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美国波士华交通经济带的形成与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了美国波士华交通经济带的形成与演化过程,分析了在不同阶段美国波士华交通经济带的生命周期特征,认为美国商业资本主义、产业资本主义的发展、高速公路的发展以及带来的集聚与扩散作用、经济服务化分别在美国波士华交通经济带的形成、发展和演化等不同阶段扮演着重要角色。波士华交通经济带是美国最大、发展最早的交通经济带,研究该地区的演化规律对我国交通经济带发展也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
随着经济的发展,交通运输系统对生产力发展的贡献日益增强,一种以交通运输干线为发展轴线,以周边大中城市与城镇群为依托,不断集聚和扩散人流、物流、信息流的带状空间经济综合体——交通经济带不断生长并迅速发展,本文首先阐述了交通经济带的基本模式,重点分析了高速公路经济带的特点。在此基础上,以沪宁杭高速公路经济带为例,运用GIS专题地图叠加、缓冲区等空间分析功能,建立了一种界定交通经济带空间边界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交通经济带产业规划方法初探--以大连市旅顺北路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经济的发展,传统的交通经济带产业发展规划模式受到时代的挑战。本文以大连市旅顺北路为例,探讨新时期交通经济带产业规划方法,具体阐述了新时期交通经济带产业规划的理念、技术方法,并重点指出此种规划方法的创新之处即通过空间功能管制区(基本功能单元)的划分来推进规划,使规划落到实处,最后对该种规划方法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4.
大庄高速公路沿线经济带开发与布局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大庄高速公路开通给沿线区域带来的契机入手,阐明了高速公路的开通对沿线区域经济发展的软、硬环境的变化,继而分析了大庄高速公路沿线区域的优势及限制因素,对经济带开发的总体思路及基本原则进行阐述,最后对经济带的产业发展及布局规划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日本东海道交通经济带形成和演化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研究了日本东海道交通经济带形成和演化的背景以及时空模式,分析了不同阶段东海道交通经济带形成和演化的特点和主要动力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高速交通体系对交通经济带内产业空间演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东北地区哈大交通经济带经济发展空间差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东北地区哈大交通经济带13个地级市为基本研究单元,以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测度经济差异的指标,利用变异系数和泰尔指数对经济带内1987—2006年间的经济发展数据进行总体差异分析,并对差异来源按照行政区划进一步分解,分析影响差异的内、外原因。截取3个具代表性的时间横截面,探究哈大交通经济带空间结构演化特征。结果表明:(1)1987—2006年哈大交通经济带经济地位不断提升,总体差异收缩。(2)1987—1992年经济带差异扩大,主要由黑龙江省内部差异造成;1993—2000年经济带变动微小;2000年以来,哈大交通经济带差异呈现收缩态势。(3)哈大交通经济带空间结构演化特征与地区经济差异时序吻合,未来将呈现带内经济一体化趋势。  相似文献   

7.
东北地区哈大交通经济带的城市化响应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王荣成  赵玲 《地理科学》2004,24(5):535-541
东北地区哈大交通经济带的城市化随着工业化和运输化的逐步发展而相应演化,其发展伴随着人口、产业、城镇、信息等要素在空间上的大规模集聚和扩散。特殊的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环境深刻地影响着哈大交通经济带的城市化演进过程。作者在论述东北地区哈大交通经济带的基本特点及其城市化现状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哈大交通经济带的时空演变过程与城市化响应机制,探讨了哈大交通经济带城市化响应的发展趋势与未来格局,并提出了城市化有序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8.
长江经济带联动发展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文章从横向和纵向2个方面分析了长江经济带的联动发展。从横向来看,主要是突出以上海、武汉和重庆为中心三大区域的特色,并对其发展进行定位,这是实现长江经济带整体联动发展的基础。从纵向来看,就是为长江经济带的联动发展提供一定的条件,包括制度、市场、交通等条件,并且在此基础上要突出企业和企业集团在长江经济带联动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根据1985年-2003年17个地市的客、货运量资料,采用差异指数、非均衡指数、交通拉动系数等分析技术,对安徽省空间运输联系特征及其演化规律、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研究。安徽省高速公路沿线地区客、货运增长较快;客运向合肥为中心的相邻地市集中分布,货运则呈向高速沿线地区分布的格局,但总体趋于均衡分布态势。空间运输联系与经济发展关系尚不显著,合巢芜宣经济带客、货运增长均超过沿江经济带。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析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资源、环境和经济格局,认为该格局有利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之间开展多领域、多层次的经济合作;在此基础上,论文提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主要经济合作模式和可持续发展道路,包括生态文明模式,区域经济一体化模式,交通经济带模式,国际旅游带合作模式;最后,论文总结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并提出了几个优先行动计划:建立丝绸之路经济带国际科学家联盟和思想库,建立丝绸之路经济带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国际信息共享中心和科学决策支持系统,启动丝绸之路跨国科技交流合作与人才计划,建立丝绸之路经济带可持续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建立应对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跨国共建、合作共赢机制。  相似文献   

11.
交通经济带的基础理论及其生命周期模式研究   总被引:37,自引:3,他引:37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区域经济系统的空间演化与交通运输线的联系日益密切,一种依托交通干线不断集散、融合人口、产业、城镇、物流、能流、信息流的线状空间地域综合体不断生长并迅速发展,我们将这种独特的空间地域综合体称为交通经济带(Traffic Economic Belt)。本文系统阐述了交通经济带的基本概念、基本类型、基本性质,并创建性地提出了交通经济带的生命周期理论。  相似文献   

12.
工业波沿交通经济带扩散模式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交通经济带是以交通干线或运输通道为发展轴逐步形成的产业和城市高度发达的经济集聚地带。交通经济带是“点轴开发理论”的重要体现形式 ,产业的集聚与扩散是交通经济带形成的基本动力。通过典型经济带的实证分析发现了“工业自生长点沿着交通轴集聚、扩散及再集聚的动态过程”,将其命名为工业波。工业集聚 -扩散的波浪式运动是经济在空间上扩散的一个基本模式。新技术及生产方式首先在最有利的地点逐步成长为增长极。然后沿着交通线逐步向外扩散 ,在有利的地点形成新的生长点。这一扩散过程如同波浪 ,既有波峰 ,也有波谷。增长极与新生长点相互之间在资金、技术、人员、商品营销、原料供应等方面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交通轴线是工业波在空间扩散的主要依托基础。轻纺工业、原材料工业等不同工业部门的交通需求有别 ,分别沿着不同的交通线路扩散。  相似文献   

13.
内蒙古生态承载力评价及生态安全格局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冯琰玮  甄江红  马晨阳 《地理研究》2021,40(4):1096-1110
生态安全水平对区域发展的约束作用不断增强,构建科学合理的生态安全格局可以有效缓解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以内蒙古自治区为研究区,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为间断点,建立区域生态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探讨生态承载力时空演变特征;甄别生态优势斑块,结合自然保护区等重要生态斑块组建生态源地,建立生态源...  相似文献   

14.
主体功能区规划监管与评估的指标及其数据需求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王传胜  朱珊珊  樊杰  刘慧 《地理科学进展》2012,31(12):1678-1684
主体功能区规划是建国以来首次在全国范围实施的精度较高的国土空间开发规划, 不仅对规划方法、技术手段有较高的要求, 而且对基于县级行政区域或更高精度空间尺度的规划数据源有较高的要求。本文针对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的9 个指标项, 分析了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数据需求特征, 认为在数据支撑方面存在数据精度不够、缺少经济内涵、数据标准不统一、个别指标底层数据缺失4 个主要问题。基于主体功能区规划绩效评价及今后国土空间开发管治的目标要求, 提出了规划监管与评估的指标设计原则, 从集聚效应、社会发展、食物与资源保障、生态与环境保护4 个方面设计了主体功能区规划监管和评估的指标体系, 以期为“十二五”及今后全国国土空间功能发展的科学评估和数据系统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厦门岛城市空间扩张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Most of the world’s cities are concentrated in coastal areas. As a special geographical component of the coastal system, island urban spatial expansion is the outcome of interactions between city development and the physical environment. This paper takes Xiamen Island, located in Southeastern China, as an example to analyze island urban spatial expansion and its determinants by combining an analysis of the literature on urban development policies, urban overall plans, population growth 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with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analysis using historical maps and remote sensing photographs. Firstly, we reviewed the history of the Xiamen City development during the last 100 years, which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periods: the embryonic modern city and early development from 1908 to 1949; administrative boundary expansion and infrastructure development from 1950 to 1979; special economic zone construction and rapid urbanization from 1980 to 2003; and Bay City construction since 2003. The dynamic changes to the coastline, island shape, built-up area, transportation,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and major land use type conversion which occurred during approximately the past 100 years were analyzed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sland urban spatial expansion were concluded: early expansion from a central point, followed by expansion along a section of coastline, and expansion from the coastline inland. Secondly, we discussed the potential determinants of island urban spatial expansion including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adjustment, urban master planning revision, industrial development, topographical factors, coastal area reclamation, transportation expansion, and population growth. Finally, the effects of each potential determinant on island urban spatial expansion were concluded. Island urban spatial expansion is the result of a synthesis of natural and socio-economic factors which are not independent but interacting. Built-up area expansion is the major driver of island land cover and land use changes. By this paper, we hope to provide a scientific reference contributing to the rational understanding of island and coastal sustainable urbanization in China, and the world beyond.  相似文献   

16.
丁亮  钮心毅  施澄 《地理科学》2020,40(2):211-219
基于一致性标准的2个方面——物质空间建设一致性和目标一致性,评估杭州核心建成区多中心体系的规划实施结果。研究发现多中心体系的物质空间建设较成功,现状已建成15个城市级中心,具有较显著的主、副、次3个规模等级,成功引导了空间结构由单主中心向两主多副转变。但是规划目标实现不理想,外围新建的公共中心集聚水平偏低,对传统中心地区过度集聚的公共活动的疏解作用有限,也没有成功优化居住和日常公共活动之间的空间关系。这主要是由于杭州是通过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多中心体系建设,但经济活动仍倾向于向传统城市中心集聚;城市扩张速度过快导致居住外迁的居民还没有来得及调整居住和日常公共活动之间的空间关系。  相似文献   

17.
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三大规划的冲突已经成为我国条块管理模式弊端的主要表现.以江苏省海安县为例,对海安县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三大规划进行研究,尝试从规划的技术层面上找寻三大规划的冲突.研究发现三大规划出发点的差异与发展思路变化造成了规划从根本上难以协调,导致规划总体目标和框架的冲突,从而造成政府操作层面,即规划用地的冲突.同时探讨了造成规划冲突的技术方面原因,并对解决规划冲突提出一些有益建议.  相似文献   

18.
自从2001年国土资源部开展国土规划试点以来,试点地区努力克服困难推进工作,并在规划性质和功能定位、规划目标和主要任务、空间范围与时间期限、指导思想与工作思路、编制主体和工作模式、规划主题及纲要内容、研究专题及规划成果、国土规划的区域划分等方面进行了探索。虽然试点中仍然存在不容忽视的缺憾,如一些关键问题未达成一致、规划实施未受到足够重视、大多未按计划来开展工作、社会影响有待进一步扩大等,但也取得了部门特色得到彰显、基础扎实总体较好、不少尝试具有创新、试点不乏重大贡献等显著成效。随着中国政府日益重视国土规划,文章建议今后开展国土规划时要立足部门特色紧扣时代主题、加强问题研讨制定指导办法、健全协调机制减少工作阻力、增强试点的典型性和代表性,以及注重试点经验的提高和推广等。  相似文献   

19.
对机构改革背景下空间规划体系构建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郝庆 《地理研究》2018,37(10):1938-1946
“建立空间规划体系”是自然资源部的一项重要职能,也是整合空间规划、保障空间治理机制有效运行的必然要求。在借鉴国外空间规划体系的基础上,按照适应中国政治体制和法律基础、适应未来空间开发和空间治理变化的需求,提出构建层层传导的空间规划体系确保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得以落实;提出在微观尺度空间规划进行空间开发权与土地利用权的分配,作为实施空间用途管制的法律依据,保障地方多样化、灵活化的发展;通过构建“宏观政策性/指导性规划—中观衔接性规划—微观实施性规划”的空间规划体系,为国家建立和完善空间规划体系、提升空间治理能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