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明辉 《岩土力学》2018,(1):395-396
<正>十分感谢吴明副教授等对笔者刊发在《岩土力学》2017年第38卷第7期的文章"曲线滑裂面下有限宽度填土主动土压力计算"~([1])(以下简称原文)的关注,以及对文中的细节问题开展的有益讨论(以下简称讨论稿)。对于讨论中涉及的问题,笔者按顺序进行答复。(1)讨论稿中,吴明副教授提出,原文对试验中砂土的填筑过程未有详尽描述,而该填筑过程对砂体的特性有着一定的影响,在此做进一步的说明。由于室内试验存在很多不可控制因素,为了保证每  相似文献   

2.
赵琦  朱建明  王佳 《岩土力学》2013,34(9):2733-2734
笔者拜读了发表在《岩土力学》2013年第34卷第2期上的论文“基于强度参数演化行为的岩石峰后应力-应变关系研究”[1](以下简称原文),现有以下3点望与原文作者商榷:  相似文献   

3.
潘岳  李爱武  戚云松 《岩土力学》2010,31(11):3688-3692
<正>岩土力学2009年7期刊登了题为"岩石蠕变变形的混沌特性研究[1]"的文章,以下称之为原文。文献[1-2]率先研究岩体系统中发生的混沌问题,笔者仔细拜读了原文。因为涉及到科学的严肃性,现就阅读中存在的几个问题,提出与原文作者商榷。  相似文献   

4.
林宇亮 《岩土力学》2012,33(6):1917-1918
笔者拜读了发表在《岩土力学》2012年第33卷第1期上的"地震条件下挡土墙主动土压力及其分布的统一解"一文[1](以下简称原文)。笔者对原文有几处疑问,望能得到释疑和解答。  相似文献   

5.
李永刚  孙建生 《岩土力学》2003,24(5):848-848
本刊2003年第3期的《涵洞顶填土压力的计算分析》[1]一文(以下简称原文),拜读后有几点不明之处,愿与作者探讨。 (1) 原文的计算假定②以洞顶宽度为基础,在洞顶填土内形成一楔体,且楔体顶点的夹角为土体破裂角24jb-=。实际上,由于洞顶两侧填土的水平约束,洞顶土体的水平位移很小,远不能达到主动极限状态,楔体难以形成,土体破裂角也不会出现。 (2) 原文以其三个计算假定为前提进行公式推导,取一单元进行分析时,仅考虑了垂直土压力,而不考虑侧向土压力。此处的侧向土压力与垂直土压力属同一量级,不宜忽略。 (3) 在进行洞顶土压力求解时,原文的…  相似文献   

6.
正袁小清等的论文《基于宏细观损伤耦合的非贯通裂隙岩体本构模型》[1],(以下称为原文)于2015年10月刊发在《岩土力学》第36卷第10期上。原文对耦合损伤理论进行了非常有意义的讨论,笔者有几点疑问,故提出与作者袁小清商榷。笔者采用符号参数如无说明,则其含义与原文相同。以下是讨论的内容:  相似文献   

7.
<正>笔者拜读了发表在《岩土力学》2013年第34卷第9期上的论文《考虑土拱效应的倾斜滑移面间竖向应力研究》[1](以下称为原文),现有以下2点望与原文作者商榷:(1)原文在2.1节给出的土侧压力系数并不适用于黏性土,因而其给出的两倾斜墙下考虑土拱效应的竖向应力计算理论式(24)并不适用于黏性土。(2)土拱效应用于求解倾斜墙时未给出大主应力偏转角的计算公式,而这点恰是倾斜墙与竖向墙  相似文献   

8.
周勇  朱彦鹏 《岩土力学》2012,33(9):2878-2880
1 引言 首先,非常感谢廖军博士对笔者撰写的发表在《岩土力学》2012年第33卷第2期上的论文"预应力锚杆柔性支护体系的锚杆抗拔力研究[1]"(以下简称"原文")的关注,并进行有益的讨论(以下简称"讨论稿"),同时对学报编辑部给予笔者这样一个交流的平台也表示由衷的感谢.  相似文献   

9.
朱建明  赵琦 《岩土力学》2013,34(6):1822-1823
笔者拜读了发表在《岩土力学》2012年第33卷第10期上的论文《基于土拱效应原理求解挡土墙被动土压力》[1](以下简称原文),现有以下几处疑问与作者商榷. 1 滑裂面倾角是否合适 原文作者提出了滑裂面倾角可以同时满足滑裂面处应力状态及水平静力法平衡,这一思想无疑是很巧妙的.但这种方法存在着一大问题,用该法计算得出的滑裂面倾角是否合适.如图1所示,当δ=(φ),此时β趋于90°,即墙体沿着竖向滑动,其求出的挡土墙土压力趋于无穷,这与现有的试验不符,从图1可看出,在2/3(φ)≤δ≤(φ)采用此法是不合适的.  相似文献   

10.
胡亚元 《岩土力学》2011,32(3):958-959
发表在《岩土力学》2010年第31卷第2期上的《基于内变量和张量函数表示定理的本构方程》一文(以下简称原文)[1],未能反映出塑性本构理论的特殊规律,为此希望与原文作者进行学术讨论。  相似文献   

11.
邵生俊 《岩土力学》2011,32(1):318-320
"黄土的构度指标及其确定方法[1]"一文发表于《岩土力学》2010年第1期,以下简称"原文"。现就焦五一先生对原文的讨论(以下简称"讨论稿")答复如下。  相似文献   

12.
李大钟 《岩土力学》2014,35(3):910-910
<正>陈文胜教授等论文《对库仑土压力理论的若干修正》[1],(以下称为原文)于2013年7月刊发在《岩土力学》第34卷第7期。原文对土压力理论进行了非常有意义的讨论,笔者有如下看法。(1)关于最大和最小主动土压力、静止土压力和被动土压力的关系如图1所示。  相似文献   

13.
《岩土力学》2015,(7):2127-2128
<正>笔者于2013年7月在《岩土力学》第34卷第7期发表论文《对库仑土压力理论的若干修正》[1]后,持续得到同行们的关注,并提出一些不同观点与笔者进行讨论[2?5],笔者从讨论中受益匪浅,在此一并感谢。收到再讨论稿后,笔者经过慎重的思考,尝试从下面的分析来解答再讨论稿中提及的相关问题。首先值得一提的是,再讨论稿笔者与原文[1]一致,不同意原库仑土压力理论规定的主动土压力作用方向,认可原文主张的主动土压力的作用方向是  相似文献   

14.
侯公羽 《岩土力学》2010,31(11):3693-3696
<正>首先对潘岳教授等在百忙之中对笔者撰写的论文"岩石蠕变变形的混沌特性研究[1]"(刊登于2009年《岩土力学》第7期,以下简称"原文")进行指正,并开展有益的讨论(以下简称"讨论稿")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并对编辑部同志的辛勤工作表示诚挚的谢意!  相似文献   

15.
徐日庆  廖斌  吴渐  畅帅 《岩土力学》2014,35(3):908-909
<正>土压力计算理论研究是土力学的经典课题之一。"黏性土的非极限主动土压力计算方法研究"[1](以下简称原文)基于黏性土的应力摩尔圆推导了非极限状态时黏性土的主动土压力计算公式,并通过已有的试验数据对比证明了公式的实用性。感谢赵琦等对作者稿件进行了细致地阅读和评述[2](以下简称讨论文),本文将对讨论文中提出的问题进行说明。(1)原文中有关张拉裂缝的讨论的确,对于黏性土而言,计算墙后的土压力是需要考虑张拉裂缝的影响的。从黏性土的朗肯主动  相似文献   

16.
韩建新  汪雷  杨为民 《岩土力学》2013,34(9):2735-2736
1引言
  笔者撰写的论文“基于强度参数演化行为的岩石峰后应力-应变关系研究”(以下简称“原文”)在《岩土力学》2013年第34卷第2期发表后,受到一些读者的关注,赵琦硕士等还针对原文提出了一些问题,并进行了一些有益探讨(以下简称“讨论稿”)。在此对他们的关注表示由衷的感谢,同时对《岩土力学》编辑部给笔者提供这样一个交流渠道表示诚挚的感谢。  相似文献   

17.
焦五一 《岩土力学》2011,32(1):316-317
贵刊2010年第1期发表了邵生俊教授"黄土的构度指标及其确定方法"一文(以下称为原文)[1],文中回顾了黏性土结构性研究的历史和不同结构性指标以后,依据4个黄土土样①、②、③、④的试  相似文献   

18.
余文龙 《岩土力学》2011,32(4):1278
笔者怀着激动的心情拜读了张常光博士等发表在2010年第31卷第6期上的《非饱和土抗剪强度及土压力统一解》一文[1](以下简称原文)。统一强度理论自从问世以来,被应用到许多学科。将其于非饱和土体,是研究非饱和土的一种新的突破。笔者对原文有几个疑问,望得到张博士的释疑和解答。  相似文献   

19.
陈国舟  周国庆 《岩土力学》2014,35(7):2127-2128
<正>首先,非常感谢周晓龙副教授等对笔者撰写的发表在《岩土力学》2013年第34卷第9期上的论文《考虑土拱效应的倾斜滑移面间竖向应力研究》[1](以下简称原文)的关注,并进行有益的讨论(以下简称讨论稿)。原文主要针对非竖直采场,采后回填过程中,回填材料与墙体间相互作用引起土拱效应对竖向应力的影响研究。讨论稿中周晓龙副教授指出墙-土界面处的黏结力为wc?ctan?/tan?。土体黏聚力是黏土颗粒  相似文献   

20.
赵均海  梁文彪  张常光  李艳 《岩土力学》2013,34(8):2431-2432
非常感谢汪丁建先生对作者稿件细致的阅读和讨论,这些意见对笔者今后的研究工作和论文撰写帮助很大。以下将对汪丁建先生对《非饱和土库仑主动土压力统一解》[1](以下简称原文)一文所提问题,逐一谈一些笔者的浅显认识和释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