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陕西省莫霍面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陕西省最新1/50万区域重力资料,采用不同场的不同计算方法,发现陕西省莫霍面的埋深,自东向西由浅变深,南北向上为南北浅中部深。  相似文献   

2.
本文紧密围绕IODP“面向2050年大洋钻探科学框架”中的“地球深部探测”旗舰计划和“莫霍面”梦想,研究并总结全球现代洋壳发现的大洋斜长花岗岩的分布规律、岩石组合特征和成因模式,探讨发育大洋斜长花岗岩的南海管事平顶海山是否为深部地壳和莫霍面钻探潜在优选区。统计结果表明大洋斜长花岗岩在多种不同构造背景形成的洋壳上均有发现,包括西南印度洋超慢速扩张构造环境,大西洋、西北太平洋、西印度洋和中印度洋慢速扩张构造环境,东太平洋快速扩张构造环境,南海等边缘海构造环境,伊豆- 小笠原- 马里亚纳(IBM)岛弧、九州- 帕劳海脊、Amami海底高原等洋内俯冲构造环境。多数大洋斜长花岗岩呈脉状零散分布于辉长岩中,意味大洋斜长花岗岩可能形成于洋壳深部,在后期断裂等地质作用下被剥蚀而更容易被发现,成为了解洋壳深部岩浆过程和洋壳结构的一个窗口。管事平顶海山位于南海东部次海盆古扩张脊附近,拖网获得MORB型大洋斜长花岗岩,前人基于地球化学数据认为其可能为辉长岩部分熔融形成。本文推测管事平顶海山大洋斜长花岗岩很可能为洋壳深部物质剥露海底,是南海的一个重要构造窗口,有望成为南海深部地壳和莫霍面钻探的潜在优选区,但需要开展进一步调查研究以验证推测:① 海山大洋斜长花岗岩为拖网所得,位置误差较大,需开展可精确定位的电视抓斗、浅钻或有缆遥控水下机器人(ROV)调查;② 海山目前只发现大洋斜长花岗岩,需调查海山是否发育辉长岩等深部地壳岩石组合;③ 需开展重磁、深反射地震、海底地震仪(OBS)、大地电磁等调查研究,建立管事平顶海山洋壳和上地幔结构模型,查明断裂带分布,揭示莫霍面深度。  相似文献   

3.
河南省地壳结构和深断裂简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邬雪雁  李进先 《河南地质》1995,13(2):126-131
利用重磁资料正反演计算,获得了一系列的地壳深部资料。多种资料综合反映了河南省深部构造的主要特征。本文论述了我省地壳层状结构的特点和深断裂带的划分,首次提出黄河南断裂带,驻马店一桐柏断裂带为超壳断裂带,确山一固始断裂带、南阳断裂带为地壳断裂带。  相似文献   

4.
由多个地体拼接而成的青藏高原,有着世界上最厚的地壳。在高原中部,从拉萨地体到羌塘地体,穿过班公湖—怒江缝合带(BNS)的地壳厚度变化长期存在争议。本文主要论述从拉萨地体北端横跨BNS到达羌塘地体的深地震反射剖面探测的结果。探测发现了清晰的Moho反射,揭示了拉萨地体—羌塘地体Moho深度和地壳厚度的变化。探测结果表明,在BNS下方Moho深度由南至北出现了6.2 km的急剧减小,并且与BNS向北28 km处的羌塘地体南部比较,地壳厚度变浅了12.5 km。否定了前人对BNS下方Moho存在20 km显著变化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苏鲁造山带区域地壳山根结构特征   总被引:15,自引:6,他引:15  
徐纪人  赵志新 《岩石学报》2004,20(1):149-156
本利用苏鲁大别造山带及其邻区的三维P波速度资料,详细对比研究了苏鲁与大别超高压变质带莫霍面深度和深部P波速度结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尽管苏鲁、大别超高压变质带都具有上地壳明显高速且上凸;中地壳增厚;下地壳埋藏较深且下凹等共同的P波速度结构特征,与大别地区相比较,苏鲁超高压变质带还存在着独特的区域性特征。从地貌上看,苏鲁地区山脉已经基本消失。苏鲁超高压变质带的地壳厚度为32~33公里,深于其周围地区2~3公里,但是莫霍面下凹程度远不如大别地区,造山带地壳山根已逐步趋向消失。苏鲁地区上地壳P波速度高于大别,比其周围地区约快1~1.2km/s,有可能显示了该区有更多高速、高密度的超高压变质岩折返到上地壳与地表的岩石物性效果。大别造山带山脉依然存在,莫霍面下凹更明显,沿NWW向串状残留地壳山根最深为37~38公里,深于其周围地区3~4公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由于区域构造运动的作用,苏鲁大别造山带中的不同地段,在其造山、演化过程中也存在着差别。苏鲁的造山运动起始虽略晚于大别,但结束的更快,比大别更早进入了造山运动的后期。分析促使苏鲁造山运动进程加速的主要构造原因可能有两点,郯庐断裂带的左旋走滑运动以及通过中国华北区域的大范围NW-SE向扩张应力场的影响。大区域构造背景加速了苏鲁造山带地表高山侵蚀过程的同时,随着山根浮力的不断减弱,地壳深部山根逐渐趋向消失。地壳速度结构特征有可能反映了苏鲁造山带的地壳山根随着地表山脉的侵蚀而减弱,趋向消失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青藏高原莫霍面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李秋生  彭苏萍高锐 《地质论评》2004,50(6):598-612,i004
本文首先简要回顾了莫霍面的发现,介绍其基本性质,然后对青藏高原莫霍面研究的重要进展进行了评述。在区域尺度上,被动源地震(天然地震)方法研究结果勾勒出青藏高原地壳及岩石圈底部的深部构造轮廓。然而受分辨率的限制,天然地震结果给出的地壳及上地幔结构的细节不足。近年来已经用分辨率达到几千米甚至百米级的主动源地震(包括宽角反射与折射地震和深反射地震)方法,揭示出青藏高原地壳及上地幔的精细结构。本文对近30年来深地震探测获得的青藏高原各个地块的莫霍面深度、壳幔结构和上地幔盖层速度等基本数据进行了较系统的分析,并对青藏高原莫霍面研究存在的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从居里等温面埋深和地壳厚度两方面论述郯庐断裂带渤海段的深部构造特征。根据航磁资料,运用三维磁性层反演方法,计算了研究海区居里面的深度;又根据布格重力异常资料,运用三维重力正、反演方法,计算了研究海区的地壳厚度。参考了地热和壳幔电性结构的有关数据,提出了对郯庐断裂渤海段深部构造特征的认识:①向东陡倾斜,这是居里面埋深和地壳厚度两个较为一致的结果;②分段性明显,显示了沿断裂带新生代以来地壳动力学特征是不同的。郯庐断裂在渤海可以分成三段,即渤海中段,居里面最浅(13km),地壳厚度最薄(25km),地壳运动以拉张为主;辽东湾段,居里面深度16~17km,地壳厚度28~30km;莱州湾段,居里面深度20km,地壳厚度30~32km。  相似文献   

8.
由地震探测揭示的青藏高原莫霍面深度   总被引:7,自引:5,他引:7  
全球最新、规模最大的青藏高原造山带是研究陆陆汇聚、板块俯冲和高原隆升等大陆动力学问题的天然实验室.自20世纪50年代至今,已经积累大量被动源地震观测和主动源地震探测资料用于揭示青藏高原的地壳与上地幔结构,勾勒出青藏高原的壳幔结构的基本特征.本文在汇总前人工作基础上,通过对深地震测深、深地震反射剖面和宽频地震观测三种地震方法资料的梳理,探讨青藏高原的莫霍面深度及其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青藏高原莫霍面形态复杂,深度变化很大,分布总体特征呈现出中间浅,南部较深,北部较浅,西部较深,东部较浅的趋势,最深的和最浅的莫霍面可以相差40 km.这种变化趋势记录了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的相互作用使高原地壳增厚、减薄过程,并驱使地壳物质由西向东流动.  相似文献   

9.
花岗岩与地壳厚度关系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文中首先从板块构造与大陆构造的对比出发,指出板块构造主要研究洋壳,洋壳主要研究玄武岩,玄武岩主要研究构造环境.大陆构造主要研究陆壳,陆壳玄武岩少花岗岩多,因此,花岗岩在大陆构造研究中具有特殊的地位.由于花岗岩比玄武岩复杂得多,其中尤以源岩和深度对花岗岩的影响最大,是大陆花岗岩研究最重要的课题.文中接着讨论了Sr和Yb的...  相似文献   

10.
深地震探测揭示的华南地区莫霍面深度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华南地区进行了大量的深地震探测研究.本文通过对华南地区的深地震探测研究的总结和梳理,探讨了华南大陆及其邻近海域的莫霍面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华南大陆莫霍面形态变化较大,总体变化趋势是由西部向东部呈逐渐抬升;华南大陆最深的莫霍面出现在攀西地区北缘,最浅的莫霍面出现在衢州盆地,两者差35 km;华南地区周缘断裂均存在莫霍面错断;华南加里东造山带莫霍面深度浅于台湾造山带;东海边缘海与南海北缘地壳厚度明显不同.这些特征可能指示了不同区域所经历的岩石罔及地壳演化过程不同,其中攀西地区的莫霍而较厚可能同青藏高原物质东流有关,华南造山带的地壳减薄缘于后期遭受的伸展作用,东海及南海的莫霍面深度反映了两者处于不同的陆缘位置,前者为活动大陆边缘,后者为被动大陆边缘.  相似文献   

11.
12.
云南莫霍面形状与大型矿床空间关系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32个大型金属矿床为例,探讨其与莫霍面形态,空间关系及其相关的问题,应用的莫霍面图可靠程度较高,莫霍面形态复杂,地幔坳陷分坳陷带和坳陷区两大类,大小不一,统计显示,大型矿床平均分布于规模较大的幔坳中心两侧22km范围内,其原因可能有三:一是界面金属原子的能量比内部要大得多,它的活动性增强,有利于成矿作用的进行,二是边缘成矿效应,三是坳陷两侧往往被超壳断裂切穿,成为矿液上升的通道和赋矿场所,提出云县-勐海、兰坪东支杆-三山及宾川小龙潭三个预测区,认为思茅以东 江以北及昆明-石屏等幔坳带两侧,均是寻找大型矿床的有利区带。  相似文献   

13.
张子清 《湖南地质》1991,10(3):229-234
湖南省银矿床银主要来源于岩浆源,已发现的银矿床主要有三类:矽卡岩型银铅锌矿床,脉状热液型银铜铅锌矿床,斑岩型银多金属矿床。银矿的分布受大地构造的控制:属扬子准地台上扬子台褶带的湘西北区无岩浆侵入活动,无银矿点分布,也末发现银异常;属扬子准地台江南台隆的雪峰古陆过渡区,银异常密集分布,强度中等,系沉积型含银的钒磷矿分布区,尚未发现工业银矿床,属华南褶皱系赣湘桂粵褶皱带的湘中、湘南、湘东区,银异常呈点状分布,强度大,是主要岩浆源型银矿分布区,是银矿找矿的重点地区。  相似文献   

14.
准噶尔造山带地壳结构复杂 ,构造形态多样。根据地球物理资料 ,特别是国家“30 5”项目可可托海至阿克塞地学大断面反映出 ,准噶尔造山带至少由四个不同时代、不同性质的地质块体拼合而成。地体间为深断裂或超岩石圈深断裂分隔。在地块内部不同层次之间也常有巨型水平剪切或滑脱带存在 ,造成了准噶尔造山带在垂向上有明显的分层性 ,在横向上具有不均一性和不连续性。  相似文献   

15.
本区经历四期变质作用,太古宙上壳岩系麻粒岩相变质、晚太古宙英云闪长岩高角闪岩相变质、早元古宙紫苏花岗岩类低角闪岩相变质和元古宙绿片岩相变质。麻粒岩相变质期可分三个阶段,早期角闪岩相、峰期麻粒岩相和晚期角闪岩相,其P-T-t轨迹为逆时针,与IBC型轨迹相似。导致麻粒岩相变质作用的热源为英云闪长质岩浆的垫托作用,形成于岛弧或活动大陆边缘。区内广泛发育的钾长花岗岩与晚太古宙高角闪岩相变质作用晚期的深熔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6.
河北省莫霍面和深部构造与矿集区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区域重力资料反演河北省莫霍面,进而探讨莫霍面与矿集区的关系,指出:河北省幔坡带是大型金及铅锌等多金属的成矿聚集区,常有大型特大型矿床产出;幔阶区是多金属及沉积矿产聚集区,矿床规模一般不大;幔隆区盛产石油、煤等沉积矿产,多为大型矿床(田);幔坳区矿产主要为铅、锌等多金属。  相似文献   

17.
东坡矿区内矿产资源丰富,但已探明的铅锌资源经多年开采已出现严重危机。为配合地质找矿,在研究区内采用以地面高精度磁测为主,激电测深为辅的物探工作方法,圈出22个磁测ΔT异常,磁异常主要沿千里山岩体接触带分布。结合地质、物化探资料分析发现野鸡尾—牛角垄、妹子垄、蛇形坪—塘渣水三个有重要意义的异常区。通过钻探验证,在妹子垅预测区的M2磁异常区见到厚度10.86~32 m的矽卡岩型钨锡多金属矿体,矿床规模可达大型;在牛角垅预测区M9磁异常区见到了6.4 m的铅锌矿化破碎带。初步建立起该区物化探找矿模式为"二低三高",即低重力、低视电阻率,高强度的ΔT异常、高视极化率ηs异常,并有地球化学Pb、Zn、Ag、As等异常带。东坡铅锌矿与岩体密切相关,因此在选区上,必须选在反映岩体或隐伏岩体的重力低异常区,视电阻率低异常地段往往是构造破碎带或矽卡岩带发育地段。  相似文献   

18.
湖南省矿产资源形势与发展战略问题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陈三新  李国清等 《湖南地质》2002,21(2):81-85,118
湖南省矿产资源比较丰富,有色金属及非金属矿产具有明显优势,但矿产资源形势严峻,保有储量不足,难选治、低品位、共伴生矿多,开发利用难度大,地勘体制改革滞后。矿产资源自给能力明显下降,且矿山数量多、规模小、利用效率低、深加工落后、矿山环境问题严重。应从建立多元化的矿产资源供应体系、调整能源结构、开展科技攻关、改善矿业开发的生态环境等方面实施一系列战略转变,采取建立矿产资源规划体系、建立矿产勘查基金、改善矿业投资环境、提高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水平等政策措施,实现湖南矿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以老茫崖—阿尔干和格尔木—额济纳旗 2条 1∶5 0万实测重力剖面数据为基础 ,研究了青藏高原北缘的重力场特征 ,划分了 5个地质构造单元 ,计算并分析了研究区Airry均衡异常 ,推测阿尔金断裂带和北祁连断裂带为青藏高原北缘的动力边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