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海洋细菌在生物表面和非生物表面附着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应用吖啶橙染色荧光显微镜检结合扫描电镜观察研究了海洋细菌在多种生物和非生物表面附着的情况。细菌的附着过程是端生鞭毛首先附着,随后菌体横卧在表面上,然后生长出侧生鞭毛或粘多糖的纤丝,使菌体牢固地附着。硅藻表面没有细菌附着,细菌只附着在硅藻个体之间的间隙内;多管藻及石莼表面有大量细菌附着,多管藻表面还有大量硅藻附着。死贝壳表面有大量球菌、杆菌、丝状细菌及硅藻附着。挠足类动物表面的附着细菌主要是弧菌。  相似文献   

2.
磁性微球吸附法研究盐藻细胞的疏水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正相悬浮聚合法制备了聚苯乙烯-二乙烯苯磁性微球。由于微球表面的聚苯乙烯是疏水性材料,可用于制定微生物细胞表面的疏水性。用聚苯乙烯磁性微球吸附法测定了不同生长期盐藻细胞的表面疏水性,以及pH值、NaCl浓度、Fe^3 浓度、(NH4)2SO4浓度对盐藻细胞疏水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盐藻细胞表面具有疏水性质, 其疏水性与细胞生长阶段及环境条件有关。  相似文献   

3.
石英砂表面结构的特定标志及组合特征是判别沉积环境的重要依据,南海第四纪时期沉积相中石英砂表面结构因沉积作用的不同而有差异,磨圆度,表面形态是反映高能和低能环境的灵敏指标,典型环境的特有标志和某种表面结构出现的几率以及这些标志形成顺序的识别,均是环境判定和解释的重要内容,南黄海潮流砂物质来源复杂,强劲的潮流是其形成的主要动力因素,晚更新世末期的石英砂具有河漫滩相沉积的特点,颗粒的溶蚀程度似乎反映了一  相似文献   

4.
南海深海柱状沉积物中孢粉和藻类研究及古环境意义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对南海东南部323站深海柱状剖面高分辨率孢粉和藻类进行了研究,将323站从下至上划分为4个孢粉组合带,依次为:1带:Polypodiaceae-Piaceae-Pinus-Quercus(常绿)-Dacrydium-Gramineae;2带:Dicranopteris-Quercus(常绿)-Pinus-Polypodiaceae-Cyathea;3带:Polyodiaceae-Pinus-Cyperaceae-Quercus(常绿)-Lycopodium;4带:Dicranopteris-Pteridinium-Pinus-Cyathea-Polypodiaceae。并相应恢复了南海75000a以来4个植被、气候演替阶段,依次为:暖热而稍干的热带北缘半常绿季雨林-炎热、湿润的热带季雨林-暖热而稍干的热带北缘半常绿季雨林-炎热、湿润的热带季雨林,结合氧同位素测年资料,对323站地层时代划分作了讨论,为南海古气候、古环境演变研究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热带海洋珊瑚Sr/Ca、Mg/Ca温度计的研究及其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珊瑚以其独特的生物学及生态学特性成为研究热带海洋环境的重要信息载体。阐明了珊瑚微量元素Sr/Ca、Mg/Ca温度计的建立基础、测定方法、研究成果、环境意义、争论问题及进一步研究的设想。多种海表温度计的对比研究,为现代和古海洋环境的重建、探索气候的变率与特征事件(冷暖、旱涝、ENSO等)的关联以及为预测未来气候变化的趋势提供科学的判据。  相似文献   

6.
钟硕良  陈月忠 《台湾海峡》1997,16(4):449-454
随着养殖进程,底质中NH^+4-N,S^2-和异养细菌的含量一直呈升高之势,其变化主要受控于底质中有机质含量的多寡,水温只是其影响因素之一。虾池底质中NH^+4-N,S^2-和异养细胞的含量分布:沟泥-滩泥-池水,异养细菌和NH^+4-N,S^2-含量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用SAXS方法验证了海洋化学液-固界面研究中一些混合交换剂体系的分维分别具有加和性和非加性规律。实验测得:针铁矿/蒙脱石、水锰矿/无定形氧化铁、δ-MnO_2/针铁矿、δ-MnO_2/无定形氧化铁等混合交换剂体系的表面分维对混合百分率具有线性加和性;而高岭石/无定形氧化铁、无定形氧化铁/蒙脱石、δ-MnO_2/蒙脱石、δ-MnO_2/氧化铁凝胶等混和交换剂具有非线性加和性。上述诸体系在海水介质中平衡一年后,SAXS测定的表面分维皆具有非线性加和性,或非线的程度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8.
藻类的生理生态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藻类研究一直是植物学领域研究的一个重点,藻类研究包括诸多方面,而生理生态学研究又是其中的重点。本文从其生理学、生态学和生理生态学三个方面综述近年来藻类的生理生态学研究,并指出其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冲绳海槽西北侧大陆架向大陆坡转折处表层沉积物中微型腹足类动物群具有混合的生态特征,这与现代海洋沉积环境并不一致。腹足类动物群中除少数种类为陆坡深海分子,多数种类属内陆架区或近岸浅水分子。因此,动物群主要反映了晚更新世末次冰期低海平面的海洋环境,而少数深海种类的混入应与黑潮暖流在冲绳北端所形成的上升流有关。根据本区腹足类在其他海区的时空分布规律,本文认为在更新世末次冰期,黑潮暖流仍对本区有重要影响,并控制着腹足类的分布。本区腹足类这种混合的生态特征是晚更新世末次冰期以来各种海洋动力环境叠加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几种海洋蓝藻生长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Synechococcus bacillaris,Oscillatoria lud,Schizothrix calcicola,Spirulina platensis等4各海洋蓝藻的生长条件的研究表明,除S.platensis外,其他3种蓝藻在“f/2”培养基中生长良好,外源生长因子对生长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S.bacillaris适应较高光强,其温度和pH最适范围较窄,S.calcicola  相似文献   

11.
对大连石庙鲍育苗池冬,春季底栖藻类的组成作了调研,共发现藻类57种(含变种),其中有24种及变种为辽宁省新记录。藻类组成有如下特点:硅藻种类比较丰富;冬、春季藻类群落组成有一定的主次,演替表现十分明显,种类的重现率不高。  相似文献   

12.
几种红藻和蓝藻藻胆体的分离和光谱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分析了高等红藻龙须菜(Gracilaria lemaneiformis)藻胆体的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并与低等红藻条斑紫菜(Porphyra yezoensis)及蓝藻钝顶螺旋藻(Spirulina platensis)作了比较研究。龙须菜藻胆体的吸收峰位于498nm、541nm、565nm、620nm和650nm。荧光发射峰位于576nm和672nm。从光谱学性质和能量传递分析,龙须菜和条斑紫菜胆体的组成、结构相似,但有细微差别。而螺旋藻藻胆体的组成、结构则与两种红藻差别较大。  相似文献   

13.
珊瑚藻类钙化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高坤山 《海洋与湖沼》1999,30(3):290-294
于1991年4-6月,在日本海若峡湾采集珊瑚藻类样品,采用钙镁离子定量的方法。对小珊瑚藻,异边孢藻和大边孢藻的Ga,Mg及其碳酸盐的含量,无机和有机态碳元素的量比以及前两种藻类的钙化与光合作用固碳速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三种珊瑚藻类的碳酸盐占藻体干重的77%-80%,其中CaCO3占66%-70%,MgCO3占10%-11%。小珊瑚藻中Ga的含量比两种边孢藻高,而Mg的含量则比后两者低。  相似文献   

14.
金藻8701培养的生态条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藻Isochrysisgalbanaparke8701是作者从天然海水中分离出来的单细胞饵料新品种。其形态构造与等鞭金藻(IsochrysisgalbanaParke)相同。研究表明;其最适生长温度为13~18℃,能耐受-8℃低温;最适光强为100001ux,能耐受强光;盐度最适为25,在15~40范围内对生长率的影响不大;最适pH为7~8,pH9对其影响很小。该藻对环境突然变化的适应能力也很强,并具有较强的抗敌害生物污染能力,易于培养。可以在水温较低的季节,用露天大池敞口培养。  相似文献   

15.
南极无冰区古海蚀龛石英颗粒表面结构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石英砂表面结构特征组合能指示沉积物的搬运历史和沉积环境。利用电镜扫描方法分析了南极法尔兹半岛上海蚀成因的古海蚀龛沉积物中的石英砂表面结构特征组合。结果表明,在所有的石英砂表面上均表现出冰川和水流共同作用的结构特征组合,龛中沉积物是冰水沉积环境下的产物,在沉积过程中,沉积物先经过较薄的冰川搬运,后经历了不同能量的流水改造作用,但冰川和流水的搬运距离有限。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南极法尔兹半岛上的冰盖解体并退出长城站区的时间应早于4600aBP。  相似文献   

16.
黄、渤海辽宁海区底栖海藻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报告了黄、渤海在辽宁海区底栖海藻的种类组成,区系性质、群落结构扣季节性变化。经调查共有底栖海藻166种,分别隶属于蓝藻门、红藻门、褐藻门扣绿藻门,其中包括经济海藻75种。黄、渤海底栖海藻的温度性质以暖温带为主,带有一定的亚热带性,其群落成分的季节性变化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