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去帕洛玛飞机在横跨北冰洋,在飞机上可以看到一座座冰山漂浮在那里。这是从英国直飞美国的班机,走这样的航线是为沿着地球上的大圆弧,缩短航程。波音747虽然飞得十分平稳,但我的心情总也平静不下来,好像在迎接一场比赛。时间倒推到1982年,我已经在爱丁堡天文台工作了一年多。台内经常有世界各地的天文学家来访问交流。一次,一位美国研究类星体的专家到访,他对我们的工作颇感兴趣,建议我们申请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5  相似文献   

2.
以前,我不懂得什么是天文。第一次接触天文是在我很小的时候,爸爸带我用胶片看月食。后来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正值太阳黑子爆发,爸爸看报纸得知天津科技馆天文室组织观测太阳黑子,于是又带我去观看,这一次印象比较深刻,那时候就认识了天文室的赵之珩老师,认识了望远镜,也使我对天文知识有了浅显的了解。  相似文献   

3.
第一次观看哈雷彗星追记1985年10月28日,对我来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天过去快十年了,但那天晚上的一切,我还记忆犹新。那年暑假参加省天文夏令营时,我就得知了一些关于哈雷彗星的信息,得以及时汇款邮购了《哈雷彗星观测手册》;开学后,我又作了一...  相似文献   

4.
这几年我与天文结下了不解之缘,尤其和天文奥赛“一见如故”。没有功利的束缚,让我深沉地爱上了这个比赛。在去年整整一年里,我都醉心于天文奥赛,经历了从国内竞赛到IOAN(国际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奥林匹克竞赛)的一系列比赛。宁夏固原的国赛让我踏出了广东,并且首次面对了众多的天文爱好者们。而后的IOAA则让我放眼世界,认识到了来自世界各地的选手,更收获了一份前所未有的体验。我从未想到,我可以代表中国向世界展示风采。虽然没有十分优秀的成绩,但在一次次的天文历程中,我长大了!  相似文献   

5.
从小受父亲的影响,我对星空很感兴趣,但一直没能“装备”起来。2005年我出差去了一次北京,专门参观了心目中的圣地:北京天文馆,带回来一台折反望远镜。当时迫不及待地使用望远镜、幢憬看到天象奇观的心情我永远都忘不了。  相似文献   

6.
我和《天文爱好者》杂志的不解之缘记得上中学时,有一次去邮电局办事,偶然在邮电局的报刊、杂志订阅目录上看到《天文爱好者》杂志,我就订阅下来。从此,《天文爱好者》杂志把我领进了神秘的宇宙中,书中一幅幅奇妙的天体画强烈地吸引着我。起初我按照杂志上所介绍的认...  相似文献   

7.
我观测了梅西耶天体梅西耶天体是星空中美丽的天体之一,这些天体在天球上分布很广,数量也很多。1993年9月,我从北京天文馆邮购了一本全天星图,参照这本星图我开始对梅西耶天体进行观测,秋高气爽的十月对观测非常有利,第一次观测是在10月6日晚进行的,时间是...  相似文献   

8.
时不时地会有天文爱好者来问我问题,经常把我问得很汗颜。因为他(她)所关心的往往是有关天文望远镜的问题。而我,倒是有一架望远镜,但印象中只用过一次,之后就摆在书架顶上,再也没有用过。对望远镜实在是没什么研究;更准确地讲,应该是没多少了解。这会让很多人感到奇怪:作为一名天文爱好者,你怎么会不关心望远镜呢?  相似文献   

9.
刘宜华 (山东茌平县) 在今年前三期《天文爱好者》中,收到了三张精美插页,我深感本刊编辑部对读者的热忱服务和诚挚关切。这是我收到本刊的第三、四、五次赠页。 第一张赠页是1958年《天文爱好者》创刊号赠送的一张《活动星图》,我把它贴在纸板上,用它认识了能见到的星座,并熟悉了星空的周日和周年变化。第二张赠页是1963年7月本刊赠送的一张《简易天球仪》图,我用这张图按照杂志上介绍的方法加工成"简易天球仪",非常直观的了解了天球、坐标等基本概念,委实受益匪浅。  相似文献   

10.
我第一次见到《天文爱好者》杂志是在1978年。记得1978年10月末,我第一次到邮局订杂志,在刊登了邮发代号和杂志名称的报纸上寻找自己感兴趣的,当翻到北京出版的杂志版面时,我看到了《天文爱好者》。那时我喜欢学习天文知识已有10年,经常为买不到天文书籍而苦恼,突然发现还有这么好的杂志,当时的感觉真是欣喜若狂!于是定购了1979年的《天文爱好者》,从此我与《天文爱好者》结下了不解之缘。每月杂志到手后,总是迫不及待地匆匆浏览一遍后,再一页一页的慢慢地细看,有的文章甚至看了三、四遍,然后,又盼望下一期杂志早点儿到来。  相似文献   

11.
记得我第一次读毛主席的诗“到韶山”,其中写到“故园三十二年前”,颇为感慨。想到时光过得真快,伟大领袖都变老了。其实,人到老年,都会产生这样的感觉,希望回顾往事。在人的天文生涯中,亚太天文会议是我第一次参加的国际会议,而且在大会做了正式报告。原本通知我,只给“poster”的待遇,即把提交的文章内容写成大字报张贴。后来会议组织者发现我的报告内容不错,才改为大会报告。屈指数来,刚好是三十二年前。在这三十二年间,我多次参加国际会议,但第一次的印象却永远绕絮在脑海中。  相似文献   

12.
三十年情缘     
我与《天文爱好者》相知有近30年的历史了。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我还是一名建筑工人,当时家里订了三种杂志,《无线电》、《科学普及》和《地理知识》,其中第一种我是从来不看的,另两种会翻翻,闲来无事时,会把看来的天上地下的故事讲给师傅们听。记得那时不少工人师傅都喜欢听我神侃。恢复高考第一年,我考上了大学,选的就是地理专业,但没想到的是,从此我与天文结下了不解的情缘。大学里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就是基础天文,也就是从那时起,我开始认识《天文爱好者》。大学毕业后,我在学校里教书,课余时间,带着一些爱好天文的学生做观测活动,自然就订起了《天文爱好者》,而且这本杂志成了我最完整的"收藏"。20多年来,几次搬家,调动工作,家中的藏书一再精简,但《天文爱好者》一本也没舍得扔。 20多年来,《天文爱好名》已经不仅是我与人神侃的材料,她还带我步入了业余天文爱好者的行列。  相似文献   

13.
我成为一名天文工作者完全是出自偶然。我们这一代人,虽然已年近古稀,但是还称不上老知识分子。因为根据目前流行的定义,老知识分子是指解放前就已经开始工作,解放后经历了一系列被改造运动,一直到文化大革命。像孙行者一样,经历种种磨难,改造得几乎走了人形,也总难修成正果。后来,又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光辉照耀下,获得了第二次生命。我虽然没有老知识分子那么丰富的经历,但种种感受也颇有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14.
能够在自己的国土上,连续两年都看到日全食,真的是非常幸运!2008年8月1日,我去了新疆伊吾,有幸平生第一次看到日全食,当时忙于调整望远镜拍摄,在两分钟的全食阶段,连亲眼向天上望一眼的时间也没有。2009年7月22日,月影又在广大的长江流域造就观看日全食的机会,这次全食带扫过云南的西北角,我住在昆明,老家在成都。观日食地点起初我看好四川的得荣县,那里有个太阳谷,历年来降雨量很少,而且景色美,但最后去了云南省迪庆州德钦县。  相似文献   

15.
追着太阳跑     
自从上小学后,我一直喜欢历史、考古、古生物及地理,而2009年寒假去北京天文馆的一次参观又勾起了我对天文奥秘的兴趣。爸爸为了鼓励我,不仅买了许多诸如《星空》、《剑桥天文爱好者指南》、《恒星与行星》、《日全食》等书籍,指导我在网上查询天文知识,还带着我自己动手做了一个望远镜。镜头是买的,镜筒使用塑料水管做成。整个望远镜可以随意组装拆卸。这使我明白了望远镜的原理及结构。全家还多次到十三陵神路观星,让我认识了许多星座。  相似文献   

16.
相信从“女生”时代走过来的“白骨精”大都曾钟情于《飘》。十几年前,《飘》是我“逃避”一板一眼无味课堂的一方净土;如今,《Gone with the wind》是摆在我床头的“红宝书”。但当我第三次尝试追逐《飘》的步伐时,心动的已不再是郝思嘉和白瑞德。能够恬静地敞开博大的胸怀,给思嘉一份无忧无虑的“陶乐”成为我心之所系。  相似文献   

17.
小时候,我暑假常去乡下,那里空气清新,没有灯光干扰,一到夜里就繁星满天,引起我对天空的幻想。从此,我便对天文感兴趣了。 上小学时,我经常晚上出来看星星。那时,我没有星图,更不知天上星星叫什么名字,但我常描星,一天天观测,我发现星星东升西落,每天都提前一点升起。  相似文献   

18.
广为接受的观点认为,太阳是一颗普普通通的恒星。但天文学家们却一直没有找到它严格意义上的孪生兄弟。你很好,我很好。但太阳呢?它似乎正陷于中年危机。  相似文献   

19.
记得上小学的时候,我就在北京拍摄了1997年3月9日的日偏食。照片拿到学校,同学都抢着看,有的同学还管我借底片冲洗留念。而我却一直不满足,那个时候我就在天文书上看到了今年7月22日长江流域日全食的预告,并暗自下定决心目睹这次日全食。去年8月1日,由于考试的原因,我又错过了一次我国西北部的日全食,更加坚定了我亲身观测长江日全食的决心。  相似文献   

20.
蔡章献把一生献给天文事业,今年他虽已是75岁的高龄,但他仍在为发展天文科学,为天文科普教育工作忘我地耕耘着。一年多以前,我和他再一次相逢在苏州,畅谈天文和宇宙,都愿为祖国天文事业发挥余热,再作贡献。在台湾的报刊上,蔡章献的名字并不陌生:《民生报》称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