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绿水洞煤矿区位于华蓥山滑脱褶皱带之华蓥山复式背斜中偏北段,晚二叠世成煤盆地同沉积构造控制了煤层的沉积和分布,华蓥山滑脱构造演化及大巴山逆冲推覆叠加作用使得该区煤层赋存形态复杂化,区内北东向褶皱和断裂导致地层陡倾直立至倒转、层位缺失或重复、煤厚减薄或增厚,同时隐伏小断层发育,对煤层开采影响大,建议开展井下物探工作。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来,江西煤田地质局对赣中地区进行了滑脱构造和找煤研究。赣中滑脱构造十分发育,形式多样,按其成因可分为推覆和滑覆两类,并可进一步划分出九岭推覆构造系统、武功山滑覆构造系统和武夷山推覆构造系统。在滑脱构造理论指导下,再认识已有的煤田地质构造,发现许多煤系的分布和煤层赋存规律受滑脱构造控制。如有的地方煤系构造  相似文献   

3.
涟邵煤田晏家铺向斜滑脱构造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晏家铺向斜石炭纪地层内,滑脱构造比较发育,既有挤压推覆构造集云断层和金盘仑断层,又有重力滑覆构造大成坪断层与飞来峰群,并具有多期多层次特点。勘探结果表明,这些推覆构造常造成煤层重复,扩大了煤炭资源量。向斜内测水煤系中,常见层间滑动断层,尤以主采煤层顶板附近的顶板断层最发育。它有时对煤层及顶、底板破坏较大,是井田勘探与开采的主要研究对象之一。  相似文献   

4.
福建省地处中国东南沿海,含煤地层主要为中二叠统童子岩组。煤类相对单一,98%为无烟煤;煤层厚度小,绝大部分为薄煤层;童子岩组煤系被多期次构造运动破坏,构造复杂,尤其是含煤地层内及上覆、下伏地层之间广泛发育多层次的缓倾角断裂,成为福建含煤地层的主要控煤构造。在长期的勘查实践中,福建煤田地质工作者基于对控煤构造的研究,首次提出福建煤炭勘查理论——滑脱构造理论,该理论在找煤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勘查实践的不断深入,发现该理论在指导隐伏区找煤中存在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对滑脱构造理论进行了重新厘定,将原定义的滑脱构造分解为滑脱构造、滑覆构造、推覆构造三类。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盘县煤田开展地质调查,发现煤田内发育滑脱构造层。为了探究研究区内滑脱构造的特征、样式,采用野外地质调查、剖面测量、矿井地质调查、地质钻探、钻孔岩心编录、显微煤岩分析等技术手段,综合分析滑脱构造发育的部位、空间赋存特征及构造样式。根据滑脱构造样式分析了不同构造样式下盆地内资源勘查工程部署原则、层位选择、钻探技术难点以及与瓦斯等隐蔽致灾因素的关系。研究表明:滑脱构造主要发育于三叠系飞仙关组中下部和二叠系龙潭组中部的12~18煤层间,厚20~60m,地层破碎,其间煤层为构造煤,伴随发育揉皱。滑脱构造样式有逆冲推覆、顺煤层型滑脱、顺峨眉山玄武岩型滑脱、雁列式断裂型、断层相关褶皱五种类型。滑脱构造层与盆地内“三软”煤层、突出煤层、高瓦斯煤层以及构造应力集中涉及矿井安全生产隐蔽致灾因素具有高度耦合性,表现为发育滑脱构造的部位不仅是目前盆地内煤层气含量高、矿井煤与瓦斯突出事故频发的层位,是优质煤炭资源的产出层位,也是煤矿“三软”煤层顶板事故的重点管理层位。研究成果为煤与煤层气资源勘探、开采以及矿井安全生产、隐蔽致灾因素排查治理提供基础地质资料。  相似文献   

6.
塔里木盆地多层次滑脱构造与含油气远景探讨   总被引:21,自引:4,他引:21  
汤良杰 《地质学报》1992,66(2):97-107
塔里木盆地存在4个滑脱系统、多套滑脱层、多个主滑面和次滑面。浅层次滑脱构造以中、新生代地层发生褶皱-冲断为特征;中层次滑脱表现为古生代地层的逆冲推覆、滑脱褶皱和牵引背斜;深层次滑脱为发育在基底岩系中的韧性剪切带。塔北、塔中和塔南隆起,发育有中、深层次滑脱构造,它们是寻找大型油气田的主要油气聚集带。库车、西南和东南坳陷发育浅层次滑脱构造,是寻找中、小型油气田的有利构造带。  相似文献   

7.
浅谈冀北推覆构造与找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该文列举了河北省北部地区兴隆、下花园鸡鸣山、平泉县小裂山、康保土城子、尚义等推覆构造的特征,这些推覆体受东西向区域构造的控制而多呈东西向展布。在推覆体下隐伏着具工业价值的可采煤层,今后应加强研究及勘查,以扩大已有煤矿的煤炭资源。  相似文献   

8.
闽西南新泉地区推覆构造发育,有逆冲推覆构造和滑脱构造2种类型。逆冲推覆构造主要发生于燕山早期,推覆方向自北西西向南东东运动,该推覆构造之下隐伏有童子岩组煤矿;燕山晚期推覆构造规模小,推覆方向自西向东运动。推覆构造及运动方向与太平洋板块由东向西俯冲有关。滑脱构造见于印支期,主要构造要素有下伏系统、润滑层及滑面、滑动系统,煤系地层在滑动过程中被切失破坏,构造变得复杂,给采矿带来了难度。滑脱构造主要与印支期岩浆热隆作用有关。推覆滑脱构造对成矿具有利和弊的双重作用。连城坪上煤矿的发现及普查成果对区域地质找矿有示范作用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南大巴前陆冲断带位于秦岭造山带向四川盆地过渡的部位,是晚三叠世扬子-秦岭俯冲碰撞与中新生代以来陆内造山形成的。根据构造变形的几何学特点,自北东向南西发育紧靠城口断层的根带、坪坝断裂与鸡鸣寺断裂之间的中带、镇巴-鸡鸣寺断裂与铁溪-巫溪隐伏断裂之间的锋带。各带发育不同的构造变形:根带的冲断层系统以逆冲叠瓦构造为主控构造组合,同时发育构造三角带、冲起构造和双重构造等组合;中带的冲断褶皱系统以发育断层相关褶皱组合为主;锋带发育为滑脱褶皱系统,以类侏罗山式褶皱为主控构造,同时发育了箱状背斜、膝折构造、倒转背斜、平卧褶皱、紧闭背斜、同斜背斜、虚脱不协调背斜等滑脱褶皱。垂向上发育3套区域性滑脱层:震旦系泥页岩和寒武系泥页岩、志留系泥页岩、下三叠统膏盐岩;在南秦岭自北而南的推覆作用下,依次沿这3套滑脱层逐级抬升而向南滑脱,存在"推覆作用(叠层滑动)→冲断作用(切层滑动)→层滑作用(顺层滑动)"的滑脱变形序列,从而造就南大巴的多种构造变形类型及其有序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0.
龙门山中段山前带浅层冲断系统的结构、形成与演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依据断层相关褶皱几何学原理,对龙门山中段地震剖面进行了精细解释。研究发现,龙门山中段山前带浅层冲断系统存在多套滑脱层,具有上下分层变形特征。浅层滑脱层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三段(T_3~x3)的碳质页岩夹煤层,其上发育双重构造和叠瓦构造;下三叠统嘉陵江组四、五段(T_1j~(4-5))的膏岩层,发育断层传播褶皱、冲起构造和构造楔;深层为下寒武统的泥页岩层,发育断层转折褶皱和滑脱褶皱。该区滑脱断层所控制的地层变形和缩短量各不相同,其中三叠系上统缩短量最大,大于30 km;三叠系下统至古生界地层缩短量约为14.5 km;侏罗系以上的地层缩短量则较小。研究区内的通济场断裂(F_3)为印支末期形成的一套逆冲断层组,其下部交于下寒武统滑脱层,深度约为10 km;关口断层(F_4)和彭县断裂(F_5)为晚侏罗世一早白垩世形成的逆冲断层,下部交与下三叠统嘉陵江组滑脱层,深度大约为8~10 km。这些断层以前展的方式破裂,并且长期活动。龙门山中段自中生代以来存在多期构造事件,主要发生诺利末期、印支晚幕、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期。其中,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期是龙门山活动最强烈的两个阶段,在龙门山中段山前带表现为大量断裂的长期活动,地壳缩短和龙门山快速隆升,并形成多种构造样式。  相似文献   

11.
渣渡矿区测水煤系滑脱构造特征及其控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湖南省渣渡矿区测水煤系断裂构造特征的总结分析,将该区的断裂构造划分为缓倾角滑脱构造、中等角度逆冲断层,高角度张性断层和高角度平移剪切断层四种类型,其中以缓倾角滑脱构造为主。断裂构造对煤层产生强烈的挤压、剪切、推滑作用,是造成该区测水煤系地层和煤层大面积重复或缺失的主要原因,分析研究这些断裂(特别是滑脱构造)的构造特征及其控煤作用,对煤田勘探及煤矿生产均具有熏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滑动构造影响了煤层赋存特征,改变了煤层厚度和埋深,对煤矿开采不利。以河南某区滑动构造解释为实例,介绍了三维地震技术在精细刻画滑动构造中的解释应用,讨论了滑动面在时间剖面上和三维数据体上的识别特征。结果表明,三维地震勘探是一种有效的滑动构造探测手段。   相似文献   

13.
河北宣东矿区含煤地层为中侏罗统下花园组,含有5个煤组,煤层多,标志层不发育,煤层对比较为困难。钻孔岩、煤心样品的岩矿、煤岩鉴定和孢粉分析等成果资料揭示:①长石砂岩主要赋存于Ⅲ煤组岩段及其以上地层,Ⅴ煤组岩段分布极少;安山岩屑砂岩集中分布在Ⅴ煤组顶底板附近,Ⅲ煤组岩段及其以上岩段未见;泥化安山岩屑砂岩仅分布在Ⅴ煤组岩段的下部;石英砂岩分布在Ⅴ煤组岩段底部与煤系基底地层接触处;鲕状粘土岩仅分布于Ⅴ煤组岩段下部,并常为煤组底板。②Ⅰ、Ⅱ、Ⅲ煤组显微煤岩类型以微镜煤、微亮煤为主;Ⅳ、Ⅴ煤组多为角质微亮煤、微亮暗煤及丝炭微暗煤。③Ⅰ、Ⅱ煤组的裸子植物花粉含量丰富,占孢粉总数的40%~60%;Ⅲ煤组低于Ⅰ、Ⅱ煤组;Ⅴ煤组除克拉梭粉及苏铁粉含量占15%左右外,其它松科花粉少见。该结论可作为矿区岩、煤组(层)划分和对比的依据,对指导煤矿开采生产和邻区的勘查工作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4.
涟邵煤田北段西部逆冲推覆构造和重力滑动构造并存,前者表现为逆冲叠瓦扇,其主干断层向下收敛于加里东不整合面附近,总体沿加里东不整合面向西逆冲推覆,后者则表现为滑片型,总体向东滑动。滑脱构造对煤层结构和煤厚变化具有明显的影响,它使煤层原生结构遭受破坏形成各种构造煤,并导致煤层厚度重新分配,形成NE—NNE向展布的厚、薄煤带。  相似文献   

15.
贵州兴达井田含煤9-17层,其中K1、K2、K3、K4四层煤较稳定,为主要可采煤层。依据钻孔资料,分析测井曲线形态与煤层顶底板以及上下标志层间的组合关系,对井田的煤岩层进行了对比。该井田K1煤层常分叉为K1上、K1下两个分层,其直接顶板高视电阻率异常,三叠系至K1煤层组间自上而下的缓坡状视电阻率曲线形态与自然伽马幅值相对较高的组合特征可作为二叠系含煤地层与三叠系地层划分依据;K2煤层位于龙潭组顶部,下距长兴组灰岩标志层10m左右,煤层本身高伽马异常;K3、K4煤层及其底板具较高的自然伽马特征。  相似文献   

16.
针对黄土塬区延安组煤层地震响应复杂问题进行地震物理模拟研究。首先,研发适用于黄土塬地表干黄土层和煤层的模型材料,经过多次试验,最终选用在硅橡胶中添加硅气凝胶粉末的混合材料模拟疏松黄土塬地表层,选用在硅橡胶中添加超细碳粉的混合材料模拟低速低密度煤层;通过模具控制层位、逐层浇筑、三维雕刻起伏地层等方法,制作黄土塬区典型地质结构的三维地震物理模型,并开展地震物理模拟及地震成像分析。结果表明,延安组煤层与围岩较大的波阻抗差异形成较强的反射振幅,对下部地层的成像有较强的屏蔽作用;较厚的多组煤层之间会形成层间多次波,影响下伏地层的成像。用地震振幅属性对煤层进行刻画时,计算时窗大于40 ms更有利于煤层识别,但由于煤层存在调谐效应,用地震属性预测煤层厚度存在一定陷阱。   相似文献   

17.
宁武煤田朔南矿区5号、6号煤层位于太原组上段,5号煤厚0~3.20m,6号煤厚0~2.94m,均属局部可采煤层,在实际工作中往往难以区分对比。通过对矿区含煤地层及煤层顶板砂岩K2、K3、K4沉积环境的研究,认为5号煤层形成于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之间的泛滥盆地,6号煤层形成于三角洲前缘河口砂坝基础上发育的潮坪环境,属于三角洲平原水下沉积体系的两个不同旋回。运用岩性标志,物性参数及煤质特征可有效区分5、6号煤层,并进行追踪对比,为进一步勘探和煤矿开采提供了资料。  相似文献   

18.
赵官井田位于山东省的西北部,该区岩浆岩较发育,有三层岩浆岩呈岩床状侵入到煤系地层中。下层岩浆岩一般位于10煤以下,但在井田局部区域,也会上冲至10煤层,甚至达到7煤层,造成冲断条带两侧煤层底板形态发生剧烈变化,10煤或7煤直接吞蚀。依据赵官井田岩浆岩的发育规律及煤岩性特征,利用三维地震勘探方法查明了井田内三层岩浆岩的赋存状态,尤其对下层岩浆侵入形态以及对煤层的影响进行了解释,否定了以往地质资料中因岩浆侵入煤层而误解释为多条逆断层的存在。赵官庄井田三维地震勘探实例表明,岩浆岩冲断煤层在时间剖面上具有典型的响应特征,并指出下层岩浆岩的上冲的影响井田浅部煤层开采的一个重要地质因素。  相似文献   

19.
河南箕山南部的牛山矿区赋存着丰富的石炭—二叠系煤炭资源。重力滑脱构造将该区煤系地层分成上下2种不同构造组合型式,并成为该区控制煤层空间展布的主要构造因素。采用空间几何分析、力学分析和历史分析等构造解析的基本思路和方法,系统描述了区内滑脱构造发育的几何特征,提出了"后退叠置型"重力滑脱构造模型和控煤模式,并分析了其形成机制,对箕山南部滑脱构造研究及该区的煤田勘查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