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通过对滇东北东川下田坝地区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似斑状钾长花岗岩2种岩体的地球化学分析及对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的U-Pb同位素测试,得到如下认识: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似斑状钾长花岗岩总体地球化学特征相似,主量元素表现出高SiO2(平均71.7%)、过铝质(A/CNK指数在1.03~1.52)的特征,过碱指数在0.95~1.37之间,总体属于钙碱系列;稀土元素总量较高(ΣREE平均313×10-6),(Ce/Yb)N均值为8.85,(La/Yb)N均值为9.54,呈现轻稀土元素(LREE)富集,仅Eu亏损(δEu均值0.31)的海鸥型右倾模式;大离子亲石元素Rb、Th、U、K等相对富集,高场强元素Nb、Ta、Sr、Ti等呈明显负异常,说明岩浆源岩以陆壳成分为主;Ga/Al均值为2.69,(Zr+Nb+Ce+Y)均值为383;微量元素Sr、Eu低,富集Nb、Zr等元素,反映其源区存在斜长石的残留;锆石饱和温度为724~786℃,表明初始岩浆温度较高。上述特征说明,下田坝花岗岩为典型的A型花岗岩,形成于中上地壳的板内伸展背景。黑云母二长花岗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801.1±6.6Ma,同时受到762.1±6.2Ma热事件的影响,与新元古代Rodinia超大陆裂解事件在时间上一致,亦与东川铜矿成矿时代相符,说明新元古代裂谷环境的岩浆事件范围可扩大至滇东北东川,并可能引发热液成矿作用。  相似文献   

2.
杨泽强  唐相伟 《地质学报》2015,89(4):692-700
本文对肖畈岩体进行了系统的锆石U-Pb定年、岩石全分析测试,认为该岩体化学成分具超酸、富碱、弱过铝和贫钠富钾等特点,属超酸性富碱钾玄岩系列岩浆岩。岩石轻稀土明显富集,重稀土亏损,(La/Yb)N在10.65~20.53之间,δEu负异常中等,稀土元素分布曲线为左高右平倾斜的"U"字型,属后碰撞花岗岩类,与东秦岭—大别钼多金属成矿带中富钼中酸性小岩体地球化学特征一致。利用LA-ICP-MS锆石U-Pb定年测得肖畈岩体似斑状花岗岩体的加权平均年龄值为139.30±0.64 Ma(2σ,n=12,MSWD=1.3),代表岩体的结晶年龄。研究认为肖畈岩体不是灵山花岗岩基同源岩浆演化的产物,它们分属两期岩浆活动,依据如下:1肖畈岩体成岩年龄早于灵山岩体近10 Ma;2肖畈岩体来源于下地壳相对高温高压岩浆源区,不可能由灵山岩体(低温岩浆)分异而成。肖畈岩体形成的地球动力学背景为中生代构造体制转换及其后伸展机制下岩石圈大规模拆沉减薄而引起的岩浆活动。地壳拆沉,幔源物质上侵,含斜长石一角闪石-石榴子石-辉石的高压麻粒岩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肖畈深源浅成型富钼(铜)花岗岩体。  相似文献   

3.
丫江桥岩体是湘东地区重要的成矿花岗岩,为精确厘定丫江桥岩体侵位时代、查明岩石成因,本文对丫江桥岩体中粗粒和中细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定年、全岩地球化学和原位锆石Lu-Hf同位素分析。获得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213.0±1.2Ma(n=12,MSWD=0.67)和212.1±1.2Ma(n=14,MSWD=0.09);岩石SiO_2含量为70.39%~72.88%和73.19%~74.85%;K_2O+Na_2O值为6.94%~7.95%和7.58%~7.96%;K_2O/Na_2O比值为1.25~1.70和1.45~1.58,A/CNK比值为1.05~1.07和1.07~1.09。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右倾,轻、重稀土分馏明显,(La/Yb)N值为13.76~24.52和7.12~11.01;负Eu异常,δEu值为0.34~0.61和0.26~0.33。富集Rb、K、Pb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Ba、Sr、Eu和高场强元素Nb、Ta、Ti等。锆石ε_(Hf)(t)值为-7.01~-0.90和-6.38~+6.85,二阶段Hf模式年龄(t_(DM2))为13.1~16.9Ga和12.7~16.6Ga。上述结果表明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为印支晚期岩浆活动产物,属弱过铝质花岗岩,岩浆主要来源于中元古界地壳物质重熔,可能有少量地幔物质参与。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认为,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形成于后碰撞伸展的构造背景下,地壳减薄和压力降低以及地幔物质上涌的共同作用,导致地壳部分熔融形成花岗质岩浆,岩浆侵位冷却结晶,形成花岗岩体。  相似文献   

4.
闾井岩体是西秦岭"五朵金花"岩体群的成员之一。岩石类型主要为似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含斑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中细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及粗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对似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粗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中细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的LA-ICP-MS锆石U_Pb定年分别获得221±1 Ma(N=20,MSWD=0.11)、221±1 Ma(N=24,MSWD=0.04)和218±1 Ma(N=15,MSWD=0.13)的年龄,表明该岩体形成于晚三叠世,其中似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比中细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形成略早。该花岗岩的A/CNK=1.02~1.16,Na_2O+K_2O=7.65%~8.84%,K_2O/Na_2O=1.37~1.82,属于过铝质-强过铝质、高钾钙碱性-钾玄岩系列,为I型花岗岩。稀土元素配分曲线为右倾型,轻、重稀土元素分馏明显,具有显著的负Eu异常。地球化学上总体富集Rb、Th、K元素,不同程度亏损Sr、Nb、P、Ti元素。锆石饱和温度计算显示,闾井岩体成岩温度为736~818℃。该岩体与"五朵金花"岩体群中的中川岩体具有相似的形成时代及地球化学特征,表明闾井岩体与中川岩体可能具有相似的成岩机制,其外围可能也具有和中川岩体一样的成矿潜力。  相似文献   

5.
段友强  张正伟  杨晓勇 《岩石学报》2015,31(7):1995-2008
张士英岩体位于华北克拉通南缘,岩体主要由石英正长岩组成。石英正长岩的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122.8±1.5Ma。其Si O2含量为66.04%~67.80%,Na2O+K2O=9.03%~10.97%,K2O=4.40%~6.37%,K2O/Na2O1属于钾质长英质岩石。A/CNK=1.26~1.58,A/NK=1.63~1.79属于过铝质岩石系列。石英正长岩的Mg#变化范围在12.9~39.4。富集LREE亏损HREE,轻重稀土分异明显,(La/Yb)N=15.48~21.12,Eu呈弱的负异常(δEu=0.54~0.99)。富集Rb、K、Th、U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Ta、P、Ti等高场强元素。张士英石英正长岩岩浆锆石εHf(t)集中在-17.6~-13.9,Hf两阶段模式年龄tDM2集中在1.7~1.9Ga。石英正长岩的岩浆Zr饱和温度高(936~998℃)。地球化学及同位素显示张士英石英正长岩源区主要为古老的壳源物质,并有少量年轻组分加入,这种年轻组分是幔源物质。岩体形成于拉张性构造环境下,拉张性的环境导致了幔源物质的上涌,底侵下地壳使其发生部分熔融。形成时代正好位于华北克拉通破坏峰期,张士英石英正长岩正是这一地质事件的响应。  相似文献   

6.
粤北佛冈岩体北缘的白沙岩体细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LA-ICP-MS锆石U-Pb加权平均年龄为130.3±3.0Ma,表明细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侵入于早白垩世。岩体高硅(SiO2=70.64~75.01wt%),高Na2O+K2O(7.62~8.33wt%),低P2O5(0.024~0.100wt%),富集Rb、Th、U、K、Pb、Nd、Zr和Hf等元素,亏损Ba、Nb、Ta、La、Ce、Sr、P和Ti等。明显富集轻稀土元素[(La/Yb)N=6.74~54.69],显示明显的负Eu异常(δEu=0.15~0.35),少量正Eu异常(δEu=0.82~1.19)。这些地球化学特征指示细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为高分异I型花岗岩。锆石Hf同位素研究结果表明,εHf(t)=-7.3^-10.6,其平均值为-8.89。其两阶段模式年龄(T2DM)主要为1654~1865Ma(n=8),平均值为1751Ma。佛冈复式岩体早白垩世细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形成于古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的陆缘弧构造背景下,其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其物质主要来源于古元古代地壳的杂砂-泥质源岩部分熔融,并有少量幔源物质参与。  相似文献   

7.
长岭碱性杂岩体位于华北陆块南缘洛南台缘褶皱带,侵位于中元古界长城系熊耳群和高山河群,主要岩石类型为石英正长岩和霓辉正长岩。开展了石英正长岩主量元素、稀土元素、微量元素分析和LA-ICP-MS锆石U-Pb定年。研究结果显示:岩石为过碱质系列。稀土元素具有弱Eu正异常,表现出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微量元素具有亏损Ti、Ce、Ta、Nb、相对亏损P等高场强元素,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的特点。δEu-(La/Yb)N图解中,两类岩石样品落在壳幔型区域,说明岩浆起源可能与壳幔相互作用有关;LA-ICP-MS锆石U-Pb表明其形成年龄为(265.3±1.5)Ma,为晚二叠世早期岩浆活动产物。长岭正长岩形成于拉张的构造环境,由受俯冲组分改造的岩石圈地幔物质与部分熔融的地壳物质混合形成。  相似文献   

8.
桃村坝花岗岩体位于粤北贵东复式花岗岩体中部。锆石U-Pb年龄为161.5±1.8 Ma (MSWD=1.7),属于燕山早期岩浆 活动产物。该岩体具有稍低的硅、富铝、富碱、钾大于钠、贫钙镁和高FeO*/MgO等特征。富集Rb,Th,U而亏损Ba, Sr,Ti和Nb;LREE富集(LREE/HREE=7.39~16.4, (La/Yb)N=8.79~25.5),Eu亏损较为明显(δEu=0.44~0.59);Ga/Al比值较高(平 均值为2.99),Zr+Nb+Ce+Y含量(平均为518×10-6)大于350×10-6,可归属于A2型花岗岩;εNd(t)值低,为-9.7~-8.95,Nd模式 年龄为1.66~1.76 Ga;锆石的εHf(t)值为-20.0~-14.6,相应的Hf模式年龄为2.12~2.46 Ga。综合以上特征表明桃村坝花岗岩是 在地壳伸展-减薄的构造背景下、由古元古代地壳组分部分熔融的方式形成。  相似文献   

9.
沈莽庭  周延  张晓东  武彬 《地质论评》2013,59(2):369-381
选取福建虎岗地区灌洋和增坑二个岩体进行LA-MC-ICP-MS锆石U-Pb测年.增坑细粒二长花岗岩岩体单颗粒锆石U-Pb年龄为145.4±18.2~151.4±7.9 Ma,加权平均值为147.98±0.86 Ma(可信度95%,MSWD=0.62).灌洋中细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岩体单颗粒锆石年龄为141.2±4.1 ~ 145.5±1.9Ma,加权平均值为143.0±1.1Ma(可信度95%,MSWD=0.41).二岩体形成于挤压碰撞的构造环境,微量元素含量表明,岩浆分异作用较强,酸性程度较高,n(A12O3) >n(CaO) +n(Na2O) +n(K2O),且有较高的Rb/Sr和Rb/Nb比值,低含量的Ni、Cr含量和右倾型的稀土元素模式,表明岩体岩浆起源于大陆地壳中沉积的源岩,属于铝过饱和S型花岗岩.增坑和灌洋岩体形成年代都为晚侏罗世(燕山中晚期),且为铁铜多金属矿成矿提供了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0.
以赣西地区蒙山岩体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该岩体地球化学、锆石U-Pb年龄及Hf同位素的研究,探讨其岩浆物质来源及构造背景。该岩体经历了印支期、燕山期岩浆侵入活动,形成六种岩石类型,LA-ICP-MS锆石U-Pb年龄分别为224.0±2.10 Ma(n=19,MSWD=1.9)、223.0±2.20 Ma(n=21,MSWD=2.6)、222.0±2.80 Ma(n=21,MSWD=2.7)、220.0±1.90 Ma(n=16,MSWD=1.5)、217.0±3.70 Ma(n=8,MSWD=1.8)、142.0±0.98 Ma(n=21,MSWD=1.4),表明岩体经历了印支期、燕山期两期岩浆活动。印支期花岗质岩石地球化学具高硅富钾、准铝-过铝质特征;微量元素富集高场强元素Zr、Hf、Th、U和稀土元素La、Ce、Sm、Nd、Y,明显亏损Rb、Ba、Sr、Ti、P;稀土元素分馏程度不高,δEu介于0.03~0.15,具强Eu负异常,Ce异常不明显,稀土配分曲线呈“V”型;为同源岩浆演化的特点。CaO/Na_(2) O比值<0.3、Rb/Sr>5,岩石二阶段模式年龄T DM2主体介于868~1465 Ma,为中-新元古代,εHf(t)对应的T DM2值显示,岩体物源起源于成熟地壳,后期有大量新生地壳物质的加入,表明岩石来源于含水矿物(如白云母、绿帘石/黝帘石)的脱水反应导致成熟度高地壳物质的熔融而形成。在花岗岩构造环境判别图上,投于碰撞大地构造背景上的花岗岩和造山后花岗岩类(POG)区域,锆石U-Pb年龄表明成岩时段滞后于印支运动高峰期(258~243 Ma),为受印支运动造成华南地壳加厚滞后,地壳进入伸展阶段,减压熔融形成的花岗质岩浆。  相似文献   

11.
罗卜岭斑岩铜钼矿床是紫金山Cu-Au-Mo浅成低温-斑岩矿田内新近发现的大型斑岩铜钼矿床,本文在岩芯及光薄片系统观察的基础上,分析了矿化斑岩锆石LA-ICP-MS U-Pb年龄及锆石Ce4/Ce3+比值.罗卜岭赋矿斑岩体可分为两期,早期为角闪黑云母花岗闪长斑岩及黑云母花岗闪长斑岩,晚期为黑云母花岗闪长斑岩.早期角闪黑云母花岗闪长斑岩和黑云母花岗闪长斑岩锆石LA-ICP-MS U-Pb年龄分别为103.7±1.2Ma,MSWD=0.33和103.0±0.9Ma,MSWD=1.00;晚期黑云母花岗闪长斑岩锆石LA-ICP-MS U-Pb年龄为97.6±2.1Ma,MSWD=6.00.罗卜岭成矿斑岩基质普遍发育硬石膏,两期成矿斑岩锆石都具较高的Ce4 +/Ce3平均值,在630 ~770之间,高于区内非成矿花岗岩锆石的Ce4+/Ce3+平均值(182 ~577),显示罗卜岭斑岩矿床成矿岩浆具有高氧逸度的特征.据罗卜岭斑岩矿床的形成时代、高氧逸度岩浆特征,结合华南地区中生代构造背景,我们初步认为罗卜岭斑岩矿床的形成可能和中生代古太平洋向北西西方向俯冲有关.  相似文献   

12.
卢仁  梁涛 《地质论评》2017,63(6):1479-1496
骨头崖花岗岩位于北秦岭构造带东部,西峡县北部,对其开展岩石成因研究有助于深入认识燕山期北秦岭豫西南段深部构造演化。岩体定年样品(GTY01)为中粒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30个锆石测点中有25个测点的U-Pb同位素测定值位于或者接近~(207)Pb/~(235)U–~(206)Pb/~(238)U一致线,23个测点的~(206)Pb/~(238)U年龄介于108.4±0.9Ma~114.3±1.0Ma之间,其加权平均年龄为111.7±0.6Ma(MSWD=1.4),代表了骨头崖花岗岩的形成时代。锆石稀土元素具有轻稀土亏损、重稀土富集、Ce正异常及负Eu异常的特征,形成温度介于626℃~769℃之间,岩体的锆石/熔体中重稀土元素特征表明,其形成过程中经历了岩浆混合作用。骨头崖花岗岩为富硅、碱和贫钙、镁的高钾钙碱性系列。岩体富集Rb、Th和亏损Nb、Ta、Ti。岩体的稀土配分模式具有右倾、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和负Eu异常的特征,(Eu值介于0.48~0.60之间,(La/Yb)_N范围为5.82~11.19,源区组成和部分熔融程度控制了骨头崖花岗岩的成分变异。骨头崖花岗岩形成于厚度为~40km的地壳内,其部分熔融源区为角闪岩相,部分熔融残余相主要为角闪石和斜长石。骨头崖花岗岩是岩石圈拆沉作用所触发的岩浆底侵作用的产物,从源区岩石部分熔融到最终上侵固结成岩耗时~15Ma,它是岩石圈拆沉作用滞后的岩浆响应。  相似文献   

13.
赣南地区岩浆岩分布广泛,其中燕山期岩浆活动最为强烈,与W、Sn、Nb、Ta成矿的关系尤为密切。选择天门山岩体及附近的花岗斑岩脉为研究对象,应用SHRIMP锆石微区U-Pb测年技术,对天门山岩体的主体、补体和花岗斑岩脉进行了精确测年:天门山岩体的主体——中细粒斑状黑云母花岗岩锆石的9个点SHRIMP谐和年龄为152±2Ma(MSWD=1.09);补体——细粒斑状黑云母花岗岩锆石的5个点SHRIMP谐和年龄为152±2.6Ma(MSWD=0.16);花岗斑岩(墙)脉锆石10个点的SHRIMP谐和年龄为150.8±1.8Ma(MSWD=1.6)。结合区域资料,研究表明:①天门山岩体的主体形成于中侏罗世,补体是主体进一步分异演化的产物;②在赣南西部的崇余犹矿集区内成岩与成矿的年龄基本上是协调一致的,成矿集中期为150~155Ma;③岩浆活动由中深成相花岗岩侵入体演化到浅成相花岗斑岩脉仅相差1~5Ma,表明存在成矿集中期。  相似文献   

14.
中国东南部南岭地区广泛出露以弱过铝质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黑云母钾长花岗岩为主的燕山早期花岗质岩石,其成因有待进一步研究。大东山岩体岩性主要为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黑云母钾长花岗岩,两个样品的SHRIMP锆石U-Pb 年龄为165±2 Ma 和159±2 Ma,与区域南岭系列的黑云母花岗岩的主要形成时代一致。花岗岩样品以高硅(SiO2 > 72%)、高钾(K2O/Na2O > 1.6)、富碱(K2O + Na2O = 7.36% ~ 9.31%)和弱过铝质(集中于ASI = 1.00 ~ 1.11)为特征。微量和稀土元素组成上,岩体富Rb, Th 和LREE,贫Ba, Nb, Sr, P 和Ti, Eu 负异常显著(δEu = 0.06 ~ 0.34)。多数样品的Zr,Ce, Nb 和Y 含量总和小于350×10-6,10 000 × Ga/Al 值低于典型的A 型花岗岩。同位素组成上,样品具有高I sr( 0.7123 ~ 0.7193)和低εN(d t)(-9.3~ -11.5)的特点,两阶段Nd 模式年龄为1.70~1.89 Ga ;与全岩εNd(t)不同,岩浆锆石的εHf(t)具有较大的变化范围(-3.5~ -11.8)。矿物学及地球化学结果表明大东山是一个高分异的I 型花岗岩岩体。岩体岩浆很可能是由元古代火成岩石部分熔融形成,并伴随有少量年轻或新生幔源物质的加入,岩浆上升侵位的过程中发生混合、结晶分异作用。  相似文献   

15.
内蒙中部四子王旗乌尔塔高勒庙花岗岩基位于兴蒙造山带的二道井-查干乌拉-红格尔缝合带南缘,主要由角闪正长岩、二长花岗岩及正长花岗岩组成.为精确厘定该岩体形成时代,我们对其三类岩石进行了锆石LA-ICP-MS U-Pb定年.角闪正长岩、二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分别获得了271 Ma±18 Ma(MSWD=4.1),256 Ma±3 Ma(MSWD=2.7)和261Ma±2 Ma(MSWD=1.2)的206 pb/238U年龄.岩石地球化学数据表明二长花岗岩和正长花岗岩属钙碱性岩石系列,而角闪正长岩为碱性岩系列;角闪石正长岩高Ga/Al比值,高Zn,Y,Nb含量等特征与A型花岗岩类一致;二长花岗岩高Sr(407×10-6~626×10-6),低Y(2.2×10-6~4.8×10-6)和Yb(0.27×10-6~0.45×10-6)以及高Sr/Y(84~235)和LaN/YbN (8.9~49.6)比值,δEu正异常(1.3~3.3)等特征,暗示源区残留相以石榴石+角闪石+斜长石为特征,具加厚地壳特征;该类型岩石通过斜长石的分离结晶形成具低锶花岗岩特征的正长花岗岩.同位素定年和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乌尔塔高勒庙岩体形成于碰撞后构造环境,是大规模岩浆底侵作用导致地壳熔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内蒙古孟恩陶勒盖银多金属矿床及其附近侵入岩的年代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孟恩陶勒盖是内蒙古东部地区的一处大型银多金属矿床,铅锌银矿体呈脉状产出,受东西向断裂控制。对孟恩陶勒盖矿区及其外围主要侵入岩体开展了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LA-MC-ICP-MS锆石测年结果表明:孟恩陶勒盖岩基中黑云母斜长花岗岩的锆石年龄为(240.5±1.2) Ma,MSWD=0.48;白云母斜长花岗岩的锆石年龄为(234.3±3.2) Ma,MSWD=0.21;矿区外围杜尔基岩基中的黑云母正长花岗岩的锆石年龄为(154.5±0.5) Ma,MSWD=0.41;矿区外围的安山玢岩的锆石年龄为(127.5±0.7) Ma,MSWD=1.3;分别代表了中三叠世、晚侏罗世和早白垩世的3期岩浆活动。岩石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孟恩陶勒盖岩基的黑云母斜长花岗岩和白云母斜长花岗岩与杜尔基岩体的黑云母正长花岗岩均为富SiO2、富碱、准铝的钙碱性岩石,具有轻稀土分异明显、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为特征,其中Ba、Nb、La、Sr、P、Ti相对亏损,而Rb、Th、K、Ta、Ce、Nd、Hf、Sm、Y 和Yb相对富集。岩体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孟恩陶勒盖岩基和杜尔基岩基分别形成于印支期的碰撞造山和燕山期的伸展构造环境。根据获得的侵入岩的测年数据与前人获得的孟恩陶勒盖银铅锌矿与成矿有关的蚀变白云母的Ar-Ar年龄(179. 0士1. 5) Ma对比显示,这些侵入岩的侵位年龄与成矿年龄之间差别较大,说明这些岩体不太可能是孟恩陶勒盖银铅锌矿床的成矿母岩。成矿岩体可能在深部尚未出露,或者已被杜尔基岩体改造。  相似文献   

17.
对额尔古纳地块东南部新林镇附近的侵入岩进行了锆石U-Pb年龄测定、Lu-Hf同位素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岩体形成于141.1~123.8 Ma,是早白垩世岩浆活动的产物。新林石英二长岩-花岗岩高硅较富铝贫镁,属于准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具有中等-弱负Eu异常(δEu=0.53~0.72),轻重稀土分异比较明显[(La/Yb)_N=12.42~25.38];相对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Th、U和LREE,高场强元素Ti、Nb、Ta、P和HREE表现出亏损。新林石英二长岩-花岗岩具有高Sr、低Yb及低Y的特征,且相对富K,属于C型埃达克岩,形成于加厚下地壳的部分熔融。Lu-Hf同位素研究显示其ε_(Hf)(t)为2.1~6.2,二阶段模式年龄(T_(DM2))为1025~786 Ma,认为其岩浆源区为新元古代增生的地壳物质。  相似文献   

18.
川口矿田钨矿床产于湖南衡阳川口岩体的外接触带及岩体内部,矿床类型主要有岩浆热液石英细脉带型和石英大脉型。近年川口矿田取得了重大找矿突破,并发现了新类型的岩体型钨矿。本文对川口岩体型钨矿床的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及赋矿的白云母二长花岗岩分别进行了 LA-ICP-MS锆石U-Pb定年和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获得川口岩体的成岩年龄为(223.1 ± 0.78)Ma,MSWD=0.98,n=24,岩体型钨矿成矿年龄为(224.6±1.31)Ma,MSWD=0.33,n=9,为印支期成岩成矿。川口花岗岩具有高SiO_2,富K_2O+Na_2O,低CaO、MgO的特点,属于过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S型花岗岩,形成于碰撞环境下弱挤压构造体制。川口岩体稀土总量(∑REE)整体较低,轻稀土相对较富集,具有强烈的负Eu异常,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Ba、K和高场强元素Ta,而亏损大离子亲石元素Sr和相容元素P、Ti等,表明该岩体各阶段花岗岩来自同一岩浆源,且经历了高度演化。赋矿花岗岩更低的δEu值及(La/Yb)_N值,表明其结晶分异程度更高。  相似文献   

19.
对大东山地区天堂岭岩体和中洞岩体黑云母二长花岗岩进行LA-ICP-MS锆石U-Pb测年,获得其成岩年龄分别为450.9±5.8Ma和448±9.1Ma,属加里东期。该期花岗岩具有富硅碱、高钾和强过铝特征,轻稀土富集、Eu强亏损,微量元素具有富集Rb、(Th+U+K)、(La+Ce)、Nd、(Zr+Hf+Sm)、(Y+Yb+Lu),亏损Ba、Nb、Sr、P、Ti特征,主量元素Na2O-K2O及A/MF-C/MF图解显示其源岩为变质砂岩部分熔融,Rb-(Y+Nb)图解落于后碰撞花岗岩区域,表明其形成于后碰撞构造环境,为地壳物质熔融改造型(S-型)花岗岩。  相似文献   

20.
湖北省蕲春县烈马咀花岗岩主要为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由黑云母、钾长石、斜长石和石英等矿物组成,属于梅川杂岩体主岩体乱泥滩单元的组成部分。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其U-Pb谐和年龄为123±0.85 Ma(N=15,MSWD=0.21),206Pb/238U表面年龄加权平均值为123±1 Ma(N=15,MSWD=0.21),略晚于乱泥滩主岩体侵位年龄(131 Ma)和大别山地区晚中生代岩浆活动峰期年龄(130 Ma)。烈马咀花岗岩主-微量元素分析显示,主要元素以高SiO2(74.76%77.64%)、富碱(K2O+Na2O 7.18%77.64%)、富碱(K2O+Na2O 7.18%7.96%)和过铝质(Al2O312.73%7.96%)和过铝质(Al2O312.73%14.06%)为特征;微量元素以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如Rb和Pb等)和亏损高场强元素(如Nb、Zr、P和Ti等)为特征;稀土元素具有轻稀土富集和Eu负异常(δEu=0.4114.06%)为特征;微量元素以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如Rb和Pb等)和亏损高场强元素(如Nb、Zr、P和Ti等)为特征;稀土元素具有轻稀土富集和Eu负异常(δEu=0.410.65)特征。烈马咀花岗岩成岩年龄和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其成因与大别山造山带内晚中生代花岗岩类似,均来自古老下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形成于晚中生代整个中国东部岩石圈伸展减薄的构造背景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