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选择310 kHz作为YDT175型无线电波透视仪的工作频率,采取恰当的抗干扰方法,对准格尔煤田唐家会矿井61101首采工作面隐伏断层进行了探测试验,使用无线电波透视CT软件对采集数据进行反演处理与显示。结果在工作面回风巷770~1 370 m段发现3处电磁波衰减带,解释为断层。经已有地质资料以及巷道实际揭露验证,这3处衰减带内的确存在3条正断层,说明选择适当的无线电波透视频率能够较可靠地探测工作面隐蔽地质异常体,无线电波透视法是保障矿井工作面安全高效生产的有效技术。   相似文献   

2.
对煤矿井下回采工作面多频率无线电波透视探测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多频率探测的实测场强值及层析成像结果。研究结果表明:对同一工作面采用多个频率进行探测,其中较低的频率穿透性较好,但仅对物性差异较大的地质异常区能够反映,相对较高的频率对地质异常区的探测较为灵敏;对于工作面宽度240 m的中厚煤层,最佳的探测频率为0.158 MHz;坑透发射点距断层较近时,可以结合不同频率探测结果,综合圈定地质异常区。   相似文献   

3.
矿井无线电波勘探可用于煤层地质构造探查,凭借其轻便和效果好等优势,成为煤层地质构造探查的常规和必备手段。现阶段无线电波信号在煤层中的能量衰减较快,大宽度煤层工作面透射无线电波探测面临制约。基于此,提出煤层工作面无线电波反射勘探方法。首先,数值模拟构建二维含煤地层电性模型,对无线电波Hx分量信号的场强值进行分析。模拟结果显示:无线电波在正常煤层巷道中Hx分量信号的场强值衰减与传播距离呈现近似线性关系,为无线电波反射成像算法奠定理论基础。其次,在模型中距巷道5、10、15、20、25、30 m处设置断层异常区。与正常无断层煤层相比:Hx分量场强值在断层处会发生数值突变,场强值先增大再减小,并且随着断层距巷道距离的增大反射场强值整体减小;当断层距巷道25 m以后,场强值变化不明显。最后,利用某煤矿工作面进行现场试验。试验采用0.965 MHz的频率进行整条巷道的无线电波反射探测,探测结果中地质异常附近无线电波场强值异常升高,显示出明显的直达波和反射波相叠加的现象。通过回采揭露验证,场值异常处与断层位置吻合较好,试验取得良好的效果。综上所述,无线电波在正常煤层巷道中场强值衰减与传播距离呈近似线性关系,当工作面内存在构造异常时会产生直达波和反射波相叠加的现象,其场值会发生跳跃升高。采用反射无线电波法进行煤层工作面地质异常探测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为煤层工作面地质构造探查提供一种新的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4.
矿井工作面内煤层厚度变化、异常体、小构造等地质问题是煤炭回采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以淮南某矿1410(1)工作面探测煤层变薄带为例,介绍了综合利用无线电波透视技术和地震槽波技术圈定煤层厚度异常区域的方法.解释结果与工作面回采揭露的煤层变薄区域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综合物探方法探测的异常区域与实际揭露的煤层变薄区域较为吻合,特别是无线电波解释的异常区域1、2、3、5与实际揭露的变薄异常区域1、2、5、6吻合较好,而地震槽波解释的1、2号异常区域与实际揭露的1、2、3号异常在位置上也较吻合,且异常区域的大小差别也较小.在该探测实例中,无线电波透视技术以吸收系数0.04作为异常边界、地震槽波以波速2200m/s作为异常边界进行解释时,其结果较为准确,且地震槽波技术分辨力较无线电波透视技术更为细致.  相似文献   

5.
对于综采工作面内的大范围薄煤区,采用无线电波单频率透视探测难以准确反映,严重影响工作面高效安全生产。为更加精细探查大范围薄煤区赋存情况,提出了无线电波多频率透视探测方法。以淮河能源集团张集矿1610A综采工作面为研究对象,根据研究区地质条件,选取0.088、0.158、0.365、0.965 MHz 4个频率透视探测,圈定了薄煤区范围,对透视场强值及吸收系数值与工作频率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随工作频率的升高,无线电波透视场强值总体上表现出下降的趋势,煤岩吸收系数值表现出上升的趋势;同一频率探测,煤层变薄程度越低,透视场强值越高,煤岩吸收系数值越低;不同频率探测,煤层变薄程度越低,不同频率的透视场强及吸收系数值差异越小;煤层变薄程度高的薄煤区在多个频率探测结果上均有反映,而变薄程度低的薄煤区仅在较高频率上有反映。多频率探测圈定的2个薄煤区范围与回采揭露验证相符合,证实多频率探测能够有效识别并圈定不同程度变薄区的影响范围,实现对煤层变薄区的精细探测。大于等于0.965 MHz频率的无线电波菲涅尔带窄,能量近线性传播,能够识别出走向上相距10 m的2个薄煤区。采用无线电波多频率探测可以实现工作面大范围地质异常区的精细探测。   相似文献   

6.
影响岳南煤矿工作面回采速度的主要因素为煤层上方灰岩富水区域和内部地质隐伏构造。通过采用瞬变电磁法、无线电波透视、槽波地震多种物探方法可以对回采工作面进行透明化探测。探测过程中发现:瞬变电磁法二次波场接收到的感应电压对富水低阻区域较为敏感;观测无线电波透视发射、接收的能量衰减可识别煤层变化区域横向情况;槽波地震的包络振幅、频谱分析与频散曲线综合分析成像,对判别断层走向有良好效果。通过多波场中感应因子对异常区域综合响应特征的识别,并依据多源波场圈定的异常区域进行平面图叠加和综合显现,可有效识别工作面顶板富水区域与煤层内部构造区域的关联情况,清晰判断导水通道情况。试验结果表明,多种物探方法可探明回采工作面内部异常区域并提前预测预报,对今后类似地质条件的探测提供了借鉴依据。  相似文献   

7.
淮南矿区A组煤层进入开采实施阶段,潘北矿A3层工作面作为全区首采面,其安全开采地质条件评价至关重要。针对矿区A组煤层特殊的地质条件,综合钻探及地球物理探查成果,运用无线电波透视以及三维并行电法技术,对潘北矿A3层首采工作面的煤层、构造及水文地质条件进行了分析与评价。其中无线电波透视技术解释工作面内7处构造异常,其中1处异常断层及裂隙发育、局部煤层变薄,对回采影响很大;并行电法技术发现顶板异常5处、底板异常3处,根据异常范围,分别圈定顶板3处、底板2处为重点防治水区域。该结论经钻孔验证可靠性较高。  相似文献   

8.
焦家寨煤矿主采石炭系太原组2#、5#煤层,煤层底板奥灰承压含水层是矿井防治的重点。本矿虽未发生过奥灰承压水突水,但其相邻矿井曾发生过奥灰突水事故。目前煤矿回采标高最低的工作面为太原组下部的5#煤层52108工作面的突水系数值为0.056~0.063 MPa/m,在局部煤层底板构造裂隙发育的区域存在突水风险。选择音频电穿透、直流电测深和无线电波透视三种物探方法,对工作面底板的富水性及隐伏构造的发育情况进行了探测,采用钻探手段对物探异常区进行了有针对性验证,结果表明,探查区域不存在导水构造,工作面回风巷1号、2号、3号出水点与奥灰承压水无水力联系;工作面底板隔水层比较完整,具有较好的隔水性能。该结论已被工作面回采所证实。  相似文献   

9.
掘进工作面前方存在断层、溶洞、陷落柱、含水层等地质构造,常常导致透水、冒顶等灾害性事故。采用YTR (D)瑞利波探测仪对山西潞安集团五阳煤矿7603掘进工作面进行超前探测,并对现场采集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结果显示,2个测点共发现9处异常区,通过后期工程验证,有7处探测异常区与实际揭露的结果基本一致,探测与实际揭露异常区域位置误差均在4 m以内。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使用坑道无线电波透视仪(简称坑透仪)对霍州局40余个工作面的探测和回采验证得知,在剔除井下干扰因素,合理选取各种参数条件下,能够较准确的解释探测异常区为何种地质体,总结了霍州局不同地质异常体坑透曲线特征及解释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前使用的坑透仪工作频段主要集中在300kHz~1 500kHz,该频段对于工作面较宽的煤层或地质条件比较复杂的煤层存在穿透效果较差的缺点。对于大面宽综采工作面(〉200m),需采用较低频率的坑透仪探测。在淮北某矿366综采工作面的无线电波透视中,选择工作频率158kHz进行测试。应用结果表明该工作频率可以成功圈出工作面存在的地质异常区域。通过与巷道已揭露地质质构造位置进行对比分析,158kHz频率比365kHz频率的探测成果对断层影响区的划分更加准确可靠,说明158KHz坑透对于较宽的工作面和地质条件复杂的煤层工作面探测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2.
坑透场强衰减与煤层倾角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分析了邢台东庞煤矿2220高架综采工作面坑透中出现的"透视阴影异常"现象,认为同一工作面内随地层倾角增大坑透场随之衰减,由此造成的"透视阴影异常"与隐伏构造无关。   相似文献   

13.
矿井电磁技术在煤矿安全领域的应用现状及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矿井电磁技术在煤矿安全保障领域的应用现状,例举了矿井直流电法、矿井瞬变电磁法、矿井无线电波坑道透视法等技术在井下所使用的仪器、装置形式、工作参数、工作环境及能够解决的地质问题与探测精度,指出矿井电磁勘探技术在探明巷道前方与及工作面两侧与顶底板内的含导水构造、断层、破碎带、岩溶、积水采空区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特别是对呈低阻异常的富水范围的圈定,其准确率较高。  相似文献   

14.
2006年4月19日,山东珑山实业有限公司1113机采工作面发生井下突水事故,突水量300m^3/h。通过水质化验、奥灰孔水位观测等资料分析,得出了突水水源为奥陶系岩溶水,突水的原因是断层、矿山压力及高水压三大因素综合作用波及到了底板奥陶纪石灰岩含水层的结论。在注浆治理中,本着截流封源的思路,在井下先后施工了两个注水钻孔。在注1号钻孔失败后,及时调整了方案,自1111机道7号点,沿方位260°3′44″掘专门堵水平巷130m,重新布置了注2号钻孔,修改了终孔落脚点,结果注2号孔准确命中目标。通过单液水泥注浆技术注入70.3t水泥,浆液的水灰比为:2:1~1.5:1,工作面水量最后稳定在20.16m^3/h,从而顺利完成了注浆堵水任务,为今后井下打钻注浆堵水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5.
木里地区多能源潜在经济价值分析及勘查开发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煤型气源"天然气水合物实物取心的成功,标志着木里地区成为煤炭、煤层气、天然气水合物三位一体的多能源矿床富集区。根据以往地质勘查资料与近期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对木里地区多能源资源综合研究成果,预测木里煤田煤炭资源量105.8亿t,煤层气资源量91.44亿m3,天然气水合物潜在天然气资源量2 710.92~2 991.36亿m3,初步估算其多能源经济价值约为6万多亿元。根据木里煤田"煤型气源"的赋存特点,借鉴前苏联西西伯利亚的麦索亚哈气田的开采经验,认为木里煤田天然气水合物开采采用减压法较为合理,多能源开发顺序为煤层气—天然气水合物—煤炭。鉴于木里煤田天然气水合物的埋藏深度较浅(120~300m),冻土层又薄(80~120m),其开采难度将会相对较小,中国天然气水合物的开发与利用将会在木里煤田首先取得突破。针对当前陆域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技术难点,指出在木里地区多能源勘查开发与利用中应更多的关注环境保护问题,并提出了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发、保护与利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以山西省黄岩汇井田15100采掘工作面所施工的两个“三带”观测孔为例,介绍了通过冒落带角、导水裂缝角和导水裂缝带的计算来确定钻孔位置的基本方法。针对覆岩观测孔的施工难点,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并详细说明了GC-2观测孔施工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解决方法。认为钻孔冲洗液法是目前煤矿取得“三带”数据较为精确的方法,根据钻孔冲洗液漏失量的大小及覆岩的开裂情况,对“三带”进行了划分:在钻进中覆岩一般开裂,冲洗液漏失量小于1L/(s·m)为弯曲带;钻进中覆岩严重开裂,冲洗液漏失量大于1.0L/(s·m)为导水裂缝带;钻进中覆岩出现掉钻,冲洗液漏失量大于1.0L/(s·m)为冒落带。  相似文献   

17.
受高瓦斯/承压奥灰水威胁的工作面开采前,一般采取定向钻进技术在工作面底板开展压裂或注浆工程保障开采安全。利用底板定向钻孔开展孔中探测工作,可更加精细揭露工作面内隐伏构造,还可实现“一孔多用”。为解决定向钻孔内的探测问题,提出一种在水平定向钻孔中进行直流电阻率法探查的方法。定向钻孔施工完毕后,退出定向钻孔施工的通缆钻杆,送入内平钻杆,将孔中高密度电缆通过钻杆尾端特制水便送入钻孔,使孔中电缆平铺于钻孔中,在定向钻孔水平段,进行孔内直流电阻率法径向探测。在理论上通过数值模拟研究层状介质下单孔测量工作模式的接收信号衰减规律、视电阻率曲线变化特征、顶底板岩性对测量结果的影响等,并采用单孔测量数据对孔旁异常范围进行反演定位。数值模拟研究表明,孔中电阻率探测方法对隐伏的异常体有良好的探测效果。通过在陕西韩城某矿井下实际煤层底板探测试验,对研究区2个定向抽采钻孔孔中探测数据进行处理,反演结果异常区与工作面内隐伏小断层位置吻合,验证了定向钻孔中电缆布置的可行性和定向钻孔内通过孔内径向和孔间透视探测隐伏构造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8.
基于重大工程前期区域工程地质勘查的需要,在华北平原北部XY地区进行了一次高分辨率P波三维地震和S波二维地震描述、刻画地下活断层的试验研究,取得了本地区浅、中、深不同深度的地震成果。其中F1断层是该区一条重要控制断层,其重、磁、电资料虽有微弱显示,但位置不准确,难以对其活动性进行评价。经过本次综合勘探后,落实了该断层的存在,并发现该断层在工区范围内的中部分裂成F1-1及F1两条断层,F1-1、F1断层在平面上呈北东向“Y”字型展布,断距在纵、横向都呈现显著的分段特征,其断距最小90m,最大可达300m。该次勘探所获纵波反射主频达120~150Hz,活动断层地震成象十分清楚。可见高分辨率三维地震与超浅层横波反射地震相结合,可有效评价活动断层,为防震减灾工程研究提供可靠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