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1 毫秒
1.
吉林老工业基地产业布局与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布局以在区域内整合资源、形成内部分工体系成为老工业基地改造过程中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文章从吉林省产业布局存在的问题入手,从不同方面分析了老工业基地改造过程中吉林省产业协调发展与布局调整,并提出了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以加快吉林省老工业基地的改造与振兴,促进吉林省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兰州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互动作用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对兰州市经济发展与水污染、大气污染等的互动作用分析,说明兰州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总体上呈倒"U"字型关系。在人均GDP达到7500元时,废水、工业烟尘排放量等环境质量指标达到倒"U"字型曲线顶部,其后经济发展促进环境质量改善。分析表明:兰州市污染物排放总量受经济发展阶段的深刻影响;产业结构是影响环境污染物组成的重要因素;生态环境条件影响兰州市的产业布局、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的过程和方向。  相似文献   

3.
内蒙古自治区地域辽阔,成矿条件优越,矿产资源丰富,这既是大力发展资源产业、建立大型能源化工和金属冶炼工业基地的基本条件,也是实施资源转换战略的重要物质基础。在我国经济发展步入以结构调整和质量提高为重点的新时期,在国家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关键时刻,如何抓住机遇,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产业区域布局调整为突破口,加速全区矿产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的进程,是值得深入探讨的一个课题。本文试从全区矿产资源的形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产业发展的资源条件分析入手,来探讨全区资源产业发展的战略重点、产业布局和相关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4.
信息化在区域经济发展特别是老工业基地改造中的作用问题是信息地理学关注的焦点之一。在初步分析了信息化可促进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优化和区域空间重组的角色后,通过世界上较成功的德国鲁尔区、法国洛林区和英国东北部的老工业区改造实践.具体展示了信息化在振兴老工业基地中的重要作用。研究表明.以信息化提升传统产业并积极发展信息产业是推动老工业基地产业转型成功的重要动力.但信息化不能完全解决老工业基地难题.它只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而不是全部.  相似文献   

5.
东北老工业基地衰退机制与结构转换研究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5  
李诚固 《地理科学》1996,16(2):106-114
分析“东北现象”及世界主要老工业基地发展衰退特征,运用产业结构结构增长理论,探讨了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和世界主要老工业基地发展衰退的制约因素,归纳,总结了老工业基地发展的衰退机制,在分析,借鉴国外老工业基地改造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与振兴的目标、途径和措施。  相似文献   

6.
北京山区主导产业选择与布局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北京市山区经济发展现状出发 ,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对北京市山区主导产业的选择与布局进行了研究 ,提出了产业结构调整思路和产业布局优化模式 ,为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与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城市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响应已成为新时期城市化推进的主要目标和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途径。美国五大湖工业区的成功转型所体现出来的工业型区域产业结构演变城市化响应的发展规律将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改造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启示。文章分析了美国五大湖工业区产业结构演变城市化响应的过程,并根据其影响机制,得出了东北老工业基地可以从中获得的启示和可借鉴的经验,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改造提出较为符合实际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实施西部大开发、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等战略实施以来,我国东北沿边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并不尽如人意。以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为例,其经济发展一直处于低位运行,与该地区的自然禀赋和所享受的西部大开发、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等优惠政策极不协调。从边缘的区位条件、特殊的地缘环境影响、地理环境对资本投资的障碍、产业结构的刚性制约、有限的经济腹地、劳动力日益减少与生态功能的限制等七个方面探讨其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障碍因素,并尝试透过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这一个案,探讨我国东北沿边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9.
基于Shift-Share的辽宁老工业基地区域经济弹性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老工业基地经济弹性特征对于增强其应对国内外扰动,促进落后的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区域经济弹性概念,在对1990—2015年辽宁老工业基地经济周期划分的基础上,测度各城市不同周期中经济抵抗力和恢复力表征区域经济弹性,借助shift-share分析法将区域经济弹性分解为产业结构分量和区域竞争力分量,揭示区域经济弹性的作用机制,结果发现:在不同时段内的区域经济弹性具有动态差异性特征,辽宁省对冲击扰动的抵抗力较低,容易遭受冲击影响;城市产业结构和区域竞争力均对区域经济弹性产生重要作用,且区域竞争力起主导作用,当前辽宁区域经济弹性受产业结构素质低和竞争力弱双重约束;服务业受老工业基地“路径依赖”影响,长期存在结构水平低和竞争力弱问题,第二产业结构素质和竞争力不匹配问题严重,路径依赖下的制度锁定现象仍旧存在,这都限制了辽宁的区域经济弹性水平。针对区域经济弹性特征和内部机制,提出了促进辽宁老工业基地经济振兴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论述了产业结构、产业布局和产业政策一体化研究的辩证关系,指出经济地理必须拓展研究领域,不能局限于产业布局的狭窄范围内,而应把结构、布局和政策综合进行研究,才能提高研究成果的科学水平。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是一个事物的两个侧面,全国产业合理布局是优化产业结构的前提,地区产业结构合理化又是优化产业布局的前提。而加强产业政策研究又是实现产业结构和合理布局调整的必要保证。文内以上海市的实例进行系统分析与论述。  相似文献   

11.
阐明了产业有序转移、区域产业协调发展的内涵,构建了产业有序转移对区域产业协调发展作用机制的分析框架。根据这个分析框架,从理论和广东产业转移经验两个方面进一步揭示了产业有序转移促进区域产业协调发展的机制。结果表明,产业有序转移是在政府有效干预下所形成的有利于区域产业协调发展的一种产业转移形式。产业有序转移通过诱致或促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区际产业合理分工、区际产业关联互动,以及提高区域产业发展总体效率等路径,促进区域产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长江经济带产业的集聚与演化——基于开发区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推进产业集群培育和产业有序转移,对实现长江经济带产业转型及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开发区为研究视角,从时空两个维度刻画了长江经济带的产业结构特征及空间集聚状态,重点剖析了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演化特征。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开发区的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等技术密集型产业相对于全国而言优势显著,但下游、中游和上游地区开发区的产业能级存在梯度差异;开发区产业布局主要依托“城市群-中心城市”,劳动密集型产业呈“小集聚、大分散”的格局,资本密集型产业主要集聚在资本雄厚、矿产资源丰富或沿海沿江地区,技术密集型产业已形成规模不等的集聚连绵区。从演变特征看,开发区的产业结构高级度与其设立时间正向相关,且存在上中下游间的差异性,下游地区的开发区产业结构更加高级化;同时,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之间的空间关联性逐渐增强。最后,本文初步构建了一个基于开发区的产业集群培育和产业有序转移的理论分析框架,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未来长江经济带世界级产业集群的建设应重点依托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通过开发区产业分阶段的集群化发展模式来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同时,也应以各类开发区为载体,推进关联地区产业的有序转移。  相似文献   

13.
尹上岗  杨山  龚海波 《地理学报》2022,77(9):2202-2218
正确处理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关系是实现区域高质量发展和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关键问题。本文以2000—2018年长三角地区工业经济规模与工业污染指数为研究对象,构建工业经济规模—污染排放异速增长模型,分析两者关系的时空变化规律,并借助增强回归树模型探究异速增长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① 长三角地区工业经济规模与工业污染指数空间格局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较高的相似性,呈现出由东向西递减的空间态势;随着工业经济规模的扩大,工业污染指数总体呈下降趋势。② 在纵向异速上,长三角地区总体沿着经济环境基本协调—经济扩张弱型—经济环境基本协调变化;在横向异速上,多数城市工业污染指数相对增速低于工业经济规模增速,标度指数多呈下降趋势。③ 城市生态基础、能源利用效率、工业发展水平、科技发展水平、对外开放水平和财政投入水平是影响异速增长的主导因子,这些因素在前期对异速增长具有正向影响,后期转变为负向影响。④ 经济增长的市场主导与环境保护的政府主导间的错位关系产生经济环境异速增长,并促使区域一体化出现,区域一体化与经济环境异速增长相互促进、相互影响。推动长三角地区经济生态一体化建设,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有机统一,是实现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4.
曹炳汝  孙巧 《地理研究》2019,38(12):3055-3070
产业集聚与城镇空间格局的变动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针对两者之间的耦合关系及时空演化问题,构建区域产业集聚与城镇空间格局演化综合评价指标,并利用1990—2016年长三角区域16个城市的统计数据,基于面板回归模型和空间重心模型探究两系统之间演化的互动作用关系和时空演化。结果表明:长三角区域的产业集聚与城镇空间格局间存在较显著的耦合关系;长三角区域各市区的耦合协调度及空间匹配度均稳步提升,但长三角区域耦合协调发展程度不够均衡,长三角南部的耦合协调的发展程度稍弱于长三角区域北部的发展;在近几十年的发展中,长三角北部地区逐渐形成以上海-南京为轴线的耦合协调发展区域,整个长三角区域的耦合协调则呈现“Z”字形特征。  相似文献   

15.
黄河流域兰西城市群工业集聚与污染集聚的空间交互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贾卓  杨永春  赵锦瑶  陈兴鹏 《地理研究》2021,40(10):2897-2913
城市群是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主要载体,理清城市群工业集聚与污染集聚的空间交互影响对城市群工业协同发展和污染联防联控具有现实意义。基于空间统计方法和空间联立方程模型,利用2010—2017年黄河流域兰西城市群41个县(区)数据分析工业集聚与污染集聚的空间交互影响。结果表明:工业集聚与污染集聚的空间格局均具有非均衡性和“路径依赖”。工业集聚与污染集聚之间存在“荣辱与共”的交互影响,工业集聚既促进污染集聚,污染集聚也促进工业集聚。工业集聚与污染集聚均具有空间依赖性,相邻县(区)之间的工业集聚与污染集聚存在空间交互影响。人口密度和经济水平既促进工业集聚,也促进污染集聚;环境规制既抑制工业集聚,也抑制污染集聚;政府干预、市场化率和投资水平促进工业集聚;技术水平抑制污染集聚,但产业结构却促进污染集聚。研究认为,工业协同发展是污染联防联控的根本,形成工业共建和污染共治的空间合力是黄河流域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6.
辽宁沿海经济带产业分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反映区域产业分工现状,利用变异系数与空间洛伦茨曲线、空间基尼系数相结合,在产品层次上,对辽宁沿海经济带产业分工现状进行定量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协调发展建议。结果表明:辽宁沿海经济带农业和采掘业依据自身比较优势发展相应产业,产业分工较为明确;制造业在行业层次存在同构现象,但在产品层次上,各地差异化发展明显,区域产业分工逐步显现;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亟待调整,其中基础服务业与个人消费服务业发展较为完善,但生产和市场服务业中的金融、物流和专业技术服务业与公共服务业中的公共管理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影响工业化进程的推进与产业结构的升级。在此基础上,针对各产业分工结果,提出相应的协调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7.
采用产业区位基尼系数、地理集中率、产业梯度系数和回归分析等方法,从产业整体、三次产业和字母行业3个层面分析国际旅游岛建设以来海南省产业空间分异格局及其驱动机制。结果表明,目前海南省产业整体和多数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与多数资本和技术密集型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分异程度高,主要分布于少数沿海非民族市县,呈明显的沿海-内陆、非民族-民族地区与北-南向类似U型的分异格局;产业整体、三次产业与10个字母行业从业人员数空间分异趋于加剧,空间分布趋于向少数市县集中,而产业整体和三次产业增加值与6个字母行业从业人员数空间分异趋于减缓,空间分布基本趋于向北部沿海地区以南分散,意味着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带来了旅游相关产业规划所确定的重点产业的空间拓展;海南省产业空间分异格局是要素禀赋作用效应、循环累积因果效应、分工经济效应、制度诱导效应、空间近邻效应和外部经济效应叠加的结果。结果基本验证了中国产业空间分异的一些研究结论,也表明海南省需要扶持内陆和民族地区发展公共服务业和优势产业,适度引导产业向部分内陆和民族市县集中和分散,以增强产业空间布局的均衡性。  相似文献   

18.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nergy consumption is revealed by employing cointegration theory, the index decomposition method, and a log-linear regression approach based on a case study of Jilin Province, China. The results suggest: 1)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nergy consumption are interdetermined, whose relationship is positive and long-term.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highly depending on the energy in Jilin Province. 2) Under the condition of other unchanged factors, the change of industrial energy efficiency contributes to the energy saving, while tha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increases the energy consumption. 3)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change enhances the energy intensity, but the energy utility efficiency change lowers it. From the view of contribution to the energy consumption, the contribu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was more than that of the energy utility efficiency in 2000-2011. 4) In 2000-2011, the comprehensive energy intensity change and hydroelectricity energy intensity change were related to all industrial structures' change, an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about structure of oil energy intensity change were more than those of coal energy intensity change; from the impact degree, agricultural proportion decreased exerted an positive and greater effect on lowering the energy intensity of comprehensive energy and hydroelectricity, and industrial one did on coal and natural gas. Some conclusions can be drawn as follows: the major way to promot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ial economy and energy consumption is to optimize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by increasing the proportion of the tertiary industry and low energy consumption industrial sectors and to enhance the energy utility efficiency.  相似文献   

19.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nergy consumption is revealed by employing cointegration theory, the index decomposition method, and a log-linear regression approach based on a case study of Jilin Province, China. The results suggest: 1)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nergy consumption are interdetermined, whose relationship is positive and long-term.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highly depending on the energy in Jilin Province. 2) Under the condition of other unchanged factors, the change of industrial energy efficiency contributes to the energy saving, while tha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increases the energy consumption. 3)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change enhances the energy intensity, but the energy utility efficiency change lowers it. From the view of contribution to the energy consumption, the contribu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was more than that of the energy utility efficiency in 2000-2011. 4) In 2000-2011, the comprehensive energy intensity change and hydroelectricity energy intensity change were related to all industrial structures' change, an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about structure of oil energy intensity change were more than those of coal energy intensity change; from the impact degree, agricultural proportion decreased exerted an positive and greater effect on lowering the energy intensity of comprehensive energy and hydroelectricity, and industrial one did on coal and natural gas. Some conclusions can be drawn as follows: the major way to promot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ial economy and energy consumption is to optimize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by increasing the proportion of the tertiary industry and low energy consumption industrial sectors and to enhance the energy utility efficiency.  相似文献   

20.
中国省级以上开发区产业集聚的多尺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森林  曾刚  刘海猛  庄良 《地理科学》2021,41(3):407-415
从"区域-省域-地(市)"3个空间尺度入手,分析中国开发区产业集聚特征,结果表明:①中国开发区总体上以技术密集型为主导,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产业优势明显.但东中西部差异巨大,技术密集型、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业分别占据地区主导地位.②开发区产业集聚度随尺度缩小而扩大,城市群、中心城市是其最重要的空间载体.同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