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ODP第196航次     
--南海海槽边钻探边测井和高级循环观测仪的安装   ODP196航次是在南海海槽(日)集 起吊ACORKs(ODP196航次)钻探、测井和安装长期观测仪于一体的2个航次计划中的第2 个航次,该海槽是一个典型的具厚碎屑沉积物增生体的板块会聚边缘。这2个航次计划是为 确 定厚陆源沉积物增生楔中流体作用与变形机制之间的关系而布设的。2000年的190航次调查 的重点集中在穿越南海海槽两个横断剖面从未变形带到高变形带的站位取心工作上,以便研 究变形和水文状况的变化。2001年的196航次将在Muroto断面对131和190航次所钻探的3个站 位,首次进行边钻探边测井(LWD),其中808和1174站位靠近增生楔下端变形区的前部,而作 为参照站点的1173站位则在向海12 km处。196航次实施期间,将对808和1173站位的2个钻孔 进行多层密封,并安装高级循环观测仪(ACORKs),以便长期观测流体流和构造活动。依据资 金情况和JOIDES顾问委员会的许可,在1173站位的ACORKs要将一个宽带地震仪粘结到钻孔的 基岩部分,这需要取心约50 m。与190航次取得的测量数据相匹配,196航次LWD数据将揭示 碎屑沉积物增生过程中物理性质如何变化,并提供其应力、孔隙压力和渗透率的详细情况。 2个钻孔中安装的ACORKs将对南海海槽的地震、流体流参数、流体地球化学进行长期的观测 ,其中还包括将来有人或无人潜水器的回访项目。   本航次实施时间是2001年5月2日至7月2日,首席科学家为美国迈阿密大学海洋与大气科学学 院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系的Becker K博士(kbecker@rsmas.miami.edu)和日本海洋 科学和技术深海研究中心的Hitoshi Mikada博士(mikada@jamstec.go.jp) 。 (本刊)  相似文献   

2.
正第三次南海大洋钻探正在进行并顺利完成了第一阶段的航次任务。这次南海大洋钻探航次是在前两次钻探的基础上,由中国科学家提出的科学钻探建议IODP 878号建议书,并通过国际评审后开始实施的。由于这次设计的钻井更深,难度更大,需要四个月才能完成,因此安排为IODP 367和IODP 368两个航次,于2017年2月8日至6月11日在南海北部海域执行(图1)。这次钻探的科学目标将聚焦在南海扩张之前的大陆破裂,  相似文献   

3.
综合大洋钻探计划(Integrated Ocean Drilling Program)是继DSDP(Deep Sea Drilling Project)、ODP(Ocean Drilling Program)之后在21世纪开始执行的新的大洋钻探计划.此计划将采用新技术、新装备,从海洋沉积物着眼,探索地球科学未知的研究领域.306航次作为北大西洋气候研究的一部分(第2个航次,第1个航次为303),其主要目的是探索全球气候变化中千年尺度规律的起源、起因和机制,即探索北大西洋地区作为全球气候变化发动区的潜在性,探究大气圈、冰层圈和岩石圈的相互作用机制,追溯千年尺度气候变化的起源,重建过去几百万年气候变化尤其是千年尺度规律的历史.  相似文献   

4.
航次报告(voyage report)是海洋学科出海科学考察过程和科学数据生产过程的纪实性原始记录,可为日后查询、统计、溯源、分析问题等工作提供重要依据.为改善航次报告的提交与评审工作目前基本全部由人工操作、成本高、效率低和出错率高的现状,本文设计开发了一套基于B/S(Browser/Server)架构的航次报告管理系...  相似文献   

5.
印度洋中部的大洋岩石圈由于与板块边界地形有关的压应力十分集中以及印度与亚洲的持续碰撞等原因已经发生了系统的变形。变形主要有两种空间形式 :①大洋岩石圈和上覆沉积物的长波长(100~300km)褶皱作用 ,②5~20km宽的断块的逆断裂作用。ODP116航次站位测出了变形导致的一个大的构造不整合的年代 ,表明印度洋中部岩石圈的主要变形时期开始于8.0~7.5Ma(116航次船上科学工作组 ,1987 ;Cochran,1990)。该变形的位置处在板块动力环境 ,过去认为的印度—澳大利亚板块被分为印度板块、澳大…  相似文献   

6.
由IODP美国执行机构(IODP-USIO)负责的IODP 349(南海构造演化)航次目前开始向各成员国召集船上科学家。IODP 349航次预计于2014年1月28—3月30日在南海执行。该航次是新十年国际大洋发现计划的第一个航次,航次首席科学家由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林间教授和同济大学李春峰教授担任。  相似文献   

7.
第一章 前言     
《海洋学研究》1989,(4):1-5
据1986年11月在杭州召开的“南海海洋地质、地球物理讨论会”的建议,在中国国家海洋局和联邦德国研究技术部的支持下,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与联邦德国地球科学与自然资源研究所于1987年5月至7月在南海利用德国科学调查船“太阳”号(SONNE)进行了SO49航次的考察工作。该考察工作系两个研究所合作执行的“南海地球科学联合研究”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两国政府间海洋科学与技术合作协定中的一项近期计划。1988年5月至8月,双方科学家再度集中于德国汉诺威,在西德地球科学与自然资源研究所共同处理资料与分析样品和联合解释与研究。  相似文献   

8.
在 30°N大西洋中脊与大西洋断裂带东部交汇处的高熔岩丘内角处 ,大西洋断块上出露蛇纹岩化的橄榄岩和少量的辉长岩。IODP30 4、30 5航次钻探的目的是了解这些岩石类型、构造以及超镁铁质大洋岩心复合体随深度蚀变的变化特征 ,并获取新鲜橄榄岩的岩心。钻探、取心、电缆测井将记录岩石成分、微构造、熔融的产生 /迁移和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同构造期的蚀变。岩石圈形成和低速扩张中心地壳构造变化的起因是IODP初始科学计划固体地球循环和地球动力学重点研究的内容。IODP30 4、30 5航次的钻探 (5 12 Full3)将在大西洋中脊大西洋断块…  相似文献   

9.
IODP343航次主要依据IODP 787号建议书,即"日本海沟快速地震钻探工程(J-FAST)"。勘探由IO-DP日本执行机构组织负责,首席科学家为Fred Chester和Jim Mori。IODP343航次主要科学目标是理解地震大滑坡的物理机制,对俯冲带地震引起的海啸作出评估。具体来说,IODP343航次的科学目标是:(1)在地震中控制断层破裂的应力状态如何?这些应力是如何完全释放  相似文献   

10.
IODP344航次是IODP334航次的后续,航次主要依据IODP537号建议书,哥斯达黎加地震起源计划(CRISP)的关键目标就是理解在剥蚀控制的俯冲带大陆边缘大地震聚集和破裂的物理过程。航次的主要科学目标包括:(1)俯冲带沉积物和基岩的岩性、构造和物理性质特征;(2)俯冲带的剥蚀速率和上部板块的沉降历史;(3)上部板块中流体与岩石的相互作用及地球化学过程;(4)大陆边缘上部斜坡带应力场的演变。  相似文献   

11.
大陆边缘是研究岩石圈破裂及洋壳开始扩张的重要场所,破裂大陆岩石圈(RCL)是美国大陆边缘计划(MARGINS)围绕大陆边缘岩石圈破裂这一地质过程而实施的一项科学计划。阐述了RCL研究的主要科学问题,详细地介绍了其所采用的科学研究方法和长远计划。RCL主要利用地球物理数据,在全球及局部板块运动背景下,结合地球化学、岩石力学、地热、地磁学等方法,建立地层沉积沉降史及岩石圈破裂扩张模型,最终对其形成机制、岩石圈扩张驱动力以及扩张期间内部各系统的演化等问题进行解释。最后以加利福尼亚湾地区为例阐述了RCL的具体研究情况及存在问题。  相似文献   

12.
ODP1 96航次是在南海海槽 (日 )集起吊 ACORKs( ODP1 96航次 )钻探、测井和安装长期观测仪于一体的2个航次计划中的第 2个航次 ,该海槽是一个典型的具厚碎屑沉积物增生体的板块会聚边缘。这 2个航次计划是为确定厚陆源沉积物增生楔中流体作用与变形机制之间的关系而布设的。2 0 0 0年的 1 90航次调查的重点集中在穿越南海海槽两个横断剖面从未变形带到高变形带的站位取心工作上 ,以便研究变形和水文状况的变化。2 0 0 1年的 1 96航次将在 Muroto断面对 1 31和 1 90航次所钻探的 3个站位 ,首次进行边钻探边测井 ( LWD) ,其中 80 8和 1 …  相似文献   

13.
西南印度洋中脊超慢速扩张的构造和岩浆活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西南印度洋中脊是当前研究超慢速扩张中脊岩石圈增生模式和热液硫化物矿产资源的热点区域.本研究从西南印度洋中脊的扩张速率变化与全球地质历史事件的关系、岩浆活动强度及其不同尺度上的运移规律、热点-中脊交互作用的地质现象和地球物理特征等方面,系统总结了有关西南印度洋中脊的最新认识.针对以上内容,提出了进一步工作建议,如调查航次的区域与方法、岩浆-构造活动与岩石圈状态的相互关系以及热点-中脊交互作用的动力学机制.  相似文献   

14.
海洋技术研究所研制的千米潜标测流系统,于今年四月初至五月底在南中国海(N19°,E113°30′附近)成功地进行了三次布放回收试验。试验共分三个航次进行,第一航次是在向阳红14号调查船上对本所研制的释放器进行可靠性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释放器工作良好。  相似文献   

15.
<正>IODP357航次源自758号建议书,涉及大洋中脊研究两个令人振奋的最新发现:偏离中脊轴部的蛇纹岩主导的热液活动(如迷失之城热液区),与构造-岩浆活动过程中形成和暴露的异变蛇纹石化超基性岩和岩石圈构成缓慢和超慢速的扩张脊。蛇纹石化是一个控制大洋岩石圈流变学和物理性能的重要因素,对于热通量和在各种环境中微生物活动的地球化学循环具有重大影响。建议的重点是:(1)定量蛇纹石化的作用,如在超镁铁质岩中产生H2和富烃流体、驱动热液系统、维持微生物群落和固碳潜力;(2)理解挤离断层、  相似文献   

16.
2012年6月16—30日,中法合作"南海深部环流CIRCEA"航次(又称MD190航次)在南海北部海域顺利实施。该航次由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法国气候与环境科学实验室合作,共同出资,利用法  相似文献   

17.
正IODP 367和368航次将解决大陆解体期间岩石圈的减薄过程。据深反射地震数据揭示,南海北部(SCS)岩浆匮乏的张裂陆缘是一处优良的钻探地点。南海北部陆缘与伊比利亚纽芬兰岛裂谷陆缘相似,可能包括洋陆过渡带(COT)内已剥露及蛇纹石化的地幔。然而,最近的模拟研究表明,板弱化机制与其他的次大陆存在的岩石圈地幔的蛇纹石化不同。板块破裂的两个模式(在很热的软流圈地幔的情况下)可以有所  相似文献   

18.
在早白垩世 (约 1 45~ 1 0 0 Ma前 ) ,沿着冈瓦纳大陆的边缘发生的构造过程在陆壳的形成中起了实质性的作用。尽管对白垩纪岩石圈板块的构造活动已进行了不少的研究 ;但对它们的形态和在该区运动轨迹的研究还远远不够。这可用以下的情况来加以解释 ,即在该区形成的洋壳或者从那时起消亡和被改造了 ,或者可能位于现在新西兰的东北部 ,而后者实际上未被研究过。“格洛玛·挑战者”号钻探船第 91航次获得的资料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填补这个空白。该航次是在太平洋西南部的太平洋板块与澳大利亚板块边界以东进行的。在该区所打的 595和596号钻孔…  相似文献   

19.
ODP2 0 9航次将沿 14°~ 16°N大西洋中脊 (MAR)钻取上地幔的岩心。该区域是 1996年大洋岩石圈科学钻探计划进入 2 1世纪后 ,在低速扩张脊非补偿岩浆部分钻取一系列浅钻获取上地幔岩心的理想地区。在本区 ,火成岩地壳部分缺失 ,地幔的结构和成分可以通过沿走向超过 10 0km的那些站位来确定。大洋中脊跨学科的全球实验 (RIDGE)项目主要是基于地幔流体或地幔熔岩、或是两者学说的研究 ,其焦点是在岩浆活动的大洋中脊区中部 ,至少是低速扩张脊如MAR的 3维趋势。该学说目前已为大家普遍接受 ,但从未有项目直接检验过。在岩浆活动区设定相…  相似文献   

20.
《海洋地质前沿》1994,(7):F004-F004
地矿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海洋四号”科学调查船已于5月8日从广州启航再赴东太平洋海域,开始了“八五”大洋多金属结核资源研究开发计划的第三个航次--DY85-3航次的航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