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研究了华东地区15个地震序列的振幅比、初动方向和初动半周期资料。得到:大震(主余型序列中的主震或震群型序列中最大地震)前后的P波初动方向,除人们熟知的由优势分布转化为紊乱外,还有可能呈优势分布,优势方向改变的特征。余震序列的P波初动方向和振幅比特征可能有助于预测强余震。初动半周期特征可能用于区别的前震和余震。  相似文献   

2.
研究中小地震活动特征 ,探讨其物理意义及其与强震的关系是一个引起广泛关注、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的研究方向。本文以判定中长期大陆强震的发生地点为目标 ,强调从中小地震活动性图像提取前兆信息的方法应具有可重复性 ,前兆特征应较为稳定且有一定的物理意义 ,并要求选取的前兆应以尽量大的比率对应强震 ;依据该前兆划定的强震危险区的范围应尽可能地小。根据上述研究目标和要求 ,本文确立了中小地震活动性图像定量、全时空扫描和分震级处理的原则。强调使用定量方法处理中小地震活动性图像 ,目的是使这一工作具有可重复性 ;全时空…  相似文献   

3.
4.
地震损失概率预测研究中的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基于假定未来某段时间内研究地区或场地上地震烈度影响事件遵从贝努利(Bernoulli)随机独立试验过程,利用历史地震烈度-额度统计关系,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地震损失概率预测的危险性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5.
在汶川MS8.0地震地下流体异常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宏观前兆异常的现场调查基础上,认真分析目前地震预测的困难与能力之后,认为汶川MS8.0地震的预测失败并不意味着地震不能预测;认为汶川MS8.0地震前前兆异常的数量偏少,但仍有一定规模的地下流体异常与明显的宏观临震异常;还认为震前作出预测可能困难,但震前有所觉察应是可能的。为提高中国地震预测能力,提出了要改革目前的"监测、预测、研究三分离"的管理机制和"专业与地方两条线"的管理体制,要改变地震日常分析预报中"电脑代替人脑"的工作现状和过早地"程式化与规范化"的工作模式,要提倡创新性的科学探索,要重视前兆异常的震前调查与落实,要重视宏观异常的监测与研究等的工作建议  相似文献   

6.
地震综合预测是,根据地震地质、地震活动性、地震前兆异常和环境因素等多种分析手段,与前兆信息监测所进行的现代防震减灾研究.最初的综合预测方法主要以预报经验的数学化统计为主,主要包含测震学、地壳形变学、地磁地电、地下流体等4种学科的预测方法,以及衍生出的,如综合概率法、模糊聚类、模式识别、专家系统以及模糊综合判定等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我国地震地热台网273口观测井的水温数据进行梳理,发现汶川地震前有10口井记录到客观的异常现象;而这些井的异常信息的持续时间、幅度、空间分布极其复杂,决定了利用这些异常信息进行汶川地震三要素的准确预测还不太现实,但也发现一些有一定科学价值的认识:空间上井震距1000km范围内集中了大部分异常点;异常幅度集中在千分之几到百分之几度;时间上异常具有短临性质,呈现出井震距越大持续时间越短、井震距越小持续时间越长的规律;自流井记录到的异常概率远高于静水位井,不过干井也可以记录到异常信息。通过数据梳理与分析,提出了水温异常取决于井-含水层结构以及观测井所处的水系单元位置这一认识。  相似文献   

8.
地震短期预测的概率方法浅议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和天气预报相比,地震预测,特别是地震的短临预测更为困难。概率方法真实地反映了地震发生的随机性,真实地反映了人类对于地震认识的局限性,加快短期预测的概率方法研究与应用是十分必要的。概率预测是经验预测、统计预测和物理预测的综合,各类地震预测方法特别是物理预测方法的发展还很不充分,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从目前我国地震预测的现状来看,应大力发展统计预测方法。地震目录可为我们提供对背景地震发生率的估计,而前兆的出现使我们可以得到地震发生率大大高于背景发生率的时段,其增益越强,时段越短,越接近于理想预测。前兆和地震之间的关系的统计检验对于概率预测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该文提出,应按实用化的要求逐步规范各种地震预测方法。这对地震预测研究的健康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9.
为了更好地促进地震应急工作,本文以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地震应急预案工作起步为分界,选取1976年唐山地震和2008年汶川地震为例,通过对比两次地震后在应急组织与指挥、灾情信息传送与发布、应急响应与救援3个方面的情况,解释地震应急预案在地震应对中的作用及其存在的问题,为今后我国地震应急救援工作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安欧 《地震》2010,30(4)
1999年,笔者发表了对2008年中国汶川8级地震的中长期预测结果,预测的最危险地区为汶川,上限震级为7.2级(实际震级8.0,误差0.8级),危险时段为2007—2012年、2021年以后(实际地震发生在第一危险时段内)。本文对预测方法做了概要介绍,总结了方法的特点,提出了改进意见,并探讨了跟踪短期预测方法。  相似文献   

11.
试图评估在可能前震发生后主震立即发生的概率,并根据沿日本和千岛海沟的可能前震,提出一种最优预测算法,同时还研究了该区域前活动的区域性变化,除了小余震外,每一个特定的地震或地震丛都被当作一次可能前震。确定可能前震的参数为:震级Mt,分区面积大小D°(纬度)*D°(经度),时间间隔Tf以及在该时空范围内所发生的地震次数Nt。但在本项研究中固定Tf为10d。将期望发生主震的空间限定在已经发生所提前震的地  相似文献   

12.
汶川地震的异常及其震后效应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地震前甘肃地区、四川和青海部分地区的水氡(气氡)资料,甘肃地区数字化改造后的水位和地温资料的变化情况,结果发现在这次地震前有部分水氡测点的资料存在明显的震前异常,而且变化时间早,持续时间长,同步性很好。这些异常在恢复时间上无明显的规律。水位测点震后效应非常明显,部分水氡和地温测点也有不同程度的震后效应。  相似文献   

13.
汶川地震及其余震期间的ELF电磁异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些年来利用卫星技术观测地震前的电磁扰动已得到地震学界的广泛关注, 并被认为是研究地震电磁前兆的有效途径之一(Larkina et al, 1989; Parrot, 1994; Serebryakova et al, 1992; Molchanov et al, 1993; Nemec et al, 2008).  相似文献   

14.
汶川地震后关于地震预测问题的再思考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汶川地震预测失败之后,笔者仍然坚持认为,地震是可以预测的,但存在多方面的困难,从根本上来说,需要等待地球科学的突破性发展与地学探测技术的革命性进步,但当前经过进一步完善现有的观测技术,加强异常动态的调查与落实,重建地震宏观异常监视系统,完全有可能进一步提高地震预测的成功率,尽最大可能减轻地震灾害,防止汶川地震这样的惨痛历史重现.  相似文献   

15.
汶川地震序列的孕育、发生、发展及结束有一个系统性过程,特别在其发展过程中,我们记录到的大量地震活动,它们自身前后存在相互依赖关系是肯定的,但很难用一个确定的关系描述去实现预报。所以,必须对数据加以处理并寻求近似的描述是必要的。本文把汶川特大地震活动序列作为一个动态研究系统,将序列做为节律运行处理,并寻求了逼近拟合的描述来预测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引发了数以万计的滑坡、崩塌、危岩等次生地质灾害,对灾区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惨痛损失。尤其是破坏面积大、危害范围广的特大型滑坡,给人们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灾难,而且潜在危险性仍然存在。笔者通过实地调查、资料查阅等方式搜集统计了汶川地震区的特大型滑坡并对其分布特征作了较为全面的归纳总结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7.
汶川地震滑坡崩塌的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汶川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东部边界的龙门山断裂带.该区域由一系列叠瓦状冲断带构成,在大地构造上是连接青藏高原与扬子地台的过渡地带.此次地震引发了大规模的滑坡、崩塌、碎屑流等地质灾害,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社会经济财产损失.震后的凋查和研究结果表明,在龙门山断裂带的两侧,滑坡崩塌灾害的分布很不均匀.大多数的滑坡崩塌存在于龙门山...  相似文献   

18.
汶川8.0级地震前电磁辐射异常变化特征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汶川8.0级地震前,距离震中只有35km的金河电磁波台记录到了宝贵的电磁扰动信息。本文分析了汶川5.12大地震前后该台的电磁波异常变化特征,表明:①强震前确实有电磁辐射异常存在,震前存在丰富的电磁扰动信息;②电磁扰动前兆异常在时间进程上有明显的阶段性变化特征,这可能是地震孕育不同阶段特征的反映。  相似文献   

19.
地震活动的分形特征及其对地震预测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岩石破裂是一个自相似过程,地震作为地壳岩石破裂的结果,它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具有分形结构。基于系统科学和分形几何学的观点,本文采用标度变换法和嵌入空间法,分别研究了唐山7.8级、海城7.3级和松潘7.2级地震前后地震活动时、空分布的分维数,同时分析了宁夏灵武5.5级震群和澜沧5.0级前震序列的时间分维随时间的变化特征。初步结果表明:大震后余震的分维数明显增大,无标度区范围减小,展示了震后地震活动随机干扰背景增强!前兆性地震序列的时间分维数相对偏低,有序性增加。此外,文中还研究了单轴压缩下岩石破裂声发射序列的分形特征,结果表明,声发射序列亦具有自相似性,在岩石破坏过程中,声发射序列的分线数随时间的变化不是单调的。最后,籍助于“耗散结构理论”的基本概念,简要地探讨了地震时间、空间分维与地震活动熵的关系。提出了地震时、空分维作为表征地震孕育系统演化过程的序参量之一,应用于地震预测的可能途径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20.
付虹  赵小艳 《地震学报》2013,35(4):477-484
汶川MS8.0地震前云南地区出现了显著的前兆观测异常. 该文从大地震的孕育范围出发分析认为这些地震前兆异常可能与汶川MS8.0地震有关, 并认识到前兆观测出现的显著极值异常可能是MS≥7.0大地震的前兆; 有学者认为大震震源区没有或较少出现前兆观测趋势异常是大地震的共性特征, 汶川MS8.0地震的前兆观测异常也是相同的; 地震前兆观测异常开始和结束时间是多样的, 前兆异常的分布是复杂的, 因此利用震后总结的共性特征, 在震前对汶川MS8.0地震作出预测是困难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