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国桃 《地质学报》2009,83(5):671-679
四川省九龙县黑牛洞铜矿床为近期新发现的一个规模在中型以上,产于江浪变质核杂岩中的富铜矿床。本文测试了黑牛洞铜矿床中与成矿密切相关的黑云母的40Ar/39Ar年龄为136.43±0.77 Ma,说明黑牛洞矿床形成于燕山中期。结合矿区附近李伍富铜床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年龄,表明黑牛洞铜矿床与李伍铜矿床为同一时期形成的矿床,两者成矿与松潘-甘孜造山带大规模岩浆热事件有关,这对于重新认识李伍铜矿床外围找矿潜力和进一步指导找矿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四川省九龙县黑牛洞铜锌矿床为一个产于前震旦系江浪变质核杂岩中的富铜矿床,受穹隆内发育的环状滑脱构造系统控制。通过对矿床地质特征、成矿物质来源、氢氧同位素等方面的研究,认为矿床的成矿物质主要来自于深部,成矿热液是大气降水和变质水组成的混合流体。矿床的成矿时代为燕山期,矿床的形成与区域构造-岩浆热事件相对应。黑牛洞矿床为中高温变质热液矿床。  相似文献   

3.
<正>四川省九龙县里伍铜矿田已发现里伍、黑牛洞两个中型块状硫化物富铜矿床,其中黑牛洞矿床的矿体边界还未探明,往北西和深部还有进一步找矿的潜力。从区域地层、变质作用、岩浆活动和矿石再活化以及构造历史分析,该矿田及相邻穹窿还有较大的找矿潜力。里伍矿田位于松潘-甘孜造山带东南缘,扬子地台西侧,龙门山-锦屏山造山带上盘。含矿围岩为元古代变质达到高绿片岩相-低角闪岩相的  相似文献   

4.
李伍式铜锌矿是四川西部一个重要的含锌富铜矿床类型。位于九龙江浪穹隆状变质核杂岩中心地区,含矿地层为中元古界李伍岩群—火山沉积岩建造,形成于中晚元古代扬子陆台边缘裂离带一分支裂谷带内。变质改造成矿是伴随印支—燕山期区域造山运动在穹隆成穹过程中李伍岩群经受挤压与伸展构造作用而变形变质,其中所含火山热液沉积的原始矿源层在变质改造作用下重新富集成矿,属海底火山热液—变质改造型矿床。  相似文献   

5.
川西江浪穹隆在大地构造上位于松潘-甘孜造山带东南缘。环穹窿腰部分布着一系列产状、矿床特征相似的铜多金属矿床——里伍式铜矿床,包括里伍、中咀、笋叶林、柏香林、挖金钩、黑牛洞等矿床。这些矿床的矿体主要呈似层状产出于中元古代里伍群中,其成因模式目前尚不明确。本研究选择里伍和黑牛洞铜矿中的含矿石英-电气石脉作为重点研究对象,对其中的代表性电气石单矿物进行了电子探针分析及LA-MC-ICPMS原位硼同位素测试,据此制约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背散射及显微图像特征揭示两矿床的含矿电气石具有单一的流体来源;电子探针分析结果表明这些电气石在类型上均属镁电气石;硼同位素测试结果显示两矿床的电气石δ11 B值分别为-15.47‰±0.83‰~-13.06‰±0.77‰(n=10)及-13.19‰±0.57‰~-5.91‰±0.67‰(n=16),与花岗岩的δ11B值区间非常一致,表明这两个矿床属(区内燕山期)岩浆期后热液矿床。通过对比研究,本文进一步提出在松潘-甘孜造山带内很可能存在一条NE-SW向的铜多金属成矿带,即松潘-甘孜铜多金属构造成矿带。本次研究不仅可以丰富层状型矿床成矿理论,而且对指导该造山带中其他穹窿体的找矿具有较为重要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6.
正1地质背景里伍铜矿床构造上处于康滇地轴西侧,松潘—甘孜造山带东南缘,北东向木里—锦屏弧形推覆构造带北西侧后缘(图1)。区域地质构造主要由从北向南推覆的木里—锦屏山弧形推覆构造带及其北西侧后缘拆离出露的一系列由变质核杂岩穹隆体所形成的穹隆链组成(颜丹平等,1997;刘肇昌等,1996)。锦屏山推覆带以锦屏山主峰西侧的锦屏山-  相似文献   

7.
北秦岭河南省南召县水洞岭铜锌矿形成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河南省南召县水洞岭铜锌矿床位于北秦岭造山带,隶属于洞街—白石尖—水洞岭多金属成矿带.本文在野外地质工作基础上,运用流体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等方法,依据流体包裹体特征和H-O-S-Pb同位素组成以及K/Ar年龄,探讨了矿床的形成机制.研究表明:流体包裹体主要以富液相的两相水溶液包裹体为主,均一温度介于98~354℃之间,盐度介于0.1% ~ 19.99% NaCleq之间;激光拉曼分析表明成矿流体以H2O为主,含有少量CO2.H、O同位素研究表明,成矿流体为岩浆水和大气水混合成因;矿石硫同位素δ34SV-CDT介于1.82‰~9.67‰之间,矿石铅同位素比值n(206Pb) /n(24pb)、n(207pb)/n(204pb)和n(208Pb)/n(204 Pb)分别介于17.341~17.930、15.490~ 15.573、37.266~37.960之间,具有变化范围窄,相对均一的特点,反映了成矿物质主要为幔源,由于成矿过程受岩浆活动的影响,可能混入部分地壳物质.黑云母和白云母K/Ar年龄分别为376.2±3.8 Ma和350.8±3.5 Ma,相当于晚古生代.以上研究表明,水洞岭铜锌矿床属于热液改造型矿床.  相似文献   

8.
四川西部里伍式富铜矿床黄铜矿Re-Os定年及其成矿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同柱  周清  张惠华  代堰锫  李超  沈战武  马东 《地质学报》2017,91(12):2727-2738
川西里伍式富铜矿系指产于扬子地台西缘和松潘-甘孜造山带接合带江浪穹窿中的呈层状-似层状或透镜状的富铜矿床。矿床地质特征、矿化类型及矿相学研究表明其为热液型矿床。为精确厘定热液成矿作用发生的时间,本文对占主体的块状-脉状矿石中的黄铜矿进行了高精度NTIMS Re-Os同位素定年,获得等时线年龄为150.2±4.9~151.1±4.8Ma(2σ),说明里伍式富铜矿主要形成于晚侏罗世,明显晚于赋矿围岩新元古界里伍岩群,与江浪穹窿边部出露的花岗岩体年龄较为接近;初始187Os/188Os比值为3.65±0.29,说明其金属成矿物质来源主要为大陆地壳,很可能主要来源于赋矿岩层里伍岩群。结合成穹构造—岩浆事件,本文认为早燕山期区域伸展构造背景下的岩浆热隆作用不仅为铜富集提供了热动力和部分流体,同时为矿体最终定位提供了良好的导矿—容矿空间,是里伍式富铜矿形成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9.
新疆阿尔泰托莫尔特铁(锰)矿成矿作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新疆托莫尔特中型铁(锰)矿床赋存于上志留-下泥盆统康布铁堡组上亚组变质火山-沉积岩系中。本研究利用硫同位素和年代学,探讨该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成矿时代和成矿作用。结果表明,矿床的形成经历火山沉积期、岩浆热液叠加改造期和区域变质期。火山沉积期为铁和锰主要成矿期,岩浆热液叠加改造期形成少量铁和铜矿化。火山沉积期黄铁矿的δ34S变化于6.2‰~13.1‰和-20‰,表明硫主要来自火山岩,也有少量来自细菌还原海水中的硫酸盐。岩浆热液叠加改造期硫化物的δ34S变化于-1.8‰~8.5‰,主要集中在-1.8‰~3.8‰,表明硫主要来自黑云母花岗斑岩脉。含矿岩系变流纹岩锆石SHRIMP U-Pb年龄为(406.7±4.3)Ma,穿切矿体的黑云母花岗斑岩脉锆石激光剥蚀-多接收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LA-MC-ICPMS)U-Pb年龄为(401.6±0.6)Ma,表明托莫尔特铁矿火山沉积期形成的Fe-Mn矿化及岩浆热液叠加改造期形成的Fe-Cu矿化出现在早泥盆世(407~401 Ma),为火山喷发沉积和岩浆侵入活动的产物。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青藏高原北缘喀喇昆仑铅锌找矿取得重大突破,新发现的火烧云超大型铅锌矿床已成为中国最大的铅锌矿床,矿石矿物以菱锌矿、白铅矿、水锌矿为主,也是世界第二大非硫化物铅锌矿床。矿体呈似层状产出,埋藏浅,主要为褐色块状矿石,Pb+Zn平均品位近30%。可分为3个成矿阶段。早期铅锌硫化物成矿阶段(方铅矿、闪锌矿、方解石)、中期铅锌非硫化物成矿阶段(菱锌矿、锰氧化物→菱锌矿、白铅矿、石膏)与晚期表生氧化阶段(水锌矿)。硫化物阶段方铅矿的δ34S为-18.9‰~-4.2‰,非硫化物阶段热液石膏的δ34S为-20.6‰~-7.5‰,继承了硫化物阶段矿物的硫同位素特征。Pb同位素组成集中,具有地壳来源特征,二叠系—白垩系可能提供了金属成矿物质。方解石的δ18CPDB为0.6‰~3.1‰,δ18 OSMOW为15.3‰~24.6‰,菱锌矿的δ18 CPDB为-2.7‰~4.5‰,δ18 OSMOW为10.4‰~26.1‰,来源于碳酸盐岩的溶解作用;白铅矿的δ18 CPDB为-7.7‰~4.3‰,δ18 OSMOW为9.3‰~24.3‰,同位素发生漂移,可能是与大气降水的混入有关。硫化物成矿阶段方解石中流体包裹体的3 He/4 He值为0.05~0.39 R/Ra,40 Ar/36 Ar值为296.2~428.9,方铅矿中流体包裹体的3 He/4 He值为0.03 R/Ra,40 Ar/36 Ar值为290.0,成矿流体可能为中温、低盐度、中低密度的还原性壳源流体;非硫化物成矿阶段菱锌矿中流体包裹体的3 He/4 He值为0.10~0.43 R/Ra,40 Ar/36 Ar值为290.6~295.3;白铅矿中流体包裹体的3 He/4 He值为0.08R/Ra,40 Ar/36 Ar值为293.5,成矿流体可能为中低温、低盐度、中密度的壳源流体与大气降水混合流体。综上所述,火烧云超大型铅锌矿床是盆地边缘褶皱逆冲+构造流体+次生交代成矿系统的产物,硫化物成矿阶段为构造热液成因,非硫化物成矿阶段为围岩交代成因,后期发生叠加氧化作用,形成大量水锌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