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第四纪冰期     
《地球》2011,(11):51-51
又称“第四纪大冰期”,大约始于距今200~300万年前,结束于1~2万年前。第三纪末气候转冷,第四纪初期,寒冷气候带向中低纬度地带迁移,使高纬度地区和山地广泛发育成冰盖或冰川,  相似文献   

2.
则木河断裂的第四纪构造活动模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在野外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北西向则木河断裂的第四纪构造活动特征、近代以及现今活动方式进行了探讨,并概括出其第四纪构造活动的模式。结果表明:该断裂带在第四纪早期以拉张性的断陷活动为主,断陷规模、幅度以西昌一带为最大,向南东方向逐渐减小。晚第四纪以来该断裂带主要表现为强烈的左旋水平扭动。同时,在西昌附近,在近东西向断裂活动的影响下,形成了最新的断陷盆地与倾针抬升山地。  相似文献   

3.
华北山地地貌面与新生代构造运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华北山地有三期山地夷平面,四期河流阶地面。表明新生代地壳运动具有垂直差异性质。以上升运动为主,平均升幅1700m,速度0.031mm/a。以第四纪为最大。全区新地壳构造形迹可划分为3大类,8亚类和32个小类。在新生代构造运动中,又划分出第四纪以来的新构造运动和晚更新世以来的最新构造运动。  相似文献   

4.
王苏民 《湖泊科学》2007,19(4):F0003-F0003
施雅风先生主编的《中国第四纪冰川与环境变化》一书,于2006年3月正式出版,该书是施先生及其研究团队关于中国第四纪冰川和环境变化五十年研究工作的系统归纳和理论总结,是我国第四纪冰川与环境研究里程碑式的综合性论著,将在我国冰冻圈与资源环境领域的创新研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次生层状地貌是同一期地貌面(原生层状地貌),经过后期地壳构造运动的变形、解体而形成不同高度的地貌面。它较好地反映了第四纪以来新构造运动的方向、幅度与速度。据此,本文将第四纪以来河北山地的新构造划分出两个区、七个亚区和二十四个小区。  相似文献   

6.
第四纪研究中有关地震灾害与古地震研究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2年8月1日—8月9日在莫斯科召开的第Ⅺ届国际第四纪研究联合会大会期间,除了大会报告外,绝大部分的学术报告是在组内交流,会议共设24个小组,分别在莫斯科大学的若干教室内进行。就第四纪研究的现有领域来讲24个组的内容是比较全面的,涉及到:第四纪沉积物的地层学、第四纪沉积物对比、上新世一更新世海洋、陆架地层和沉积作用、脊椎与无脊椎古生物和它们的地层学意义、动植物历史、全新世、冰川和冰水沉积、冰川地貌学、冰体、冰缘区成岩作用、冲积和河流谷地的建造问题、第四纪火山和沉积、第四纪建造的地球化学、古地理、第四纪矿床、遥感、工程地质问题、石器时代的考古和环境、人类和古人类问题等。与第四纪相关的一些专门性问题诸如地震活动的区域性特点、震害、工程抗震等问题,大都分散在新构造组、遥感和工程地质等组内。就此次会议所接触到的地震灾害与古地震方面的一些问题,归纳如下。  相似文献   

7.
龙门山逆断裂带中段的构造地貌学研究   总被引:39,自引:15,他引:39       下载免费PDF全文
赵小麟  陈社发 《地震地质》1994,16(4):422-428
龙门山逆断裂带中段由3条主要的逆断裂带组成,根据构造地貌学特征和地震活动性推测,其第四纪活动性自南西向北东方向递减,表现出明显的分段性。其中灌县-江油断裂控制了山地与平原或山地与丘陵区的分界以及第四系的厚度,根据这一特征可知该断裂的活动性自南向北,在大邑、灌县和彭县一带最强,绵竹次之,安县至江油最弱。断裂活动的分段性可能受龙门山北部南北向岷山隆起的控制。由于新构造活动分布在3条断裂上,所以区内以6级以下的中小地震活动为主  相似文献   

8.
《地震地质》1989,11(3):94
由中国地质学会第四纪冰川及第四纪地质专业委员会、湖北地质学会及国家地震局地震研究所共同筹办的“中国东部地区新构造运动学术讨论会”于1988年11月10日至16日在宜昌市召开。这是近三十年来较大的一次区域性的新构造学术讨论会。代表来自东部地区为主的科研、教学、生产等部门,共九十余人。编入会议文集的论文摘要共130余篇。大会交流及论文内容充分反映了我国当前新构造理论、方法和应用等方面的现状  相似文献   

9.
陈伟 《地球》2009,(5):78-79
地球上的冰川几乎全部存在于无人类聚居的南极地区,极少部分虽分布于各个纬度带,但又大多处于高寒、高海拔地区,一般人难以到达。而四川的海螺沟冰川,低于蜀山之王——贡嘎山雪线1850米。  相似文献   

10.
简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在青藏高原晚新生代构造和第四纪地质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新进展,针对在活动构造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 今后研究工作的方向,认为应当加强青藏高原及其周缘地区晚新生代构造变形方式、幅度和速率的研究,同时在研究中应当将第四纪地质与活动构造研究相结合,特别要注重深部构造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李秋香 《地球》2012,(1):64-67
与其他博物馆不同的是,第四纪冰川遗迹陈列馆既不是位于市中心。  相似文献   

12.
山东胶东半岛地区断裂最新活动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山东胶东半岛地区发育有北北东-北东向和北西西向两组断裂,前者分属蓬莱-栖霞断裂系和即墨-牟平断裂带,为半岛的主体断裂构造;后者分布在半岛北缘及其北侧海域,由多条断裂组成。实地调查表明,断层在第四纪期间是活动的,控制着附近山地和盆地的构造演化与地貌发育,最新活动主要发生在第四纪早期,垂直活动幅度可达百米以上;第四纪晚期,断裂活动性迅速减弱,甚至停止,但依然发现北北东-北东向断裂的多个局部段落还在活动,明显地错断了晚更新世地层,垂直断距最大为10m左右。  相似文献   

13.
李明明 《地球》2011,(11):85-85
最早涉及我国东部第四纪冰川问题的著作是盖克于1894年出版的《大冰期》一书,1922年李四光报道了山西大同盆地和太行山东麓的冰川遗迹。  相似文献   

14.
王欣  丁永建  张勇 《湖泊科学》2019,31(3):609-620
冰川融水通过热量、水、物质传输对山地冰冻圈冰湖水文效应产生影响,引起广泛关注.本文从山地冰冻圈冰湖的水量、物理化学性质、生物等方面系统总结冰川融水对冰湖水文效应的影响.冰川融水被冰湖滞留能在一定程度上延缓区域冰川水资源的亏损,但也直接导致了潜在危险性冰湖数量和危险程度增大.冰川融水对冰湖物理性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降低湖水温度、影响透明度/浊度、改变湖水密度、造成湖水热力分层现象等方面,对冰湖化学性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增加湖水中的氮素、溶解有机物、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各类离子和重金属等,进而影响冰湖生物的分布、组成、结构和功能.深入系统地开展冰川融水及其变化对冰湖水文效应研究,对冰川水文与水资源、山地冰冻圈生态环境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正在石景山区的翠微山东南脚下,永定河引水渠北侧的山坡上,有一处裸露的辉绿岩,岩石表面有许多刨蚀而成的深、细、长的痕迹,大都指向东南——这便是举世闻名的模式口冰川擦痕。中国第四纪冰川遗迹陈列馆就座落在京西翠山南麓模式口冰川擦痕遗迹的东侧,陈列馆建于1989年,占地1950平方米,建筑面积750平方米,冰川馆是研究我国第四纪冰川学,弘扬李四光及老一辈地质学家爱国敬业精神,向广大观众介绍地质科普知识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相似文献   

16.
由中国地质学会第四纪冰川及第四纪地层专业委员会、湖北省地质学会、国家地震局地震研究所联合发起并主持召开的中国东部地区新构造运动学术讨论会于1988年11月10—16日在湖北省宜昌市召开。 出席会议的有来自我国地质、地震、地理、高等院校等各部门的代表共92人。会议共收到论文摘要134篇,数十名代表在大会上作了学术报告。会议比较系统地总结、交流了从1956年中国科学院第一次召开“中国新构造运动座谈会”以后30年来新构造研究的主要成果,内容主要包括:  相似文献   

17.
江西独特的地质构造环境和多样的地貌类型,铸就了丰富多彩的地质遗迹景观。尤其是在主要城市及其周边。既有花岗岩地貌景观、地质构造地貌景观,还有红层丹霞地貌景观、碳酸盐岩岩溶地貌景观、古冰川地貌景观及古采矿遗迹。这些地质旅游景观资源。大多具有极高的科学品位和研究价值。以及观赏游览、科普、休闲等多项功能。文章选取了16个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景观地,对全省各主要城市的地质遗迹景观资源进行了较全面的阐述和介绍,为展示江西的地质旅游资源,为科学保护和合理开发这些珍贵的资源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相似文献   

18.
华北山地的水系变迁与新构造运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华北山地的水系在第四纪有过重大变迁。其变过时段主要发生在早更新世早期和晚更新世早期,其次是早全新世和晚全新世。变迁方式主要是河流自下游面上游的溯源侵蚀袭夺,且袭夺点逐渐向下游移动;其次是断陷盆地的阻隔与诱导。变迁方向多是东西向河道袭夺南北向河道,使河流向东改道。目前许多河流仍处在进一步袭夺中,从而可看出,华北山地的水纱变迁严格受新构造运动控制,且以断块差异活动为主,水系变迁方向可能与青藏高原在第四纪强烈隆起和太行山,燕山在第四纪迅速抬升有关。  相似文献   

19.
1990年四川省乐山市金口河工农区连续发生4.8级和5.0级两次破坏性地震。震中位于峨边高山区大渡河谷,发震构造北北东向金口河断裂表现出自第四纪以来在区域间歇性背景上强烈的抬升运动。震害与烈度等值线沿发震构造呈长条形展布,震中区烈度达二度。两次地震及其间的特大暴雨,造成震灾与山地灾害叠加的严重灾情。  相似文献   

20.
高山冰川     
《地球》2013,(10):69-69
是指发育于山区、形态深受地形限制的冰川。多分布在中、低纬度山地区域。其特点:规模较小、雪线较高,积累区不大,补给区和消融区界限明显,冰川以重力流方式向下运动.运动速度和能量较大,冰蚀作用强。分布在山地的不同部位,形成多种类型.如冰斗冰川、悬冰川、山谷冰川、山麓冰川等。中国是中纬度山岳冰川最多的国家。喀喇昆仓山是中.低纬度地带最大的山岳冰川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