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未来地球(Future Earth,简称FE)"科学计划,是由国际科学理事会(ICSU)、国际社会科学理事会(ISSC)、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联合国环境署(UNEP)、联合国大学(UNU)、贝尔蒙特论坛(Belmont Forum)和国际全球变化研究资助机构(IGFA)等组成的"全球可持续发展科学和技术联盟"联合发起的、为期10年(2014—2023年)的科学计划,旨在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  相似文献   

2.
新书架          下载免费PDF全文
《气象》2003,29(12):64-64
全球变化与人文社会科学问题孙成权等  本书详细介绍了国际全球变化研究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计划 ,阐述了全球环境变化与土地演化、法制因素、工业转型、可持续发展以及人类健康与人类安全等的关系。本书对制定我国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全球变化研究计划 ,推动我国在该领域的全球变化研究 ,加强全球变化研究中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合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1 6开本 定价 :30 0 0元国际全球变化研究核心计划与集成研究孙成权等本书详细介绍了国际全球变化研究几个核心计划的实施计划综合集成研究情况 ,包括“全球变化的分析、研究和培训…  相似文献   

3.
《气象科技》2005,33(3):255-255
由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主办的综合性学术刊物《气候变化研究进展》(双月刊),已于2005年3月1日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正式批准创刊,创刊号将于2005年5月底正式出版。《气候变化研究进展》主要发表国内外气候变化研究的最新成果与进展以及与气候变化有关的交叉学科,如地球科学、生态、环境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论文;报道全球变化最新的观测事实、重要信息及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适应、减缓措施和技术研究成果等;反映与气候变化相关的各类国际、国内重大活动、重大科技计划及国际环境外交谈判的信息。主要栏目有:“科学论文”、…  相似文献   

4.
青藏高原是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区域,气候模式模拟是研究该区域气候变化的重要数据来源.本文使用基于中国地面台站的插值格点数据集(CN05.1),对国际气候耦合模式第5次比较计划(CMIP5)及其高分辨率统计降尺度数据集(NEX-GDDP)中15个模式1966-2005年间的逐日最高/最低气温、降水和平均风速在青藏高原区域的...  相似文献   

5.
全球变化科学领域的若干研究进展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介绍了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东亚中心在全球变化科学研究方面的一些进展.主要包括:(1)参与了国际和国内全球变化科学的开拓工作;(2)提出了区域水平上的全球变化研究新方向;(3)气候突变和全球增暖的区域响应研究;(4)东亚季风区植被-大气相互作用研究;(5)区域环境系统模式的发展和亚洲区域模式的国际比较研究活动;(6)提出了对全球变化的人类有序适应的概念、试验观测、理论和方法;(7)面向国家需求的全球变化问题北方干旱化研究;(8)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等.  相似文献   

6.
全球环境变化与人体健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全球增暖为标志的全球环境变化已经出现。这一变化对人体健康和人类社会的生存和未来发展将产生极为重大的影响。人类自身活动是引起全球环境变化的一个最为活跃的因子。但是,对人类活动,包括个人和社会集体行为,对全球环境变化的影响和机制,全球环境变化又是怎样反作用于人类社会,以及人类如何适应未来全球环境变化等问题研究甚少。由于人体健康直接关系到每个人,“环境变化与人体健康问题”应该作为全球环境变化研究中的研究核心之一,应加强社会科学界、环境科学界和医学界之间的合作研究。同时,应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加大研究成果的宣传力度,增强全民环保意识。    相似文献   

7.
潮汐和地震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12月26日印尼地震海啸后,全球低温冻害和暴雪灾害频繁发生。"潮汐调温说"和"深海巨震降温说"是一种合理的解释。根据"潮汐调温说"和"深海巨震降温说"理论,2005年全球气温将因为印尼地震海啸和强潮汐南北震荡而降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科学家认为,一个较弱的厄尔尼诺现象和人类排放的温室气体将使2005年成为人类有记载以来最热的一年。事实上,2005年的温度低于1998年。现在,西方科学家也承认了2005—2007年自然气候的变化抵消了全球气候变暖效应这一客观事实。  相似文献   

8.
齐尔曼谈气象界面临的气候与全球变化问题世界气象组织第一副主席齐尔曼指出,国际气象界至今仍无法运用明确无误的字眼向公众阐述所谓“气候”、“气候变化”、“全球变化”和“全球气候变化”等问题,更不用说向他们解释“气候变率”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差别了。齐尔曼...  相似文献   

9.
全球变化的主要科学问题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叶笃正  符淙斌 《大气科学》1994,18(4):498-512
本文概要地介绍了全球变化国际研究计划发展的现状,论述了它的科学目标,从地球系统维持和运行机制变化规律以及人类对环境的影响等方面分析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主要科学问题,指出了实现全球变化研究目标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10.
引 言自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 ,随着全球变化科学这一新兴学科的形成 ,以研究全球环境变化为对象 ,逐步发展成了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 (IGBP)、全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 (IHDP)、世界气候研究计划 (WCRP)、生物多样性计划 (DIVERSITAS)等4个科学研究计划。全球变化科学以“地球系统”为研究对象 ,将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冰雪圈和生物圈 (包括人类自身 )视为一个整体。全球变化中最活跃的物质是碳和水 ,它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围绕全球碳循环、全球水资源与水循环、食物与纤维 3大主题以及人类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研究 ,…  相似文献   

11.
媒体扫描     
正《美国全球变化研究项目成果》2017年2月美国全球变化研究项目(USGCRP)基于美国《1990全球研究法》建立,向与该法相关的开展全球环境变化科学研究的13个联邦部门提供协调制定战略规划。美国科学院发表的这份项目成果报告,重点给出整个项目协调和综合评估产品两方面的主要成果。报告分4章,其中最后一章提出未来25年USGCRP在观测扩展协调、基于应用的研究方向、国际合作和多样化需求等方面的  相似文献   

12.
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全球和区域气候预估图集评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与以往4次IPCC评估报告~①相比,第五次评估报告(AR5)增加了附录一:"全球和区域气候预估图集"~([1])。该图集是AR5的特色之一,它利用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五阶段(CMIP5)~([2])全球气候模式的部分数据,给出了一系列全球和区域气候变化的图形。这些图形显示了全球和若干不同次大陆尺度区域在不同季节的表面气温变化和降水相对变化  相似文献   

13.
《干旱气象》2009,27(3):304-304
“第三届干旱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将于2010年9月在中国兰州举办。 随着全球变暖,全球干湿分布格局正在发生改变,干旱、高温热浪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呈增加的趋势,所造成的影响日趋严重。世界各地频发的旱灾以及与此相关联的社会、经济问题牵动了国际社会关注的目光。如何应对干旱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也成为世界各国气象防灾减灾领域中的严峻课题。  相似文献   

14.
通过分析1980~2005年间雅鲁藏布江流域7个气象台站平均的气温变化趋势和气候系数变化,并进一步分析了1960~2005年间该流域中游日喀则站和下游林芝站气温的变化趋势,研究了该流域气温变化对全球变暖的响应.结果表明,1980~2005年间雅鲁藏布江流域的气温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尤其是夜间气温和冬、春季气温的升高更显著,而且该流域变暖幅度高于整个高原的平均增幅,因此该流域对全球变暖的响应程度也较整个高原更为显著;而该流域中游地区的增温幅度要明显高于下游地区的,即该流域中游地区的增暖较下游地区的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5.
王涓力 《干旱气象》2005,23(2):74-74
2005年5月22~23日,中国气象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甘肃省人民政府在甘肃兰州联合召开了名为“干旱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ISACS)”的国际学术研讨会。  相似文献   

16.
国际科学联盟(ICSU)和世界气象组织(WMO)“2007-2008国际极地年”(IPY 2007- 2008)联合委员会(JC)第一次会议于2005年3月7-9日在巴黎召开,标志着“IPY 2007-2008”科学计划正式启动。1 开展国际极地年活动的意义和历史背景极地是地球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全球气候、海平面、地球生物化学循环、生态系统和人类活动  相似文献   

17.
极地气象考察与全球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极和北极是地球上的气候敏感地区,也是多个国际计划研究全球气候变化的关键地区。极地包含了大气、海洋、陆地、冰雪和生物等多圈层相互作用的全部过程,在全球气候的形成和变化中有重要的作用。极地大气科学考察与研究是极地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到2006年底,中国自主组织了23次南极考察,2次北冰洋考察和3次北极站考察;建成了南极长城站、中山站和北极黄河站,并在南极冰盖设置了3个无人自动气象站;开展了有关极地大气科学与全球变化的研究。在南北极地区,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继续监测包括近地面温度在内的大气要素的变化,提高极地气象业务水平;拓展极地气象业务和大气科学考察研究领域,积极获取气候代用资料;进一步量化和认识极地在全球变化中的作用,及其对中国天气气候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建立完善极地大气科学研究体系,提高极地大气科学研究水平,仍是中国极地大气科学与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18.
根据20多年的国内、外有关文献,综合分析了全球气象变化问题的国际对策以及发达国家之间、局长中国国家之间、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矛盾与斗争。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了我国应付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相应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亚洲的全球变化问题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本文分为三个部分,首先论述本世纪,尤其是近几十年来,全球变化在亚洲的主要表现,然后分析引起亚洲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特别是与全球气候变化相关的亚洲季风的变化和人类的作用;然后主要依据全球气候模式(GCM)的结果评估全球增暖条件下亚洲未来20~50年的变化。最后讨论了GCM模式在区域尺度模拟和评估上的不确定性,提出应将研究亚洲季风系统中大气圈-生物圈相互作用和亚洲地区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这两个科学问题,列入亚洲地区IGBP的研究,并和全球变化的三大国际科学计划IGBP、WCRP和HDP中的一系列核心计划相结合  相似文献   

20.
季风亚洲区域集成研究(Monsoon Asia Integrated Regional Study,简称MAIRS)是国际全球变化研究计划(GEC)和地球系统科学联盟(ESSP)的一个子计划,是全球变化邻域第一个由中国科学家提出,并组织实施的国际计划,历时10余年。MAIRS明确提出:不同于过去和正在进行的任何一个关于季风的研究计划,MAIRS研究的主题是人类与季风系统的相互作用。本文从四个方面回顾了这个计划的历程:(1)2003~2006年的可行性研究。包括区域集成研究概念的提出、亚洲区域全球变化研究的快速评估、以及在此基础上确定MAIRS的总体科学目标和起草MAIRS的科学计划。(2)2006年正式发布的MAIRS科学计划的主要内容。包括季风亚洲区域面临的环境变化和研究挑战、集成研究的科学问题、四个最脆弱区域的确定以及计划执行的方法和手段等。(3)2006~2016年MAIRS计划的执行情况。包括组织结构、科学活动、研究项目和成果、以及国际合作网络的建立。(4)MAIRS的国际影响和未来发展。MAIRS与未来地球国际计划(Future Eart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