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黄河三角洲盐渍土区土地整理实施及绩效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该文以垦利县永安镇五村片省级土地整理项目为例,在对土地整理规划设计、实施管理和效益评价的基础上,提出了黄河三角洲盐渍土区土地整理项目绩效评价的重点内容、主要指标和基本思路,对于丰富黄河三角洲盐渍土区土地整理理论,规范和指导黄河三角洲盐渍土区土地整理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随着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对土地管理特别是与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形势相适应的土地开发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东营区作为东营市"四区一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高效生态的发展方向推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开发,该文论述了东营区土地管理的现状及主要做法,立足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提出了推动东营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开发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3.
以济南市长清县为例,利用GIS技术和遥感技术,从综合肥力的观点出发,科学地考虑影响土地生产力水平的多种因素,确定合理的数学模型,对土地生产力水平进行定量化评价计算。在此基础上对土地资源进行分等定级研究和粮食生产潜力的计算,计算结果精确到30m×30m的像元分布数据。  相似文献   

4.
信息书递     
《山东国土资源》2007,23(2):57-57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土地利用规划(初稿)》审查会议在滨州召开2月2日,山东省国土资源厅在滨州市组织召开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土地利用规划(初稿)》审查会议,山东省国土资源厅及滨州市政府领导、涉及黄河三角洲6市国土资源部门的负责人和专家20多人参加了会议。[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黄河三角洲具有独特的地理区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后,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以下简称黄三角)的开发与建设引起社会广泛的关注,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与优化也成为新常态下具有重要意义的课题。该文探讨了黄三角地区土地资源利用结构的特点,分析了土地利用中存在的结构性问题,探索了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优化、升级趋势和方向,提出了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为发挥区域土地资源优势,促进黄三角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6.
一、尽快修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土地利用总体性、战略性、指导性的长期计划,是合理利用和科学管理土地重要手段。同时,应同步修编乡级土地利用规划、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等专项规划。通过上述各项规划的修编,确定土地开发利用战略,从宏观上规划全县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综合和协调各部的用地的矛盾和要求,合理利用各类土地资源,充分挖掘和发挥土地资源优势和生产潜力,保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垦利县土地盐渍化及其发生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垦利县位于黄河三角洲扇缘地区,具有典型的三角洲地貌。土地盐渍化是垦利县土地质量问题的根源,是影响土地生产力发挥的最根本原因。分析研究垦利县土地盐渍化发生的原因、现状及变化趋势,对指导当地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浅谈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土地开发整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河三角洲是一个多世纪以来由黄河泥沙快速堆积形成的新生土地。黄河年均携带近 10×108 t泥沙入海,年均新淤土地2 000 hm2。黄河三角洲为现代经济建设提供了大面积待开发的处女地,但生态环境相当脆弱。近年来,通过黄河三角洲农业综合开发、黄淮海平原农业开发和黄河三角洲农业综合开发实验项目,该地共实施土地开发整理项目265个,累计开发宜农荒碱地 9.51 万 hm2,改造中低产田7.71 万 hm2,改造草场 1 万 hm2,封育滨海草场50万亩,水产开发 0.63 万 hm2,贝类养殖 20万亩;累计投资近9.6亿元,其中国家和山东省投资3.9亿元,市、县区乡镇投资…  相似文献   

9.
垦利县土地整理开发工作要点探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伴随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土地需求逐步增加,土地供应日趋紧张,规范土地整理开发行为,科学指导土地整理开发工作意义重大。以位于黄河三角洲的垦利县为例,根据其土地利用特点,分析开发整理工作取得成效及存在问题,探索土地整理开发工作要点,为今后开发整理工作提供理论指导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各项基础设施的不断配套完善,地处黄河三角洲的东营市越来越成为国内外客商争相投资的热点,正确分析国土资源执法监察面临的形势、搞好土地执法监察工作,维护正常的土地市场秩序,对于促进东营市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黄河三角洲具有极高的生态价值,研究其景观格局及生态风险对促进黄河三角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黄河三角洲1980年、2000年和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分析土地转移及景观格局特征,同时构建生态风险评价模型揭示生态风险时空演变及空间相关性。结果表明:(1)耕地是黄河三角洲最主要的地类,占比在60%以上,1980—2020年土地转移主要发生在耕地、建设用地、水域和未利用地之间。(2)1980—2020年黄河三角洲景观斑块数、景观斑块密度、景观最大斑块指数、景观形状指数和香农多样性指数均呈下降趋势,区域整体趋向简单化和聚集化。(3)黄河三角洲高风险区和较高风险区主要环渤海分布,1980—2020年各级风险区转出最大面积均为更低级风险区,生态风险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12.
黄河三角洲地区地热资源丰富,热储类型以孔隙热储为主,开采潜力巨大。同时黄河三角洲地区由于成岩差、土层新,地热开发引发的地面沉降问题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研究表明:现状条件下,黄河三角洲地区地面沉降以地层(土体)自然固结与地面建筑物载荷有关,地热开发对地面沉降影响微小,南部的广饶地区过量开采地下水是引起地面沉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2005-2008年中国耕地变化对区域生产潜力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人多地少,粮食安全问题一直是国家关注的头等大事。而耕地资源与粮食生产能力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因此,研究中国耕地变化对区域生产潜力产量的影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可以为国家相关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基于2005-2008年最新的气象观测数据和卫星反演数据,并结合2005、2008年耕地数据及其变化数据,从耕地资源的数量变化与质量特征两方面,研究2005-2008年耕地变化对我国全境内光温生产潜力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在耕地的变化过程中,光温生产潜力增加区与减少区产量变化不对等:增加区增加785.14万t,减少区减少2543.61万t,净减少1758.47万t;增加区与减少区光温生产潜力单产不对等:增加区平均光温生产潜力单产为11.89t/hm2,减少区平均光温生产潜力单产为20.99t/hm2,后者约为前者的2倍;增加区与减少区空间分布不同:增加区主要分布在新疆、黑龙江、内蒙古、宁夏、青海等西北、东北地区,生态用地开垦是其增加的主要原因,占77.25%,减少区主要分布在江苏、安徽、山东、广东等黄淮海平原、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建设用地占用耕地是其减少的主要原因,占69.20%。  相似文献   

14.
黄河三角洲地区地处黄蓝两大国家战略重叠地带,拥有未利用地30.13万hm~2,地理位置优越,后备土地资源充足,为区域共生经济体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该文立足于黄河三角洲地区盐碱地开发利用的各种经济体,分析了盐碱地开发利用现状及农业产业开发利用存在的典型问题,构建起了3个循环单体:以种养废弃物的资源化循环利用为核心的农业"碳"循环共生模式;以网络、科技为基础的现代农业科技信息循环共生模式;以新型农业融资渠道为动力的农业资金循环共生模式。结合实践案例,探讨了以3个循环单体为基础建立黄河三角洲生态循环共生模式,以期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形成一个"可循环,可复制"的新型农业产业模式,助推绿色产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黄河三角洲是我国重要的土地后备资源集中分布区,对黄河河口滩地的开垦成为了保持山东省乃至全国耕地动态平衡的关键。本文以东营市、垦利县、河口区和利津县作为研究区,利用6期(1984、1995、2000、2004、2008和2010年)TM影像,对黄河三角洲地区的耕地资源动态变化和耕地年龄进行了遥感监测和推定,并利用熵权法以植被指数(EVI和MSAVI)、植被覆盖度(Fv)和温度植被干燥指数(TVDI)为指标因子的耕地生产能力指数构建了评价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在1984-2010年的26年时间里,研究区的耕地动态变化显著,新垦耕地面积达到77 362.33hm2,大部分来源于草地的开垦。其中,耕地年龄在8-12年期间的新垦耕地面积最多,占了新垦耕地面积的34.47%;研究区新垦耕地的生产能力指数呈现随着耕作时间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耕作时间在2-4年之内的新垦耕地平均生产能力指数,仅有传统耕地平均指数的67.66%;研究区传统耕地的生产能力指数大体上也在随着耕作时间的增加而提高,传统耕地在2010年的平均生产能力指数比1984年提高了76.51%。  相似文献   

16.
黄河三角洲油田集中区土地利用演化的遥感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利用多时相的 TM卫星影像及相关资料 ,圈定油田集中区 ,并提取其土地利用要素 ;就 1984~ 1999年15年来 ,黄河三角洲油田集中区内土地利用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油田集中区是处于生态极其脆弱的地带 ,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比较快 ,变化的面积所占的比例相对较大。  相似文献   

17.
长江三角洲城市化地区植被初级生产力的时空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化过程对植被初级生产具有重要影响。以往研究主要集中于城市用地扩张对植被初级生产力的直接影响分析,而较少关注其间接效果。本文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分别从地区尺度和城市尺度分别分析了2000-2013年植被初级生产力的时空变化,探讨了其与气温、降水量及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的关系。研究表明:地区尺度上,2000-2013年长江三角洲植被初级生产力呈现不断增加,其中城市建成区植被初级生产力呈现显著增加的趋势(P<0.05);城市尺度上,城市建成区内植被初级生产力主要呈现增加的趋势,而其外围缓冲区内则与此相反。在当前气候变化背景下,这可能与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不断增加,及快速的城市扩张有关。  相似文献   

18.
黄河三角洲湿地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分析   总被引:23,自引:3,他引:20  
在RS和GIS技术的支持下,以黄河三角洲1986,1996,2006年的三期TM影像为数据源,利用遥感图像处理软件对近代黄河三角洲湿地信息进行了提取.借助于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和景观生态学软件,我们对20年来黄河三角洲湿地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以及影响其格局动态变化的驱动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近20年来,人工湿地面积有了大幅度的增加,而天然湿地的比重在降低.其中,滩涂和柽柳灌草丛景观明显萎缩.(2)一些重要的景观格局指数的计算结果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黄河三角洲湿地景观斑块个数、香农多样性指数、香农均匀度指数一直在增加.黄河三角洲湿地景观的破碎化程度在加剧,斑块类型更加多样化,湿地景观中没有明显的优势类型且各斑块类型在景观中均匀分布.(3)湿地与湿地、湿地与非湿地之间发生着类型转化.其中,18.1%的芦苇草甸转化为农田;26.6%的翅碱蓬草甸转化为盐田;11.9%的芦苇沼泽转化为芦苇草甸.(4)在黄河三角洲湿地演化的过程中,受到自然和人为方面演化驱动力的共同作用.其中,自然因素主要有:黄河断流、泥沙淤积和自身演替动力等.人为驱动力主要为农田开垦、滩涂的开发与围垦、油田开发和人工建筑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