测时的准确度和精度。  相似文献   

5.
一、引言上海天文台光电中星仪工作已将近六年之久,其观测的精确度无论是观测组内的内部符合或组与组之间的外部符合均逐年有所提高.尤其是对于可以检查内部符合的平均单星误差而言,已经从1957年的±降低到1962年的±.这样的观测精确度与目前世界上的光电和目视测时仪器相比是不差的.为了寻求进一步提高精确度的途径,我们在该光电中星仪(蔡司型号 No.14968)上进行了一些研究;对引起单星误差的  相似文献   

6.
本文指出了天文光电观测中,测定光电装置迟滞差的传统方法的缺点。提出了由观测室室温推求迟滞差的方法,以及减小迟滞差随气温而变化的途径。比较了由室温推求迟滞差值和用氖灯测定迟滞差值分别计算光电中星仪的测时结果。结果表明,用本文提出的测定迟滞差的方法,是一种简易可行的方法。文章并对“零温度效应光电装置的设计原理”进行了讨论。本文提出的方法也适用于我国正在改装为光电记录的T_4经纬仪。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中星仪转置水平轴的自动控制电路,它是我们介绍的自动化光电测微器中星仪的最后一部分。给出控制电路图,并分析其原理。  相似文献   

8.
本文讨论了某些系统误差对测时、测纬和星组改正的影响。除了对星表误差进行定性讨论外,并对Ⅰ型光电等高仪计算了光谱型差的影响,对光电中星仪计算了星等差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这些影响都是明显的。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了利用电容传感原理研制的电容式气泡水准器。其传感器是由粘于水准管玻璃表面上的四块铝箔组成。它们构成两个差动电容,测定两电容之差,即可得到气泡的位置。本装置测量范围为12角秒,精度为±0.1角秒.测量结果实现数字化及自动打印记录,并与目视兼容。应用于中星仪观测时,大大压缩了人差,提高了测时精度。  相似文献   

10.
本文给出了光电中星仪测定火星赤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本中星仪(Zeiss No.20618)是1975年4月从北京天文台调来的。仪器到达后,即与Ⅱ型光电等高仪安装于同一临时观测室里进行校准与维护,同时开始进行光电改装试验。由于人力物力等各方面原因的影响,77年底光电改装基本结束,以后断断续续地边观测边调试,至79年4月下旬中星仪用于其他课题的试验而停观测为止,共观测  相似文献   

12.
风对于测时的影响,早就为人们所注意,不少人对此进行了研究。为了研究风对中星仪测时结果的影响,我们对陕西天文台10cm蔡司折轴式光电中星仪1972—1976年5年的2091组观测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陕西天文台观测时的风向以东北风为主(占60%),西风较少,而从东南到西南的  相似文献   

13.
光电导星装置是自动化光电测微器中星仪中的主要部份。本文介绍它的基本原理,并对电路进行了分析。实际观测使用表明,导星精度达到优于10″。结构简单,工作可靠。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讨论了利用光电等高仪和中星仪联合工作绝对测定恒星位置问题,并对我国即将实施的基本星表观测所应采取的方案提出了初步意见。  相似文献   

15.
本文给出了紫台光电中星仪1980—1985年的观测归算到FK5(J2000.0年)星表系统的508颗恒星的赤经改正.平均误差为±2.12ms.  相似文献   

16.
随着观测精度的提高,对仪器基墩稳定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像子午环这类高精度的仪器。对于中星仪而言,其主要的仪器误差是水平差和方位差,其中最重要的是方位差,因为水平差是可以实时测定的。本文从分析中星仪的方位随温度的变化着手,研究引起其变化的内在原因,作为新子午环设计的借鉴。  相似文献   

17.
本台测时所使用的仪器是帕蘭(Prin)80毫米迥转中星仪,并由超人差测微器与记时仪自动记录观测所得时刻。观测一般在世界时11~h—13~h之间进行。每次观测的星数一般是10—12颗,天顶南北的星体约各占一半。观测结果的整理则採用梅耶(Mayer)公式,恒星赤经以FK_3星表系统为根据。观测者为龔惠人、羅定江、沈祖耀三人。中星仪所在经度为束经8~h5~m42_(?)~s890。  相似文献   

18.
用运转中星仪测时,据梅耶(Mayer)公式,有式中 u:时钟改正量, α:所观测星的赤经, T:所记录的中天时刻, i:仪器的水平差, I:水平差的系数, k:仪器的方位角差, K:方位角差的系数, d:钟速差、光行差、接触条宽、以及其他系统差的订正。今根据徐家汇观象台自1952年11月至1954年2月共16个月间的观测数据,决定T与i的误差ε_т,ε_i,包括观测者(K),(S),(L)三人。徐台测时用口径80mm,焦距86cm的帕兰(Prin)中星仪,目镜放大率约100倍。所用接触测微器由马达带动,并用人手操纵。观测一般使用两具记  相似文献   

19.
在天体测量学中,记时仪是重要的记录仪器之一。在实际的观测工作中,记时仪不但决定观测的工作量,也影响观测的质量。上海天文台的光电中星仪及丹容等高仪,原来使用的记时仪,维护工作量大,影响观测工作的正常进行。从1979年起,采用PMOS数字电路研制了中天时刻记录仪。经过一年多的使用,工作稳定可靠,经改进设计,又研制了用在半自动化光电中星仪上的ZP_5型中天时刻记录仪。同时,在丹容等高仪上设计,研制了ZA_6型等高时刻记录仪。  相似文献   

20.
本台测时所用的仪器是 No.1:帕兰(Prin)80毫米,与 No.2:100毫米蔡司(ZeissNo.14968)回转中星仪,并由超人差测微器与记时仪自动记录观测所得时刻.观测一般在世界时 11~h—13~h 之间进行.每次观测的星数一般是10—12颗,天顶南北的星体约各占一半.观测结果的整理采用梅耶(Mayer)公式,恒星赤经以 FK_3星表系统为根据。观测者为龚惠人,罗定江,沈祖耀,苗永睿四人。中星仪所在经度帕兰为东经8~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