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黄东少大陆架及邻域大地构造演化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以板块构造理论为指导,利用“活动论”的观点和大地构造历史分析方法,对黄东海大陆架及其邻域的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调查资料与研究成果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综合分析研究,并将地壳演化的连续性与阶段性相结合,总结出了中国东部及邻域的大地发展与演化规律。并依据不同地质时期区域的构造主应力的分布特征秒同地区的基底、盖层发育情况、着眼于中国东部及邻域构造演化的机制,客观地再造了研究区大地构造演化的时空分布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我国海域最新的地质地球物理调查资料进行解释分析,并结合近十年来的编图成果,概要论述了研究区的地球物理场以及宏观地质特征,总结了中国海及邻域的宏观构造演化过程。研究表明:中国海及邻域所在的欧亚板块可进一步分为东亚大陆构造域和东亚大陆边缘构造域,地质构造复杂;印支运动结束了古全球构造阶段转而进入新全球构造阶段,从而奠定了中国海及邻域形成演化的基础;古全球构造阶段是由北向南发展,北老南新;新全球构造阶段是由南向北、自西向东发展,南早北晚,西老东新;从古全球构造阶段到新全球构造阶段,不同地区不同块体的发展存在同序时差。  相似文献   

3.
中国东部及相邻海域中、新生代地壳演化与盆地类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张文佑教授主编的《中国及邻区海陆大地构造图》的一部分,我们编写了中国及邻区中、新生代盆地图及说明书.本文就是该成果的一部分.一中、新生代以来亚洲大陆和西太平洋的地壳演化进入了崭新阶段.在这一地史时期内地壳和岩石圈的厚度、大陆型和海洋型地壳的分布均发生了重大变化,且伴以强烈的岩浆活动,并形成了一系列的沉积盆地.后者不仅在地球表面有广泛分布,而且贮藏着丰富的能源、盐类及其它资源,因此很多地质工作者对其演化特征进行过深入地研究.不少中外学者对沉积盆地进行过卓有成效的研究,从不同角度予以分类.我们认为:盆地形成的时代和岩相组合固然可以作为分类的标志,但发育的大地构造背景、地壳性质、盆地形成的方式和结构等具有更为重要的影响.同时,在一定的地壳演化阶段可产生具有特定构造性质的盆地组合,而地壳的演化与海陆分布又有一定的  相似文献   

4.
以"中国海陆及邻域大地构造格架图"的编制为契机,块体构造学说被提出。该学说将中国海陆及邻域的地壳演化史分为5个阶段:陆核形成阶段、古全球构造阶段(包括成台过渡和稳化阶段)、中间阶段和新全球构造阶段,在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新全球构造阶段构造演化的基础上,将块体和结合带赋予新的定义和内涵,作为板块之下的二级构造单元,用以表示古全球构造阶段的大地构造单元。二叠纪末期,聚合的Pangea大陆在中国及邻域存在3个块体群:劳亚块体群、古华夏块体群以及冈瓦纳块体群。古华夏块体群由众多规模不大,但地壳发育历史复杂的块体组成,蕴含丰富的大地构造信息。通过收集、整理区域构造背景和岩性地层等资料,并对各种体现大地构造演化阶段的测年数据进行详细分析,将古华夏块体群划分为华北、扬子、华南3种类型,对其演化阶段进行了详细的厘定。华北型块体于古元古代末期(约1.8Ga)完成成台过渡;扬子型块体于新元古代初(约800 Ma)完成成台过渡;华南型块体于早古生代末期(约400Ma)完成成台过渡,之后各类块体分别进入稳化阶段,直至早二叠世末一起进入中间阶段,体现了地壳演化中的同序时差现象。印支运动后,又作为欧亚板块的一部分,随板块一起参与到新全球构造阶段的演化旋回中。  相似文献   

5.
印度洋底大地构造图(1∶1 500万)基于最新地球物理数据,结合中国大洋调查航次积累的地貌、地质、地球物理和矿产资源资料编制,综合反映印度洋底及周缘地质、地貌、地球物理和资源分布等特征,将为理解和推进印度洋盆构造演化和资源分布研究提供理论支撑。本文介绍了该图编制的思路和方法、数据来源、图面内容和大地构造单元划分,认为印度洋盆具有多微陆块、多期扩张、多洋底高原、无震海岭和"入"字形洋中脊等特征。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将印度洋盆地构造演化归纳为3个阶段:(1)冈瓦纳大陆裂解与洋盆初始张开(侏罗纪-白垩纪中期);(2)洋盆持续张开与扩张中心跃迁(白垩纪中期-古近纪初期);(3)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俯冲碰撞及非洲板块裂解(新生代)。在扩张中心跃迁式的发育形式下,现今印度洋盆多微陆块、多期扩张中心和"入"字形的洋中脊基本构造格局在古近纪早期便已形成。  相似文献   

6.
莱州湾东部滨海水域砂金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莱州湾东部滨海水域地球物理和地质钻综合调查,业已查明该海区地质的构造和古地理环境特征,并发现区内砂金分布较普遍,本文从砂金分布的地貌单元,沉积物类型,砂金成因类型,物质来源,古气候,构造作用,砂金成因等诸方面,研究了该海域内砂金特征。  相似文献   

7.
目前,亚洲多数地质学家认为,渤海、黄海、东海和日本海,是新生代以来逐渐形成的,因而,有理由认为,现今中国东部与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在前中生代的地质构造发展,是一脉相连的.至于其间的连接图式.不少研究者仍沿用五十年代初日本地质学家小林贞一提出的“福建-岭南地块”说,且几成定论.当然,这一结论是根据当时中国东部地质研究程度较低的资料得出的,从而将中国东部南北宽约500公里、包括几个复杂构造单元的下扬子-江南-钱塘地区,全部对应到朝鲜半岛仅有50—60公里狭窄的沃川坳陷,而将日本列岛与中国上海一带连接的可能性排除在外,显然是不切合中国东部与朝鲜、日本古构造展布的规律.随着陆地和海域地质与地球物理资料的积累,笔者从历史大地构造分析法出发,通过对中国东部地质构造的调查研究,以及对朝鲜半岛和西南日本的地质构造发展特点作初步分析后认为,它们之间的前震旦系变质岩、震旦—古生代地层和古生物、区域构造线、深大断裂延伸、岩浆活动、含矿性及中、新生代拗陷展布,在前中生代(可能包括中生代)的地质发展过程中是紧密相连的.这一观点,对进一步认识西太平洋地区古构造演化及成矿规律,对中、新生代含油气盆地的形成机制,都具有一定理论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南部海区及邻域1∶1 000 000地质地球物理系列图已编制完成并将出版,区域构造图是其中的主要图件之一。本文主要介绍该专业图件的编图思路、方法、地质构造单元的划分原则和主要地质构造单元的特征。该图主要以板块构造理论为指导,采取了剥皮法(剥去第四系)编图方法,主要表达区域地质构造特征,包括构造单元划分、断裂构造、岩浆活动、盆地分布等特征,在海底和沉积盆地中,还用等值线表示出了新生界的厚度。基于现今大地构造格局将本区划分出六级地质构造单元:一级构造单元为板块(欧亚板块、菲律宾海板块),二级构造单元为构造域(东亚大陆构造域、东亚大陆边缘构造域),三级构造单元为地块或岛弧,四级构造单元为盆地、隆起区、隆褶带或海盆区,五级构造单元为隆起或坳陷,六级构造单元为凸起或凹陷。  相似文献   

9.
华北板块东部中生代构造变形与盆地格局   总被引:26,自引:3,他引:26  
华北板块东部印支和燕山期构造演化差异、盆地分布格局变迁及其空间叠合关系是中国东部构造变化的结果。中生代期间,郯庐断裂带应对应依兰—舒兰断裂带,它们与兰考—聊城—盐山—台安—大洼—敦化—密山断裂带呈共轭关系。两断裂带将华北板块东部分割为多个三角块体,三角块体的构造演化与陆内壳下拆沉和壳内挤出逃逸构造有关,并控制了华北东部燕山期高原隆升及岩石圈减薄、郯庐左行走滑机制及其两侧反对称盆地格局和挤压与伸展型盆地共存的现象。  相似文献   

10.
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的演化对中国东部古近纪沉积盆地的沉降及充填具有控制作用。讨论了我国东部新生代断陷盆地群的深部构造背景,在相对统一的板块构造背景中初步分析了陆缘断陷盆地和陆内断陷盆地的形成演化与周边板块主要构造运动事件的关系,并对这种关系的一致性进行了简要讨论。在此基础上,对不同构造演化阶段内的陆缘和陆内断陷盆地的沉积建造特点和沉降中心迁移规律进行了对比分析,对位于中国东部复杂构造体制内不同位置的陆缘与陆内断陷盆地每个构造演化阶段的沉积响应特征及其一致性和差异性进行了初步研究。将东部陆内和陆缘断陷盆地的沉积建造渐变特征或变异规律与深部构造过程表现进行综合分析,对深入理解我国东部陆相断陷盆地群系的盆间关系,深入认识新生代断陷盆地浅部过程与深部过程之间的耦合具有重要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1.
试论东海陆架盆地的基底构造演化和盆地形成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主要根据东海陆架盆地和周边的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分析盆地的基底岩性特征、结构特征。认为东海陆架盆地的基底除元古界片麻岩外,还分布有一定范围的中生界及古生界。基底构造特征是纵向上多层次,横向上不均一,南北有别,东西分带。构造演化上经历了张、合、压、扭等复杂过程。  相似文献   

12.
渤海湾盆地作为典型的中新生代叠合盆地,构造演化历史十分复杂,经历了多期构造演化,盆地的构造演化与东亚大陆大地构造环境密切相关。本文从板块相互作用的角度出发,综合大量文献资料,划分渤海湾盆地中、新生代构造演化为3个阶段,中生代盆地发育演化阶段、早第三纪裂陷盆地发育阶段和晚第三纪坳陷盆地发育阶段。通过对渤海地区代表性火山岩样品的岩石化学分析、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中子活化分析结果进行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分析,综合前人研究成果,探讨了渤海及周边地区地质构造演化特征与火山活动之间的耦合关系。  相似文献   

13.
东海及邻域大地构造特征及ODP钻孔选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郭玉贵  莫杰  郭平 《海洋科学》1996,20(3):31-34
通过对东海及其领域大地构造特征的简要分析,阐述了当今亟待解决的几个关键地质问题,进而对旨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大洋钻探孔位布设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4.
南海及邻域新构造运动基本特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本文根据南海及邻域的岩石圈动力学环境,把新构造类型划分为离散型、聚敛型、平移型和滑动型。依据构造不整合、地层缺失、断裂、变形、变质及火山活动等构造事件,提出本区新构造始于晚渐新世的新认识,详细分析了本区新构造运动的脉动性及造陆、造山、造海、造盆等性质,并对其构造演化与动力学模型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东海陆架盆地南部及邻区陆域中生界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东海陆架盆地南部中生界油气勘探前景,在对现有的钻井资料、地震剖面和重磁资料处理的基础上,对东海陆架盆地南部及邻区陆域的中生界岩相组合和地层展布特征进行分析对比。综合研究认为:陆域中生界分布广,但发育不均,沉积类型多样,火山活动频繁;海域中生界分布广、厚度大,呈现“东厚西薄、南厚北薄”的特征。海陆中生界的差异主要表现在:陆域中生界受火山活动影响较大,以陆相火山岩沉积为主,而海域中生界受火山活动影响相对较小,主要为受海侵影响的湖相沉积。因此,由陆到海,中生界岩性变细、颜色变暗,海域的生烃潜力可能优于陆域。  相似文献   

16.
Identifying distinct tectonic units is key to understanding the geotectonic framework and distribution law of oil and gas resources. The South China Sea and its adjacent areas have undergone complex tectonic evolution processes, and the division of tectonic units is controversial. Guided by block tectonics theory, this study divide the South China Sea and its adjacent areas into several distinguished tectonic units relying on known boundary markers such as sutures(ophiolite belts), subduction-collision zones, orogenic belts, and deep faults. This work suggests that the study area is occupied by nine stable blocks(West Burma Block, Sibumasu Block, LanpingSimao Block, Indochina Block, Yangtze Block, Cathaysian Block, Qiongnan Block, Nansha Block, and Northwest Sulu Block), two suture zones(Majiang suture zone and Southeast Yangtze suture zone), two accretionary zones(Sarawak-Sulu accretionary zone and East Sulawesi accretionary zone), one subduction-collision zone(RakhineJava-Timor subduction-collision zone), one ramp zone(Philippine islands ramp zone), and six small oceanic marginal sea basins(South China Sea Basin, Sulu Sea Basin, Sulawesi Sea Basin, Banda Sea Basin, Makassar Basin, and Andaman Sea Basin). This division reflects the tectonic activities, crustal structural properties, and evolutionary records of each evaluated tectonic unit. It is of grea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importance to understand the tectonic framework to support the exploration of oil and gas resource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and its adjacent areas.  相似文献   

17.
东海北部及相邻地区的构造区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野外观察及物探资料的处理解释、综合分析,将东海北部以江绍断裂带为界,分出以北的扬子准地台区与以南的加里东褶皱带;另以丽水—海丰断裂及沿海40m等深线断裂为界,划分出地质特征与两侧有异的海陆衔接带,其东侧又可划分出海礁凸起和西湖凹陷二亚区。充分表现出东西分带与南北分块之特征。  相似文献   

18.
应用构造动力学理论和原理,分析了南海南部自晚中生代以来的构造应力场特征与构造演化。认为南海南部总体上处于南北向挤压应力场中,其构造演化可分为4个阶段,其中,众多沉积盆地及其主要构造主要形成于2—3阶段(渐新世-中新世)。  相似文献   

19.
南黄海海相中—古生界储集条件分析与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黄海位于下扬子地块的东部,是我国海相中、古生界发育最齐全,现今保存相对较完整的地区之一。在对该区构造背景、构造演化、地层发育特征等分析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有的钻井、测井、地震等资料,初步分析、预测了该区海相中古生界的储集条件。综合分析南黄海地区的地层展布、沉积、断裂发育等特征,结合邻区资料的对比,初步预测了研究区有利的储集区带。  相似文献   

20.
南海东北部的断裂分布及其构造格局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南海东北部重磁异常的分析和处理,结合珠江口盆地、潮汕坳陷等地区的综合地质地球物理研究成果,根据研究区的重磁异常特征划分了4个异常区。应用地球物理数据处理方法,推断了该区的主要断裂35条,其主要走向为NW、NE、NEE向及S-N向4组。综合各方面研究成果在该区划分了7个构造单元。依据地震剖面、物性资料和重磁资料的分析,对南海东北部地区中生界的地层标定、构造与结构特征有了新的认识,研究了该地区前第三系基底和中生界的分布,并对南海东北部构造演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