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海底热液流体-岩石相互作用可从岩石中淋滤出元素,形成成矿流体,进而能对近海底水体的化学组成产生影响.本文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能谱仪(EDS)分析了东太平洋海隆13°N附近,取自一个拖网站位(103°57.62′W,12°50.55′N,水深2480 m)的枕状玄武岩中斜长石微斑晶和玻璃边缘的热液蚀变特征.结果表明,斜长石微斑晶和玻璃的边缘呈现出轻微的化学蚀变,而枕状玄武岩样品内部的辉石和橄榄石微斑晶没有受到热液流体的影响.进一步,可以将斜长石微斑晶和玄武质玻璃边缘的化学蚀变分别划分为5和4种类型.斜长石微斑晶和玻璃边缘中热液蚀变所导致的化学变化意味着枕状玄武岩表面发生的热液流体-斜长石微斑晶和/或玻璃相互作用的程度不同.如果热液流体-斜长石微斑晶和/或玻璃相互作用的程度相对较弱,则Si,Al,Ca和Na呈现出由斜长石微斑晶和/或玻璃内侧向外扩散的趋势,并导致这些元素分别在斜长石微斑晶和玻璃的边缘外侧聚集.在热液流体-斜长石微斑晶和/或玻璃相互作用程度相对较强的期间,Si,Al,Ca和Na也由斜长石微斑晶和/或玻璃内侧向外扩散,但这些元素在斜长石微斑晶和玻璃边缘的含量均相对较低.基于斜长石微斑晶和玻璃边缘的化学变化,可估算出在热液流体和海底枕状玄武岩相互作用期间,导致斜长石微斑晶边缘中Si,Al和Fe含量的变化率分别达到10.69%,17.59%和109%.类似地,玻璃边缘中Si,Al和Fe含量的变化率则分别达到9.79%,16.30%和37.83%.  相似文献   

2.
广西来宾中上二叠统(茅口组和吴家坪组)硅质岩可按岩性分为两类,第一类为钙质硅岩,主要发育在茅口组,第二类为硅岩,主要发育在吴家坪组.地球化学分析表明,这两类硅质岩具有极低的Al2O3与TiO2含量(分别为0~0.23%和0.001%~0.024%)和ΣREE(0.55~9.94ppm),较高Fe2O3/TiO2比值(17~443,平均为111),低Al2O3/(Al2O3+Fe2O3)比值(0~0.26,平均为0.09)且Ce负异常(0.24~0.46,平均为0.35)显著,接近大洋中脊附近硅质岩的平均值0.29,而小于远洋盆地的平均值0.60,表明它们形成于远离陆源物质干扰而受热液作用影响的海盆环境,其硅质主要来源于海底热液.通过讨论本区的地层中硅质含量高低与海底热液活动强弱相应的对应关系,并结合Eu异常和ΣREE/Fe比值变化,认为本地区中晚二叠世可能一直存在着热液活动,且吴家坪期比茅口期更为强烈,并推测与峨眉山玄武岩喷发事件有成因联系.  相似文献   

3.
由于新生代巨量陆源物质的堆积,发育完好的多金属结核在南海北部罕见.对南海西北陆缘大型多金属结核进行了矿相显微镜观察,电子探针、X射线粉晶衍射(XRD)、等离子质谱(ICP-MS)等方面的分析和铍同位素测年.结核壳层显微结构类型丰富,呈现柱状、纹层状、叠层状、花瓣状、斑杂状等类型;主要矿物为δMnO2.与东太平洋海盆结核相比,南海样品Fe,Si,Al和REE(稀土元素)含量高,Mn,Cu,Co和Ni含量低,Mn/Fe低;REE平均含量达1370.4ppm,存在较强的Ce正异常;铍同位素测年显示结核的初始生长时间约为3.29~1.83Ma,形成结核的内致密层,纹层状和叠层状构造发育,陆源属性的Fe,Si,REE和Al等含量较低,反映底流活动和氧化条件较弱的古海洋环境.1.83~0.73Ma,结核生长速率提高了约3%,显微结构为叠层状和柱状构造,Si和Al等组分含量升高近10%,指示南海北部陆源物质向海输入的增加;但Ce含量下降约16%,代表海底氧化程度明显降低.0.73~0.69Ma,结核生长速率急剧升高,达平均生长速率的8.27倍,壳层中Fe,Al和REE等含量也迅速上升,形成以鲕状、颗粒状、斑杂状、花瓣状为特征的疏松层,指示南海北部出现沉积速率升高、陆源物质供应充分的古海洋环境;0.69~0.22Ma,结核生长速率骤然减慢,形成外致密层,壳层中Fe,Si,REE,Al及Mn,Cu,Co和Ni等元素含量均明显降低,壳层以纹层状和裂隙充填构造为特征,反映底流活动平稳、环境氧化强度减弱等不利于结核生长的古海洋环境.结核S04-1DG-1的生长历史,对新生代末期南海北部古海洋环境的变化产生了灵敏的响应.  相似文献   

4.
回流条件下钙锰矿的合成及其初步表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采用改进方法制备的水钠锰矿为前驱物, 在加热回流的条件下一次合成了大量结晶良好的单相钙锰矿, 回流8和24 h合成的钙锰矿的平均化学组成分别为Mg0.19MnO2.11(H2O)1.15和Mg0.17MnO2.10(H2O)0.88, 随着回流时间的延长, 钙锰矿结晶度进一步提高, 且无其他矿相生成. 回流条件合成的钙锰矿与天然钙锰矿及热液条件合成的钙锰矿具有相同的形貌特征和相似的结构特点. 除锰氧化度较高外, 其化学组成与热液条件合成的钙锰矿相近.  相似文献   

5.
测定了冲绳海槽Jade热液区(127°04.5′E,27°15′N,水深1300~1450m)热液硫化物的元素和铀系同位素组成.结果表明,含硫酸盐矿物的热液硫化物(样品HOK1和HOK2)具有LREEs相对富集的特点,所研究的热液硫化物样品(除样品HOK1外)属富Zn型热液硫化物.与其他海区的富Zn热液硫化物相比,具有高Zn,Pb,Ag,Cd,Au和Hg含量,低Fe,Al,Cr,Co,Ni,Sr.Te,Cs,T1和U含量,以及极低的210Pb放射性比度值和210Pb/Pb比值的特点.在以闪锌矿为主的热液硫化物中,稀有元素Hf与U,Mn元素之间以及分散元素Ga与Zn之间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且Au,Ag与Fe.硫化物有关,低温阶段有利于Au,Ag的富集.同时,Fe-Bi之间和Zn-Cd之间的正相关关系,不受矿物组合变化的影响.根据热液硫化物中210Pb/Pb比值(3.99×10^-5~5.42×10^-5),结合其具有U同位素(^238U含量1.15×10^-6~2.53×10^-6。^238U放射性比度值1.07~1.87dpm/g,^234U放射性比度值1.15~2.09dpm/g,234U/^238U比值1.07~1.14)存在,而^232Th和230Th均处于背景水平的事实,得到冲绳海槽Jade热液区热液硫化物样品的形成年龄在0.2~2ka之间.  相似文献   

6.
The present study deals with the geochemistry of Late Quaternary ironstones in the subsurface in Rajshahi and Bogra districts, Bangladesh with the lithological study of the boreholes sediments. Major lithofacies of the studied boreholes are clay, silty clay, sandy clay, fine to coarse grained sand, gravels and sands with(fragmentary) ironstones. The ironstones contain major oxides, Fe_2 O_3*(*total Fe)(avg. 66.6 wt%), SiO_2(avg. 15.3 wt%), Al_2 O_3(avg. 4.0 wt%), MnO(avg. 7.7 wt%), and CaO(avg. 3.4 wt%). These geochemical data imply that the higher percentage of Fe_2 O_3* along with Al_2 O_3 and MnO indicate the ironstone as goethite and siderite, which is also validated by XRD data. A comparatively higher percentage of SiO_2 indicates the presence of relative amounts of clastic quartz and manganese-rich silicate or clay in these rocks. These ironstones also have significant amounts of MnO(avg. 7.7 wt%) suggesting their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s under oxygenated condition. Chemical data of these ironstones suggest that the source rock suffered deep chemical weathering and iron was mostly carried in association with the clay fraction and organic matter. Iron concretion was mostly formed by bacterial build up in swamps and marshes, and was subsequently embedded in clayey mud.Within the coastal environments, the water table fluctuates and goethite and siderite with mud and quartz became dry and compacted to form ironstone.  相似文献   

7.
湖南宁乡钾镁煌斑岩是寻找湖南原生金刚石矿床的重要线索之一。本文通过对宁乡V号煌斑岩岩管岩石地球化学的分析及其与其它地区钾镁煌斑岩的对比,确定宁乡V号岩管煌斑岩与前人所研究的宁乡钾镁煌斑岩特征基本一致。但与西澳典型含金刚石的钾镁煌斑岩相比,其SiO2、Al2O3、MnO的含量较高,MgO、TiO2、K2O含量较低,这可能与钾镁煌斑岩的岩浆来源及演化过程有关,显示其地幔源区来源相对于西澳钾镁煌斑岩的源区较为富集。  相似文献   

8.
北祁连造山带老君山组沉积地球化学与物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老君山组砾岩是北祁连造山带早泥盆世、中泥盆世强烈隆升阶段形成的陆相磨拉石沉积.由西到东,来自肃南、民乐、古浪和靖远的41件砂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著不同:①主量元素显示,西部(肃南、民乐)样品MgO+Fe2O3T值和Al2O3/SiO2值高于东部,而东部样品K2O/Na2O比值高于西部;②在上地壳标准化分布图中,所有样品均亏损Nb,Ta元素.其中西部样品亏损Rb元素,而富集Sc,Co,Ni,V和Cr元素.而东部样品亏损Sr元素且不富集Sc,Co,Ni,V和Cr元素;③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分配型式均显示右倾型,而LaN/YbN比值和Eu/Eu*值西部样品较低,而东部样品较高.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老君山组源岩在东西两段上存在差异.西部肃南一带源岩主要为铁镁质岩石,而东段古浪、靖远一带源岩主要为长英质岩石,民乐一带源岩兼具上述两种岩石特征.根据砾石形态以及沉积地球化学,老君山组沉积物主要以未遭受沉积分选和再循环作用的近源堆积为主,且西部源岩未遭受化学风化而东部遭受了低-中等程度的化学风化.大地构造背景判别和源岩限定,西部肃南一带沉积物可能主要来自于卷入造山带的北祁连岛弧,自民乐向东,沉积物既有来自北祁连岛弧的物...  相似文献   

9.
内蒙古锡林浩特I型花岗岩的时代及构造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内蒙古锡林浩特水库地区出露的花岗岩确定为I型花岗岩,具有较高的Cr、Co、Ni丰度。Ca、Al含量和N2O/K2O比值较高,Fe、Mg含量较低。微量元素蛛网图中显示出明显的Nb、Ta、P、Ti负异常。在SiO2-K2O及AFM图中,花岗质岩石投在钙碱性系列区;在构造环境判别图中,花岗质岩石样品都投在火山弧+同碰撞花岗岩区。锆石测年结果显示平均年龄为317.0±4.0Ma,属晚石炭世。这套晚石炭世岛弧花岗岩的存在,表明加里东期古亚洲洋并未完全关闭,晚石炭世时仍然存在洋壳的俯冲消减事件。从区域上看,是北侧的贺根山洋盆向南俯冲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对氧化锰矿床的年代学研究不仅可以直接限定锰矿床次生富集成矿的时间及锰氧化物的生长速率,而且可为区域构造隆升、地貌形成过程和古气候演变等重大地质事件提供关键的年代学信息.本文报道云贵高原典型次生氧化锰矿-巴夜锰矿的高精度40Ar/39Ar定年数据,并根据40Ar/39Ar年龄计算了锰矿脉的生长速率.研究对象选自两条氧化锰矿脉(脉宽3~6cm),其中A脉与含锰岩系即中元古界锰铝榴石片岩的片理平行,产状平缓,而B脉则与锰铝榴石片岩的片理垂直,产状近于直立.矿相学观察、粉晶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分析和电子探针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上述两条矿脉均主要由隐钾锰矿组成,矿物结晶程度较高,具有针状和纤维状的良好晶形,K2O含量为0.96%~4.70%.激光阶段加热40Ar/39Ar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A脉的形成时间为(1.35±0.05)~(1.16±0.04)Ma(坪年龄,2σ;n=14);根据样品的空间分布和坪年龄计算出其生长速率为115~153mm/Ma.B脉的年龄略微年轻,介于(1.23±0.05)~(1.01±0.09)Ma(坪年龄,2σ;n=7),计算的生长速率为34~67mm/Ma.A脉和B脉生长速率的差异反映氧化锰矿的生长与流体体系的压力大小有关.世界上其他地区氧化锰矿中锰结核的生长速率一般为0.3~9mm/Ma,比巴夜矿区氧化锰矿脉的生长速率低1~2个数量级,说明氧化锰矿的生长机制是控制其生长速率的重要因素:巴夜矿区的氧化锰矿脉由风化溶液中四价锰离子的直接沉淀而形成并充填在裂隙中,矿脉自脉壁向中心生长,而其他地区用于生长速率计算的样品均为环带状锰结核,受控于氧化锰的自催化氧化作用或锰-铁氧化物之间的催化氧化,锰氧化物自结核中心向外生长.隐钾锰矿的40Ar/39Ar定年结果还表明,更新世时期云贵高原以温暖潮湿的古气候为主,并经历了显著的构造抬升.  相似文献   

11.
塔中地区奥陶纪碳酸盐岩热液岩溶及其对储层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塔中地区与热液作用有关的奥陶系样品的显微观察、包裹体测温、微量元素、锶同位素和稀有气体同位素分析等综合研究,提出热液溶蚀的判识标志为岩石热褪色、热碎裂和典型热液矿物的发育,如萤石、重晶石、黄铁矿、石英、闪锌矿等,热液矿物的原生包裹体均一温度主体高达260~310℃之间,为热液流体的主体温度.热液流体的地球化学特征表现为贫Na,Mg等元素和富集Fe,Mn,Si等元素;3He/4He比值为0.02Ra,表现为典型的壳源流体特征.热液岩溶的发育模式为来源于深部壳源岩浆流体,可能来源于该区二叠纪岩浆活动,热液流体有效溶蚀组分为CO2和H2S等特征,沿断裂与不整合面等主要通道发生运移,并对其流经的碳酸盐岩围岩发生溶蚀作用.热液溶蚀作用的机理主要是两种或两种以上流体因离子强度和pH值等不同时混合而产生一种对碳酸盐岩不饱和的新的流体造成的.热液溶蚀是塔中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次生溶蚀孔隙发育的重要因素,同时热液矿物的形成对储层物性也有有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对3个合成的含Fe3+的铁硅酸盐尖晶石γ-Fe2SiO4进行了电子探针分析, 并在298, 150和95 K的温度下对它们进行了M(o)ssbauer谱的测试. 每个温度下的M(o)ssbauer谱均由两个双峰组成. 这两个双峰分别被指派给八面体位置上的Fe2+和四面体位置上的Fe3+, 并且根据M(o)ssbauer吸收面积给出了占位. 结果表明, Fe3+和少量的Si4+分别占据在四面体和八面体位置上. 根据M(o)ssbauer分析所得到的占位, 使用经过修正的公式, 计算了八面体和四面体位置的平均键长. 在此基础上, 八面体和四面体的平均键长进而被用来计算含Fe3+的γ-Fe2SiO4的晶胞参数和氧参数. 此外, 使用次近邻效应解释了含Fe3+的γ-Fe2SiO4 M(o)ssbauer谱的Fe3+谱线的宽化现象.  相似文献   

13.
在新疆阿克苏前寒武纪蓝片岩相变质的磁铁石英岩夹层中发现了迪尔闪石(Fe2 +12 Fe3 +6Si12 O40 (OH) 10 ) ,其共生的矿物组合为 (ⅰ )迪尔闪石 +钠闪石 +黑硬绿泥石 +黑柱石 +磁铁矿 +石英 ;(ⅱ )迪尔闪石 +黑硬绿泥石 +磁铁矿 +石英 .矿物化学成分分析和共生矿物组合表明阿克苏的迪尔闪石为贫Mn型的迪尔闪石 ,与Alps的迪尔闪石相似 ,但比Alps迪尔闪石更接近纯端元组分 .根据迪尔闪石稳定P T条件 ,阿克苏迪尔闪石的形成条件为压力大于 1 .0GPa ,温度 30 0~ 40 0℃ ,地热梯度在 1 0℃ /km左右 .  相似文献   

14.
橄榄石热液蚀变影响地球动力学和俯冲带挥发分(如水和碳)的再循环.二氧化硅是地质流体的重要成分之一.已有实验研究主要采用H2O或者盐溶液作为初始物与橄榄石反应,而对二氧化硅对橄榄石热液蚀变反应和氢气形成的影响缺乏认识.本文在300~515℃和3.0kbar条件下开展水热实验(1bar=105Pa),考察均匀混合的橄榄石和二氧化硅粉末与盐溶液(0.5mol L-1的NaCl)反应产物和过程.使用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建立标准曲线,测定了实验产物中蛇纹石和滑石的比例.结果显示,二氧化硅可以显著影响橄榄石的热液蚀变反应路径、反应速率和氢气的形成.在300℃、SiO2含量为10wt%时,7天后橄榄石热液蚀变形成蛇纹石(占6.5%)和滑石(占12%).延长反应时间,蛇纹石和滑石并没有明显增加.形成蛇纹石的反应方程式为:4.5橄榄石+5.5SiO2+4H2O=蛇纹石.当初始物中SiO2增加至20wt%以上时,橄榄石热液蚀变形成滑石.当SiO2...  相似文献   

15.
对 pH 2~ 1 1 .6和 0 .0 1 mol/L或 0 .1mol/LNaNO3 溶液中 ,δ MnO2 对Au Cl4-,AuCl2 -和Au(S2 O3 ) 2 3 -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吸附 .在pH 4和两种电解质条件下δ MnO2 吸附AuCl4-和Au(S2 O3 ) 2 3 -后表面金的最大吸附密度分别为 0 .1 8~ 0 .2 1和 0 .2 8μmol/m2 ,金的表面覆盖率约等于或低于 1 % . 3种金络合物的吸附均表现为随pH上升而减少 ,符合阴离子的吸附规律 ;其吸附大小次序为 :Au(S2 O3 ) 2 3 ->AuCl4->AuCl2 -;3种金的本征平衡常数logKint为 1 .1 7~ 2 .71 ,均大大地高于铜和镉的本征吸附常数 ;δ MnO2 优先吸附AuCl4-的水解混合配体络合物 ,并形成内圈表面络合物 .  相似文献   

16.
测定了东太平洋海隆13ºN附近1个站位(103º54.48′W, 12º42.30′N, 水深2655m)的Fe-氧羟化物的矿物和化学组成. Fe-氧羟化物为隐晶质, 含少量闪锌矿微晶. 与其他海区的Fe-氧羟化物相比, 其化学组成的变化范围较小, Fe, Si, Mn含量分别达39.90%, 8.92%和1.59%, 具有高Cu(0.88%~1.85%)和Co(66×10-6~704×10-6)含量, 以及Co+Cu+Zn+Ni>1.01%的特点, 微量元素As, Co, Ni, Cu, Zn, Ba, Sr和常量元素Fe, Ca, Mg, Al的含量落在东太平洋海隆13ºN附近热液硫化物的变化范围内, 反映出其是热液硫化物经次生氧化作用形成的产物. 东太平洋海隆13ºN附近1个站位Fe-氧羟化物的SREE较低(5.44×10-6~17.01×10-6), 具有明显的负Ce异常(0.12~0.28), 与海水具有相似的球粒陨石标准化REE配分模式形态, 明显不同于热液柱中悬浮物和喷口流体的REE组成特征, 表明Fe-氧羟化物形成过程中REE主要来自海水, 可构成海水中REE的一个汇. 热液柱颗粒物的快速沉淀导致了其REE含量较低和Mn含量偏高, Fe-氧羟化物对海水的吸附作用, 使其从海水中捕获了部分V和P等元素. 东太平洋海隆13ºN附近该站位Fe-氧羟化物的形成过程是一个低温、有氧条件下的硫化物次生氧化过程, 所形成的Fe-氧羟化物与东太平洋海隆13°附近的硫化物平均值相比, 具有较高的Fe, Cu, Co含量, 和较低的Zn, Pb, Cd含量.  相似文献   

17.
中生代晚期华南大陆东部发生了大规模的火成岩活动,对地壳物质组成属性有显著影响,地壳中SiO2的平均含量是判别其属性的重要参数.基于华南大陆东部布设的宽频带地震台阵和固定台站数据,利用噪声成像获取高分辨率的面波频散,联合利用接收函数反演地壳的S波速度结构.由地壳的平均波速比和速度信息,通过与岩石物理实验数据对比,估测了华南大陆地壳平均的SiO2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发现,政和—大埔断裂以东的浙闽沿海碱性火成岩带具有相对高速的下地壳(Vs>3.9 km·s-1),相对高的地壳平均波速比(VP/Vs>1.77),估测地壳平均SiO2含量相对较低(60~65wt%);政和—大埔断裂以西的武夷带和江南造山带具有相对低速的下地壳(Vs<3.8 km·s-1),相对低的地壳平均波速比(Vp/Vs<1.75),估测地壳平均SiO2含量相对较高(65~75wt%).政和—大埔断裂以东的地壳整体略偏基性,以西的地壳则偏长英质.推测古太平洋板块消减作用对华南大陆东部的影响主要为热扰动的形式,壳-幔物质交代作用仅限于政和—大埔断裂以东的区域.  相似文献   

18.
钙锰矿是表生环境中常见氧化锰矿物. 文中初步探讨了常压下影响钙锰矿形成的温度、金属离子、溶解氧、pH值等几个环境因素, 结果表明: (1)钙锰矿的形成转化速率和结晶度随温度的降低而下降, 且温度的影响比其它因素显著; (2)钙锰矿形成的前驱物布塞尔矿结构和层间金属阳离子性质影响相应布塞尔矿向钙锰矿的转化, 层间离子以弱结合力与布塞尔矿锰氧八面体层作用有利于形成钙锰矿; (3)较低温度下适量的O2可促进钙锰矿的形成; (4)体系pH值对钙锰矿形成有一定影响, 在相对较弱的酸碱条件下均可形成钙锰矿. (5)前驱物布塞尔矿经过老化后更易形成钙锰矿.  相似文献   

19.
藻源性湖泛水体显黑颗粒的元素形态分析与鉴定   总被引:6,自引:6,他引:0  
申秋实  范成新 《湖泊科学》2015,27(4):591-598
湖泛现象是我国超富营养化浅水湖泊面临的最严峻环境问题之一,水体发黑、发臭是湖泛水体最显著和基本的物理特征.针对太湖湖泛显黑颗粒缺乏从元素形态直接给出证据的问题,针对室内模拟藻体和沉积物存在下形成的湖泛水体,采用多种图谱分析技术,对厌氧截留分离的显黑颗粒物质及其化学组成和元素形态进行了分析鉴定.扫描电镜-X射线能谱分析与荧光光谱分析表明:湖泛水体显黑颗粒物质以藻类残体和悬浮沉积物颗粒物为主,其组成元素以C、O、Si为主;与未发生湖泛的对照样相比,湖泛水体显黑颗粒物样品中具有更高的Fe、S含量.X射线光电子能谱Fe、S微区分析进一步表明:湖泛显黑颗粒物样品中Fe主要以Fe(Ⅱ)的形式存在、S则以还原态S2-的形式赋存,两者具有共同化合成Fe S的充要条件.因此,缺氧厌氧条件下,湖泛水体的显黑物质组成是Fe S,它可由水体中Fe2+和ΣS2-通过化学共沉淀形成,并主要通过吸附于悬浮颗粒物之上而使得整个水柱呈现黑色,指示湖泛的暴发过程和维持状态.  相似文献   

20.
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中段硅质岩中发现三个放射虫动物群组合, 其地质时代分别为中、晚三叠世, 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和早白垩世. 硅质岩为生物成因. 中、晚三叠世硅质岩和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硅质岩SiO2平均含量分别为90.24%和92.58%, Al/(Al+Fe+Mn)平均值分别为0.75和0.74, MnO/TiO2平均值分别为0.36和1.24, Ce/ Ce*平均值分别为1.15和1.03, LaN/ CeN平均值均为0.85和0.93, 为生物成因大陆边缘型硅质岩. 早白垩世硅质岩SiO2含量为94.12 %, Al/(Al+Fe+Mn)比值0.59, MnO/TiO2比值4.30, Ce/ Ce*为0.60, LaN/ CeN平均值1.59, 为生物成因远洋型硅质岩. 中、晚三叠世放射虫硅质岩、浊积岩组合及硅质岩地球化学特征, 表明雅鲁藏布江地区中、晚三叠世存在强烈裂陷海盆构造环境; 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放射虫硅质岩和层状玄武岩组合代表藏南特提斯初始洋盆环境; 早白垩世放射虫硅质岩及共生的枕状玄武岩代表藏南特提斯成熟洋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