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晚第三纪地层,在贵州仅见于施秉城东约6公里的翁哨,堆积在北西-南东向的小型盆地中,分布面积约0.2方公里。由灰绿色、亚粘土夹数层厚薄不一的褐煤层组成,厚度99—106米,由盆地中心向边缘逐渐变薄,现将魏家庸同志所测剖面列述如下: 上覆地层:第四系砾石层不整合 24.砖红色、灰绿色亚粘土。 8米 23.灰绿色粘土夹泥灰岩透镜体。 12米 22.褐煤层。 0.3米 21.灰绿色粘土。 4.3米  相似文献   

2.
滇西地区上新世晚期含煤沉积的孢粉组合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讨论的范围为云南省西北部,即东经102°以西,北纬24°以北,面积约16万km~2(图1)。在这个区内新生代沉积盆地有100多个,其中已发现含煤的60余个,盆地的面积大小不等,成因类型复杂,含煤性各异,煤层沉积总厚最厚的可达80多米,但煤化程度低,一般都为褐煤,含煤地层岩性大多为砂砾岩、砂岩及泥质岩类,一般成岩程度亦低。对于这些含煤盆地的地质时代,除个别盆地发现大型动物化石及较完整的植物化石外,其它盆地只有借助丰富的植物孢粉,研究它们的组合特征,来确定含煤盆地沉积的时代。  相似文献   

3.
罗敏  崔家瑞 《地质与资源》2017,26(2):119-123
陈旗断陷是位于内蒙古东部海拉尔盆地群的一个早白垩世断陷盆地,盆地盖层由铜钵庙组、南屯组、大磨拐河组和伊敏组构成,盆地近东西向展布,为地层倾向南东的单断式盆地.在伊敏组沉积时期,陈旗断陷进入萎缩阶段,盆地南部扇三角洲向盆地中心推进,盆地被淤浅并出现大量沼泽沉积,形成含煤地层,同时湖面向北萎缩,盆地北部缓坡形成小型河流三角洲沉积.铀矿化出现在前第四纪时期的沟谷附近,前第四纪沟谷或河道提供的含铀含氧水垂向侧向渗入到隔水层顶板处氧化褐煤,被炭质吸附而形成煤层上部的次生铀矿化,属于潜水氧化型铀矿化.  相似文献   

4.
昭通褐煤盆地成因类型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燕山运动形成了褐煤盆地的基底构造,它对上新世含煤建造的沉积起着较大的控制作用。昭通古向斜的继承性活动是控制褐煤盆地生成的主导因素,导致沉积中心与构造中心基本一致。盆缘的古断裂F_1、F_2在煤盆地的形成初期,由于它的活动,在靠近古断裂的地段沉降速度快,便形成了厚度较大的冲积、洪积扇;远离断裂带的地段沉降速度缓慢,沉积了最厚的煤层。煤层的沉积边缘基本上以断裂F_2为界。近边缘断裂F_1、F_2的区段,地层厚度最大,而煤层厚度变小以及尖灭。煤层底板构造线及富煤带的展布,严格受同沉积褶皱与断裂的控制,也受主要构造线的控制,因此厚度变化与褶皱构造部位有明显的联系,沉积过程与褶皱过程是相伴而成的。通过本区构造体系的分析,昭通褐煤盆地的沉积模式是典型的构造坳陷型煤田。  相似文献   

5.
云南省褐煤资源丰富,第三纪褐煤储量居全国首位。云南计有第三纪盆地237个,经工作证实,赋煤的有104个,零散分布于全省。盆地内含煤地层时代分属老第三纪渐新世、新第三纪中新世和上新世,以中新世和上新世为主。各盆地含煤性不同,其中有赋存巨厚煤层者,如昭通、小龙潭、先锋盆地赋煤最厚,分别达194米、223米、262米。在云南所处的三大构造单元内,三江褶皱系区属喜山期新成山系,地壳变动剧烈,聚煤条件差;扬子地台区地壳较稳定,喜山运动影响不强烈,聚煤条件好,主要褐煤盆地皆成于此区;华南褶皱系区性质介于上述二区之间,尚未发现较大的聚煤盆地。褐煤的形成,在盆地内受基底起伏、盆缘地貌、盆缘水口、同沉积断裂、基底岩性等控制。均衡沉降盆地初期成煤限于低洼部位,中后期逐步扩大,残山残梁旁侧富煤;不均衡沉降盆地煤形成于非断陷一侧的浅部缓坡地带。盆缘地貌不规则时,弯凹部位是聚煤富煤的良好部位。盆缘水口形成冲洪积扇,不利成煤。基底为碳酸盐岩的常赋存有厚至巨厚煤层,基底为花岗岩类的赋煤薄而不稳定。  相似文献   

6.
合肥盆地中新生代三维埋藏史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合肥盆地地震资料的基础上,求得现今盆地内部中新生代各个地层的厚度分布。并通过回剥技术模拟盆地埋藏史,获得合肥盆地中生代以来三维演化历史。结果显示中生代以来,合肥盆地沉积地层最厚超过万米,中上侏罗统为主要沉积地层;三维埋藏史揭示合肥盆地的中新生代沉积演化历史受大别造山带和郯庐断裂带的共同控制,盆地沉积中心的迁移与大别造山带和郯庐断裂的活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昆明盆地是云南新生代面积最大的褐煤盆地。其上部的全新世和现代沉积层中有泥炭聚积,下部更新世地层中有褐煤赋存。对该盆地的现代沉积环境研究所得到的规律,对其它中、新生代煤盆地的古环境分析和找煤勘探都具有类比意义。盆地为一东部翘起、西部陷落的半地堑。   相似文献   

8.
滇中地区存在着众多的褐煤盆地,可保盆地是其中一个小型断陷盆地,新第三纪含煤地层主要由冲积扇-湖泊、沼泽成因层序构成,详细的成因地层分析,厘定出三类等时性地层界面和8个成因地层单位。文中揭示了盆地成因地层格架的演化与聚煤作用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禄丰县罗茨盆地位于昆明市区西北方向一百公里许。盆地呈南北向伸展,面积逾100平方公里,属构造侵蚀型盆地,海拔1750公尺。盆地内主要堆积了一套含褐煤的湖沼相地层,厚数百米。这套含煤地层从下到上可以分为三层:第一层为综红色砂质泥岩,含较多灰岩砾石,底部见风化角砾,厚约50米,不整合复于昆阳群(作为基底)之上,第二层为含褐煤层,  相似文献   

10.
市原   《第四纪研究》1985,6(2):183-189
日本的上新统和更新统地层, 如图1所示, 广泛发育在海岸平原和内陆盆地。在海岸平原的这些地层是由海相和河湖相所组成, 地层厚度最大可达3000米以上。而内陆盆地地层主要是由河湖相所组成, 地层厚度最大可达1000米以上。上新世和更新世的火山岩类和火成碎屑岩类也在此广泛分布。而夹在地层中的火成碎屑岩层, 在建立详细层序时, 可作为有效的标志层。  相似文献   

11.
洞庭盆地白垩纪—早第三纪介形虫动物群及其地层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前言 洞庭盆地位于湖南省北部,面积约一万五千平方公里,是湖南中新生代最大的陆相盆地,属于断陷盆地。其中白垩—早第三纪沉积发育,厚六千多米。 解放以后有不少单位对洞庭盆地白垩、第三系进行了调查、研究,尤其最近十多年来,在石油普查与探勘工作中发现了比较丰富的介形虫及其它门类的化石,对于了解洞庭盆地白垩纪—早第三纪的发展、演变,对地层的划分和对比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文中所使用的地层、古生物资料均由地质矿产部第五石油普查勘探指挥部地质大队提供,图像由武汉地质学院北京研究生部电镜室、照相宝摄制,谨致谢意。  相似文献   

12.
洞庭盆地第四纪地层格架初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洞庭盆地是长江流域的重要盆地之一,第四系发育完整,地层最大厚度300余米。早更新世洞庭盆地由澧县、临澧、常德—安乡、沅江—湘阴、广兴洲5个相对独立的次级凹陷盆地组成,早更世末湖盆全部连通。地层序列分覆盖区和露头区。覆盖区划分为:下更新统华田组、汨罗组,中更新统洞庭湖组,上更新统坡头组,全新统沅江组、团洲组、赤沙组。露头区划分为:下更新统华田组、汨罗组,中更新统新开铺组、白沙井组、马王堆组,上更新统白水江组,以及全新统冲、湖积层。下更新世华田组与汨罗组、汨罗组与中更新统洞庭湖组、洞庭湖组与上更新统坡头组、坡头组与全新统沉积界面清晰。早更新世次级盆地中心沉降幅度大,沉积物以湖相沉积为主,空间分异明显。中更新世沉降中心向河口迁移,沉积物以冲积、冲湖积为主。  相似文献   

13.
祁连山及邻区第四纪地层区划与沉积序列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前人资料和野外勘查的基础上对祁连山及邻区贵德盆地、循化—化隆盆地、同仁盆地、西宁盆地、门源盆地、临夏盆地、兰州盆地、定西盆地、天水盆地、肃北盆地、酒泉盆地、玉门盆地、张掖盆地、武威盆地、哈拉湖盆地、苏里盆地、木里盆地、民和盆地、共和盆地、青海湖盆地及柴达木等20余个盆地的第四纪地层进行了研究。以祁连山第四纪构造地貌演化、盆地沉积序列、古生物及古气候特征为地层分区依据,对祁连山及邻区第四纪地层进行了地层分区,并对部分地层名称做了厘定或统一。祁连山及邻区第四纪沉积特征总体为东部(主要为陇中地区)黄土分布广泛,堆积了世界上最厚的黄土地层;北部(河西走廊地区)冲洪积扇堆积及风沙发育;南部(柴北盆地)以冲洪积-湖积为主,晚更新世以来发育风成沙及黄土;共和盆地由湖泊转向冲积扇和风沙沉积;青海湖盆延续至今;中西部高山及山间盆地冰碛、冰水堆积以及河流阶地堆积发育。根据上述特征及划分原则,将祁连山及邻区第四纪地层区划分为:兰州—西宁地层区,贵德地层区,酒泉—张掖地层区,柴北地层区,共和地层区,青海湖地层区及肃北—门源地层区。  相似文献   

14.
燕山地区长城纪扇三角洲沉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燕山地区东部的滦县等地,太古代至早元古代结晶基底之上发育一套百余米厚的陆源粗碎屑沉积。长期以来,许多研究者将其与蓟县地区长城系近底部的陆相沉积地层对比,认为属于常州沟组。1980年,钱祥麟等经过系统的研究,提出这套地层为晚长城纪大红峪期的超覆沉积。此后,这套粗碎屑沉积的性质及其与盆地整体沉积环境系统的关系。一直未能确定。近年来,笔者为此进行了初步的沉积学研究,结果表明这套粗碎屑沉积与其上的碳酸盐沉积构成了较为典型的 Gilbert 型扇三角洲沉积相。该扇三角洲沉积的确立,为燕山地区中一晚元古代坳拉槽南东缘盆地界线的限定以及早期盆地拉张过程中的沉积充填方式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鄂尔多斯盆地早白垩世剥蚀地层厚度恢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鄂尔多斯盆地下白垩统为中生代盆地演化末期最晚沉积的地层,也是自鄂尔多斯盆地发育以来后期遭受剥蚀改造最为强烈的地层,残存范围最小。通过对全盆八百二十余口钻井现存中生代地层厚度及岩性的统计,从中选取了313口井读取声波时差值,采用声波时差和地层对比趋势法相结合进行剥蚀厚度估算,同时利用联井剖面对比法对整个盆地的恢复厚度进行对比验证。在此基础之上,恢复了早白垩世盆地原始沉积厚度,初步探讨了盆地原始沉积面貌,基本确定了盆地原始沉积边界,从而进一步加深了对晚白垩世以来盆地强烈构造变动的认识,对多种能源矿产同盆共存富集规律的研究具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对昭通盆地晚新生代地层的一些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昭通盆地晚新生代地层发育,化石丰富,地层中富含褐煤,早已为地质-古生物学家们所重视,各家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发表了不少研究成果。但至今各家对昭通盆地晚新生代地层的时代划分很不一致,以致在褐煤层时代的确定、区域对比以及云南褐煤的生成时代等方面持有不同的见解。1984年,笔者有机会去昭通,在云南省煤田勘探公司一四三队的配合、指导下,对昭通盆地晚新生代地层及脊椎动物化石点进行了粗略观察,现将观察结果介绍如下,供有关同志参考。  相似文献   

17.
第三纪惠民盆地的沉积相和沉积大地构造演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山东惠民盆地中所堆积的厚达7000米的第三系地层,主要是陆源碎屑沉积,其次是碳酸盐沉积。解释这些沉积物的沉积环境,显然有助于预测盆地中有利的生、储油相带。我们在分析多项指相标志的基础上,首先总结了主要沉积相的沉积序列和沉积模式,然后概略地描述了不同时期盆地中沉积相的展布,最后将盆地的构造演化与沉积特征相结合,进行沉积大地构造方面的探索。  相似文献   

18.
沉积盆地的层序和沉积充填结构及过程响应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林畅松 《沉积学报》2009,27(5):849-862
现代层序地层学的理论发展,把沉积过程纳入到地质演化的时空框架中并与地球的多旋回或节律演化结合研究,形成了一套带有革命性的、在等时地层格架中研究沉积作用的新方法,成为了油气资源等沉积矿产预测勘探的重要工具。沉积盆地的沉积充填可划分出与各级沉积旋回相对应的层序地层单元。追踪对比由不整合面或不整合面及其对应的整合面为界的高级别层序地层单元建立的区域性等时地层格架,对盆地构造古地理再造和油气勘探战略性研究至关重要;追踪四、五级等低级别层序地层单元和体系域建立的高精度层序地层格架,可为重点区域或区带的沉积体系和储集体的沉积构成和分布等的解剖提供精细的地层对比基础。依据沉积基准面的变化,从层序内水进到水退的沉积旋回中可划分出正常水退沉积、强制性水退沉积、水进沉积及垂向加积等成因沉积类型。海相或湖相盆地中三级层序地层单元内均可较好地划分出低位、水进、高位及下降体系域。盆地构造作用、气候变化、海、湖平面升降过程对层序发育的控制作用及沉积响应研究,一直是层序地层学或沉积地质分析领域的研究热点。沉积盆地的层序地层序列演化是盆地地球动力学过程的总体响应。层序地层学把盆地古构造、古地理的变迁纳入到统一的地球演化系统中研究,形成了与区域地球演化史或盆地动力学演化相结合的重要研究领域。多旋回盆地或叠合盆地中多期次的构造变革导致了多个区域性不整合面所分隔的多个构造层序的叠加。注重构造—层序地层的结合分析,揭示盆地的层序地层序列与多期盆地构造作用的成因联系,是构造活动盆地或大型叠合盆地沉积地质演化和油气聚集规律研究的关键。盆地构造作用,如前陆盆地多期次的逆冲挠曲沉降和回弹隆起的构造作用、多幕裂陷过程、多期构造反转等与重要不整合及区域性沉积旋回或层序的形成密切相关;而由气候变化引起的海或湖平面变化是控制高频沉积旋回或低级别层序发育的主要因素。在构造活动盆地中,构造坡折带对沉积体系域和沉积相的发育分布具重要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9.
渭河盆地新生代沉积相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渭河盆地位于鄂尔多斯地块南缘与秦岭造山带的交接部位,为一新生代盆地,古近系和新近系沉积厚度几千米,沉积类型多样,通过钻井及大量野外剖面的详细观察及实测,开展了地层、沉积相及岩相古地理学的研究。对渭河盆地新生代地层单位进行了重新厘定,并根据沉积特征划分为冲积扇沉积、河流沉积、湖泊沉积、三角洲沉积及风成沉积5种沉积类型。研究认为:整个沉积过程,盆地边断、边陷、边充填,纵向上极不对称,沉积中心偏南,平面上西窄东宽,盆地边部以冲积扇沉积为主,向中心由三角洲沉积逐渐过渡为湖相沉积。盆地从始新世开始沉积,渐新世后期抬升并存在沉积间断,中新世冷水沟期接着开始沉积,水体逐渐扩大,寇家村期湖泊广泛发育,至灞河期沉积范围达到最大,上新世游河期盆地存在西安、固市两大沉积凹陷区,边部开始出现风成沉积,第四纪西部隆起,湖泊沉积范围开始缩小,中更新世至全新世,盆地内湖泊萎缩成区域上的小型洼地。  相似文献   

20.
位于扬子地台北部被动边缘的南秦岭南郑—阳平关一带古生代沉积盆地,发育一套早古生代—中生代碳酸盐岩夹细碎屑岩沉积,沉积构造及岩相清晰。通过对区内沉积盆地地层特征及侧向变化分析,初步划分出了6个层序,识别出若干个沉积体系域和层序界面。盆地沉积演化与构造体制、区域性构造运动密切相关,构造活动控制了海平面变化。近几年来,在南郑马元一带震旦系灯影组白云岩中,发现了近百千米的马元型铅锌矿带,因此,通过区域地层格架分析和层序地层学研究,进一步研究区域构造活动历史,恢复海平面变化细节,建立岩石地层格架,从微观上准确了解区域海平面敏感变化,从而更好地预测沉积矿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