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利用周期图,最大熵谱分析及最优分割方法,对东北地区地震活动的时间序列进行了分析处理。研究结果表明,东北地震时间序列具有比较复杂的周期结构,在时间间隔为22a ̄24a的主周期中,尚蕴含有时间尺度分别为10a和12a ̄14a的次周期。两者地震活动水平的差异,构成了东北地震活动的平静与高潮时段。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对东北地震活动进行了详细的分期研究,并对未来东北地区的地震活动趋势进行了估计。  相似文献   

2.
区域应力场研究结果在地震形势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刚  黄长林 《地震》1992,(3):18-22
许多研究指出,中国大陆有统一的应力场。在这种应力场作用下,鄂尔多斯地块存在着反时针扭动趋势,且地块东北边缘同西南边缘的地震相互呼应。运用这些结果,我们对大同5.9级地震后的地震趋势作了估计,结果是满意的。  相似文献   

3.
东北第五地震活跃期结束时间及最大地震强度预测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本文在以往对东北地震大形势研究的背景上,基于1900年以来东北地区地震目录资料,利用多种分析方法,对该区地震活动规律及其发展趋势作了详细研究。结果认为,东北第五地震活跃期约到2008年结束,本活跃期最大地震强度为6级左右。  相似文献   

4.
《东北地震研究》编辑委员会于1987年2月20日在沈阳召开了第二次编辑委员会议.北京和东北三省的编委、编辑部人员三十余人参加了会议.东北地震监测研究中心白俊德书记.岳明生主任和有关处室领导应邀到会,并对会议表示祝贺.会议由赵文峰主编主持.徐心同副主编汇报了《东北地震研究》两年来的编辑出版工作,同时公布了《东北地震研究》经省委宣传部批准从1987年公开发行.与会编委就进一步办好《东北地震研究》对前两年的出刊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并对本刊的性质、宗旨、内容、形式、作用等方面,进行了认真地讨沦研究.对刊物如何能受广大地震科技人员欢迎,使其发挥作用等问题,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会议开的紧凑,气氛热烈,达到了预期目地.  相似文献   

5.
东北地震区地震趋势的小波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凤君 《地震研究》2007,30(2):137-141
根据中国地震局推广软件中所给出的地震区划分,运用小波分析方法,对东北地震区的地震时序特征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得出:东北地震区的地震活动存在着10年、20年和30年的显著主周期。按照这个周期规律,结合测震学的分析方法,分析了未来东北地震区的地震活动趋势,认为东北地震区第五活跃期到2009年结束。从地震能量释放和地震频度上看,未来发生5级以上地震的可能性不大。  相似文献   

6.
以东北地震区为例,基于G-R关系的震级-频度分布原理,研究了东北地震区最小完整性震级MC的时间分布特征和各时段的空间分布特征,统计了研究区内的地震活动性参数,探讨了小震资料完整性分析对地震活动性参数和地震危险性计算结果的影响。研究表明:对区域小震资料进行完整性分析,可以在低地震活动地区获得较准确的地震活动性参数,更好地反映了该区未来的地震活动趋势。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结论可供地震资料完整性分析和地震活动性分析时参考。  相似文献   

7.
以东北地震区为例,基于G-R关系的震级·频度分布原理,研究了东北地震区最小完整性震级MC的时间分布特征和各时段的空间分布特征,统计了研究区内的地震活动性参数,探讨了小震资料完整性分析对地震活动性参数和地震危险性计算结果的影响.研究表明,对区域小震资料进行完整性分析,可以在低水平地震活动地区获得较准确的地震活动性参数,更好地反映了该区未来的地震活动趋势.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结论可供地震资料完整性分析和地震活动性分析时参考.  相似文献   

8.
东北地震监测研究中心于1986年11月7日——8日在沈阳召开了1987年度东北三省地震趋势会商会。参加会议的有东北地震监测研究中心分析预报研究室、地震大队、吉林和黑龙江省的分中心的有关领导和分析预报人员,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和地震测量大队也应邀派代表参加了会议。东北地震监测研究中心副主任徐心同主持了会议,并做了总结。  相似文献   

9.
东北和邻区地震活动的相关性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本文研究了:朝鲜、日本北海道、华北、东北等地区地震活动的相关性;东北和新疆地区地震活动的相关性;华北和阿留申群岛地震活动的相关性;东北地震活动的某些特点.结果表明:东北地震活动与新疆地震活动密切相关;地震活动在时间上按朝鲜·华北·日本北海道·东北的顺序活动:华北和阿留申群岛地震有交替活动的特征.文中还计论了东北、华北的地震趋势.  相似文献   

10.
经东北地震监测研究中心申报,国家地震局批准,《东北历史地震考察与研究》专题为1986年合同项目,限期二年完成。在东北地震监测研究中心的领导下,经各方协商由辽宁省地震局工程地震研究室、综合地震大队、地震志办公室,丹东市地震办公室,吉林省地震办公室及黑龙江省地震办公室等六个单位的12名科技人员组成专题组。  相似文献   

11.
王庆良 《内陆地震》1992,6(1):46-53
近20年来河西-祁连山东部地区三条规模较大的北东向构造带在区域垂直形变图上反映明显。因受区域应力场强度的控制,其垂直形变表现出随时间波浪状演化式。区域垂直形变图像与莫霍面等深线相似,说明这几条北东向构造带的深部成因机制。它们对区内的中强地震起着很强的控制作用,与北西西及北北西向断裂构造共同构成了本区的控震构造网络。  相似文献   

12.
藏东应力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GPS观测结果、震源机制解及地应力测试分析藏东地区的应力场特征。根据GPS资料得到了藏东地区的地壳应变状态,而拉萨地块内部,最大主压应变的方位为NE41.21°,羌塘地块内部的最大主压应变方位为NEl9.88°。而在川滇和羌塘地块交界的三江地区,GPS计算得到的最大主压应变方位为SE47.76°;在滇缅地块区内部,最大主压应变方位为NE46.13°根据震源机制解资料得到了藏东地壳应力状态,拉萨地块最大主压应力方位为NE78.33。,羌塘地块最大主压应力方位为NE36.24°三江地区最大主压应力方位为NE81.54°滇缅地块最大主压应力方位为NE47.000。由钻孔地应力测试得到的藏东拉萨地块主应力方位在NE65~75。之间。  相似文献   

13.
中国东北地区在古生代期间以众多微陆块的拼合以及古亚洲洋的闭合为特征,其后又经历了中-新生代太平洋构造域及中生代蒙古—鄂霍茨克构造域的叠加与改造,以致东北地区的构造行迹显得极为复杂,而大兴安岭重力梯级带及其西部地区构造演化是否与西太平洋俯冲有关仍然存在争议.本研究利用分布于中国东北、华北地区以及韩国、日本等部分台网所接收的近震与远震走时数据获得了中国东北地区壳幔精细的三维P波速度结构.成像结果显示,太平洋板块持续西向俯冲,俯冲板片的前缘停滞在大兴安岭—太行山重力梯度带以东区域的地幔转换带之中;长白山火山区上地幔存在着显著的低速异常体,推测西太平洋板块的深俯冲脱水导致了上地幔底部岩石的熔点降低,从而形成了大范围的部分熔融物质上涌.通过分析上地幔的速度结构,我们认为由于太平洋板块的大规模西向深俯冲,在大地幔楔中发生板片脱水、低速热物质上涌等复杂的地球动力学过程;俯冲板片前缘带动上地幔中不均匀分布的地幔流强烈作用于上部的岩石圈,这对东北地区深部壳幔结构乃至大兴安岭重力梯级带的形成、演化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辽宁省地震构造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结合编制1∶100万辽宁省地震构造图,分析了辽宁省近20年来地震构造环境相关研究成果,确定辽宁地区共有第四纪以来活动断裂29条,其中全新世断裂1条,晚更新世断裂5条,早、中更新世断裂23条。其中北东向晚更新世活动断裂和北西向全新世活动断裂为辽宁地区的主要控震、发震构造。北东向晚更新世活动断裂与北西向断裂交汇部位、海城河隐伏断裂的端点部位和鸭绿江断裂南西端黄海海域是未来发生中强地震的主要部位。本研究可为深入研究辽宁地区地震构造条件、编制第五代全国地震区划图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5.
鄂尔多斯块体北缘与西缘地区地壳各向异性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使用内蒙古自治区数字测震台网2010年1月至2017年10月区域小地震的波形记录资料,采用SAM方法,进行了地壳剪切波分裂的分析,得到鄂尔多斯块体北缘与西缘地区地壳介质地震各向异性的初步研究结果.根据15个台站161个有效地震记录的分析,鄂尔多斯块体北缘与西缘地区的快剪切波平均偏振方向为NE44.4°±38.4°,慢剪切波平均时间延迟为1.7±1.6ms·km~(-1).研究区域的快剪切波偏振显示出两个优势方向,一个是NE方向,另一个是近NS方向.区内的逆冲凸起与走滑正倾断层构造对剪切波分裂产生了直接的影响,造成了剪切波分裂参数的复杂分布,反映了剪切波分裂参数受到区域应力和构造共同作用的影响.鄂尔多斯块体北缘的快波偏振特征有NE和近NS两个优势偏振方向,其东区与西区的快剪切波偏振表现出明显不同的特征.东区的第一快剪切波优势偏振方向为NE,第二快剪切波优势偏振方向为近NS;西区的第一快剪切波优势偏振方向为近EW,第二快剪切波优势偏振方向为近NS.鄂尔多斯块体北缘的区域背景主压应力方向可能总体上为近NS方向,但空间分布有差异,东区NE方向的优势偏振与西区近EW方向的优势偏振更可能反映了断裂与构造的影响.鄂尔多斯块体西缘的快剪切波偏振特征显示出非常清楚的NE向的优势偏振方向,近NS向的优势偏振方向则不太明显,反映出该地区复杂构造对各向异性分布的影响.慢波时间延迟呈现出西低东高的特点,时间延迟的高值出现在鄂尔多斯块体北缘的东部,时间延迟的这种西低东高的各向异性强度变化,可能反映了区域构造活动西强东弱的特性.  相似文献   

16.
太龄雪  高原  刘庚  肖卓 《地球物理学报》2015,58(11):4079-4091
中国地震科学台阵第一期(2011—2013年)布设在南北地震带南段,本研究利用中国地震科学台阵布设在云南及相邻地区的部分流动台站记录到的2011年6月至2013年3月的数字地震波形资料,开展地壳各向异性分析.本文使用剪切波分裂系统分析方法(SAM方法),获得了研究区内67个台站的剪切波分裂参数.研究结果表明,受到云南及周边地区复杂的构造、应力环境和纵横交错的断裂分布的影响,该地区快剪切波偏振方向(PAZ)整体上显示出NNE向和NE向的优势取向,但在空间分布上比较复杂,虽然大部分台站的PAZ与构造应力场方向一致,但部分断裂附近台站的PAZ受到断裂的影响.结果显示,本研究区内不同区域的PAZ有一定差异性.本研究划分了5个子区,西部3个不同区域的PAZ从北到南分别为NNW向、近N-S向和NE向,有顺时针旋转的趋势,而东部的2个区域PAZ分别为NEE向和NNW向.研究证实,青藏东南缘地区的地壳各向异性空间分布虽然非常复杂,但大体上与区域内的主压应力的方向和断裂分布相关.  相似文献   

17.
云南丽江地区断裂构造岩岩组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丽江地区构造岩岩组动力学研究表明,研究区内中更新世末构造主压应力保持在北西至北西西方向变化;晚更新世中期之后构造主压应力方向则以北北东至北东方向为主变化,并有逐渐向近南北向转化的特点。因此玉龙雪山东麓断裂在中更新世末曾有过左旋压扭活动为主的历史,兼有左旋、右旋的活动过程,1996年2月3日丽江M7.0地震的破裂过程继承了晚更新世后期断裂的活动特点。  相似文献   

18.
汶川地震的面波震级测定及其多普勒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介绍了全球主要地震机构对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参数的速报和修订情况,分析了美国地质调查局国家地震信息中心测定的面波震级。通过对比198个全球地震台站测定的面波震级和面波周期,得出如下结论:测定面波震级偏大的台站主要分布在震中的东北方向,测定面波震级偏小的台站主要分布在震中的西南和东南方向,面波周期偏小的台站主要分布在震中东北方向。由于此次地震破裂方向是以北东向单侧破裂为主,且地震多普勒效应导致震中东北方向振动加强,因此该方向上的面波震级偏大,地震烈度衰减慢;而震中西南方向的振动减弱,此方向面波震级偏小,地震烈度衰减快。从而造成地震烈度沿中央断裂带的北东方向衰减慢,而南西方向衰减快的特征分布。   相似文献   

19.
台湾强震对福建水口库区的库仑应力触发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金  蒋海昆 《华南地震》2010,30(1):16-25
基于简化的水口库区断裂模型,研究了台湾地区1976年以来13次7级以上地震对福建水口水库库区NE和NW向断裂产生的库仑破裂应力。结果表明,台湾7级以上地震对水口库区NE向断裂产生库仑应力累积,而对水口库区NW向断裂的累积库伦应力作用较小,NW向断裂大多处于库伦破裂应力正、负影响区交汇部位,有的还表现为明显的抑制作用。因而,台湾7级以上地震活动对水口库区NE向断裂小震活动有促进作用,但两者之间不是简单的直接触发关系;对水口库区NW向断裂小震活动的库仑应力触发影响可以忽略。  相似文献   

20.
龙门山断裂带上发生了2008年汶川8.0级和2013年芦山7.0级地震,为了研究芦山地震前后该区域地壳各向异性的空间分布和变化,以及较大地震对快剪切波偏振方向造成的影响,本文运用剪切波分裂系统分析方法,结合固定地震台网(2010-01—2017-10)和川西流动地震台阵(2006-10—2009-07)的小震波形数据,得到了龙门山断裂带及邻近地区上地壳各向异性参数.结果表明,慢剪切波时间延迟主要分布在0.65~7.39 ms·km-1之间,横向上具有不均匀性,地壳20 km以上的介质对各向异性的贡献较大.快剪切波优势偏振方向主要为NW或NWW和NE向,具有明显的分区特性.位于龙门山断裂带附近台站的快剪切波偏振方向自北向南由NWW转变为NW、NE向,在南段又变为NWW、NE向,指示了龙门山断裂带的分段特性是其构造属性.根据得到的有效事件数据,本文使用的49个台站中有19个台站的各向异性参数与反方位角、深度、震级和路径长度等显示出一定的相关性.研究区内的芦山地震及其他较大地震可能影响了局部快剪切波偏振方向.研究表明,更多的有效事件数据将有益于定量分析局部构造应力场和断裂属性的变化情况,从而有益于断裂带地震学特性及地震预测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