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为了评价陆相页岩气储层的储集空间和储气能力,以鄂尔多斯盆地延长探区上三叠统延长组长7段、长9段页岩为研究对象,运用电子扫描显微镜、高压压汞、低温CO2和N2气体吸附等实验方法,对陆相页岩气储层孔隙类型特征、孔隙结构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延长探区上三叠统延长组陆相页岩发育多种类型微观孔隙,以粒间孔和粒内孔为主,少量晶间孔和溶蚀孔,有机质孔发育较少,为陆相页岩气赋存提供了储集空间;(2)延长组页岩中介孔(2~50 nm)贡献了其主要的孔容和比表面积,占总孔容的7437%,占总比表面积的6440%,且长9段页岩的总孔容和总比表面积均大于长7段页岩;(3)延长组页岩孔隙结构以狭缝型孔和板状孔为主,孔径主要分布在04~09 nm、3~25 nm和5~200 μm区间段内,延长组页岩平均孔径为853 nm,且长7段页岩平均孔径大于长9段页岩;(4)页岩有机碳含量、有机质成熟度及矿物成分含量共同影响着延长组页岩孔隙的发育,其中矿物成分含量是以介孔孔隙为主的延长组页岩孔隙发育的主控因素,有机碳含量及成熟度的增加主要对页岩中微孔孔隙的发育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富县地区延长组主要发育三角洲和湖泊沉积体系,其中分流河道和水下分流河道骨架砂体呈北东-南西向条带状展布,纵向上连续性好,是主要储集体。岩性主要为灰色-灰绿色细-中粒岩屑长石砂岩和长石砂岩,填隙物主要是胶结物,以方解石、绿泥石膜为主。主要受沉积和成岩作用两个因素控制,储层物性较差,纵向上和横向上非均质性均较强。层内非均质性主要影响因素为垂向上粒度分布的韵律性、层理构造、层内夹层和层内裂缝等,层内渗透率非均质参数表现为中等-强的非均质性;分层系数和砂岩密度长8、长6、长3和长2油层组较大,长7和长4+5油层组较小;层间渗透率非均质参数长8、长6及长3较大,为强非均质性,长7和长2较小,非均质性相对较弱,为中等非均质性。  相似文献   

3.
结合我国陆相页岩分布特征,以鄂尔多斯盆地延长探区为例,对钻孔岩心样品进行有机地球化学、X射线衍射、孔隙度测定、扫描电镜、气体吸附等多种实验分析,研究陆相页岩气储层特征。结果表明,延长探区延长组陆相页岩厚度较大(平均50 m),有机质丰度高(平均TOC为4.86%),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Ⅱ型,热演化程度处于成熟阶段(Rran为0.84%~1.10%);页岩中黏土矿物质量分数高(21.8%~71.5%,平均47.3%),石英质量分数较低(10.8%~44.9%,平均22.3%),脆性指数相对较小(27.1%~77.2%,平均49.6%),表明页岩储层具有脆性和可压裂性;延长组页岩孔隙度主要分布在1%~3%,孔隙类型多样,以粒间孔和粒内孔为主,其次是晶间孔、微裂缝、溶蚀孔和有机质孔,为页岩气赋存提供了储集空间;延长组页岩总含气量为1.60~6.67 m3/t,显示出较好的含气性。  相似文献   

4.
通过岩心、铸体薄片、扫描电镜资料分析,结合测井数据统计以及压汞试验等方法,综合考虑孔隙度、砂岩密度、渗透率突进系数、渗透率变异系数、渗透率级差等多种储层非均质性影响因素,对东坑大阳湾地区延9储层的层内、层间、平面以及微观非均质性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认为该地区延9储层为较强-强非均质性程度。  相似文献   

5.
运用高压压汞、液氮吸附及渗透率测试等实验,利用极差、突进系数、变异系数等参数,表征煤系页岩孔渗特征及孔隙层间非均质性,分析孔隙层间非均质性主控因素。结果表明:河南义马地区上、下石盒子组泥页岩微孔与小孔较为发育,山西组大孔较为发育,分别提供了气体吸附附着面积和储存运移空间;上石盒子组孔容与孔径相对偏差最小,孔隙分布均匀,山西组比表面积相对偏差最小,表面积分布均匀;随围压增大,渗透率不断降低,且满足负指数相关关系;渗透率级差、突进系数和变异系数显示下石盒子组渗透率非均质性较弱,山西组渗透率非均质性很弱,更易于压裂开发。非均质性宏观上主要受沉积物质组成和构造改造作用影响,微观上受成岩演化影响。  相似文献   

6.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非均质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家沟组五段一层(马五1)缝-孔洞型含硬石膏结核和细晶的粉晶白云岩储层是鄂尔多斯盆地中部气田的主力产层,储层的非均质性很强,已成为影响勘探和生产的主要地质因素。着重研究了马五1沉积、成岩作用以及古潜沟的形成和空间展布,认为沉积相、成岩相和古潜沟是影响储层非均质性的关键因素,指出盆缘含硬石膏结核白云岩沉积微相和渗流白云石粉砂半充填溶膜孔的粉晶白云岩成岩相是最有利储层发育的沉积、成岩相,相对的岩溶高地-斜坡是有利的储层保存区。提出了适合本区的储层地质预测方法——叠图法,对指导勘探和开发生产具有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7.
储层非均质性对剩余油分布和水驱或气驱波及系数影响较大,开展储层非均质精细评价,是油田开发方案调整和剩余油挖潜必不可少的内容。利用密井网测井资料和岩矿鉴定等资料,从沉积、成岩作用等方面对吴起油沟油田长4+5段储层非均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长4+5段诸层为三角洲前缘沉积末端,单期水下分流河道规模较小且改道频繁,层内泥质夹层不发育,层间隔层发育,单砂体连通性差,非均质性较强;纵向上将长4+5段分为长4+5_1、长4+5_2~1、长4+5_2~2三个小层,受沉积环境和成岩作用,特别是碳酸盐胶结作用的影响,层内非均质性多为正韵律或复合韵律,其中长4+5_1储层非均质性最强,长4+5_2~2储层非均质性最弱;从层间非均质性来看,其中长4+5_1单层砂体薄,分层系数最大,长4+5_2~2储单层砂体厚度大,分层系数较小;从平面非均质性来看,长4+5_1砂体呈交切窄条带状发育,砂体厚度横向变化大,平面非均质性较强;长4+5_2~1砂体呈孤立条带状分布,砂体欠发育,以分流涧湾为主;长4+5_2~2砂体厚度大,且呈连片发育,平面非均质性较弱。  相似文献   

8.
大庆杏南地区葡Ⅰ组三角洲前缘储层的非均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油田主力油层进入高含水期时,非主力油层接替主力油层将成为必然趋势。三角洲前缘亚相储层非均质性较强,一直以来被作为非主力油层。为提高非主力油层的储量动用程度,必须精细研究三角洲前缘亚相储层非均质性特征,查明剩余油分布规律,从而有效指导油田开发的调整挖潜。利用密井网、岩矿鉴定等资料对杏南地区葡I油层组前缘亚相储层进行研究,将三角洲前缘细分为枝状、朵状、席状3种类型,详细分析了不同沉积环境下砂体的成因类型,描述了不同类型砂体在平面上、空间上的展布特征和组合关系,不同砂体内部性质的差异以及砂体内部微观孔隙结构的类型和分布特征,从平面、层间、层内以及微观特征等方面研究了三角洲前缘储层的非均质性。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储层非均质性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指出不同三角洲前缘储层中剩余油的富集位置。  相似文献   

9.
大庆杏南地区葡I组三角洲前缘储层的非均质性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当油田主力油层进入高含水期时,非主力油层接替主力油层将成为必然趋势.三角洲前缘亚相储层非均质性较强,一直以来被作为非主力油层.为提高非主力油层的储量动用程度,必须精细研究三角洲前缘亚相储层非均质性特征,查明剩余油分布规律,从而有效指导油田开发的调整挖潜.利用密井网、岩矿鉴定等资料对杏南地区葡I油层组前缘亚相储层进行研究,将三角洲前缘细分为枝状、朵状、席状3种类型,详细分析了不同沉积环境下砂体的成因类型,描述了不同类型砂体在平面上、空间上的展布特征和组合关系,不同砂体内部性质的差异以及砂体内部微观孔隙结构的类型和分布特征,从平面、层间、层内以及微观特征等方面研究了三角洲前缘储层的非均质性.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储层非均质性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指出不同三角洲前缘储层中剩余油的富集位置.  相似文献   

10.
储层非均质特征评价是储层特征研究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储层非均质特征是描述储层的参数变化及非均质特性,非均质性的强弱直接影响着开发方案的设计和实施.本文以尕斯库勒油田N1-N12油藏砂西区Ⅱ油组为例,研究储层非均质性特征.用来描述储层非均质性的特征参数主要有连通系数、重叠系数、夹层厚度、夹层频数以及均值、最大值、最小值、变异系数、级差、非均质系数.  相似文献   

11.
提要:鄂尔多斯盆地为大型富含油气盆地,发育本溪组、山西组、延长组长7段、长9段等多套页岩层系,具备页岩气形成的基本地质条件。为查明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延长组长7段页岩气的勘探潜力,本文利用有机地球化学和岩石学分析、含气量测试、等温吸附曲线测定等多种手段,分析了延长组长7段页岩的基本地质、地化及含气性特征。在此基础上,对长7段页岩气勘探潜力进行了初步评价。结果表明,长7段陆相页岩埋深和厚度适中、有机质类型以Ⅰ、Ⅱ型为主,有机质丰度和脆性矿物含量高,含气量可达1.25~6.45 ml/g。与北美地区典型页岩相比,研究区长7段页岩有机质类型、有机碳含量类似,粘土矿物含量和长石含量偏高,碳酸盐和石英含量偏少,有机质成熟度偏低。研究区内延长组长7段页岩气资源勘探潜力巨大,资源量为1 528.409亿m3,可作为常规油气勘探的重要补充,志丹—甘泉一线西南部为页岩气勘探的有利目标。  相似文献   

12.
微量、稀土元素和有机地球化学参数对于揭示油页岩沉积环境、古气候等沉积成矿作用、预测油气、油页岩资源潜力具有重要意义。对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延长组长7油页岩获得的地球化学参数进行研究,油页岩微量元素与地壳平均值及其他地区油页岩相比,W、Mo、As、Sb、U等元素明显富集,Sc、Cr、Ni、Cl等元素明显亏损。油页岩稀土元素总量较低,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元素亏损,稀土元素较球粒陨石发生了明显分异,较北美页岩分异不明显。油页岩有机质类型为Ⅰ型和Ⅱ_1型,以Ⅱ_1型为主,有机质丰度达到最好级,成熟度为低成熟-成熟。通过对这些地球化学参数及特征的进一步分析,获得以下认识:1长7油页岩是在温暖潮湿的气候条件下,形成于陆相淡水深湖-半深湖还原环境中,这种沉积环境有利于油页岩有机质的富集和保存;2本区不具备形成油气田的潜力,具备形成中-高品级的特大型油页岩矿床的潜力。  相似文献   

13.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长7油层组发育富有机质页岩和泥岩,目前已成为鄂尔多斯盆地页岩油气勘探的重要层位。综合岩心精细描述、薄片微观结构观察和粒度分析结果,将富有机质页岩和泥岩划分为黑色页岩岩相、纹层状泥岩岩相、粉砂质泥岩岩相。粉砂质泥岩岩相的脆性矿物含量高于黑色页岩岩相和纹层状泥岩岩相,后者比前者具有更高的黄铁矿含量,3种岩相的黏土矿物含量较接近。黑色页岩岩相有机质丰度高,有机质类型以I型干酪根为主,是最有利的富有机质岩相类型,其次为纹层状泥岩岩相。长7油层组沉积时期水体为分层的厌氧环境,有利于有机质的保存,低等水生生物是主要的母质来源。黑色页岩岩相和纹层状泥岩岩相形成于安静、缺少陆源碎屑影响的深湖环境下;粉砂质泥岩岩相形成于受陆源碎屑频繁影响的环境,有较多的陆源高等物质输入湖盆中,造成有机质类型复杂。将岩心精细描述和测井信息紧密结合,揭示了各类岩相纵向发育特征。受基准面变化和沉积物供给能力影响,长73以黑色页岩岩相和纹层状泥岩岩相为主,长72和长71以纹层状泥岩岩相和粉砂质泥岩岩相为主。长73暗色泥岩和页岩的岩相类型好,发育页理缝和纹层缝,有机质类型好、丰度高,是最有利的页岩油气勘探目的层系。  相似文献   

14.
在鄂尔多斯盆地南缘铜川地区野外露头三叠系延长组长7段油页岩中发现了一些“钙质结核”,野外露头中呈层状发育于长7段油页岩中,形态为“透镜状”、“椭球状”、“飞碟状”,直径大小约为10~70 cm。为探明其岩石类型和主要岩石组分,运用显微镜薄片鉴定、电子探针实验、能谱分析等方法,对结核体进行岩石学特征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其成因进行初步探讨。岩石学特征显示,霸王庄和宜君套滩剖面的“钙质结核”主要成分为重结晶方解石和晶粒方解石,具“球粒状”结构,岩石类型为灰岩;瑶曲聂家河剖面结核体主要岩石类型为泥-粉晶白云岩。分析认为这些“钙质结核”其野外产状和岩石成分,符合热水沉积碳酸盐岩和受热液活动影响的特征,并且铜川地区在长7期具备热液活动的条件。初步认为这些“钙质结核”为湖底热液活动成因的湖相碳酸盐岩。  相似文献   

15.
张敏  张枝焕  欧光习  尚长健  黎琼 《地质通报》2016,35(2-3):329-338
岩心观察和岩石薄片鉴定显示,柴达木盆地西部古近系干柴沟组存在层状-非层状泥页岩、层状-非层状灰质泥页岩、泥灰岩、层状-非层状粉砂质泥岩和泥质粉砂岩5种岩相。总有机质含量(TOC)为0.2%~1.4%,有机质以Ⅱ型干酪根为主,普遍处于成熟阶段。泥页岩矿物成分以碎屑石英和粘土矿物为主,并含有不等量的方解石、白云石、长石、黄铁矿等;发育原生孔隙、有机质生烃形成的孔隙、次生溶蚀孔隙、粘土矿物伊利石化体积缩小形成的微孔隙及微裂缝5种页岩气储集空间类型。研究表明,储集空间发育主要受岩相类型、矿物成分、成岩作用、有机碳含量和有机质成熟度的影响。虽然研究区泥页岩中有机质含量普遍较低,但有机质普遍处于成熟阶段,储层中发育多种储集空间类型,并富含脆性矿物和富伊利石的粘土矿物。因此,柴达木盆地西部干柴沟组泥页岩为良好的页岩气储集层,具有一定的页岩气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16.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长7暗色泥页岩是重要的烃源岩。最近的勘探表明,长7具有良好的页岩气开发前景。重点利用鄂尔多斯盆地279口测井资料、18口取心井的347块岩样实验室多种分析测试资料,开展了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延长组长7页岩气的岩性、岩相、孔隙类型、有机碳含量、热演化程度、含气性、气体储存方式及其在测井曲线的反响研究;在页岩气形成条件的研究基础上,建立了岩性、含气性、有机质含量与自然伽马、声波时差、电阻率之间的关系,有效地识别含气泥页岩;选择容积法对延长组页岩气资源量进行计算,为未来页岩气的勘探和开发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鄂尔多斯盆地石炭—二叠系海陆过渡相页岩气储层孔隙特征,选取页4井、页1井和DT803井海陆过渡相泥页岩样品进行了扫描电镜、低温液氮吸附实验以及相关的地球化学实验,分析了海陆过渡相页岩气储层的孔隙类型、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实验结果表明:研究区页岩孔隙以粒间孔和有机质孔最为发育;页岩孔形态以狭窄的平行板状为主,孔隙微观孔径分布范围为1~60 nm,主孔径分布介于1~6 nm和40~60 nm,介孔为孔体积和比表面积的主要贡献者,但微孔对比表面积的贡献不容忽视;有机碳和黏土矿物含量是海陆过渡相页岩孔隙发育的主要影响因素,脆性矿物对孔隙发育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8.
贵州龙马溪组页岩气储层特征及其分布规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评价贵州省志留系下统龙马溪组页岩气资源开发潜力,开展了野外地质调查及页岩气井勘探工作,研究了龙马溪组页岩气储层特征及其分布规律。研究表明:贵州龙马溪组地层主要分布于遵义-余庆一线以北,页岩干酪根类型以I型和II1型为主,有机碳质量分数普遍小于2%,Ro值为1.5%~3.39%,且下部有机质成熟度明显高于上部;页岩矿物组成以碎屑矿物及黏土矿物为主,表现出较强脆性;页岩孔隙相对发育,以孔隙型、孔隙-裂缝型储集空间为主,主缝、微缝、粘土矿物层间孔缝形成理想的解吸-渗流通道;页岩抗压、抗张强度差异较大,但水介质对页岩强度的影响不大;页岩含气量范围0.63~2.81 m3/t,表现出随深度增加而增大的趋势;扬子地台所历经的多期次构造活动对区域页岩气保存产生了重要影响,正安-务川-沿河以北是贵州龙马溪组页岩气保存的有利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