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根据现场考察,航片解译和历史记载资料,对1812年3月8日尼勒克地震的震级及地震地质背景进行了讨论。根据地震主断裂带的展布和运动特征与喀什河断裂带相一致等特点,指出1812年尼勒克8级大震是喀什河断裂作右旋逆冲的结果。 喀什河断裂是一条控制伊犁盆地北界和喀什河河谷的活断裂,它错断了喀什河阶地和古尼勒克沟,有着明显的新活动性。在震区还发现了一些古地震遗迹。对比1812年地震陡坎和古地震陡坎角度变化情况,对断层运动速率进行了估计,并估算出喀什河断裂带发生M≥8地震的重复周期为800—1600年。 相似文献
2.
本文根据现场考察,航片解译和历史记载资料,对1812年3月8日尼勒克地震的震级及地震地质背景进行了讨论。根据地震主断裂带的展布和运动特征与喀什河断裂带相一致等特点,指出1812年尼勒克8级大震是喀什河断裂作右旋逆冲的结果。 喀什河断裂是一条控制伊犁盆地北界和喀什河河谷的活断裂,它错断了喀什河阶地和古尼勒克沟,有着明显的新活动性。在震区还发现了一些古地震遗迹。对比1812年地震陡坎和古地震陡坎角度变化情况,对断层运动速率进行了估计,并估算出喀什河断裂带发生M8地震的重复周期为800——1600年。 相似文献
3.
新疆1812年尼勒克地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这次大震在徐松所著《西域水道记》中写道.“衮佐特哈胡吉尔台山裂四处,长二十里至六十里,宽五、六里,深十余丈至二十丈,又平地涌出高卓,……”。在历次出版的地震目录中都作为7—8级地震处理。1983—1984年新疆地震局对这次大震遗迹进行了实地 相似文献
4.
5.
6.
7.
8.
1812年尼勒克地震的宏观震中位置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观震中是震源在地表的投影,宏观震中是极震区的几何中心,不同的定义造成位置的差异,大地震的差异比较大,断裂产状也是导致震中位置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据历史记载确定的1812年地震的宏观震中,侧重人居环境,震中位置偏西,初步考察受条件限制也存在一定误差。近年的研究取得了新进展,在尼勒克谷地东部新发现了该地震造成的地质灾害,包括了40 km的形变带,19km的地震断层。根据修正的等震线图,极震区的几何中心在北纬43°45,′东经83°34′。 相似文献
9.
1303年山西8级大震研究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1303年山西8级特大地震历史记载、文物考古调查资料的归类整理和考证研究,以及对遭受大震破坏的古建筑物、构筑物等进行分类及其破坏程度的分析对比,讨论了以往相关研究中对历史资料利用时存在的不足。根据历史文献分析,确定了大震前后160年间山西境内的41次地震事件,其中包括新增3~6级地震27次。这些地震在8级大震前后有明显地从南向北迁移的现象。以宏观破坏记载和考古调查资料的考证为依据绘出的等震线图清楚地表明,极震区和宏观震中位置应该在霍州-孝义附近。 相似文献
10.
1998年3月19日21时51分33秒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图什市东北哈拉峻乡发生MS6.0地震。其后发生的余震最大为4.1级。6.0级地震发生后,新疆地震局立即组织大震现场工作组赶赴灾区进行地震灾害评估及地震烈度考察。在阿图什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工作组行程2000多公里,调查点24个,抽样点8个,顺利完成了现场工作。经调查,确定宏观震中与微观震中相一致,为北纬40°10′,东经76°47′。极震区烈度为Ⅶ度,长轴近南北向,面积207km2。Ⅵ度区面积1678km2。震中发生滚石及小崩塌。建… 相似文献
11.
12.
13.
1996年3月19日新疆阿图什6.9级地震震源破裂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1996年3月19日新疆阿图什6.9级地震余震分布特征的研究,分析了这次地震震源破裂过程.并结合柯坪断裂带的构造运动、区域应力场的分布特征以及1972年以来该带的另外3次6级地震的余震分布方向,探讨了柯坪断裂带附近地区不同构造部位震源破裂扩展方向与强震活动的迁移方向.结果表明,本次地震震源破裂为明显的单侧破裂.柯坪断裂带的阿图什震区和柯坪震区,余震分布具有一定规律性,震源破裂基本都为单侧破裂;震源断错以逆断层为主.区内主要受NW向压应力。不同地段强震震源破裂扩展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强余震分布方向是应力集中的体现,它标志着同一构造断裂带附近近期强震活动的迁移方向.在柯坪断裂带上这种规律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论述了华县大震高烈度区断裂的现代活动性,分析了区域新构造应力场,指出了华县大震发生的构造部位,估算了华县地震区的发震周期,并结合有限元计算,初步探讨了地下应力状态与华县大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1973年6月3日新疆精河县内发生的M_s=6.0级地震是北疆地区七十年代以来发生的最大一次地震。震中位置:(φ_N44°32',λ_E83°24';震源深度约30公里;发震构造为准噶尔南沿大断裂。这次地震有感范围颇大,东至乌鲁木齐,西至伊宁、霍城,都感到明显震动。 相似文献
16.
17.
18.
对1998年3月19日新疆阿图什6.0级地震的预报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应用“九五”研究成果,根据较大地震发生时间间隔不断缩短,较大地震地方平太阴时夹角较小以及稍小地震的密集发生,对1998年3月19日新疆阿图什6.0级地震作出了较好的预报。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分析了乌什6·4级地震200公里左右范围内的气温、地温、冻土深度等资料,结果表明,震前这些气象要素有较普遍的短临异常显示。短期异常出现的优势时间在震前50—20天,临震异常出现在震前7天之内;异常主要分布在震中附近200公里以内,近处异常大于远处,异常似乎有沿构造带及其端都显示更明显的特点。相距90公里的阿合奇为本次地震热异常盲区,超过300公里无明显异常;深层地温异常范围较浅层大,出现异常的时间较早,持续时间也较长;临震异常幅度大而持续时间短,具有动态特性;气温的临震异常有由震中向外传播的特点,传播速度45公里/小时,幅度则随震中距衰减,衰减方程具有t=a(1/Δ(3/2))+b/Δ的形式。 相似文献
20.
我们研究了1975年2月4日海城地震(M=7.3)前震的定位及其辐射图象.用六个区域台的到时,相对于一次参考地震,将前震及主震进行了定位.这组前震开始相互很接近,然后随时间及其分布有一定的延伸.最大前震前,前震均位于直径约两公里的小体积内,而在最大前震后,其活动则向北西和南东方向扩展,形成六公里长的在北西方向上伸展的分布带.初动及 P 波 S 波振幅比表明,在前震系列中有两种不同的断裂机制.我们推测这两种辐射图象可能和前震处于分布带的不同部位有关.可能主震震源不处于前震震源所决定的断层上,而是位于这组前震南面6公里、且较这组前震浅几公里处.我们认为,在垂直于主震破裂面及前震分布带走向的方向上,前震和主震相距这么大的距离,可能是由于主震时产生滑动的断层是以雁行排列的.分析了在前震期间断层上滑动所引起的应力变化,认为由前震引起的主震断层上剪应力的增加是很小的.因之由前震直接触发主震的可能性不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