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自2009年2月—2010年1月,共采集黄河三角洲流域分布的河蚬498个,采用组织学方法分析其性腺的年周期变化,利用考马斯亮蓝方法进行了蛋白质含量的年周期测量。结果表明,黄河三角洲分布的河蚬雌雄异体,性比为1:1,性腺发育分为6个时期:增殖期、生长期、成熟期、排放期、恢复期和排尽休止期。配子发生期开始于2月份,一年内有两个繁殖高峰期,分别为每年的6月中旬和10月上旬。蛋白质含量无性别差异,闭壳肌和外套膜的蛋白质含量全年都处于较低水平,无明显波动,性腺-内脏团和足的蛋白质含量相对较高,并分别在5月份和5、8月份达到峰值,与河蚬的繁殖盛期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2.
硬壳蛤(Mercenaria mercenaria)繁殖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采用组织学和实验生态学方法对浙江引种养殖的硬壳蛤的性腺发育、生殖周期、胚胎发育、幼虫和稚贝培育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浙江养殖的硬壳蛤性腺发育过程以1年为1个周期,可分为增殖期、生长期、成熟期、排放期、休止期5个阶段;繁殖期在4月下旬至6月下旬,水温19.0-28.2℃,可大批产卵二次;肥满度最高为7.11%(6月份),最低为3.68%(1月份);水温20-22℃时,D形幼虫孵出时间约为20h,浮游幼虫经9-10天培育进入变态附着期,10-11天发育变态为稚贝.研究还发现,硬壳蛤的精子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呈牛角形或较直的长三角形,与常见的双壳类软体动物的精子形态明显不同.文中还讨论了性腺发育与积温的关系,指出性腺发育成熟的积温和有效积温大约为1800℃和600℃.  相似文献   

3.
郑碧琪  鲁超  刘炜  郭玉臣  黄文  程宏  林婧 《海洋学报》2021,43(4):133-140
海地瓜(Acaudina molpadioides)是一种低值海参,本研究运用组织学和形态学方法对福建北部海域海地瓜的性腺发育特征及其周年变化进行了研究,并进一步探究了性别比、生殖周期、精卵排放类型、繁殖季节等繁殖生物学相关内容。结果表明,雌、雄海地瓜的性腺发育均可划分为休止期 (I)、发育早期 (II)、增长期 (III)、成熟期 (IV)、部分排放期 (V) 和排空期 (VI),雌、雄性腺发育程度基本同步。海地瓜性腺发育有明显的周年变化规律:大多数海地瓜在5月性成熟后开始陆续排放配子,配子排放过程中伴随着生殖管的自体破坏然后重生,即性腺开始新一轮发育,新的生殖细胞在11月开始生成并逐步发育直至翌年5月成熟。海地瓜性别比接近1∶1,生殖周期为1年,繁殖期为5?8月(夏季),属于多次排精卵类型。  相似文献   

4.
为了开发保护胶州湾菲律宾蛤仔增养殖业,保护菲律宾蛤仔资源,本文利用组织学手段对胶州湾移植底播菲律宾蛤仔的性腺发育及生殖周期进行了研究。通过组织切片观察,确定胶州湾移植底播菲律宾蛤仔除5~6月份为繁殖期之外,9~10月为另一繁殖期。根据性腺细胞在生殖滤泡中的比例,将其第二繁殖期内的生殖腺发育过程分为增殖期、生长期、成熟期、排放期和休止期五个阶段。结合自然海区调查观测。确定海区水温15℃以上时,蛤仔排放精、卵,且在繁殖盛期至少有两次集中排放的过程。胶州湾移植底播菲律宾蛤仔的性腺发育和生殖周期与自然野生种群的情况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5.
日本蟳的性腺发育和生殖周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日本蟳(Charybdis japonica)的性腺发育、生殖周期、繁殖习性和性比等进行了研究。根据其性腺的组织学和外部形态特征,将卵巢发育分为6个发育期:形成期、小生长期、大生长期、成熟期、排放期和恢复期;将精巢发育分为5个发育期:形成期、生长期、成熟期、排放期和恢复期。根据成熟系数的周年变化规律并结合性腺组织切片的观察结果,认为在连云港海区的日本蟳性腺发育为1年1个周期,繁殖期为5~9月,交配产卵盛期在5月中旬~6月下旬(水温17.5~23.5℃)。日本蟳为分批产卵类型,但第二批卵的数量远少于第一批卵。雌、雄性腺发育基本同步,雄性发育略快,雌雄比约为1∶1。  相似文献   

6.
毛蚶的性腺发育和生殖周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根据毛蚶性腺的组织学和外部形态特征,可将其性腺发育分为:增殖期、生长期、成熟期、排放期和休止期五个时期。根据肥满度的周年变化规律并结合性腺组织切片的观察结果,认为在连云港海区的毛蚶性腺发育为一年一个周期,排放期为7月至9月,繁殖盛期在7月中旬至8月中旬。毛蚶为分批产卵类型,集中排放需要满足一定的水温、盐度等理化因子的刺激。雌、雄性腺发育基本同步,雄性发育略快,雌雄比为1.2:1。  相似文献   

7.
扁玉螺的生殖腺组织学和生殖周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组织切片和HE染色法,对烟台沿海扁玉螺的生殖腺发育过程进行了观察.根据性腺发育的组织学特征,将扁玉螺生殖腺发育过程分为增殖期、生长期、成熟期、排放期和休止期5个时期;扁玉螺在烟台沿海每年一个生殖周期,繁殖季节为5月上旬至8月中旬,繁殖盛期为6月上旬至7月下旬.上述研究结果探明了扁玉螺的生殖腺发育规律,丰富了扁玉螺的繁殖生物学资料,对开发利用扁玉螺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大竹蛏的繁殖生物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采用组织学和实验生态学方法对大竹蛏(Solen grandis Dunker)的性腺发育、生殖周期、肥满度、胚胎发育、幼虫发育及变态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大竹蛏性腺发育过程分为增殖期、生长期、成熟期、排放期、休止期5个阶段;在浙南沿海大竹蛏繁殖期为4月下旬至5月中旬(水温21~24℃);肥满度最高出现在5月份,为31.2%;最低出现在2月份,为21.2%.大竹蛏卵径为85~95 μm;受精卵在水温22℃,经20~24 h孵化成D形幼虫;初孵D形幼虫平均大小为125 μm,浮游幼虫经5~6 d培养进入附着变态期,壳长为250 μm,发育变态为稚贝.  相似文献   

9.
施氏獭蛤(Lutraria sieboldii)性腺发育和生殖周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组织学方法对湛江市遂溪县草潭镇施氏獭蛤的性腺发育和繁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施氏獭蛤的性腺发育以1年为1个周期,可分为增殖期、生长期、成熟期、排放期和休止期。雄性生殖细胞发生经历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子细胞和精子等时期,精原细胞具有A型和B型两种类型。施氏獭蛤卵子的发生可分为卵原细胞期、生长初期、生长中期、生长后期和成熟期。较晚期的卵母细胞和成熟卵子的核仁变成双质核仁。流沙港海区施氏獭蛤性腺指数峰值出现在1月,为3.47%;该贝的繁殖期为10月—次年4月,繁殖期水温为16.2—26.5℃。雌、雄性腺发育基本同步,雄性发育略快,雌雄比为2:1。  相似文献   

10.
大西洋浪蛤繁殖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于2002年1月至2003年1月 ,在浙江温州对引种养殖的大西洋浪蛤(Spisulasolidissima)的性腺发育、生殖周期、肥满度、胚胎发育、幼虫发育及变态等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大西洋浪蛤性腺发育过程分为增殖期、生长期、成熟期、排放期、休止期5个阶段。在浙南沿海的大西洋浪蛤繁殖期在4月下旬至6月上旬 (水温19.5~25℃ ) ,可大量产卵二次 ;肥满度最高出现在5月份,为10.37 % ,最低出现在2月份 ,为4.66 %。个体产卵量为14.1×104~111.1×104粒 ,卵沉性 ,卵径50~60μm ;受精卵在水温19.5~23℃ ,经16~20h孵化成D形幼虫 ;初孵D形幼虫平均大小为75μm×62μm ,浮游幼虫经12~13d培养进入壳顶后期 ,15~16d进入附着变态期 ,壳长为260~290μm ,发育变态为稚贝。  相似文献   

11.
通过室内繁养真蛸,详细观察了真蛸胚胎发育和浮游期幼体生长过程,描述了各时期外部形态和重要器官的发育特征,采用扫描电镜观察了浮游期幼体的吸盘生长情况。结果表明,真蛸成熟卵子长径为(2.4±0.2)mm,短径为(1.2±0.1)mm。根据Naef划分标准,发育过程分为20个时期,发育期间胚胎经历两次翻转。水温20.4—23...  相似文献   

12.
利用形态学和连续组织切片技术,对哲罗鱼仔鱼、稚鱼和幼鱼的消化系统进行了光镜观察,描述了其消化器官发育过程中形态学和组织学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实验水温为7—12℃时,初始孵化仔鱼消化道细而直,两端封闭,位于卵黄囊背,随着仔鱼发育消化系统结构逐渐完善。破膜后16d消化系统完全贯通,破膜34d食道发育与成鱼基本相同,明显分为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及浆膜层,出现3—4个粘膜褶皱;破膜2d在消化管道前端,胃开始分化,管壁较厚,可见明显的两层,胃原基细胞形成胃腔,破膜24d胃组织结构发育得较完整,由粘膜层、粘膜下层、肌肉层和浆膜层构成,出现胃腺;破膜后46d肠的组织结构与成鱼相同,粘膜层大量分布Ⅰ型、Ⅱ型和Ⅲ型粘液细胞;初孵仔鱼在肠背侧出现,与肝脏相互分开的一个独立的器官为胰腺组织。哲罗鱼破膜后26d消化系统明显分化成食道、胃、前肠、直肠以及肝脏和胰脏,破膜后36d出现幽门盲囊原基。本实验得出哲罗鱼仔鱼最佳初次投喂时间应在破膜后24—26d,即上浮后3—5d,由于破膜后46d幽门盲囊组织结构发育基本完善,可适当增加投喂量。  相似文献   

13.
虎斑乌贼( Sepia pharaonis )胚胎发育及孵化历期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道海 《海洋与湖沼》2012,43(2):394-400
采捕虎斑乌贼野生卵群进行室内培育,采用显微成像系统,观察其胚胎发育过程,并详细描述各发育期的特征。结果显示:虎斑乌贼卵长径(30.7±2.4)mm,短径(13.4±1.3)mm,胚胎发育过程共分为卵裂、囊胚期、原肠期、器官芽原基出现、眼色由无色到黑色等30期,探讨了主要器官(眼、漏斗等)的发生变化过程。在胚体生长期间,胚体长度随时间逐渐增加,而卵黄大小则随之减小。从7—20d,胚体长度由2.5mm增至11.3mm,而卵黄直径由8.9mm减至4.5mm,胚体与卵黄长度比例由0.28增至2.51。在水温(23±0.5)℃,盐度28,pH7.41条件下,孵化高峰期为20—24d,孵化率为85.3%,初孵乌贼幼体平均体长(13.5±0.3)mm,平均胴体长(8.6±0.3)mm,平均体重(0.18±0.02)g。  相似文献   

14.
人工条件下长蛸(Octopus minor)繁殖习性及胚胎发育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2009-2010年对山东荣成天鹅湖盛产的长蛸进行了人工繁育研究.采用显微观察和数码拍照等方法,观察其胚胎发育,详细描述各发育期的特征.结果表明,在室温21-25℃、盐度28-31等条件下,长蛸产卵量9-125粒,个体间差异较大.卵长径13-20mm,宽径4-6mm.雌体具护卵行为.胚胎发育期72-89d,分别历经卵裂期、囊胚期、原肠期、器官形成等20个时期.整个发育过程,胚胎发生两次翻转,第一次发生在第Ⅵ—Ⅶ期,约21d;第二次发生在第ⅩⅠⅩ期,约65d,少数个体也存在多次翻转现象.初孵幼体胴背长8.5-11.5mm,全长25-31mm,直接营底栖生活.  相似文献   

15.
采用静水法生物测试手段,研究了不同浓度梯度Cu、Pb(各0.00、0.10、0.25、0.50mg/L)随时间变化在泥鳅卵巢中的蓄积特性以及对卵细胞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泥鳅卵巢对Cu、Pb有较强的蓄积能力,在暴露期间20天内,蓄积量与时间呈线性关系,之后呈对数关系。其中,Cu的蓄积显著大于Pb(P0.01);卵巢中重金属的蓄积与水溶液中Cu、Pb的浓度梯度相关(P0.01),具有明显的时间效应和剂量效应。泥鳅卵巢中卵细胞的发育水平,亦与溶液重金属浓度的高低、暴露时间长短有关;在不同浓度重金属溶液中较长时间的暴露,将对卵巢及卵细胞的发育产生不可逆转的负效应。  相似文献   

16.
采用人工授精的方法获得受精卵,在人工培育条件下观察了可口革囊星虫胚胎及幼虫发育过程及其盐度和pH对胚胎发育的影响,探究可口革囊星虫胚胎及幼虫发育规律.结果表明,可口革囊星虫胚胎及幼虫发育过程为:受精卵→卵裂→囊胚→原肠胚→担抡幼虫→海球幼虫→稚虫.在水温28-29℃、盐度23、pH 8.1-8.2条件下,受精后7h 1...  相似文献   

17.
甲壳动物的卵巢发育及卵黄发生受到体内各种内分泌激素的调控。本文研究了两组不同饲料—脂类营养平衡组(A组,含有磷脂和HUFA)和不平衡组(B组,缺乏磷脂和HUFA)对中华绒螯蟹卵巢发育及卵黄发生的激素调控,运用放射免疫法和放射化学法分别测定了处于不同卵黄发生期的中华绒螯蟹的肝胰腺、卵巢、血淋巴中孕酮(PG)、雌二醇(E2)的含量及中华绒螯蟹大颚器(MO)合成与分泌甲基法尼酯(MF)的速率。结果表明:1)中华绒螯蟹体内三种组织(肝胰腺、卵巢和血淋巴)中均存在PG和E2,PG可能为E2的前体;2)早熟蟹的MO合成MF速率远远大于正常发育的幼蟹,MF的大量合成与分泌是促使早熟蟹产生的主要内分泌因素;3)B组饲料(含猪油)喂养的河蟹其MO合成MF的速率均高于A组饲料(含鱼油),且B组饲料的早熟蟹转化PG速度比B组饲料的早熟蟹快;4)PG和E2的脂类结合部位能结合外源性卵黄蛋白原(Vg),通过血淋巴的运输被卵泡细胞胞吞,最终与卵母细胞内的内源性Vg结合,共同形成卵黄体;5)多不饱和脂肪酸(如EPA和DHA)可能会抑制类固醇激素的产生。研究表明,MF是中华绒螯蟹的促性腺激素,具有促使PG合成和E2转化的作用,它们共同诱导河蟹卵巢发育及卵黄发生。  相似文献   

18.
两种四角蛤蜊(Mactra veneriformis) 壳内色品系选育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通径分析原理及个体间随机交配的方法,进行了两种壳内色四角蛤蜊的形态性状差异及品系选育研究。结果表明,两种壳内色四角蛤蜊除颜色不同外,其它形态性状间无显著差异(P>0.05);两者的4个数量性状之间的相关系数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但影响重量性状的主要形态性状并不相同;壳形态性状对活体重的相关指数均大于0.85,表明所选的壳形态性状是影响活体重的重点性状。两个品系D型及3日龄幼虫大小无显著差异(P>0.05),6、12和15日龄紫色品系的壳长和生长速度均高于白色品系,差异极显著(P<0.01);幼虫期间,两者的存活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紫色品系的孵化率和变态率明显高于白色品系(P<0.01)。稚贝室内培育期间,白色品系的壳长明显大于紫色品系(P<0.01);但室外养成期间,两者差异逐渐缩小,90日龄两者壳长已无显著性差异(P>0.05);稚贝期间两者的生长速度及成活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