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徐州—宿州地区滑脱构造的形成机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徐宿地区平上存在3个推覆构造带,剖面上有两个不同深度的滑脱层位。推覆构造受到两次构造运动的作用。早期滑脱为后缘推覆,前缘重力扩展、滑动、晚期滑脱为从东向西的推覆。构造变形机制表现为滑脱系统边为压剪、内部为挤压。 相似文献
3.
宣东二号井田辉绿岩床特征及其对煤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宣东二号井田以9线为界,东区辉绿岩体厚200余m,顺层侵入Ⅱ与Ⅲ煤组之间;西区厚度0.2~几米,呈小型岩床或岩脉产出在非煤系之中。辉绿岩体的存在,造成本区地热异常,提高了煤的变质程度,同时对煤质有很大的影响。对Ⅲ_3煤层的影响强于其下部的Ⅴ_2煤层。文中说明了煤类分布与变质程度不一致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淮南顾桥煤矿层滑构造形成机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淮南顾桥煤矿构造应力场解析及工作面层滑构造等引起的异常区展布统计分析,并结合模拟实验手段,对顾桥矿区层滑构造形成机制进行了探讨。研究认为,顾桥矿区印支期以来至少经历了2期挤压构造应力场作用;工作面发育顶底皆断、顶断底不断和底断顶不断3种类型的正断层,层滑变薄区和正断层呈近东西方向展布;近东西方向的挤压应力场是形成顾桥矿层滑构造的力学机制。模拟实验表明,层滑变薄区展布与伸展方向近于垂直,正断层是层滑变薄区的边界,层滑变薄区具有成带性、方向性和间隔性。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白集煤矿下石盒子组3煤的小型滑脱构造成因分析,找出了小型滑脱构造对煤层赋存变化的控煤作用,为矿井生产提供正确的地质资料。 相似文献
6.
7.
8.
刘店煤矿地质构造复杂,严重影响了采区布置和综采块段的选择,制约了煤矿效益的发挥。依据矿井勘查及生产揭露资料系统地分析了矿井构造发育特征,并从矿区所处聚煤盆地构造演化人手,探讨了不同期次构造应力场特征及对研究区的影响,揭示了矿井构造的形成机制。研究结果显示:区内总体构造形态为一倾向北北西的单斜,次级褶皱、断层发育;矿区东部构造简单,西部构造复杂,次级褶皱被一系列断层所切割,早期的东西向褶皱被后期北东向褶皱叠加改造;矿区构造是经历了五期构造变动的结果,矿区西部的构造是影响煤矿生产的主要地质因素。 相似文献
9.
福建尤溪砚坑滑脱构造是在1:5万区域地质调查中发现的,它位于七场背斜西翼,其主要构造特征是二叠纪栖霞组,童子岩组,翠屏山组地层滑移到中-晚元古代东岩组成及龙北溪组变质岩之上。 相似文献
10.
施洞口断裂是贵州东南部一条重要的断裂带,在它的逆冲推覆作用过程中,逆冲推覆构造的不同地段,其应力分布、构造变形特点都有一定差异。而逆冲推覆构造所产生的巨大水平挤压力在地台盖层中亦可产生构造变形。由于盖层结构中物质具垂直分带,各构造亚层变形特征也各具特点。 相似文献
11.
12.
在上海南汇至浙江省嵊泗列岛之间的长江古河道海底延伸部分,形成于早更新世地层中,蕴藏着丰富的优质地下水资源,是嵊泗岛理想的供水水源。根据"嵊泗二井"勘探资料,在研究海域长江古河道发育规律以及海域地下水赋存规律的基础上,运用MODFLOW软件对嵊泗海域第四系第Ⅰ、Ⅲ含水层,用两种开发方案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在研究区域内可以获得9×104m3/d的地下水资源量;在该海域可以建立永久性的水源地。 相似文献
13.
淮北煤田孙疃煤矿下石盒子组72煤层的煤质发育特征及其地质控制因素的研究较为薄弱,不利于后期煤矿进行勘探开发部署工作。通过对孙疃煤矿钻孔资料进行分析,结合前人研究成果,系统研究了淮北煤田孙疃煤矿72煤层的宏观煤岩特征、显微组分特征、无机矿物含量、元素特征,以及煤的灰分、挥发分、发热量等工业分析指标,并从沉积环境、大地构造背景和岩浆活动等地质因素分析其对煤质的控制作用。研究发现,该区72煤层主要为河控三角洲沉积环境,其水体较浅,为弱还原环境,处于海退时期,是煤质发育的主要地质控因,煤层的埋深主要控制煤的变质程度,构造活动和岩浆侵入影响程度较弱,只对部分区域煤质有影响。 相似文献
14.
新集二矿1306工作面矿井涌水量研究与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新集二矿1306工作面地质与水文地质资料,以及邻近1307工作面开采的相关资料,开展了1306工作面煤层开采覆岩地质破坏特征与矿井涌水量预测的研究,获得了13-1煤层采动对顶板覆岩产生的变形及破坏状况,1306工作面开采时得预计涌水量。以此为依据,全面制定了1306工作面开采的综合防治水措施。 相似文献
15.
煤体结构是煤与瓦斯突出的主要因素之一。利用钻孔测井曲线特征并结合矿井地质构造成果,对淮南潘一矿8煤层煤体结构特征及其构造煤发育规律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该矿区8煤层构造煤发育,其厚度大于该煤层厚度20%的点数占一半以上,因其顶、底板围岩封闭性良好,有利于瓦斯聚集,易在采动条件下发生煤与瓦斯突出,确认为该区煤与瓦斯突出的重点煤层。依据瓦斯始突深度、构造煤分层厚度大于0.5m的分布范围、大中型断层位置及矿井突出资料,在F4断层组的两侧分别圈出了煤与瓦斯突出的危险区和威胁区。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黄陵二号煤矿充水因素的分析,结合矿井实际涌水量,认为矿井在开采延安组2号煤层时,延安组中部含水层为矿井的直接充水含水层,直罗组下段含水层为矿井主要的间接充水含水层;上部的洛河组砂岩水是矿井井筒充水的主要水源,也是矿井充水的间接充水含水层;矿井的主要充水通道为开采沉陷裂隙,充水方式为顶板进水。最后指出,该矿井开采2号煤层的最大隐患是直罗组下段砂岩顶板突水和井筒洛河组砂岩涌水。 相似文献
17.
通过石屏二矿勘查区含煤地层实测剖面及钻井岩心沉积学分析,认为龙潭组为陆相-海陆过渡相沉积,其中以海陆过渡相沉积为主,自下而上形成了风化残积体系、湖泊沉积体系、三角洲沉积体系及潟湖-潮坪沉积体系;C25煤层形成于泥炭沼泽相,C24煤层形成于滨湖相,C20、C19、C17、C14形成于三角洲平原相及分流间湾相,C11煤层形成于潟湖-潮坪相;勘查区最有利的聚煤环境为风化残积沉积和三角洲沉积体系,主要煤层除受沉积环境影响外,还受控于层间滑动断层及上覆砂岩冲刷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井田边界条件、主要含水层的富水特征、断层的水文地质特征以及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及排泄条件的分析研究,认为二1煤层顶板的直接充水水源为顶板砂岩裂隙水,底板的直接充水水源为石炭系太原组上段石灰岩岩溶裂隙水,底板的间接充水水源为石炭系下段太原组灰岩岩溶裂隙水和寒武系白云质灰岩岩溶裂隙水;矿井充水通道为顶板砂岩、底板灰岩的裂隙和断层带。采用大井法对先期开采地段二1煤层-700m水平的矿井涌水量进行了预算:正常涌水量为947m^3/d,最大涌水量为1140m^3/d。结合邻近矿井的调查,认为计算的涌水量是可靠的,可作为煤矿建井设计和水害防治的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