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 毫秒
1.
井间电磁波CT技术在溶洞探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肇庆大桥位于西江流域,是连接肇庆和珠江三角洲地区主要干线上的大桥。5个主桥墩位于溶洞和断层破碎带上,地质情况非常复杂。为了探明墩位下方的溶洞分布状况,每个墩布置了6-8个CT探测钻孔,每两个钻孔之间进行电磁波CT探测,结合地质墩位下方溶洞的分布状况。实际钻桩结果表明电磁波CT探测结果很有成铲。 相似文献
2.
井间电磁波CT技术在长江大堤岩溶探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下井间电磁波法层析技术(CT)是一门新技术,它将医学CT的原理成功地运用于地学中,依照电磁波在地下有耗介质中传播规律及一定的物理和数学关系,反演透视剖面上的物理参数的分布,最后以图像的形式表现出来。长江大堤武汉段附近的碳酸盐岩地区,由于地势较低和长江水位动态变化,使地下水长期作用于灰岩裂隙,往往使岩溶或破碎带更加发育,形成地下溶洞,给长江大堤和附近的工农业生产、居民生活带来极大的隐患和危险。通过井间电磁波法层析技术共90个电磁波CT剖面测试,发现有28个CT剖面出现异常。此次的探测,为长江大堤周边安全的防治提供可靠精确的地下地质资料。 相似文献
3.
井间电磁波层析成像技术是将医学CT应用于地球物理学中的一项新技术,它主要依据电磁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时的吸收差异,重建井间介质吸收系数的分布图像,形象及直观地展现研究区域的地质结构。本文详细地研究了井间电磁波层析成像技术的基本原理,对具有高低吸收电磁异常体的理论模型,根据一定的观测系统对电磁波的场强进行了数值模拟,并采用SIRT反演技术对吸收异常体的图像进行了重建;同时将该方法应用于广西某地拟建桥址的岩溶勘查之中,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4.
电磁波CT探测技术在岩溶勘探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炎陵至汝城高速公路曾家大桥4#、5#桥墩为例探讨了跨孔电磁波CT技术在岩溶地质异常探测种的应用情况。分析了电磁波CT探测技术工作原理、野外数据采集要点、数据分析处理流程,并对数据处理关键步骤进行了总结;通过对各探测剖面进行认真分析,编译出合理的剖面解释图并进行了正确解释,效果良好;获得了探测区内的岩土层对电磁波的吸收系数的准确认识,为电磁波CT探测提供了一种好的剖面分析和解释思路。 相似文献
5.
电磁波CT技术在探测堤坝工程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电磁波CT探测技术对流溪何竹料段大堤和丰顺县虎局水库大坝渗水通道进行了探测研究,由于电磁波的吸收系数和地层结构有密切关系,因此,电磁波CT是通过能量的变化观测反演吸收系数的分布,进而推测地下构造的分布,利用电磁波的吸收系数为层析物理量,在钻孔中进行透射观测,以优于0.5m的分辨率清楚地揭示了测区内渗水层位的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6.
7.
电磁波 CT 在岩溶勘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本文结合钻孔资料对三叠系大冶组(T1d)岩溶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确定划定该地层岩溶的视吸收系数值,将该参数值用于电磁波 CT 资料的解译,并通过验证孔对解译结果进行验证。该项研究解决了电磁波 CT 在岩溶勘察中异常识别的重要问题,为武汉地区三叠系大冶组(T1d)岩溶勘察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8.
随着城市发展过程越来越快,交通与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为了保全地面建筑物,采用隧道方案也越来越多。城市岩溶探测以钻探为主,再辅以高密度电法、浅层地震反射法等传统物探方法,这些方法效率低,且受场地条件限制,很难实施。电磁波CT技术作为近些年发展起来的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具有分辨率高、野外作业便利等优势,可以较好的揭露地下岩溶发育规模及特征。本文在传统的数据处理基础上,运用电磁波CT探测技术,通过反演设置最低限值、选用反射投影结果作为初始模型、利用低通滤波和角度限制技术和采取连续测线模式架构程序进行归一化计算处理等处理技术方法,大大提高电磁波CT资料解译的精确度。研究表明,电磁波CT探测技术在岩溶勘查中有很好的应用效果,探测结果对于城市隧道工程建设具有较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简要叙述了电磁波CT成象技术的基本原理、工作方法及其在岩土工程中诸如机场跑道、隧道工程和高层建筑地基评价中的应用。通过井下激发和观测电磁波能量的衰减,利用CT技术重建了地下介质在观测平面内相对吸收系数的二维分布图象,这些图象直观准确地反映出地下介质的构造形态、地层界面、风化壳以及破碎带的分布特征,在岩土工程探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电磁波CT探测技术工作原理,总结了野外数据采集要点、数据分析处理流程以及数据处理关键步骤;结合钻探资料对各探测剖面进行认真分析,编译出合理的剖面解释图并进行了正确解释,结果与钻探资料基本一致,并根据探测结果给出了施工建议。 相似文献
11.
井间电磁波CT技术是利用地层间介质的物性差异,不同性质的物质对电磁波的反射和吸收能力是不同的。井间电磁波CT技术在探测岩溶裂缝等方面有较好效果,本文利用井间电磁波CT技术,对昆明地铁四号线苏家塘站岩溶专项线路工程地下岩溶发育地段进行测试,通过对工区岩石电磁波吸收系数差异的研究,依据吸收系数特征,探测到地铁线路工程地下岩溶及裂缝发育,划分出4个层次的岩溶区,经与钻孔岩心资料对比,证实探测结果的正确性。且对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了必要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2.
跨孔电磁层析技术对桥墩溶岩洞的探测(英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贵安 《CT理论与应用研究》2001,10(1):44-51
肇庆大桥位于西江流域,是连接肇庆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主要干线上的大桥。5个主桥墩位于溶洞和断层破碎带上,以往常用的单桩单孔的方法只能查明10cm直径垂直下方的溶洞分布情况,这种常规的方法难于查明整个桥墩位下方的溶洞分布情况,而且一孔之见难于达到技术要求。近年来发展起来的CT成像技术,正好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本次电磁波CT探测法在肇庆大桥5个主桥墩的溶洞探测结果说明,这种方法是可行的,溶洞探测结果还经过最后的钻桩验证。 相似文献
13.
地下岩溶的发育影响着地面基础工程的安全使用,所以,我们要对岩溶地区发育特征进行全面的了解,以采取相应的措施保证该地区地面建筑的安全。溶洞的空间赋存状态一般是不规则的三维地质体,它的发育与地下水系及该地区的地质构造有紧密联系,造成溶洞的洞室可能含有高阻或低阻填充物,导致溶洞与围岩之间存在物性差异。高密度电阻率法正是利用物... 相似文献
14.
ElectromagneticefectstimulatedbystrainwaveinrocksXIAOHEXU(徐小荷)GUOJUNXING(邢国军)BIAOWANG(王标)MiningDepartmentofNortheasternUni... 相似文献
15.
16.
韩靖龙 《CT理论与应用研究》2013,22(1):53-60
雷门沟钼矿属于角砾岩型钼矿床,就其赋存状态来说,从里到外为角砾岩钼矿体-角砾岩-正常围岩,矿体边界不清,矿体地表没有出露。角砾岩和围岩视电阻率差异明显,物探方法在该区具有物性前提。瞬变电磁法在该区的应用,取得了较好效果,建立了地质地球物理模型,为合理布置勘探工程寻找钼矿提供了依据。本文在简要介绍瞬变电磁法原理的基础上,以雷门沟钼矿勘查为例,重点对该方法技术的数据处理、资料解释、应用效果及一些技术问题进行了分析论述。 相似文献
17.
The measurements of tide-induced tilts and deformations are usually performed in underground cavities (mostly man-made). Therefore, the data obtained must be debugged of the influence of the cavity itself (cavity effect) and of the effect of elastic parameter inhomogeneities in the vicinity of the point of measurement (geological effect), if they are to he presented. Since these effects are reflected as a modulation of tidal waves (in both amplitude and phase), the only way to perform this can be modelling of the strain and stress field around the cavity as precisely as possible. The finite element method (F.E.M.) seems to be a very useful tool for this purpose. To justify some conclusions in this paper, a number of numerical runs of the F.E.M. models of the tide-induced strains and stresses (in two dimensions) were performed. A higher degree of approximation (up to the value of 7) was used in these calculations. To estimate the cavity effect, the correction factors (relative changes of particular strain components due to the presence of the cavity) were determined and plotted in the cavity's close neighbourhood.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deformation energy (and also the work of external forces) over the whole domain of interest is given, and the conclusions for subsequent error estimation are drawn. An attempt was made to compare the real tilt data to the theoretical deduced from the numerical model.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