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评述了空间射电天文观测研究的新发现和成果。综合介绍了太阳、三大行星(地球、木星和土星)以及银河系的空间超长波观测方法和观测得到的物理特征,比较了三大行星千米波辐射的异同,讨论了当前空间射电天文观测的局限性和对未来的展望。  相似文献   

2.
本文概述了二十多年来毫米波、亚毫米波射电天文观测设备发展的历程,包括初期的毫米波观测设备发展的概况。较详细地列表介绍了国际上近期已完成或正在建设中以及计划中的各项毫米波、亚毫米波观测设备的发展现状,以及其他较大型射电望远镜项目。最后指出了射电天文方法向短波端延拓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理论上推导出射电天文接收机的灵敏度公式,由此估算了射电天文各个波段观测的灵敏度和有害干扰电平的极限值。简述了三种类型的有害干扰和减小干扰影响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4.
在这篇短文中,我只准备简略地讨论一下在现代天体物理学的发展中,射电天文有怎样的作用。 单独讨论射电天文一种观测手段对天体物理的作用,是很困难的问题。因为,天体物理是一门相当综合的学科。一项天体物理的成果,往往是不同研究方法,不同观测手段,不同理论领域的合作的结果。很难将射电天文从其他方法、其他手段中孤立出来。  相似文献   

5.
云台射电室的前身是新技术室里的一个小组,1972年开始活动,最初只有2—3人。1975年自行研制成功一台3.2厘米波长的场强仪,在选择太阳射电观测站址和培训技术队伍方面起了一定的作用。1977年安装了波长3.2厘米的太阳射电望远镜(北台研制),开始了太阳射电试观测。1978年经上级决定成立射电天文研究室,同年按照全国天文规划的建议把陕台的太阳射电工作合并到云台,陕台的二台太阳射电望远镜运来云台,其中一台波长8.2厘米的太阳射电望远镜重新安装调试后投入常规观测,直到今日。1979年的电室开始进行声光型太阳射电频谱仪的实验研究,建立了声光实验装置和宽频  相似文献   

6.
本文综述了射电高时间分辨率(HTR)观测技术情况,从天文角度论述了HTR技术在观测太阳、恒星射电方面的重要意义。建议不仅是太阳射电、宇宙射电的相关课题和设备亦应注意配备HTR技术。  相似文献   

7.
相控阵馈源是近年在射电天文领域新兴的一种阵列天线接收系统,在射电望远镜焦平面上以矩形、六边形等方式排布电小天线单元阵列.通过波束合成对各个阵元施加不同的激励,调控各个阵元的幅度与相位,使得各波束相互交叠、相位中心紧密相邻,从而能够对焦平面区域进行完全采样,实现连续的视场覆盖以提高巡天效率.从焦平面阵列出发,对比介绍了相...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了米波综合孔径射电望远镜观测数据中的电离层行波扰动现象。  相似文献   

9.
基于云南天文台射频谱仪的频率设置,第23周太阳峰年期,我们作了下列观测研究选题;(1)质子耀斑的初始能量释放过程及粒子加速研究。(2)通过微波-分米波运动Ⅳ型爆发观测,开展日冕物质抛射研究。(3)射电快速精细结构及微耀斑研究。(4)通过频谱观测发展日冕磁场的诊断方法、反演磁场的拓扑结构。(5)开展太阳突变事件中的射电先兆研究,为日地空间环境警报提供射电观测依据。  相似文献   

10.
本叙述在B6935计算机的TEXT-TRIEVE软件包支持下建立“射电天献数据库”的过程。通过对数据库查询的几个例子,说明其合作效果。经过实践提出了TEXT-TRIEVE软件对献检索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1.
本文前半部介绍了一个在国际上有影响的射电天文实测研究基地——美国国家射电天文台(NRA-O)的概况和主要实测装备,阐明了它在射电天文领域的地位及其代表性。后半部介绍了它向世界各国天文学家开放的主要射电望远镜八十年代以来的观测课题分布,并对当前射电天文实测研究的动向作了一个简单的剖析。  相似文献   

12.
本文简述了毫米波射电天文观测站选址的基本要求。并对一些候选站址的高空大气含水量及有关气象因素进行了计算和统计,给出国内候选站址的比较结果。  相似文献   

13.
中国天文学会射电天文学术会议于1980年10月9日到21日在昆明举行。这次会议是我国1958年开创射电天文工作以来,第一次由天文学会召开的全国性学术会议,受到了有关领导部门的热情支持和鼓励,王绶琯同志主持了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全国十三个单位正式代表52人,列席代表2人。会议共收到论文及报告64篇。代表们就射电天体物理、太阳射电、射电天文方法及仪器设备研制等方面的工作展开了广泛的学术交流,并  相似文献   

14.
美国宇航局计划在南非建立两大射电天文设备。平方千米射电望远镜阵(SKA)是其中之一,它是由15个国家组成的一个财团赞助的,建成后将是世界上最大的专用于天文研究的望远镜。这台望远镜有1百万平方米(1平方千米)的接收面积,是迄今建造的最大的射电望远镜。天文学家将用它探索早期宇宙。另一项计划是在南非建立两面大碟形天线,它们将作为深空探  相似文献   

15.
由于所观测的宇宙信号非常微弱,射电天文极易受到有源业务的干扰。有限的频谱资源和中国观测台站无线电环境的日趋恶化,制约了中国射电天文研究的可持续发展。为保护射电天文观测频率,广泛调研国际电信联盟的相关规则和建议书;结合实测,分析中国现有和规划中的台站无线电环境情况,开发适用的无线电干扰监测系统。对于中国部分现有和新建的大型射电天文设备,通过与各级主管部门协商,在台址周边设立无线电宁静区,从而为射电天文观测的顺利开展提供了重要的无线电频谱保障。  相似文献   

16.
全球性卫星导航系统占用了L波段在1.1 GHz~1.6 GHz之间约150 M带宽,严重限制了射电天文在该频段的观测。将通信、雷达等领域的自适应滤波方法应用于消除"北斗二号"卫星信号给中性氢(HI)21 cm谱线观测带来的射频干扰(Radio Frequency Interference,RFI)。为了提高最小均方误差(Least Mean Square,LMS)自适应算法的性能,在对一类传统变步长最小均方误差算法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步长与误差信号之间的一种新的函数关系,进一步改善了自适应滤波算法的性能。在相同收敛速度或者相同稳态误差的前提下,改进后的算法具有更小的稳态误差或者更快的收敛速度。计算机仿真实验结果与理论分析一致,验证了改进后的变步长自适应滤波算法在射电天文射频干扰消除中的性能优于传统算法。  相似文献   

17.
射电天文强度校准的目的是将接收设备对天文观测源的响应转换为天文意义上的流量.在常用的射电天文强度校准方法中,厘米波校准主要使用噪声注入模式,就是将1个标准噪声信号在馈源和极化器之后注入到接收机内部进行校准.由于毫米波微波器件的小型化导致噪声注入模式不易实现,加之注入模式可能引入噪声,因此BTL (Bell Telephone Laboratory)最早提出使用斩波轮技术进行毫米波校准,就是在馈源口面交替放置或者移除常温黑体进行校准;之后BIMA (Berkeley Illinois Maryland Association Array)又提出使用常温、热负载进行校准; ALMA (Atacama Large Millimeter Array)对单、双负载校准方式的精度进行计算后,认为双温度负载校准方式有潜力实现1%的校准精度,并最终设计出机械臂式双温度负载校准机构;此后, GBT (Green Bank Telescope) 4 mm波段制冷接收机设计出旋转盘式双温度校准机构; OSO (Onsala Space Observatory)最新研制的3 mm波段制冷接收机设计出波束切换式双温度校准机构.中国科学院新疆天文台QTT(Qi Tai Telescope)项目的启动推动了毫米波接收机研制进程,为提高毫米波强度校准精度,相关的技术预研已经开始.  相似文献   

18.
谱线观测在天文领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较高的频谱分辨率可以为研究天体细节带来便利,但在高频段谱线观测领域,使用传统的采样方法实现较高的谱线分辨率十分困难。目前,一种利用高性能芯片实现的用于射电天文厘米-分米波谱线观测领域的新方法克服了传统方法的诸多弊端,使用较低的采样带宽就可实现较高的频谱分辨率。这是一套完整的采集、处理、存储方案。首先将高频信号进行模拟下变频处理,再将处理过的低频信号交由上位机软件进行快速傅里叶变换、积分处理,最后保存成需要的文件格式。整个系统的采集参数由观测者通过上位机软件进行配置。  相似文献   

19.
日食为射电天文提供了一维高空间分辨率太阳射电观测机会,日食射电观测在太阳射电物理的发展上起过重要的作用,文中对日食射电观测的若干重要因素作了介绍和分析,日食射电观测在我国太阳射电天文台发展上也起了重要作用,文中简要介绍了在我国组织观测的1958年,1968年,1980年及1987年太阳射电日食观测及其主要结果。  相似文献   

20.
目前和未来10年内的红外天文观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