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中国黄土高原中几个剖面的岩性、地层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黄土高原第四纪黄土堆积的地层划分,以及与第三纪的界限问题,长期以来存在着不同的意见.在地层划分问题上许多人认为黄土地层剖面中第一层褐土型古土壤以上的黄土层为晚更新世堆积;并且认为黄土堆积最早始于距今100万年以前.多年来,我们在黄土高原进行了大量的野外调查研究,对比了不同地点的黄土地层剖面,对黄土高原的黄土地层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的认识.本文利用三个典型地层剖面的综合研究资料(图1),对黄土高原的第四纪黄土堆积地层划分及其下限问题加以论述.这三个剖面分布于第四纪地质史上有不同发展特点的地貌区内.平凉附近的剖面位  相似文献   

2.
根据2018年秋季至2019年夏季4个季节的海滩剖面形态测量和表层沉积物粒度分析结果,研究了海阳万米海滩地形和表层沉积物粒度季节变化特征,探讨了控制研究区砂质岸滩季节性演化的因素.结果表明:连理岛-东村河口以西海滩剖面形态在强动力和弱动力条件下分别呈"上蚀下淤"和"下冲上塑"特征,夏季台风造成的滩肩侵蚀量大于冬季风,在...  相似文献   

3.
海滩养护目前已成为防治海岸侵蚀的主要措施.养滩工程后海滩剖面发生较大的变化,对剖面的变化过程进行研究,可以理解海滩地貌和动力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可以对养滩工程进行评价.通过对北戴河西海滩和中海滩两处养护海滩剖面的养护前、养护初、3个月、6个月、9个月和1年后等时间节点进行剖面形态测量,对海滩剖面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填沙区内海滩在养滩工程初,滩肩按照设计增宽约30 n,即原岸线平均向海推进约30 m;养滩3个月后填沙岸段侵蚀较大,两个海滩滩肩宽度共缩小约7~14m;6个月后滩肩宽度相比3个月时再减小4 m,大部分剖面蚀退量开始减小;9个月后和1年后的侵蚀量相对之前更少,有些剖面甚至开始淤积.由于填沙区内侵蚀的物质向两侧运移,使得填沙区外海滩剖面则基本上一直处于淤积状态.1年后滩肩宽度相比养护前宽度增宽约为12~16 m.西海滩和中海滩在1年后填沙保存分别为88.7%和75%,养滩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4.
山东半岛南北岸砂质海滩剖面时空变化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山东半岛南北岸(烟台和日照)两个砂质海岸实测地形剖面为研究对象,应用经验正交函数(EOF)提取海滩2012年11月至2015年11月夏、冬两季剖面监测数据中的前4个模态的空间特征函数和时间特征函数,分析烟台和日照两个岸段砂质海滩剖面的时空演变特征,并对这两段海岸的地貌和沉积特征差异进行对比,探讨了山东半岛南北岸段砂质海岸动力环境的差异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第一特征函数是海滩剖面变化的最主要模式,两个岸段剖面的第一特征函数都以低潮线剖面的最大波动为主要特征,与波浪、潮汐共同影响有关;第二特征函数则是以高潮带至上冲流作用上限之间的剖面波动为主要特征,主要受风浪季节性周期变化控制;第三、四特征函数推测与偶然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5.
根据泾河泾阳段一级阶地前缘古洪水沉积剖面(JYc)中285个样品的粒度成分和元素含量分析,结合野外观察、剖面顶部样品光释光测年结果和历史文献记录,研究了泾河泾阳段公元960-1662年间持续约702年的JYc剖面沉积所指示的古洪水变化.结果表明,泾河泾阳段持续约702年的JYc剖面沉积物以粗粉砂、极细砂为主,各组分在整...  相似文献   

6.
渤海湾曹妃甸80年代以来海岸剖面变化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依据曹妃甸地区1983、1996、1997三个年份10条海岸剖面资料,估算了该区海岸剖面的年际间与季节间的侵蚀堆积量以及变化速率,分析了海岸剖面的变化规律,认为季节性的风浪作用会造成浅滩的侵蚀,而长期的各种因素综合作用则以水下斜坡受蚀、浅滩堆积、整个海岸剖面缓慢向陆移动为主。曹妃甸地区本世纪以来海岸变化主要受波浪作用和缺少泥沙供应的影响,同时全球海平面上升、地面沉积和强风暴潮等因素亦不可忽略。  相似文献   

7.
椒江河口浮泥的分布和调整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应用光学和声学泥沙剖面监测系统,进行1991、1994和1995年3个航次的椒江河口最大混浊带纵横剖面和时间剖面观测.在受控于潮流和径流对比条件的周期性调整基础上,椒江河口浮泥层还表现出非主流聚集趋向和洼地聚集趋向,促使最大混浊带保持对边界条件十分敏感的泥沙储库.  相似文献   

8.
河北阳原泥河湾层的沉积相及沉积系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比较沉积学的原则,研究了河北阳原县22个泥河湾层的剖面的沉积结构,参考粒度分析及介形虫的古生态资料,确定了泥河层的沉积环境演变.平面上划分三个沉积系列,垂向上划分出12个沉积相模式.  相似文献   

9.
根据中国地质矿产部南海地质调查指挥部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拉蒙特-多尔蒂地质观测所签订的联合调查南海地质技术合作协议及1985年3月中美双方工作会晤主要精神,中美联合调查南海地质第二阶段海上调查工作于1985年12月30日胜利结束.这次海上调查分两个航次进行.1985年10月19日中方《海洋四号》和美方《康拉德号》抵达蛇口港,20日双方进行了人员交流(三位美国科学家上中方船,三位中国科学家上美方船)和设备交换.21日两船离开蛇口赴调查区开始第一航次的调查,至11月29日结束双船地震作业,历时29天.在南海陆架、陆坡、深海盆完成了20条扩展排列剖面和两条合成排列剖面.在进行双船地震工作的同时,进行重力、磁法、测深和声纳浮标等项测量.  相似文献   

10.
为了提高温度剖面的预报精度,提出了一种基于遥感数据的温度剖面预报方法.文中使用27个实测温度剖面和遥感SST、SSHA数据实现了对温度剖面的预报,并用该点的ARGO数据进行了检验.实验结果表明,将遥感数据同化到温度剖面的预报中是可行的,并能有效的提高温度剖面的预报精度.  相似文献   

11.
翁毅  张伟强 《台湾海峡》2011,30(2):264-268
广州番禺东涌剖面样品的AMS(磁谱仪)年龄及红树林孢粉分析结果表明,珠江三角洲存在晚更新世和全新世的红树林,红树林是海侵的标志之一.按照检出红树属花粉的9个剖面的分布以及5处埋藏红树林腐木的分布,可以描绘出全新世海侵的边界.根据东涌剖面的沉积旋回、样品年龄、红树林花粉含量曲线、半咸水-淡水硅藻及热性-温性硅藻含量曲线的综合分析,可将沉积环境的变迁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和第三阶段的海侵有利于红树林的发展,第二阶段不利于红树林的发展,第四阶段的晚全新世,红树林的生长频繁,显示人为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半遮蔽型海滩由于一侧海岬的差异作用而影响海滩的演变过程。本文以青岛石老人海水浴场海滩为例,基于对3条典型剖面连续11年现场监测的高程数据,利用经验正交函数(empirical orthogonalfunction,EOF)分析方法将该海滩各剖面高程数据组成的原始距平矩阵依次分解为相应的空间和时间特征函数,分析了石老人海滩的形态演化特征、蚀淤趋势及驱动因素,并采用方差总占比超过77%的前3个经验正交函数来反映此类海滩的基本演化情况,分别为:表征长时间尺度砂质海滩滩面最主要蚀淤变化趋势的第一模态、表征季节性蚀淤变化及其引起的滩肩剖面形成增长或削弱消亡的第二模态和表征人类活动、偶发因素或海岸地形等引起的具有随机性的不规律蚀淤变化的第三模态。结果表明:11年来石老人海滩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平稳期(2009年1月—2011年7月),第二阶段为突变期(2011年7月—2012年9月),该阶段之后至今,是第三阶段的平稳期(2012年9月—2019年12月)。海滩剖面在自然和人类活动影响下的高程变化范围在0.1—2.0m范围内。波浪是影响该海滩形态演化的最主要水动力因素,岬角对半遮蔽型海滩的差异庇护作用导致不同位置的剖面演化存在差异。高频率台风的影响、海平面阶段性升高并长期保持较高水平导致了远离岬角的开放岸段存在明显阶段性调整,剖面滩肩宽度减少约30m,岬湾内部剖面则相对稳定,目前海滩剖面形态在第二阶段突变期后达到了新的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13.
黄河兰州段高河漫滩洪水沉积及其气候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兰州黄河高河漫滩沉积剖面中60个样品的粒度分析,研究了兰州黄河140 aBP来河漫滩沉积指示的洪水变化.结果表明,黄河兰州段高河漫滩沉积剖面分层明显,对洪水的发生和短期降水量变化反映清楚,分辨率高,能够作为较好的指示洪水和降水量变化的指标.黄河河漫滩沉积物的粒度成分反映了沉积时期洪水搬运动力的强弱变化,粒度成分较粗,指示沉积时期洪水搬运动力较强;粒度成分较细,指示沉积时期洪水搬运动力较弱.研究剖面分为10个沉积阶段,指示了10次大小不同的洪水和10个降水较多的年份.10个洪水阶段之间为没有洪水发生或洪水规模很小的阶段,指示降水正常或贫乏的年份.剖面第4层为1904年的洪水沉积,代表的最大洪水流量为8 500 m3/s,第5、6、7、8、9、10阶段洪水规模都要小于1946年,最大洪水流量小于5 900 m3/s,即140~100 aBP间最大洪水流量小于5 900 m3/s.剖面粒度特征随着深度具有明显的粗细变化规律.根据各层粒度组成特征及确定漫滩洪水深度的依据,可以得出剖面10个阶段河漫滩洪水深度和规模,由大到小的变化顺序依次为第4阶段>1阶段>2阶段>8阶段>3阶段>9阶段>7阶段>5阶段>6阶段>10阶段.LS剖面10个洪水阶段都是由兰州及以上黄河流域或洮河、大通河、大夏河等支流当年降水量明显增加造成的.  相似文献   

14.
海水声速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中使用了2001~2003年问的海上调查的CTD和声速仪SVP数据,通过直接测量的声速与常用的三种利用CTD计算声速的经验公式所计算的声速剖面进行对比,并采用了相关运算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在三个经验公式中,Chen-Miller公式与实测声速吻合得最好;表明历史上大量的CTD资料(河口区除外)可直接用来换算声速剖面,进而用于声场预报。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采集于江苏省盐城市上冈镇的三个柱状沉积剖面(W,M,E)的岩性特征及其对比关系的分析、沉积物14C年代的测定以及沉积物样品的粒度、磁化率特征的分析,结合有孔虫和颗石藻的分析结果,判定研究沉积层段为全新世中期的潮滩沉积.孢粉分析结果显示当时的气候较现在温暖.以潮汐层理的周期性特征为依据,对以泥为主的潮滩沉积剖面中每隔10~20cm有规律出现的一层砂作了分析,结果表明这一沉积特征为季节性的潮滩沉积旋回.在此基础上,观察沉积剖面中的风暴潮事件的记录状况,估算出剖面中记录的与9711号台风风暴潮强度相当的风暴潮的发生频率为二至四年一遇,而依据盐城市东台梁垛河闸多年的现代最高潮位资料,应用耿贝尔(Gum-bel)曲线拟合法计算出的9711号台风所引起的风暴潮频率为十二年一遇,即全新世中期温暖期的台风风暴潮的频率比现在大.据此推测全球变暖后台风风暴潮的频率将会增加.  相似文献   

16.
对潍坊人工沙滩二期工程竣工后海滩实测地形剖面进行研究,应用经验正交函数(EOF)提取海滩2013年5月至2015年11月6次剖面监测数据中的前3个模态的空间特征函数和时间特征函数,分析竣工养护后海滩剖面的时空演变特征及海滩的平面变化特征。第一特征函数表示竣工后海滩的总体冲淤变化,受到东西两侧丁坝加长和中间T型坝修建的影响,剖面的侵蚀程度较一期工程明显减小;第二特征函数表示受地形和水动力作用影响,前滨带出现滩肩剖面和沙坝剖面的相互转化;第三特征函数反映风暴潮、人为因素等偶然因素的影响;从平面特征来看,人工沙滩中部、东部较西部侵蚀严重。可见,二期工程建设起到了优化的目的,大大改善了人工沙滩的侵蚀,但仍需要持续有规律的对海滩进行监测,进一步深化对人工养护沙滩建设和维护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一波控中等潮差海湾切线段 16个月海滩剖面数据,采用 EOF 分析提取了占数据总方差 91. 32 % 的前 3个空 间特征函数研究海滩剖面空间变化。结果发现第一空间特征函数指示了滩肩顶至碎波带海滩剖面变动逐渐增强的特征,是海 滩剖面变化的主要模式;第二空间特征函数指示了滩肩形成与消亡;第三空间特征函数指示了大潮高潮位的巨型滩角的存 在。通过对 EOF 分析得到的时间特征函数作连续功率谱分析,反映该海滩剖面波能在大小潮汐约半月潮周期、近塑望月潮 频率周期和大小潮汐约 2个月潮周期内对这些空间过程的控制,体现了这一波控中等潮差海岸近岸区,叠加在周期性潮汐之 上的波浪是海滩演变的主要动力因素,这在以前的研究中所忽略。  相似文献   

18.
海滩剖面时空变化过程分析   总被引:27,自引:4,他引:23  
陈子燊 《海洋通报》2000,19(2):42-48
利用粤西水东湾海滩重复测量的地形剖面,通过经验正交函数变换与小波变换,分析了剖面变化的主要空间过程及其时间振荡特笥。结果显示,海滩剖面主要由占数据总方差90%的3个空间过程构成:水下砂坝运移、滩肩进退和后滨侵蚀。三个主要空间过程在时频域具有多尺度的振荡周期性。其中,水下砂坝运动以准季节性变化为主,滩肩和后滨地形蚀积则显示出准2个月变化周期性。剖面变化主要过程与影响海区台风作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杭州湾北岸潮滩沉积物中的孢子和花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杭州湾是钱塘江河口区的口外海滨,为典型的漏斗状海湾,其宽度由湾口向内逐渐变窄,水深逐渐变浅.它的南北两岸均有潮滩发育,但因深槽通临北岸,故而南部潮滩不断发展,滩面宽缓,北部潮滩以侵蚀后退或相对稳定为主,边滩较窄,滩坡也较大.对于杭州湾潮滩沉积物中的孢粉研究,以往仅少数作者在研究长江三角洲表层沉积孢粉时稍有涉及,而对潮滩尚缺乏较为深入的工作.为探讨潮滩沉积中的孢粉组合及其与周围自然环境的关系,并尝试以孢粉组合来划分潮滩沉积相带,我们采集了杭州湾北岸五条剖面(金山Ⅱ、Ⅲ号剖面,金山咀Ⅳ号剖面,柘林Ⅵ号剖面以及芦潮港Ⅸ号剖面,共47块样品进行了孢粉分析(图 1),发现其中含有丰富的孢粉,经鉴定统计可区分出三个孢粉组合,其分布也具有一定的规律,本文即是对杭州湾北岸潮滩沉积中孢粉组合及其分布规律的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海洋六号船于2016年12月在东太平洋秘鲁海盆海域获取的10个全深度声速剖面进行分析研究,获取该海域的声速特征,最终认为区内声速剖面具有典型的三层结构特征—表面层、中间跃变层以及深海恒温层。参考Argo数据给出的3类剖面的平均声速结构,分析该海域的声速剖面属于热带型、亚热带南部型混合型。表面层平均厚度约50 m,50~800 m为跃变层,当水深大于800 m以后,声速与水深成线性相关,声速梯度稳定。通过与气象温度数据相对比,表层声速变化与温度成正比,符合表层声速受温度影响大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