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祁连山、北山地区在显生宙分属柴达木—祁连、华北、塔里木、哈萨克斯坦及西伯利亚等5个古板块。各板块初期均有一元古界陆核组成,陆核边缘及周围即为地斜。地体是以蛇绿岩带及深大断裂围限的岩石组合体。每个地体都是增生于古陆缘带最基本的一个大地构造单元。从而划分出13个次一级构造单元和15个地体。在区域地层层序及分布、构造类型和古地理变化等方面,论述了各个构造单元的特征及划分依据。  相似文献   

2.
祁连山、北山地区古板块及地体构造的划分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祁连山、北山地区在显生宙分属柴达木—祁连、华北、塔里木、哈萨克斯坦及西伯利亚等5个古板块。各板块初期均有一元古界陆核组成,陆核边缘及周围即为地斜。地体是以蛇绿岩带及深大断裂围限的岩石组合体。每个地体都是增生于古陆缘带最基本的一个大地构造单元。从而划分出13个次一级构造单元和15个地体。在区域地层层序及分布、构造类型和古地理变化等方面,论述了各个构造单元的特征及划分依据。  相似文献   

3.
中特提斯是中生代中晚期存在于南、北大陆之间的海洋。该海洋在晚白垩世消亡后,遗留长千余公里的班公湖-怒江板块结合带。在大量研究成果中,对中特提斯如何消亡这一重大问题至今分歧甚大。不少研究者持洋壳俯冲消亡(东太平洋模式)观点,但在俯冲方向上却有向南或向北之别。笔者则认为中特提斯是一个具有众多互不相通、时代早晚不同的狭窄洋盆的特殊海洋,其消亡过程中根本未发生过大规模的洋壳俯冲,故提出剪式闭合加地体逐次拼贴的盆内聚敛消亡模式,即中特提斯的消亡由早侏罗世晚期羌塘-三江板块与冈底斯-念青唐古拉板块及其中的嘉玉桥-怒山地体,首先在东段无俯冲汇聚开始,中、西段此时基本上仍处于扩张状态,地体裂离与新的狭窄小洋盆产生同时进行,中特提斯呈东闭西张的剪刀状。中晚侏罗世,中西段北侧出现构造地体往羌塘-三江板块拼贴与南部地体裂离出新地体的复杂局面。至早白垩世末,新老地体拼贴、裂离过程结束,呈剪刃状的南、北两个板块逐渐拼合,中特提斯的中、西段主体亦相继消亡,仅余西南部部分海域。白垩纪末,由于新特提斯洋壳向北大规模俯冲的强力推动,冈底斯-念青唐拉板块和羌塘-三江板块完全汇聚并发生陆-陆碰撞,中特提斯在洋壳和过渡型地壳褶皱、冲断的盆内汇聚和碰撞造山中彻底消亡。这一新的消亡模式既符合班公湖-怒江板块结合带洋壳残片的年龄东老西新、海水由东向西退却、有多条时代不同的蛇绿岩带,不整合于蛇绿岩之上的地层东为中上侏罗统,西南为下白垩统和老第三系的实际资料,也符合中特提斯仅有互不相通狭窄小洋盆在“化整为零”的闭合过程中,难以发生大规模洋壳俯冲的动力学机制。还解决了该结合带两侧始终找不到沟、弧、盆体系的俯冲模式这一致命难题。  相似文献   

4.
吉林省地体构造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吉林省地体构造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在早古生代以前,伊舒断裂两侧分属两个不同的大地构造单元,西侧的构造环境与华北大陆板块北缘相似,为受古蒙古洋作用的早生代活动陆缘,东侧为长白山一张广才岭地体添加带(也称联合地体(省内包括吉林-延边古生代增生褶皱带及辽吉台块。其中辽吉台块于新元古代到早寒纪位于赤道附的,以后沿巨型拆离面逐渐北移,于二叠纪末沿辉发河-古洞河拼贴带,与吉林一延边古生代陆缘增生褶皱带拼贴到一起。  相似文献   

5.
6.
7.
地体构造对研究地台和地盾区域成矿规律的重要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30年前板块构造理论的建立引起所有相关的地球科学的革命,其中包括区域成矿学。然而随着地球科学理论的发展,板块构造理论对于解释地壳,特别是早前寒武的地盾、地台和克拉通区的复杂构造现象显得不完备,因此,近20年来地体构造理论的发展补充了板块构造理论的不足。近年来,各国地质学家相继发现世界上各地盾、地台和克拉通区,如华北地台、乌克兰地盾、阿尔丹地盾、加拿大地盾、非洲地台、澳大利亚耶尔冈克拉通等是由多个地体所组成。每一个地体是一个独立的和基本的地质构造单元,彼此间由地缝合线或深断裂隔开。由于每个地体的地质特征、构造环境和成矿作用各不相同,因而地体构造成为区域成矿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秦岭造山带前缘的汾渭地堑是新构造运动非常活跃的地区,地堑内发育了一系列第四纪河流阶地。通过对河流阶地及其沉积物的沉积学、土壤地层学、年代学及形成机制的研究,得到以下认识:渭河地堑发育了5级河流阶地,这些阶地均由底部的河床相和其上的第四纪风成沉积组成,这5级阶地最底部的黄土地层分别是L33,L15,L9,L6和L2。在磁性地层学和气候地层学基础上,通过与深海氧同位素记录的对比,上述黄土层分别对应于深海氧同位素阶段104,36,22,16 和6;阶地年龄分别为2.60Ma,1.20Ma,0.90Ma,0.65Ma和 0.15Ma。新构造作用在渭河地堑的5级河流阶地的形成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汾渭地堑及上述由正断层控制的河流阶地的形成与华北板块内部的NW-SE向地壳拉张密切相关,而后者与印度板块向北俯冲导致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沿秦岭走滑断层的相对运动有直接联系,所以上述阶地的形成时期也正是第四纪时期印度板块向北阶段性俯冲加剧的时期。  相似文献   

9.
那丹哈达地体与东亚大陆边缘中生代构造的关系   总被引:39,自引:2,他引:39  
中国黑龙江省境内的那丹哈达地体属于侏罗纪裂解的地体,主要由石炭、二叠纪灰岩和绿片岩、三叠纪层状燧石以及中侏罗世的硅质页岩组成。它们都被包裹在较年轻(晚侏罗世-白垩纪的)碎屑岩中。该地体的地层古生物、岩石以及构造特征完全与日本列岛的美浓地体相同。在日本海形成之前,两个地体曾与西锡霍特阿林地体一起构成一个统一的超地体。与那丹哈达地体和美浓地体十分类似的构造地层地体在琉球岛弧,菲律宾以及婆罗洲也能找到。三叠纪中国大陆拚贴作用完成之后,所有这些地体在晚侏罗世和早白垩世期间沿着亚洲大陆东缘组成了一个增生杂岩带。  相似文献   

10.
王铠元 《矿产与地质》1992,6(6):425-430
怒江-澜沧江-金沙江/红河流域通称西南三江,位居青藏高原东部,地质极复杂。现从本区断裂构造总格局探讨地体构造。确定地体构造的基本原则:(1)两个地体之间以断裂为边界;(2)两个相邻地体在发展演化上有本质差异;(3)两个相邻或全区的地体群可以是“远源的”、“近源的”或“准原地的”,甚至是“原地的”;(4)地体本身或相互之间的构成较为复杂。按上述原则,三江地区可划分6个较大的,8个中小规模的地体。即较大地体为腾冲-波密地体、唐古拉-昌都地体、杂多-吉塘地体、保山-掸邦地体、玉树-稻城地体和兰坪-江城地体;中小地体为石鼓-苍山-哀牢山、嘉玉桥-高黎贡、崇山-临沧、察隅-槟榔江、巴塘-义敦、宁蒗-宾川、柯街-耿马和扬子西缘等。  相似文献   

11.
刘永江 《世界地质》1994,13(1):72-76
通过对Trinland和Venezuela东北加勒比-南美板块边界带的地表构造、地震活动及重力异常的研究,表明这个带的地壳和岩石圈上部的构造及运动特征很复杂地震走向有明显的差异。我们提出了这个带的从近Trinidad向西至Cardcus的横向转换模型,着重三个方面:(1)与南美大陆北部边缘相接的大西洋岩石圈的陡倾、拆离,然后下沉;(2)在拆离的大西洋板块区大陆边缘向海楔入及叠瓦状加厚;大陆楔叠置在板块上升并且被与加勒比板块相连的地体所叠置;及(3)这些构造及运动转变是南美大陆与叠置的加勒比地体之间逐渐斜向碰撞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麻粒岩地体形成的地球动力学过程是多样的,并提出多种构造模型来解释麻粒岩相条件出现的原因。本文评述了几种主要构造模型及其PTt轨迹,并就进一步研究中应注意的某些问题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拉萨地体的起源和古生代构造演化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早期由于资料有限,对拉萨地体古生代时期的裂解、漂移、俯冲和碰撞历史的认知程度还很低。本文利用目前已有
地质和地球化学资料,分析了拉萨地体的中生代岩石圈结构,探讨了拉萨地体的起源和古生代演化历史。大量长英质岩石
的锆石Hf 同位素和全岩Nd 同位素表明,南部和北部拉萨地体以新生地壳为主,部分地区可能存在前寒武纪结晶基底,而
中部拉萨地体是具有古元古代甚至太古代结晶基底的条带状微陆块。大量古生代沉积岩的碎屑锆石U-Pb 年龄数据表明,拉
萨地体约1170 Ma 的碎屑锆石年龄指标,明显不同于以约950 Ma 为碎屑锆石年龄指标的安多、羌塘和特提斯喜马拉雅。拉
萨地体起源于澳大利亚大陆北缘是目前资料情况下的最合理解释。中部拉萨地体约492 Ma 的双峰式火山岩形成于活动大陆
边缘背景,代表了古地理上位于澳大利亚大陆北缘的岩浆弧的一部分,可能与原特提斯洋岩石圈板片的断离有关。拉萨地
体南缘和南羌塘的泥盆纪末期-石炭纪早期片麻状花岗岩类为存在明显幔源物质输入的S 型花岗岩,可能形成于最终演化
为松多特提斯洋的弧后盆地背景。中二叠世末期发生的拉萨地体与澳大利亚大陆北缘的碰撞造山事件可能触发了班公湖-
怒江特提斯洋岩石圈的南向俯冲,并随后对拉萨地体的中生代构造岩浆演化发挥关键性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严溶  张泽明  董昕  林彦蒿  刘峰 《岩石学报》2013,29(6):1949-1961
高压基性麻粒岩以石榴石-单斜辉石-斜长石-石英共生为特征,是研究大洋或大陆地壳俯冲-碰撞的最好载体之一.西藏拉萨地体北部高压基性麻粒岩以构造块体的形式出现在早古生代沉积岩中.高压麻粒岩的原岩是辉长岩,它经历了四期变质作用,从早到晚分别是:角闪岩相变质(0.9~1.0GPa和710~720℃)、高压麻粒岩相峰期(1.55~1.65GPa和730~740℃)、麻粒岩相(0.82GPa和821℃)和角闪岩相退变质(0.60~0.68GPa和520~540℃)作用.整个变质作用的P-T轨迹是顺时针型的,包括一个近等压降温的早期角闪岩相变质过程,近等温升压的晚期进变质过程,以及加温降压的早期退变质过程和降温降压的晚期退变质过程.这表明,高压基性麻粒岩形成在较高地热梯度条件下,并且经历了加热变质过程.因此,纳木错高压基性麻粒岩并不是形成在典型的洋壳俯冲带构造环境,洋中脊俯冲和地幔柱作用是其成因的可能构造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15.
刘训 《古地理学报》2001,3(3):21-31
通过新疆地学断面项目的研究,本文探讨了新疆南部天山-塔里木-昆仑山地区的沉积-构造演化史。本文以古生代及其以后的历史为重点,针对若干有争议的问题提出了初步的认识。本区的地壳演化历史可以分为4个不同的时期,总体来说,表现为一个地壳逐渐从活动趋于稳定、不同时期的古洋盆闭合和不同陆壳板块碰撞拼合的过程。古生代时以古亚洲洋的活动为主导因素,到古生代末,北方形成统一的古欧亚大陆。晚古生代至中生代时受南面特提斯洋活动所控制,随着特提斯洋的闭合及南侧陆块的碰撞而发生了一系列沉积-构造事件,包括古特提斯洋的闭合和康西瓦缝合带的形成,南侧羌塘、冈底斯和喜马拉雅等陆块的碰撞产生的不同效应,形成了本区现代的盆山构造面貌和丰富多彩的演化历史。  相似文献   

16.
青藏高原拉萨地体北部的前寒武纪变质作用及构造意义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张泽明  董昕  耿官升  王伟  于飞  刘峰 《地质学报》2010,84(4):449-456
青藏高原南部拉萨地体中分布的角闪岩相至麻粒岩相变质岩一直被认为是前寒武纪变质基底,但并没有获得可靠的年代学证据。本文运用原位锆石U-Pb定年方法,在拉萨地体北部那果地区的变质岩中获得了约720Ma的变质年龄,从而证明拉萨地体北部在新古元代经历了角闪岩相变质作用和近同期的岩浆作用。基于这一成果和在拉萨地体中、南部高级变质岩中陆续获得的中、新生代变质年龄,对拉萨地体变质作用的时、空变化及其成因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拉萨地体中部上白垩统达雄组的建立及构造隆升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高远  胡修棉 《地质学报》2017,91(12):2623-2637
拉萨地体中部措勤盆地内,呈东西向发育一套厚度巨大(~1800m)的晚白垩世陆相磨拉石沉积建造。通过对研究区内达雄村附近出露较好的虾格子剖面开展详细的测制工作,并将该套地层自底到顶分为5段,依次为中-粗粒砂岩层段、大套砾岩层段、中粒砂岩夹粉砂岩-泥岩层段、大套紫红色与绿色粉砂岩/泥页岩层段以及均质中粒砂岩层段。地层底部与下伏郎山组含圆笠虫灰岩呈沉积不整合关系,顶部被新生代沉积物覆盖。通过岩相组合与沉积结构构造分析研究,认为该套地层形成于冲积扇-辫状河沉积体系。通过地层顶部火山灰夹层和下伏郎山灰岩的圆笠虫化石显示其形成年龄约为98~91 Ma,这与获得的砂岩碎屑最年轻锆石年龄较为一致。砾岩砾石统计结果显示火山岩砾石为其主要成分。砂岩碎屑成分显示以大量火山岩岩屑为主。这些碎屑成分特征表明其主要来自岩浆弧的物源区。结合碎屑锆石U-Pb年代学和Hf同位素数据表明,中拉萨地体上广泛分布的则弄群火山岩可能为其主要的物源区。本文综合该套晚白垩世沉积的时空分布、岩性组合以及物源区特征,将其新命名为"达雄组",并将其与中拉萨地体北侧的竟柱山组对比表明,两者可能共同代表了中拉萨地体在晚白垩世早期(约98~91 Ma)所经历构造隆升,为青藏高原腹地在印度-亚洲大陆碰撞之前隆升提供了地质证据。  相似文献   

18.
19.
中新世的岩浆活动对于判别青藏高原新生代的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拉萨地体西部左左乡地区新厘定出一套中新世石英二长岩。通过LA-ICP-MS测年,获得锆石206Pb/238U年龄为22.38±0.46 Ma(n=13,MSWD=0.71),此年龄可代表石英二长岩的形成时代。全岩化学成分显示,其具有高的SiO2(65.87%~66.90%)、K2O(6.19%~6.41%)含量、K2O/Na2O值(1.7~1.8)及低的MgO(1.71%~1.76%)含量,岩石类型属于拉萨地体中新世钾质中酸性岩系列。依据岩石高的Mg#(56.5~57.8)值、Nb/Ta(16.0~16.4)值、Cr(46.0×10-6~48.9×10-6)、Ni(32.6×10-6~34.8×10-6)含量及大量的暗色包体,推测左左乡中新世石英二长岩形成于壳源岩浆与幔源岩浆的混合。依据区域内的隆升研究结果,推测印度板片分段俯冲及撕裂模型相比于岩石圈地幔对流减薄模型、增厚岩石圈拆沉模型、俯冲印度板片断裂模型能够更合理地解释拉萨地体中新世钾质-超钾质火山岩的成因。  相似文献   

20.
西藏尼玛县吉瓦地区措勤-多瓦后陆拗陷带内分布的火山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120.3~126.5Ma左右,重新厘定为早白垩世则弄群,否定了前人归属为上新世乌郁群(N2wy)及始新世帕那组(E2p)的认识。岩石以酸性火山岩为主,中基性火山岩为辅,酸性岩类主要为火山碎屑岩类和熔岩类,典型岩石类型为流纹质熔结凝灰岩和流纹岩等,中基性岩主要为玄武安山岩,安山玄武岩等,杏仁构造普遍发育。研究区大量的流纹质熔结凝灰岩的出现反映了吉瓦地区的火山岩主要为陆相火山喷发形成。地球化学特征显示轻稀土富集,负Eu异常明显,富集K、Rb、Th、U等大离子亲石元素,相对亏损Nb、Ta、P、Ti等高场强元素。酸性火山岩具有A型花岗质岩浆岩特征,基性岩具有板内玄武岩亲缘性,这一特征可能与班公湖-怒江洋壳岩石圈南向俯冲过程中发生的板片断离有关。中部拉萨地体南侧早白垩世火山岩的发现,使班公湖-怒江洋壳南向俯冲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的岩浆活动在原来的基础上向南延伸70~80km,火山岩地层时代的重新归位对研究冈底斯带早白垩世地球动力学背景及建立地质年代学格架提供了新的约束资料,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吉瓦地区早白垩世则弄群火山岩可能受到了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壳向南、雅鲁藏布江洋壳向北的双向俯冲制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