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原邙山黄土地层   总被引:9,自引:6,他引:9  
位于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过渡带上的中原黄土地层,以邙山赵下峪剖面为其典型代表。据光释光和热释光测年及磁性地层研究结果,该剖面从邙山塬面至黄河河床出露S0-S10黄土-古土壤序列,总厚度172.1m,B/M界线记录于S8古土壤层顶部,以厚层晚更新世S1古土壤(15.7m)和巨厚L1黄土(77.3m)为其特色。赵下峪剖面上末次间冰期以来的平均沉积速率明显增大,其中以末次冰期晚冰阶L1LL1黄土的沉积速率最大,高达34.5mm/a。在邙山黄土堆积过程中,倒数第二冰期末(相当于L2顶部),约150ka B P,发生了风尘沉积速率的突变,其原因是此时黄河贯通三门峡东流,给风尘源区带来丰富的物质。同时赵下峪剖面的磁化率曲线所示,黄土-古土壤的磁化率强弱,并不简单地反映夏季风强度,也要受到沉积速率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郑州邙山桃花峪高分辨率晚更新世黄土地层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风成邙山黄土分布于河南郑州西北黄河南岸。黄土序列较完整,初步研究了桃花峪剖面S2以上黄土地层,S0、L1、S1、L2和S2分别厚0.6m、70.8m、9.9m、12.4m和1.0m。特别有意义的是晚更新世马兰黄土厚度巨大,分辨率高。以10cm间距对邙山桃花峪剖面进行了磁化率测量,并与海洋氧同位素时间序列进行对比,按Kukla等的磁化率年龄模式,获得相应的年代时间标尺。对末次冰期黄土以40cm间距进行了粒度分析,不同冰期或冰阶的平均沉积速率和分辨率有很大的差异。特别是末次冰期晚冰阶黄土粒度所反映的冬季风振荡的频率和幅度都超过了格陵兰冰芯记录。邙山晚更新世黄土地层是进行高分辨率黄土地层与短时间尺度过去全球变化研究的极好对象.   相似文献   

3.
郑州邙山马兰黄土的光释光(OSL)测年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对郑州市西北邙山黄土塬赵下峪(34°58'N,113°22'E)剖面上部马兰黄土(厚约87m)不同层位的24个样品作了细颗粒(4-11μm)组分红外释光(IRSL)测年,其中8个样品同时进行了细颗粒组分绿光释光(GLSL)测年。样品的IRSL和GLSL信号强度都在Daybreak1100TL/OSL检测系统中测量。该系统的本底计数为70-80光子/秒。被检测的IRSL和GLSL波长分别为340-480nm和340±25nm;激发光束波长分别为880±80nm和514±14nm,功率为18mW和15-16mW。所有样品的等效剂量都用再生释光法测定;环境剂量率是通过测定样品的铀、钍和钾含量,按Aitken(1985)的转换系数确定的,考虑了含水量的影响及宇宙射线的贡献。从这批样品的光释光测年结果可得以下初步认识:
(1)8个样品细颗粒组分的IRSL和GLSL测定的等效剂量和年龄值,除1个样品外,都在1-2σ范围内一致。这可能提供了沉积物光释光测年可靠性的一种自检方法。(2)邙山剖面马兰黄土不同层位段的沉积速率变化十分显著,从0.4m/ka到5.6m/ka,并与剖面上质量磁化率测定值的变化大致相吻合。该剖面马兰黄土至少有4个快速堆积层(沉积速率>3m/ka),其磁化率低而变化小;3个缓慢堆积层(沉积速率<0.5m/ka),其磁化率大或变化显著,它们之间有一系列过渡层。(3)邙山马兰黄土大体可三分即上部(L1-1)埋深2.7-27.5m,中部(L1-2)埋深27.5-57.9m)和下部(L1-3)埋深57.9-87.9m。它们的形成年代分别为10.8-36.2ka B P,36.2-70.3ka B P和70.3-80.2ka B P。较详细的黄土-古土壤序列年代表将在文中讨论   相似文献   

4.
地层时代和地层划分研究一直是基础性、先导性工作,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和材料的丰富,地层划分不断被重新认识。黄土地层时代和划分主要依靠OSL、14C、古地磁和磁化率的对比。中原邙山因发育巨厚的马兰黄土而闻名中外,但地层划分却出现了不同的认识。早期对赵下峪剖面的研究认为L1层厚98 m,并发育L1SS1弱古土壤层;剖面底部出露最老地层为S10层。后来的观点把早期的L1层划分为L1、S1、L2层,剖面底部出露最老地层为S11层。通过对B/M界线进行详细的古地磁研究,剖面上部补充年代测试样品,结合已有测年结果,分析认为早期对L1的划分和对剖面最老地层的确认是正确的,但B/M界线位置划分有误;而后期的研究对B/M界线位置的划分是正确的,但把底部最老地层划分为S11是不当的,同时把马兰黄土中弱古土壤层L1SS1划分为S1也是不合适的。地层对比表明,邙山黄土发育了S0—S10黄土—古土壤序列,B/M界线位于L8下部。   相似文献   

5.
黄土研究近年发展十分迅速,提供了大量年代学数据,使我们对黄土地层界线的穿时性特征看得更加清楚,其表现有如下六个方面;(1)黄土地层底界或黄土与红土(上新世或早,中更新世红土)界线的穿时性;(2)黄土与湖相地层界线的穿时性;(3)不同高度阶地上黄土与冲积层界线的穿时性;(4)同一级别阶地在不同地点黄土与冲积层界线的穿时性;(5)同一阶地上黄土与冲积层界线的穿时性;(6)古土壤上,下界线的穿时性,穿时  相似文献   

6.
陕北地区是我国黄土高原典型的黄土分布区,由于黄土地层厚度大、序列全且切割深,因此出露有黄土高原最为典型的黄土层型剖面。由于地理、气候等方面的原因,陕北黄土地层存在着极其明显的地区差异,迄今为止关于陕北黄土地层区域特征的研究仍然较少。本文在大量野外调查的基础上,绘制了陕北靖边、米脂、延川、洛川等典型地区的黄土剖面柱状对比图,并对陕北黄土地层基本特征进行了研究。发现陕北黄土地层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本文结论支持了黄土的风成成因观点,并可为陕北地区古气候、古环境演变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西宁大墩岭剖面黄土地层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珍  马海洲 《青海地质》1992,1(1):26-32
  相似文献   

8.
关中平原500—10kgBP黄土地层岩溶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景波 《地质论评》1999,45(5):548-554
根据关中平原黄土了却 岩溶作用产物的研究,可将该区500-10kaBP黄土地层岩溶作用分为北亚热 -溶蚀型,湿暖湿润带强溶蚀-侵蚀型,温冷半湿润带中溶蚀-侵蚀型和温冷半干旱带弱溶蚀-侵蚀型4种。  相似文献   

9.
秦岭太白盆地黄土地层发育时的古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0.
中原邙山黄土与末次间冰期以来古季风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原邙山赵下峪剖面出露S10以上黄土地层,厚度大于172.1m。末次间冰期S1古土壤厚15.7m,末次冰期L1黄土厚达77.3m,其中晚冰阶L1LL1黄土、间冰阶L1SS1古土壤和早冰阶L1LL2黄土分别厚41.6m、13.2 m和22.5 m。邙山黄土是厚度最大的晚更新世黄土地层剖面之一,记录了丰富的气候环境变化信息。用SPECMAP氧同位素曲线确定的阶段界限的日历年龄为标定点和磁化率年龄模式,获得相应的时间标尺,据以计算出S2以上各层段的平均沉积速率和分辨率。邙山黄土倒数第二间冰期以来不同冰期或冰阶与间冰期或冰阶的粒度、平均沉积速率和分辨率有很大的差异,其中以末次冰期晚冰阶L1LL1黄土的平均沉积速率为最高,达3.45 mm/a,而末次问冰期S1古土壤的沉积速率亦高达0.28 mm/a。本文主要根据赵下峪剖面的磁化率和>45μm粗颗粒含量变化曲线,并与格陵兰GRIP冰心和深海SPECMAP氧同位素曲线对比,讨论末次间冰期以来古季风特征及其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1.
三门峡地区黄土与古季风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位于黄土高原东南缘的三门峡黄土地层,以陕县张汴乡村剖面为其典型代表。厚度153m的曹村剖面由上部厚145m的黄土地层和下伏红粘土沉积组成,黄土地层为L1-L33的连续风尘沉积。磁性地层研究显示:B/M界线位于L7下部,J事件位于S11/S12,O事件位于L23-L26,M/G界线位于黄土与红粘土界线之上20cm处。古季风代用指标的磁化率、碳酸盐及〉30μm的粒度组分均显示了约2.6Ma以来季风变迁  相似文献   

12.
中国黄土磁性地层与生物地层对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统计了中国黄土地层中发现的哺乳动物化石并对一些发现较丰富哺乳动物化石的黄土剖面进行了磁性地层学研究,分析了磁性地层与生物地层对比结果,讨论了黄土层中哺乳动物化石的时空分布,以及有关气候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13.
夏商周时期,黄河流域地区的农业经济出现了新变化,即史前时期传人中国的小麦冲击了粟类作物的主导地位,在这一大背景下对中原地区进行农业考古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环嵩山地区是中原的腹地,对官庄遗址的浮选研究丰富了这一地区植物利用的资料.官庄遗址(34°51′06″N,113°22′28″E)是位于河南省荥阳市高村乡官庄村的一处周...  相似文献   

14.
河南邙岭塬黄土地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河南邙岭塬北缘中部,孟津扣马黄土剖面野外观测及室内磁化率研究,剖面共发育11层(S1~11)以上黄土-古土壤序列,各层古土壤清晰;但第二层(S2)的磁化率值相对较低,而且与第三层(S3)间所夹黄土层非常薄,显示异常特征。古地磁测试结果揭示,B/M界限在深度38.9m处,位于L8的底部。松山负极性时晚期,记录了两段正极性。   相似文献   

15.
川西高原可尔因地区黄土成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川西高原马尔康县境内的可尔因地区黄土分布广泛.黄土主要呈披盖式分布在3~6级阶地上.采用ESR(电子磁旋共振)测年、黄土粒度分析、SEM扫描电镜石英表面形态观察以及区域资料对比,分析了可尔因地区黄土的风成成因,认为应属冰缘黄土.  相似文献   

16.
李龙吟  田明中 《现代地质》1994,8(2):172-176
本文在回顾和分析中国黄土研究历史与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目前中国黄土研究中存在的若干问题。重新修订了黄土和黄土状岩石的概念,建议废止“原生黄土”、“次生黄土”等概念,并对黄土成因作了综合评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