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大型海洋绿藻5.8S rRNA基因序列及系统发育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沈颂东  张劲 《海洋与湖沼》2008,39(4):427-432
采用PCR方法,将扩增的产物直接测序,测定了孔石莼Ulva pertusa和浒苔Enteromorpha prolifeFa的5.8S rRNA基因序列,与肠浒苔、扁浒苔、缘管浒苔、礁膜、北极礁膜、袋礁膜和格氏礁膜等7种已知的大型海洋绿藻的同一基因序列合并进行比较,分析了核苷酸序列差异和碱基替换特点,并构建系统发生树。结果表明,浒苔和孔石莼的颠换率为0.690%,小于浒苔与肠浒苔、扁浒苔、缘管浒苔的颠换率;且浒苔与孔石莼之间的Kimura双参数距离也小于浒苔与肠浒苔、扁浒苔以及缘管浒苔之间的平均Kimura双参数距离。相对于浒苔属的其他物种,浒苔与孔石莼的亲缘关系更近。在构建的系统发生树中,缘管浒苔与孔石莼聚为一类,表现出与石莼属物种更近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2.
坛紫菜体细胞的几种发育途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坛紫菜(Porphyra haitaneusis)叶状体为材料,利用单细胞克隆技术,研究记录坛紫菜体细胞的发育途径。本文选择介绍了坛紫菜体细胞3种途径8种发育方式:1)多数体细胞的叶状体途径:A通过极性分裂直接形成单细胞苗;B通过叶状分裂成苗;C先形成细胞团后形成畸形苗;2)来自雌、雄叶片未成熟区域体细胞的性细胞途径:D发育形成精子囊并放散精子;E单细胞发育形成类似果孢子囊结构再放散果孢子,果孢子萌发成丝状体;3)来自雄叶片体细胞的丝状体途径:F单细胞发育至多细胞团,放散后萌发成丝状体;G经过不断分裂形成愈伤组织,直接形成丝状体;H分裂成2细胞后,一个细胞侧面突起发育成丝状体。  相似文献   

3.
条斑紫菜单细胞固体培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熟条斑紫菜叶状体酶解后获得单细胞,分别培养于添加了不同浓度N,P营养盐的0.5%和10%的琼胶培养基上,观察细胞的分化发育情况。结果显示:(1)营养细胞大部分先发育为细胞团,细胞团放散孢子,再由孢子萌发形成小苗。其余营养细胞极性分裂形成正常细胞苗或带假根的形状不规则的片状体。孢子茁和营养细胞直接形成的幼苗生长到一定大小均可放散单孢子,单孢予能够正常萌发形成单孢子苗。(2)在0.5%的琼胶培养基上或较高浓度的营养盐中,细胞发育快。添加5mg/L NO3-N和0.5mg/L H2PO4—P营养盐不能满足细胞生长发育的需要,培育20d绝大部分仍为单细胞,不能形成正常幼苗。  相似文献   

4.
紫菜体细胞发育与分化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本文研究了紫菜体细胞的发育与分化。根据体细胞后代的形状、有无假根、颜色、色素体形状、细胞大小和排列方式以及最终分化趋势等,墰紫菜体细胞分8种发育类型。各种发育类型的百分数与藻体的日龄、大小及部位有关。日龄、体长越长,正常苗百分数越低,畸形苗和细胞团的百分数越高。随着藻体部位的上移,正常苗和畸形苗百分数下降,细胞团百分数上升。  相似文献   

5.
克隆分离了长石莼(缘管浒苔)光合作用第一关键酶Rubisco大亚基全长基因(rbcL)。首先应用PCR和RT-PCR方法扩增rbcL大片段DNA序列和大片段cDNA序列,结果表明,获得的2个克隆序列完全相同,该rbcL大片段基因不存在内含子。其次应用基因步移方法分别对rbcL基因的5′上游未知序列和3′下游未知序列进行扩增,在此基础上,将3个片段序列进行拼接,获得了rbcL全长基因序列(NCBI登陆号:DQ813497)。序列全长2124bp,其中编码区序列长1425bp,为单外显子基因,编码474个氨基酸;5′非翻译区序列长225bp,转录起始位点为位于翻译起始密码子ATG上游第47个核苷酸G,在距离转录起始位点-9bp—-48bp的范围内有推测的类似原核生物的启动子序列(-10区:TAAAAT、-35区:TTGAAA);3′非翻译区序列长474bp,在距离转译终止密码子TAA下游54—98bp处有一段较长的回文序列,可形成一个22bp的茎结构。密码子偏好性分析结果表明,长石莼(缘管浒苔)rbcL基因偏向使用第三位核苷酸碱基为A和T的密码子。  相似文献   

6.
海洋污损生物附着是增加海上作业成本、影响设施安全和缩短其使用年限的重要因素,掌握海洋污损生物幼虫和孢子的采集与培养技术是开展防除研究工作的基础。网纹藤壶Balanus reticulatus、缘管浒苔Enteromorpha linza、石莼Ulva lactuca和细基江蓠Gracilaria tenuistipitata是华南沿海主要的污损生物种类。研究上述4种污损生物幼虫和孢子的采集与培养技术,结果显示,网纹藤壶无节幼虫于30℃黑暗环境中培养,5d左右即可发育为金星幼虫,可将其在4℃条件下储存备用。强度为4000lx的光照射缘管浒苔和石莼,可刺激其游孢子大量释放;细基江蓠经阴干处理再浸泡海水,可诱导其果孢子的放散。每天接受900—1300lx光照12h,室温(21—26℃)下培养4d,是观察缘管浒苔和石莼游孢子附着萌发的最佳条件,而细基江蓠果孢子的附着萌发观察则以室温(18—23℃)下培养2d为宜。  相似文献   

7.
以无性繁殖系为材料,开展了缘管浒苔和羽藻对NO3-,NH4+和PO43-的吸收动力学、生长动力学研究。吸收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缘管浒苔和羽藻对NO3- 和PO43-的吸收方式为主动运输,对NH4+的吸收方式为被动扩散。缘管浒苔对NO3-的最大吸收速率(Vmax)、对NH4+的吸收斜率都大于羽藻,说明缘管浒苔对高浓度的NO3-和NH4+具有更强的吸收能力。缘管浒苔吸收NO3-和NH4+的a值远大于羽藻,说明在低营养盐浓度时,缘管浒苔对NO3-和NH4+的亲和力更强。在PO43-的吸收中,羽藻的最大吸收速率(Vmax)远大于缘管浒苔,说明羽藻对高浓度PO43-的吸收能力更强,但缘管浒苔的a值远大于羽藻,说明前者在低营养盐浓度时PO43-的亲和力更强。生长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硝酸氮是促进两种海藻快速生长的最适宜氮源形式,氨氮更易促进藻体叶绿素的积累。在相同氮营养条件下,羽藻表现出比缘管浒苔更强的生长优势。  相似文献   

8.
孔石莼外植体再生及发育途径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将孔石莼 (UlvapertusaKjellm)野生种和“不育株”突变体的叶状体切成1cm2 以下大小不同的片段培养 ,发现再生情况和外植体大小存在密切关系。在5mm×5mm以下的片段中 ,90%以上的细胞都出现了再生 ,表现为3种发育途径 :形成球形的原生质体 ,经丝状体而成叶状体 ;产生游动细胞 ,也经过丝状体而成叶状体 ;细胞原位分裂 ,形成球状体或管状体 ,呈现礁膜属和浒苔属的特征。5mm×5mm~10mm×10mm的片段 ,除边缘的1~2层中有极少量细胞形成游动细胞和球形原生质体外 ,其它细胞没有变化。将由片段再生形成的小叶状体采到紫菜苗网上 ,经过一年的海区养殖 ,长成1m长的叶状体  相似文献   

9.
从角叉菜(Chondrus ocellatus Holm)的孢子体和雌配子体中,分离了大量的成活原生质体。分离的最适条件为:纤维素酶3%,粉红鲍鱼酶8%,山梨醇1.2mol/dm~3,pH6.0,温度为15℃。细胞壁的完全解离,已用荧光增白剂的染色不着色和原生质体在低渗溶液中的易碎性证实。培养后再生的细胞,经均等分裂,随后发育成实心球状体;或出芽后不等分裂,发育成丝状体和愈伤组织状细胞团。在PES培养基中,经30~40d培养,部分球状体和愈伤组织状细胞团分化出完整植株,但丝状体未能分化。低浓度的IAA、6—FA和C—751对球状体和愈伤组织状细胞团的生长和分化都有促进作用。由原生质体培养获得完整的再生植株,这在真红藻纲(Florideophyceae)中为首例报道。  相似文献   

10.
绿潮通常由石莼属(Ulva)藻类形成,可对沿岸工业、旅游等产生不利影响,甚至影响核电站冷却水取水安全。河口和富营养化的沿海地区是易发生绿潮的区域,钦州湾呈富营养化态势。为了解钦州湾大型海藻对防城港核电站冷却水取水安全的影响,文章调查评估2020年12月至2022年2月退潮期间钦州湾西侧潮间带的大型绿藻生长情况。结果表明:钦州湾冬、春季有绿潮发生,时间为12月至翌年2月,持续时间约3个月,其中1月生物量最高,3月逐渐消失;绿潮持续时间的决定性因素是海水温度,绿潮发生月份与低纬度的厦门等地相近,而与中高纬度地区差异较大;钦州湾绿潮由3种石莼属藻类组成,按出现时间先后分别为条浒苔(Ulva clathrate)、肠浒苔(Ulva intestinalis)和长石莼(缘管浒苔)(Ulva linza);钦州湾绿潮为石莼属藻类本土生长类型,目前未发现外地漂移来的藻类;钦州湾海水营养盐浓度较高,利于石莼属藻类生长;人类活动抑制石莼属藻类生长,滩涂养殖区未发现石莼属藻类;钦州湾绿潮对核电站冷却水安全取水具有潜在危害。  相似文献   

11.
秦松  王希华  童顺  曾呈奎 《海洋与湖沼》1995,26(S1):126-129
于1993年1月 - 1993年4月,为了制备遗传性纯一的基因工程受体,用酶法从海带雌配子体单性生殖系分离雌性单倍体原生质体。从皱纹盘鲍消化腺及消化器官提取出鲍酶,在25°C下、1%(WV)的鲍酶与2%(WV)的纤维素酶(Onozuka R-10)合用能有效解离单细胞和原生质体。海带雌性原生质体经2d培养再生了细胞壁。  相似文献   

12.
扁浒苔PCR 快速检测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扁浒苔(Ulva compressa)能够导致绿潮灾害,对其开展快速检测技术研究是预防和控制其危害的重要技术手段。根据石莼属不同种类核糖体基因转录间隔区域(ITS)的序列设计了一对检测扁浒苔的特异性引物,并对其反应条件和体系进行了优化。PCR特异性检测结果表明,供试扁浒苔均扩增出与预期大小相一致的330 bp产物,而对缘管浒苔(Ulva linza)、浒苔(U.prolifera)、曲浒苔(U.flexuosae)、孔石莼(U.pertusa)的检测结果全为阴性。PCR灵敏度试验表明,该PCR体系最低可以检测到10 pg的扁浒苔DNA模板。本快速检测方法为扁浒苔的早期识别与有效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对相关扁浒苔产业和生态学等研究也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青岛潮间带地区的4种海藻:叉枝藻(Gymnogongrus flabelliformis Harvey,高潮带)、孔石莼(Ulva pertusa kjellm,中潮带)、缘管浒苔(Enteromorpha linza(L.)J.Agar-dh,中潮带)和扁江蓠(Gracilaria textorii(Suring)De Toni,低潮带)在干出状态下的脱水率及每天干出0、0.5、1、2、4和6h下的生长和光合作用。结果表明:干出状态下缘管浒苔的脱水率最小,因为它具中空管状构造;其余3种海藻的脱水率依次为扁江蓠>孔石莼>叉枝藻,但三者差异不大。与水中对照(0h)相比,高潮带的叉枝藻在不同干出处理下的生长和光合作用速率下降(P<0.05)。中潮带的孔石莼在一定干出时间内促进其生长和光合作用(P<0.05),缘管浒苔则未见显著的促进作用。低潮带的扁江蓠在干出处理下几乎不能生长和存活。  相似文献   

14.
江苏-山东沿岸大型绿藻微观繁殖体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暴发浒苔绿潮的黄海近岸水体中大型绿藻微观繁殖体时空分布和种群演替,以及绿潮对海域繁殖体群落结构的影响,本研究在江苏-山东沿岸设置4个站位,开展周年取样调查研究。通过室内培养和分子检测结合的方法,共鉴定出6种大型绿藻:缘管浒苔(Ulva linza)、浒苔(U. prolifera)、扁浒苔(U. compressa)、孔石莼(U. pertusa)、未命名种(Ulva sp.)和盘苔(Blidingia sp.)。定量研究结果表明,各站位微观繁殖体丰度和种类组成具有明显时空变化特征,苏北浅滩与青岛近岸周年绿藻微观繁殖体丰度明显高于连云港燕尾港和日照岚山港站位;各站位丰度呈双峰型波动,春季到初夏达最高,秋季为次高峰,其他季节丰度较低。群落结构组成研究表明,苏北浅滩周年存在较高丰度的浒苔微观繁殖体(平均为77株/L),其中造成黄海大规模绿潮的"漂浮生态型"浒苔占绝对优势,年均占浒苔微观繁殖体总数的75.7%;青岛近岸微观繁殖体种类组成波动显著,在夏季大规模浒苔绿潮到达时,优势种从缘管浒苔转变成浒苔,其中,"漂浮生态型"浒苔微观繁殖体数量急剧上升,并在绿潮消退时快速消失。对比研究显示,...  相似文献   

15.
用水热合成法在掺氟氧化锡(SnO2: F, FTO)导电玻璃上合成了ZnO 纳米线并用原子力显微镜(AFM)和扫描电镜(SEM)对其进行了表征。利用LB 膜技术将高等植物菠菜(Spinacia oleracea)和海洋绿藻石莼(Ulva lactuca)的类囊体膜分别固定在纳米ZnO 上组装成光电池, 用太阳能测试系统检测比较了其光电性质。研究表明, 由两种植物的类囊体膜LB 膜组成的光电池都能产生光生电流; 蛋白LB 膜的层数显著影响了光电池的光电转化效率, 随着层数的增加, 光电转化效率大大增加。此外, 石莼类囊体膜组装的光电池光电转化效率明显高于菠菜类囊体膜。  相似文献   

16.
结合日本新糠虾雌性生殖系统的解剖特征和组织结构特点,首次对日本新糠虾卵巢发育及卵子发生进行分期,并对各期卵巢发育时间及卵巢长与体长间相互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日本新糠虾雌性生殖系统由卵巢和输卵管组成。卵巢呈“H”形,分左右两叶,两叶间有呈近三角形横桥连接,横桥内侧为生殖上皮。卵巢实质不分叶,卵细胞由横桥向两侧卵巢迁出并逐渐发育变大。卵子的发生经历5个阶段,分别为卵原细胞、卵黄合成前期卵母细胞、内源性卵黄合成期卵母细胞、外源性卵黄合成期卵母细胞和成熟期。滤泡细胞随着卵细胞的迁移而迁移,卵细胞发育后期出现滤泡细胞与卵母细胞相融合现象。卵巢发育分为5个时期,分别为未分化期(以卵原细胞为主,约为孵化后的18d)、小生长期(以内源性卵黄合成期卵细胞为主,约为孵化后的22d)、大生长期(以外源性卵黄合成期卵细胞为主,约为孵化后的25d)、成熟期(以成熟卵细胞为主,约为孵化后的28d)和退化期(为排卵后卵巢,约为孵化后的32d)。退化期卵巢中未见有结缔组织增生,而实质中存在着大量早期卵细胞,滤泡细胞呈多层分布于卵细胞周围。输卵管自卵巢末端生出,开口于第6胸肢基部内侧腹甲上,随卵巢发育,管腔渐增大。日本新糠虾卵巢长与体长间有正相关。  相似文献   

17.
几种大型海藻对赤潮异弯藻生长抑制效应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利用共存培养系统研究了大型海藻缘管浒苔、刚毛藻、石花菜、鸭毛藻、扇形拟伊藻、蜈蚣藻、海黍子、脆江蓠对赤潮异弯藻(Heterosigma akashiwo)生长的抑制效应并和孔石莼的作用进行比较。实验指出:孔石莼和缘管浒苔对赤潮异弯藻的抑制效应最强,石花菜次之;扇形拟伊藻、蜈蚣藻、刚毛藻、脆江蓠、海黍子虽表现出抑制作用但较差;鸭毛藻的抑制效应最弱。  相似文献   

18.
附着生物对航运、港工建筑、发电厂、水产养殖等危害性极大,因而很早便引起人们的普遍重视.我们在调查研究我国沿岸的附着生物中,把洞头岛列为调查点.并于1978年6月-1979年5月进行周年挂板试验.洞头岛位于浙江东南部瓯江口外.试点设在岛西北面新码头外特设的浮筏,水流畅通,低潮水深5米左右,透明度低,水温年变化在7.8-28℃,最低二月份,最高8月份,年平均水温18℃,终年盐度均在27‰以上,最高达到34‰.试验方法基本上按海洋调查规范进行,挂板分表、底两层,表层只挂木板,用尼龙丝系在水面以搜集藻类,底层试板固定在铁框架里,铁框用铁链垂直悬挂在水下2-3米深处.  相似文献   

19.
钝顶螺旋藻部分原生质体及单细胞的制备与培养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于1992年1月-1994年4月,进行超声波处理方法制备钝顶螺旋藻部分原生质体以作为基因工程受体,以及制备单细胞用于固体平板克隆化培养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超声波以20kHz频率、15W功率作用30s,可使藻丝体断裂成15.0±1.6个细胞长度;延长作用时间,至2-6个细胞长度时,细胞壁结构遭到破坏,形成部分原生质体;继续作用,可形成少量原生质体和大量单细胞。断裂藻丝体、部分原生质体、单细胞以及原生质体均可涂布于固体培养基上再生或生长。以一定密度涂布单细胞与原生质体,能够形成彼此分开的单个克隆,可用于筛选及遗传分析。本文提供了一种节省溶菌酶的制备螺旋藻透性体的方法,超声波作用利于外源基因的导入,而涂布培养利于进一步的筛选和形成克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