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华北地块北缘及邻区显生宙构造应力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华北地块北及邻区显生宙不同时期存在不同类型的造山作用,古生代以陆缘俯冲造山为主,中生代以陆内挤压造山为主,新生代以陆内伸展造山为主,不同造山阶段存在不同的区域构造应力场,晚古生代陆缘俯冲造山阶段,区域最大主压应力方向以近南北向为主。中生代陆内挤压造山阶段,南北向边界挤压力的作用不为怕减弱,而北西-北西西向边界挤压力的作用不断增强;在中东地段,印支期-早燕山期-晚燕山期,区域最大主压力方向发生自南北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有限单元法计算,确定了本区现今构造应力场的分布状态。计算结果表明:本区最大主压应力轴呈水平展布,其方向以东西向为主,在断裂带及其附近地区受其影响百发生不同程度的偏转;最大主压应力值为40-52MPa,最大剪应力值为16-19MPa。根据应力值大小的平面分布情况,在本区内划分出五个应力集中区,并以此为依据,探讨了应力集中区和微震区的关系,分析了未来的地震危险区。  相似文献   

3.
江苏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场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4.
研究活动断裂的构造格架,以震源机制解和现今位移测量资料为基础,采用非连续介质有限元法,对信阳地区现今构造应力场进行了数据模拟。结果表明,信阳地区现今区域构造应力场的特征反映出沿北西向游河-赐儿山、龟山-凉亭活动断裂和北东向张湾-平桥、南湾-湾Si河港活动断裂的端部和拐点应力集中;信阳市燃气混气站场址处于构造应力平缓区,构造应力集中区离燃气混气站场址的距离均在7km以上。这一结果为信阳燃气混气气站工程的建设提供了现今构造应力场方面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中国东部海域及其邻区现代构造应力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东部海域是指渤海、黄海和东海地区。前人利用震源机制解、井壁崩落和水压致裂等资料,分别对有关海区的现代构造应力场作过不同程度的研究。文中根据前人的工作并结合海陆地区新构造运动及其动力条件分析,对东部海域及邻区的现代构造应力场进行较深入的研究。该区现代构造应力场以水平至近于水平挤压作用为主要特征,压应力方向从北到南由NE逐渐转为NEE、EW、SEE至SE向,总体呈向东发散的扇形分布。构造应力作用强度具有非一致性,北强南弱。海域具有与大陆统一的现代构造应力场,相应可划为东北、华北和华南3个应力区。中国东部大陆和海域在青藏高原东部被印度板块挤出的构造块体往NE-SE方向滑动推挤及东边太平洋和菲律宾海板块向NWW俯冲推挡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现代构造应力场,且青藏高原东部被挤出块体东向滑动的推挤是现代构造应力场产生的主要动力。  相似文献   

6.
华北地块北缘及邻区显生宙不同时期存在不同类型的造山作用,古生代以陆缘俯冲造山为主,中生代以陆内挤压造山为主,新生代以陆内伸展造山为主。不同造山阶段存在不同的区域构造应力场。晚古生代陆缘俯冲造山阶段,区域最大主压应力方向以近南北向为主。中生代陆内挤压造山阶段,南北向边界挤压力的作用不断减弱,而北西—北西西向边界挤压力的作用不断增强;在中东地段,印支期—早燕山期—晚燕山期,区域最大主压应力方向发生自南北向—北西向—北西西向规律性变化。新生代陆内伸展造山阶段,区域最大主压应力方向以北东向为主。不同造山阶段区域构造应力的量值也存在明显差别,构造应力大小与造山作用强度、构造—岩浆活动性存在良好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7.
甘肃及邻近地区构造应力场特征研究及有关问题的讨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大量的实际资料,研究了甘肃及邻近地区的新构造应力场和现代构造应力场。并根据研究结果,对新构造应力场和现代构造应力场之间的继承性、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变化以及动力来源和构造应力场作用下活动断裂与地震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黄土高原及邻区新构造与新构造运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朱照宇 《第四纪研究》1992,12(3):252-264
中国黄土高原及邻区可划分为六个构造地块和构造接合带,其中央主体部分为一具中等强度活动性的环状构造,2.4Ma以来垂直运动幅度为930—1000m,平均速率为0.39—0.42mm/a。新构造运动可划分为四个主旋回、三个主幕。1.67MaB.P.前后构造应力场由近南北向转为近东西向。黄土-古土壤系列和水系沉积物-古土壤系列可作为新构造运动新的时间标尺。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震源机制、地应力测量、地震等震线长轴统计,形变场、构造分析等几方面求得本区区域应力场在北纬30°以北为81°,30°以南为133°。空间分布上主压应力轴大致与海岸轮廓线垂直,反映力源主要来自太平洋板块对中国大陆的挤压。在这样的应力场背景下,本区北东向断裂将作右旋正走滑活动;北西向,特别是北北西向新断裂将作左旋逆走滑活动;北东东至近东西向断层将作张性倾滑活动。由于本区地震大多座落在不同方向断裂的交汇复合部位,地震的孕育、发生、发展与两断裂的共轭活动关系密切,但具体到某一次地震的破裂方式则以单侧破裂与双侧破裂居多。  相似文献   

10.
11.
攀西裂谷带及其邻区的现代构造应力场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根据近30多年来,发生在攀西裂谷地区地震的断层面解,辅以其它手段的资料,讨论该地区的现代构造应力场。结果表明,攀西裂谷带的受力状态已由过去的拉张变为现今的压扭,是一条消亡的古裂谷带。  相似文献   

12.
上海地区新构造隐伏活动断裂的标志──石灰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海地区沿基岩断裂带表面,有零星分布的石灰华,成因与泉水(温泉)活动有关,形成时代下限为新第三纪晚期,上限为第四纪更新世早期。本文初步确定,区内自新第三纪晚期以来,具有活动性的隐伏断裂,除北北东向及近东西向的两组断裂外,还新发现一组北西西向活动性显著的断裂,它们均与石灰华分布有着密切的关系,这种现象与山区新构造活动断裂带的特征相似。区内分布的石灰华,可以作为识别隐伏活动断裂的标志。  相似文献   

13.
虎跳峡地区新生代以来应力场演化及断裂新活动性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虎跳峡地区的实地调查、区域地质图的详判、断层擦痕矢量解和震源机制解等综合分析,探讨了研究区新生代以来区域构造应力场的演化,并对研究区的主要断裂活动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新生代以来区域应力场的演化次序为早第三纪东西向、中新世近南北向、上新世北西向、早更新世北北东向、中更新世早期近东西向以及晚更新世以来北北西向多期应力场;区内北西向中甸—永胜断裂的新活动性强,其次是丽江—小金河断裂,楚波—白汉场断裂活动性较弱。  相似文献   

14.
青藏高原中段现今构造应力场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将地壳岩石看成粘性流体,对青藏高原中段进行了构造应力场和速度场的有限元模拟。模拟结果表明:青藏高原总体向北和向东位移,向北的位移速度是南部最大,由南向北逐渐减小;向东的位移速度以唐古拉断裂附近最大,南北两侧逐渐减小,形成"挤出"现象。最大主应力方向在南部以NNW向为主,北部以NNE向为主,总体为近SN向。将模拟结果与构造勘察、地震活动和GPS测量结果进行了对比,它们具有很好的一致性,良好地揭示了青藏高原构造活动规律、断层活动强度和东向位移的驱动机理,青藏高原现今活动是印度板块向北推挤和深部物质东流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李竹南 《吉林地质》1991,10(1):1-12
朝鲜北部及其邻区的第四系更新统(Q_1)由玄武岩和碎屑岩互层组成。下更新统玄武岩是在新第三纪上新世广而平坦的侵蚀面上形成的台地型玄武岩。朝鲜北部及其邻区的地形构造是通过下更新统沉积以后发生的新构造运动形成的。朝鲜下更新统和上更新统中的沉积矿产(特别是砂金矿床)普查、开发远景很大。  相似文献   

16.
广东省河源断裂带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地热异常区,地热资源十分丰富,但其形成机制和利用前景尚不确定。为此文章开展了多学科综合分析,获得以下初步认识:温泉是断裂带内深循环地下水被地温加热而成,断裂剪切热和花岗岩浆残余热的贡献基本可以排除;沿断裂展布的厚层硅化带是古水热活动的产物;硅化带形成时期的挤压应力方向为北东-南西,与河源断裂及河源盆地晚白垩世以来的伸展活动对应,现代构造应力场为北西西-南东东方向挤压,与古应力场相比发生了明显变化;现今构造应力场使得北东向河源断裂呈右旋挤压运动,而北西向断裂则发生左旋张剪,导致地下水循环格局也发生相应改变;目前温泉沿河源断裂呈带分布,沿北西向断裂呈线性溢出,断裂交汇部位是热泉上升的主要通道。总体而言,河源地区拥有令人鼓舞的地热资源及应用前景,有可能达到建设地热发电厂的目标。建议继续深入开展地质学、地球物理、水文地质学和地热成因机理等多学科综合研究,从而更好地定量评价地热潜能与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断裂构造岩显微构造特征的研究,进而对石英变形纹及光轴系统测量统计,进行岩组动力学分析,重建了断裂活动时的应力场特征及演化。并对断裂空间分布,断裂性质,运动方式、方向,生成环境及活动时期等作出推论。从而验证和进一步揭示了断裂的宏观构造特征。  相似文献   

18.
构造应力场在隐蔽性油气藏勘探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5,他引:7  
曾联波  田崇鲁 《现代地质》1998,12(3):401-405
摘 要  通过对构造应力场与低渗透储层中裂缝分布、油气运移和聚集以及断层纵向封闭性 之间关系的分析‚说明根据构造应力场的分布‚不仅可以定量预测裂缝性油气藏的分布规律 以及油气的运移方向与聚集场所‚而且还可定量评价断层的封闭性。因此‚从构造应力场的 角度对油气的分布进行评价和预测‚将对隐蔽性油气藏的勘探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