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9年7月19~22日,在美国盐湖城召开了“第三届国际气体水合物会议”,会议主题是“气体水合物与未来的挑战”。参加会议的各国代表共200余人,分别来自美国、日本、挪威、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和中国等。会议进行了4天,就资源特征、全球气候变化...  相似文献   

2.
由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和加拿大国立海洋研究所、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合作进行的中加海洋生态系围隔实验,于1987年5月在北京就已完成的两期合作计划所取得的科研成果,举行了国际海洋生态系围隔实验学术讨论会。这次会议是继美国(1977年)和加拿大(1980年)会议之后的第3次国际性会议。来自加拿大、美国、英国、挪威、荷兰、联邦德国、香港地区和我国的67名专家学者参加了这次  相似文献   

3.
亚太地区东南亚各国油气资源管理第三次会议于8月15—18日在北京中苑宾馆召开。CCOP各成员国如中国、韩国.越南、柬埔寨、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均派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由挪威专家Richard Sinding—Larsen主持.会议主要有如下五个方面的议题。  相似文献   

4.
第五次国际ARGO科学组会议于 2 0 0 3年 3月 3~ 6日在浙江杭州召开。来自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韩国、印度、俄罗斯和中国等 11个国家的 5 4位国际ARGO科学组成员和各国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这次会议也为我国海洋和大气科学家进一步了解国际ARGO计划 ,以及密切与各国科学家在该领域的交流合作提供了一次十分难得的机会 ,有 12位中国代表参加了会议。第五次国际ARGO科学组会议全面、系统地回顾了第四次会议以来 ,各国ARGO计划的实施进展状况 ,以及所遇到的主要问题等 ;重点讨论了ARGO数…  相似文献   

5.
“海岸带复合系统中的生态海水养殖研究”项目,系欧盟国际合作资助项目,2005年在我国青岛市启动,此次是第二次工作会议在厦门召开,有国内外近20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该项目执行期为2004~2007年,项目预算总额为190万欧元,其中约有75%由欧盟资助,项目由葡萄牙海洋研究所主持,参加成员单位有:葡萄牙海洋研究所、英国普利茅斯海洋研究所、英国斯德令大学水产养殖研究所、瑞典哥德堡大学、荷兰代欠夫特水利研究所、南非科学研究中心、中国国家海洋局第一、第三海洋研究所、宁波大学。  相似文献   

6.
海洋人物     
海洋人物布拉德,E.C.(SirEdwardCrisPBul!and,1907.9.ZI-1980.4.3)英国地球物理学家。1907年9月ZI日生于英格兰诺福克的诺威奇。1929年获剑桥大学学士学位,1932年因慢电子散射和重力测量的研究获英国剑桥...  相似文献   

7.
英国是欧洲大陆西北海岸外的一个大西洋岛国,陆地面积24.25万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万7千多公里,人口6100多万,其中约30%居住在距离海岸10公里的沿海地带。海洋对英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据英国2008年资料,英国海洋产业年产值占其GDP的6.8%,海运、海洋油气开发、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等主要海洋产业创造100多万个就业岗位;95%的国际贸易通过海洋运输;渔业捕捞船7000多艘,总吨位居欧盟第二;  相似文献   

8.
1995年5月29~31日,欧洲—地中海岛国沿岸动力学中心在马耳他大学召开海洋事务学术与合作战略国际讨论会,来自澳大利亚、加拿大、中国、哥斯达黎加、斐济、印度、日本、马耳他、挪威、瑞典、土耳其和英国等国的有关海洋机构和大学的代表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9.
纪明侯 《海洋科学》1981,5(2):62-63
英国北部格拉斯哥(Glasgow)是苏格兰最大的城市,具有八百多年悠久的文化与历史,街道整齐,环境优美,亦是个旅游胜地。1980年8月19日至22日就在这个城市召开了“国际藻类学会学术会议”(InternaionalPhycological Society Meeting)。我国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所长曾呈奎、副所长吴超元、纪明侯等三同志在参加了于瑞典召开的“第10届海藻学术讨论会”之后,接着参加了这次格拉斯哥学术会议。参加会议的有中国、英国、美国、加拿大、西德等17个国家的80余名代表。  相似文献   

10.
东海及其它陆架沉积作用国际学术讨论会于1983年4月12日至16日在中国杭州召开.美国、英国、法国、荷兰、西德、挪威和日本等国的50余名海洋科学家参加了会议.中国著名的海洋学家毛汉礼、任美锷、业治铮、李法西、陈吉余、陈国珍、汪品先等100余人出席了会议,这是世界海洋学界在我国举行的一次盛会.这次国际学术讨论会是由中国国家海洋局和美国国家海洋大气局共同举办的.  相似文献   

11.
由国际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IOC)污染物效应专家组(GEEP)举办的IOC GEEP第二次污染物生物效应研讨会于1988年9月10日—10月1日在百慕大生物站举行。美国、加拿大、英国、西德、瑞典和中国等11个国家23名专家、教授和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旨在以亚热带的海洋生物为实验对象,进一步验证和评价第一次污染物生物效应会议建立的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生理学和底栖生态学的海洋污染生物监测技术和近几年来发展起来的有关生物检测技术,以便尽快建立和推广一套能够严格比较  相似文献   

12.
综合大洋钻探计划(IODP)科学指导和评估组(SSEP)第10次会议于2008年5月-22日在韩国釜山举行.来自中国、美国、日本、法国、德国、英国、瑞典、韩国等国家的34位IODP-SSEP成员与会.  相似文献   

13.
“英国的大炮破坏了中国皇帝的权威,迫使天朝帝国与地上的世界接触。与外界完全伞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之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正如小心保存的密封棺木里的木乃伊一接触新鲜的空气便必然要解体一样。”  相似文献   

14.
正2015年11月25—27日,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南海深海过程演变"主办,印度尼西亚科学院地学技术研究中心承办的"巽它陆架科学钻探国际研讨会",即第三届"南海深部计划"国际研讨会在印度尼西亚日惹市成功举办。来自中国、印尼、德国、英国、澳大利亚、越南的22位专家参加了会议。同济大学汪品先院士和德国基尔大学的Karl Stattegger教授共同主持了会议。本次研讨会的主要目的是进一步探讨在巽他陆架进行IODP钻探的科学目标和意义、实施方案和可行  相似文献   

15.
1986年10月20日至24日,在南京大学新落成的“中美文化交流中心”会议厅中,举行了“国际大陆边缘地质科学讨论会”。中、外学者计150余人参加了这次会议。外国学者来自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联邦德国和日本等国,其中包括研究西太下洋大陆边缘海沟—岛弧—盆地体系著名  相似文献   

16.
1986年国际海洋学会议暨海洋博览会(OI86)于三月四日至七日在英国布赖顿举行。第十一届国际挖掘疏浚会议(XI WODCON)也同时举行。两个会议有十五个国家和地区、一百四十七个单位参加。会议上进行了学术交流与展览,给人的印象是:近年来水下技术、海洋学研究及海洋工程有了很大的进展。国际海洋学会议上宣读了五十多篇论文。分为如下几个专题:一、导航定位,二、环境观测,三、水下潜器,四、环境模式,五、波向,六、地质、地球物理及其技术,七、水动力学等。大部分论文着重于介绍新技术新仪器的研制与应用;其中海洋环境观测仪器占较大比重;对于海洋环境模式如第三代波浪模型、台风涌浪的数值予报等一些专门课题也进行了深刻阐述。我海洋技术研究所的温盐深系统在南大洋的考察引起了与会者的兴趣。  相似文献   

17.
联合国亚太经社会理事会亚洲近海矿产资源联合勘测协调委员会(CCOP)第22届年会,于1985年11月11—21日在广州召开.地质矿产部部长朱训致开幕词,对CCOP本届年会在中国召开表示祝贺,并对到会的各国代表表示热烈欢迎.广东省副省长匡吉出席了开幕式.来自中国、印尼、日本、南朝鲜、马来西亚,巴布亚新几内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等九个成员国和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国、荷兰、挪威、英国、苏联、美国等八个合作国以及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科技教文组织、亚太经社会国际地科联等国际性组织共72名代表出席了会议.地矿部杨志龄、刘光鼎率中国代表团参加了会议.会议选举中国代表王大雄为本届年会主席.  相似文献   

18.
海洋生物技术研究发展与展望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唐启升 《海洋科学》1999,23(1):33-35
1发展现状1.1国际研究进展1997年9月,在欧洲联盟(EU)的支持下,第四次国际海洋生物技术大会在意大利召开。这次会议规模宏大,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来自五大洲33个国家的有关专家向会议提交论文285篇,反映了当前国际海洋生物技术研究发展水平和方向。会议在意大利4个城市设立分会场,采取专题论文宣读、专题论文张贴和专题研讨等3种形式进行,主要内容如下:1.1.1宣读论文分为8个专题a.分子生物学和转基因动物,发育生物学,细胞因子生物学,生物标记、共生、病毒(48篇);b.水产养殖(12篇);C.生…  相似文献   

19.
1992年1月15日在英国伦敦地质协会举行了一个关于北海地层水:对成岩作用和生产化学的含义的会议.出席会议的代表有100多人.会议目的是把来自工业部门的技术人员和在工作中应用水化学信息的学术界的科学家聚集在一起.不同学科的相互结合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由于青藏高原特殊的地理、地质条件以及对全球资源和环境产生的重大影响,所以自1985年国际上召开首届喜马拉雅—喀喇昆仑—西藏学术讨论会(Himalaya—Karakoram—TibetWorkshop,简称HKT会议)以来,迄今已经在英国、法国、瑞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