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渤海环境保护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海洋资源的开发长期以来处于无序、无度、无偿的状态,因而导致过量开发,甚至掠夺性开发,严重破坏了渤海海洋资源和渤海的生态环境。首先是捕捞过度,渔业资源严重衰退。早在1997年10月19日,香港《亚洲周刊》就发表了题为“垃圾泛滥,渤海告急”的文章,呼吁“30年前盛产对虾、大黄鱼的渤海,近年污染严重,鱼类死亡。环渤海区没有统一的治理指挥机构,渤海正变成大垃圾场,令人忧虑”。2004年6月5日,《经济参考报》发表了副题为“昔日‘渔’仓已无鱼可捕”,主题为“中国惟一的内海面临死亡危机”的文章。2004年6月《工人日报》以“渤海湾10年后可能变‘死海’”为题进行了先期海洋环境预报。其次是海洋矿产资源开发的无序、无度。渤海海砂低廉的价格,使得采砂活动已达到资源掠夺的程度,不仅使美丽的海滩遭到人为破坏,  相似文献   

2.
渤海生态压力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年来环渤海地区经济快速发展,沿海开发活动日趋频繁。由于污染物排海、自然生境破坏等造成的近岸海域水质污染、海洋灾害频发、关键生态区域破坏、自然岸线减少、渔业资源衰退,给海洋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压力。针对上述问题,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相应的缓解对策和建议,包括做好宣传工作、制定相关法律、建立生态红线制度和总量控制制度、建立灾害预警系统、严格控制围填海、修复渔业资源等。  相似文献   

3.
大亚湾是南海北部渔业资源的摇篮,多种经济物种在此栖息、繁殖、索饵和成长,具有典型的海湾生境特征.通过对大亚湾生态监控区环境调查和历史资料分析,发现大亚湾生态监控区存在陆源污染严重、溢油事故和赤潮灾害频发、海洋环境质量下降、典型红树林生态系统和海龟处境堪忧等海洋生态问题.针对大亚湾目前的海洋生态问题,提出了进行环境综合整治,加强生态管理生态修复,调整产业结构等环境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4.
段志华 《海洋预报》1995,12(1):37-41
天津市地处渤海沿岸,属风暴潮灾害的多发区,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加速发展,我们必须重视和研究风暴潮灾害,采取积极的防御措施切实保障沿海的经济建设的迅猛发展,本文仅对风暴潮灾害的严重性,特性及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御对策。  相似文献   

5.
6.
对渤海污染现状及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构建渤海海洋环境管理体系的初步设想.  相似文献   

7.
渤海海洋倾倒区使用现状与管理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对渤海海洋倾倒区使用与环境现状进行分析,对目前倾倒区使用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构建渤海海洋倾倒区信息管理系统的初步设想。  相似文献   

8.
根据2014~2016年渤海各航次监测数据,选择22项因子构建表征研究区水环境、沉积环境、生态系统健康状态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AHP层次分析方法对渤海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渤海综合生态指数CEI为0.643,健康等级为中级,表明渤海生态系统整体处于亚健康的状态。生态健康较差和差的区域主要集中在莱州湾-渤海湾及其毗连地带的黄河三角洲地区;唐山-秦皇岛-葫芦岛近海及其纵深海域大体处于中级健康水准;渤海中部海区及其毗连的渤海海峡区域,海洋生态健康水平较高。根据评价结果,认为陆源输入、围填海工程是莱州湾和渤海湾的主要胁迫因子,并探讨了相应对策,以期为渤海的综合管理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9.
陈传明 《台湾海峡》2000,19(2):237-243
闽江是福建省最大的河流 ,流域面积占福建省面积的一半。随着经济的发展 ,闽江流域存在着三个生态环境问题 :一是洪涝灾害问题 ,二是环境污染问题 ,三是水土流失问题。本文对这三个生态环境问题的现状和产生的原因进行全面叙述和分析后 ,提出了针对性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0.
渤海作为我国唯一的内海,自然资源极其丰富,渤海沿海地区有着浑厚的工业基础以及绝佳的地理优势,海洋经济发展速度十分迅猛。但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生态环境与开发利用之间的矛盾也日益激化,海洋资源开发强度高、利用方式粗放,陆源污染物排放总量久居不下,重点海湾环境质量未见根本好转,环境风险压力有增无减,生态环境整体形势依然严峻。文章介绍了渤海地区的发展现状,分析渤海与濑户内海的相同与不同之处,以便于借鉴日本濑户内海的治理措施以及立法经验,深刻剖析我国海洋环境保护立法的不足,并提出健全制度体系建设、完善海洋环境管理体制、调整渔业发展、提升海洋生态预警能力监测等建议,以期总结出适合我国渤海环境治理的海洋规划方案,从而挽救渤海的生态环境,恢复渤海往日的生机。  相似文献   

11.
渤海是我国的重要内海,随着近年来环渤海区域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渤海海洋开发利用强度进一步加强,呈现出天津滨海新区、河北曹妃甸工业园区、辽宁长兴岛临港工业区、山东龙口湾工业区等一批临海工业开发区域。本研究在系统调研渤海海岸带开发利用现状的基础上,就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区域产业结构衔接错位较大、海洋经济区域布局矛盾较多、海洋产业发展模式弊端较突出、海域资源开发对环境污染较重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并从制定渤海区域产业发展规划、编制海洋资源开发利用规划、优化产业结构空间布局、保护自然海岸线、加强海洋环境整治修复等方面提出综合管理渤海开发利用的建议,为渤海合理开发利用与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13.
海岛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分析与调控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海岛是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处于海陆相互作用的动力敏感地带,敏感性强,稳定性差,在当前人类活动和频繁的自然灾害等各种动力耦舍的作用下,其生态环境的脆弱性表现出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征。对目前我国海岛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其脆弱性包括固有脆弱性和特殊脆弱性,并提出可行的海岛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重建的对策,以实现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中国海域生态环境管理调研”及“东海区生态环境调查”等工作的基础上,探讨了关于加强我国海洋生态环境管理的若干对策,并提出了一些初步建议。  相似文献   

15.
渤海春季浮游细菌分布与生态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研究了 1 999年 4~ 5月渤海水体浮游细菌分布与生态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显示 ,渤海春季表层水体浮游细菌含量与水温和溶解性有机碳呈正相关 ,相关系数分别为 0 .6 0 1 (P<0 .0 1 )和0 .4 0 6 (P<0 .0 5 ) ,并与溶解氧含量呈负相关 ,相关系数为 0 .5 1 9(P<0 .0 1 ) ;底层水体浮游细菌含量与水温、溶解性有机碳 (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颗粒性有机碳 (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POC)和叶绿素 a含量呈正相关 ,相关系数分别为 0 .82 0 (P<0 .0 1 ) ,0 .6 6 1 (P<0 .0 1 ) ,0 .5 31 (P<0 .0 1 )和 0 .4 42 (P<0 .0 5 ) ,并与溶解氧含量呈负相关 ,相关系数为 0 .6 5 0 (P<0 .0 1 )。表明水温和DOC、POC含量是渤海水域浮游细菌含量的主要限制因子 ,而水体中的溶解氧 (dissolved oxygen,DO)含量与浮游细菌的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16.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沿海地区依靠海洋在经济上获得了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对海洋环境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当前,环渤海地区经济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而渤海海洋环境承载力下降,不能完全消化吸纳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在以往渤海海域海洋环境容量研究的基础上,利用《2012年北海区海洋环境公报》数据对其计算结果进行了验证,并依此对海洋环境容量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海冰是低温条件下的海水冻结物,在我国渤海,每年冬季有4个月左右的结冰期,形成大范围的海冰。海冰具有灾害性,常对冬季海上运输及海洋生产构成危害,但因其含盐量较低,海冰还具有资源性,有可能以较低成本转化为淡水。自1995年以来,我国学者开展了渤海海冰淡化利用研究,在国家有关项目的大力支持下,已在海冰资源特性、资源量估算、海冰淡化技术和海冰水农业利用等方面均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进展。本文是对这些研究进展及尚需解决问题的综述。  相似文献   

18.
本文详尽介绍了作为“渤海环境管理示范项目”专题之一的渤海环境管理网站的建设情况和网站的主要内容。渤海环境管理网站的建设为宣传“渤海环境管理”和提高全民海洋意识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渤海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探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渤海地处暖温带 ,水质肥沃 ,浮游生物繁生 ,十分有利于海洋生物的繁衍、生息。因而渤海历来是多种经济鱼虾类的产卵场和肥育场 ,素有“黄渤海鱼类的摇篮”和“百鱼之乡”的美誉。渤海区年捕捞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1/10 ,养殖产量约占全国的17 % ,其中对虾养殖产量约占全国的1/2 ,是我国重要的渔业基地。再加上渤海是内海 ,封闭性强 ,便于控制 ,更决定了渤海在我国海洋渔业中的特殊地位。然而 ,如今的渤海却告别了往日的辉煌 ,渔业资源持续衰退 ,生态环境严重恶化 ,极大地制约着渤海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这种情况下 ,分析造成这…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