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贻贝幼体在对虾育苗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卤虫幼体育苗成本相对较高,占育苗成本费用40%[1]。而用蛋糕、蛋黄等代用饵料营养不足,且对水质污染较重。寻找合适的代用饵料,已成为降低育苗成本的一条可行途径。作者于1997年应用贻贝幼体进行对虾育苗试验,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现将情况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试验条件试验点设在岚山对虾育苗场,育苗水体1000m~3,均为室内水泥池。培育池为长方形,每池40m~3,共用4个。卤虫培育他2个,贻贝幼体培育池2个。育苗池采用小型室内对虾孵化池。孵化池为2m×2m×4m,有效水体为15m3,共用5…  相似文献   

2.
我们于1992年4月在林北盐场育苗场进行了免用抗菌药物育苗的初步试验。1试验材料单胞藻培育池房顶为透明的玻璃钢瓦,窗和池的上空挂有白布窗帘和幕。每池容积为3m3水体(3.8m×1.3m×0.7m)。海水由沉淀地打入单胞藻培育室2个10m3水体的池中,以每m3水体加入次氯酸钠(NaClO,有效含氯量8%)125ml,经过10h通气搅拌后,再以每m3水体加17g硫代硫酸钠(Na2S2O3,大苏打,海波)中和水中余氯,1h后,测定无余纪即可使用(使用前预温到要求水温,整个试验用水都按此法处理)。浙江产…  相似文献   

3.
高密度对虾种苗生产回顾及其存在问题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阐述了丰南县黑沿子镇对虾育苗场5年来高密度培育虾苗的技术程序。1985年用396m~3水体育出0.7cm以上的种苗9858.8×10~4尾;1986年育苗水体增加到544m~3,育出种苗24208.7×10~4尾;1988年育苗水体为67.8m~3,育出种苗24834.7×10~4尾;1989~1990年,每  相似文献   

4.
中国对虾育苗池水中哈维氏弧菌的检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1996年4月~5月,在山东莱州市大华育苗池、山东即墨市丰城育苗场发病育苗池、环境水体及活体饵料中共采集80份样品,用间接ELISA技术对其进行了苗期对虾病原菌-哈维氏弧菌的检测。结果表明,发病育苗池中哈维氏弧菌的检出率(58.3%)明显高于正常育苗池(20.4%),证实丰城对虾育苗场暴发的流行病与育苗水体中的哈维氏弧菌有关;大华育苗场育苗水中也检测出哈维氏弧菌,但大华育苗场并未发病,说明哈维氏弧菌似乎是条件致病菌。在丰城育苗场及大华育苗场的蓄水池中均检测到哈维氏弧菌,而活性饵料中未检出,表明育苗水中的哈维氏弧菌来源于外海水。  相似文献   

5.
1987年2月20日—3月16日,我们利用珠海市水产研究所60m~3室外鱼类产卵孵化池进行“中国对虾全露天池高密度育苗试验”,育出0.9—1.4cm虾苗803.4万尾。平均每m~3水体  相似文献   

6.
鞍带石斑鱼工厂化育苗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者设计了一种新的鞍带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工厂化人工育苗方法。测定了鞍带石斑鱼人工育苗过程中水环境因子和育苗水体浮游生物的种类、数量变化。育苗期间水温28.0~30.7℃;盐度为27.0~32.0;pH值为7.39~7.90;溶氧量6mg/L以上;中午池面平均光照3315.9lx;记录了1d的光照、水温、溶解氧和pH的变化;育苗池前18d只加水不换水,氨氮不断上升,最低值0.24mg/L,最高值2.53mg/L,育苗后期采取换水措施,氨氮迅速下降;育苗期间,水体除正常投喂的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和桡足类外,池中出现浮游植物12种、浮游动物5种,浮游植物平均生物量6.92×106个/L,原生动物平均生物量0.74×106个/L。经过34d的培养,得到平均全长2.45cm鱼种,单位水体育苗密度300尾/m3,育苗成活率为2.73%。结果表明,用有效微生物群(effective microorganisms,简称EM)+高级虾片调节水质的模式,可以保持育苗水质稳定,成功培育出鞍带石斑鱼幼鱼。  相似文献   

7.
1993年,于文登市小观海珍品育苗养殖场,在海湾扇贝和对虾育苗结束后,利用其配套的单胞藻培养地进行真鲷育苗,利用对虾育苗池和卤虫孵化池培养轮虫。在不增加任何设备的前提下,育成全长3.01~6.50cm,平均全长3.44cm的真鲷商品鱼种161116尾,从仔鱼培育到商品苗种的成活率达到24.72%,平均单位水体出苗量达到2685尾,1993年7月19日通过了文登市科委组织的验收。正材料和方法1.1育苗设施亲鱼产卵池(1个)和鱼苗培育池(6个)皆用单胞藻培养池(规格为3.8m×3.7m×0.8m,水…  相似文献   

8.
自从对虾工厂化育苗成功之后,我国对虾养殖事业发展很快,但单位面积产量仍然偏低,有少数单位虽然达到500kg/亩以上,但很不稳定。近几年来不少国家进行对虾高密度养殖试验,有的亩产1500kg以上。为了探索中国对虾稳产、高产、高效益的高密度养殖技术,我们于1987年在山东省胶州市营海渔业公司对虾育苗场利用4个育苗池进行对虾高密度养殖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当年10月25日通过专家们的技术验收,4个试验池,总面积为78.43m~2,平均产虾1.98kg╱m~2,折合亩产1322kg。其中较好的3号池,单产2.80kg/m~2,折合亩产1868.3kg,对虾平均体长11.77cm,体重19.03g。专家们认为,该实验在国内属首次试验成功,创国内单位面积养虾最高记录,为我国的对虾养殖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荣成市采用工厂化鲍鱼育苗、养殖,建成了鲍鱼育苗、中间育成、商品鲍养成的配套体系,育苗水体5000m~2,养殖。 工厂化养鲍,使鲍鱼养殖摆脱了自然条件中不利因素,提高了成活率,缩短了养成期。  相似文献   

10.
七十年代初期,我国开始发展贻贝(Mytilus edulis L.)的生产性养殖。当时苗源有限,苗种供应严重不足,人工培育贻贝苗遂成为着手解决缺苗的技术问题。经1972—1973年的研究,我们与烟台地区海水养殖试验场等提出了一套育苗工艺,育苗水体最高单产量达到137万/m~3。又经数年研究,最高单产量即达360万/m~3,平均单产量稳定在150—200万/m~3。再后几年的实验结果,使我们意识到:用原方法育苗要进一步大幅度提高单产量会有困难,特别是近几年来海水水质条件的恶化,有时会给育苗带来一些干  相似文献   

11.
黑鲷人工育苗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调查研究报告第2397号。我们于1994年3~6月在河北省水产项目育苗场着重对大水体、高密度的黑鲷人工育苗进行了一些试验和探索。1试验条件和基本设施试验是在河北省黄骅市水产项目育苗场(现改名为海水养殖公司)内进行的。该场有各种育苗水体3200m3和150m3动植物饵料培养室。育苗用水经一、二、三级沉淀和沙滤后进入车间。使用了动植物饵料室的135m3水体,共计9个池子,每个池子15m3(实用水体13m3)。其中5个池子为玻璃钢屋顶,早期进行植物饵料培养,后期亦用以培育鱼苗,另外…  相似文献   

12.
贻贝人工育苗高产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2至1973年间,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贝类实验生态组,在烟台与有关单位对贻贝人工育苗向生产过渡问题作过探讨。实验结果显示了人工育苗在生产上应用的可能性,并指出在幼虫培养密度适当增加、饵料供应及换水量更加充分的情况下,育苗池的单位水体产量可能会有较大幅度的提高。1974至1975年间,在青岛进行了生产规模的育苗试验,在扩大培育水体、改进育苗技术、提高单位产量等方面取得了新进展。  相似文献   

13.
点带石斑鱼人工育苗技术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通过58批次的人工育苗试验,总结点带石斑鱼人工育苗技术;阐述了育苗池、育苗的环境条件、鱼苗不同生长阶段的饵料及投喂方法、育苗水质管理及生产中的操作方法等;讨论了如何解决开口饵料问题和出现3个危险期的原因等。  相似文献   

14.
由山东省日照县水产研究所和山东省海水养殖研究所合作承担的河蟹工厂化育苗研究,今年4至5月份在日照县石臼所取得了显著进展。该项研究共进行了两批试验,在总水体约120立方的7个室内水泥池中,第一批全人工培育出1280万只中华绒螯蟹苗,平均出苗率为10.7万只/米~3;在同样条件下,第二批又培育出蟹苗1508万只,平均出苗率为12.7万只/米~3,最高一池出  相似文献   

15.
林伟雄 《台湾海峡》1993,12(3):299-302
本文针对我国南方多季、多品种对虾养殖现状及这些种类不同的习性及生态特点,介绍一种适应南方多品种、多茬次、专业化对虾幼体培育的育苗场设计方案。内容包括:1.改造育苗池结构,使育苗池趋向小型化(每口育苗池面积24~40m~2),育苗池周边留工作道,使成为真正的半埋式,以便于操作。2.结合几个主要经济种类的暖、温性特点,配套增温、保温和调节光线强度设施,使能根据各种类的不同需要随时灵活调节,以满足各种类、各阶段对虾幼体的生态要求。实践证明,这样的设计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魁蚶生产性间断升温育苗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魁蚶间断升温育苗方法,从改善亲贝蓄养条件入后,促使亲贝快速成熟自然产卵,并进行洗卵。在幼虫培育时,加强营养,加大换水,及时筛选不同大小的幼虫分池培养。严格海上中间培养管理,使每立方水体出苗量达31万个,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7.
廖玉麟 《海洋科学》1986,10(6):55-57
近几年来,我国的刺参人工育苗技术,在中国水产科学院黄海水产研究所、辽宁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和山东省海水养殖研究所等单位的努力下,发展很快,已有较成熟的经验;并相继召开过“刺参人工育苗技术鉴定会”。特别是1985年,黄水所在蓬菜海珍品增殖中心的192m~3的水体中,育出幼参323万头,平均单位  相似文献   

18.
通过亲蚕强化营养促熟培育和精心挑选亲蚕,集中同步产卵,缩短双齿围沙蚕人工育苗的时间,提高受精卵的质量;按照♀:♂=3:1配比产卵,孵化密度为1500~1800万粒/m~3,孵化率达80%以上。本试验经60 d培育,在1200 m~2的培育面积中育出5~6 cm沙蚕幼体2812万尾,单位面积出苗量为2.34万尾/m~2,底栖后至出池成活率为50%,平均产量约1250 kg/亩。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介绍魁蚶间断升温育苗方法,从改善亲贝蓄养条件入手,促使亲贝快速成熟自然产卵,并进行洗卵。在幼虫培育时,加强营养,加大换水,及时筛选不同大小的幼虫分池培养。严格海上中间培育管理,使每立方水体出苗量达31万个(大小0.5cm),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0.
1984年9月11~13日,由烟台市科委主持在烟台奇山宾馆召开了海湾扇贝人工育苗验收会。会议由省、市、区养殖公司和我市部分县的科研单位的代表23人参加了验收。经抽样小组出海抽样,带回实验室进行计数。现场验收该试验在6M~3水体中共培育出壳长0.5厘米的海湾扇贝苗种74860粒。平均单位出苗量12476粒/M~3,其中第一批5月31日采卵,7月5日出池,在3 M~3水体中共培育出贝苗19029粒,平均壳高2.2厘米,最大3.55厘米,最小0.7厘米。第二批7月5日产卵,7月28日出池,也在3 M~3培育水体中共培育出贝苗55831粒,平均壳高1.02厘米,最大个体1.75厘米,最小0.5厘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