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张琳 《中国煤田地质》2005,17(5):133-135
通过分析地勘单位的人才现状,认为地勘单位在属地化、企业化、市场化转变中,要树立人才新理念,加大人才资本的投资,优化人才工作环境,创新人才工作机制,牢牢抓住人才培养、吸引、使用三个环节,向加快才才资源向人才资本的转变,充分发挥人才资本的营运作用,实现地勘单位发展新跨越.  相似文献   

2.
地勘单位在属地化、企业化、市场化转变中,要树立人才新理念,加大人才资本的投资,优化人才工作环境,创新人才工作机制,牢牢抓住人才培养、吸引、使用三个环节,加快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的转变,充分发挥人才资本的营运作用,实现地勘单位发展的新跨越。  相似文献   

3.
彭良民  段贤军 《湖南地质》2002,21(3):228-232,240
地勘单位产业结构调整对其经营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人才作为最重要的人力资源,必须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地勘单位应实施与地勘经济增长模式相适应的人才战略,进行人才结构和职位的科学设计,通过吸收和培养人才,做到合理有效地使用人才。  相似文献   

4.
刘仕梅 《广西地质》1999,12(4):61-62,66
在分析地勘单位当前的困难及其原因的基础上,认为地勘单位应充分发挥自身人才优势和技术优势,特别是建立稳定的骨干产业,才能牢固确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由美国金融危机引发世界经济低迷对地勘行业在矿业市场等方面面造成负面影响,但也同时存在某些积极因素。面对危机,地勘单位应在工作方向、工作手段、机制体制等方面进一步转变。把握维护矿权和低成本获得矿权,规范净化地勘市场,促进管理、储备人才、积蓄力量,拓宽地勘业领域发展延伸产业,与大的矿业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利益共同体及抓住“走出去”的艮好时机。地勘单位“走出去”到国外勘查开发矿产资源要切实掌握资源情况、切实掌握投资的软环境、需要配套的适应国际环境的人才、要有好的机制和体制、要有承担风险的心理准备和长期打算,力争在较短时间内构造起“政府支撑、企业动作”的“走出去”新机制、新体制。  相似文献   

6.
孙中义  陶潜毅 《安徽地质》2005,15(3):227-231
通过对安徽地勘行业人才状况调查,对以地勘行业为依托的职业院校培养技能型人才具有的优势分析,阐述了“订单式”培养、函授教育等地勘行业人才培养模式和途径.  相似文献   

7.
林萍  葛江浩 《山东地质》2011,(12):62-67
培训作为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组织拥有持续竞争力的源泉。组织的发展除了要积极引进人才外,还可以通过教育与培训达到提高人才素质,实现发展目标的目的。地勘行业20世纪90年代曾经历发展低谷,导致地质人才大量转移和流失,造成了目前普遍存在专业技术队伍年龄结构的“断层”。针对这一问题,以山东省物化探勘查院为例,针对地勘单位如何从自身实际出发,依托全面、有效的职工培训来盘活现有人力资源、打造人才梯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8.
陶潜毅  孙中义 《安徽地质》2006,16(4):315-318
要振兴地质工作,为安徽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资源保障,关键靠地质人才。本文从分析安徽地质人才队伍现状和地勘单位人才需求出发,认为必须大力发展地质教育,以解决当前地质人才青黄不接的困难,并为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9.
古斌 《河南地质》1998,16(4):313-318
转变地勘单位的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各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进而提高经济效益,推动地勘单位的经济持续、健康、全面的发展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首要问题。本文在分析了地勘单位经济增长方式现状的基础上,指出了优化认识、优化资金配置、优化资本运行机制、优化内部管理、优化经营规模、优化人才成长环境等六个方面是转变地勘单位经济增长方式可选择的主要思路和途径。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国有地勘单位在改革发展中,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普遍存在职工观念滞后、冗员较多、员工积极性不高、人才流失等问题。以总局管理下的某地勘单位为例,对国有地勘单位人力资源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梳理,总结提出了在当前环境下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及建议:强化人力资源管理意识,营造适宜人才发展的良好氛围;完善用人机制,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实施人力资源综合发展战略,设计合理的人才培训计划;深入体制改革,激发员工创新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1.
目前地质市场由计划经济转化为市场经济,市场的竞争究其本质是人才竞争。因此应该采取科学合理的技术人才资源管理方法和管理体制,以整体和局部、近期和长远为目标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技术队伍建设,注重从才培养,激励地质技术人员专业技能的提高,采用倾斜政策留住人才、招纳人才,只有这样贵州煤田地质局才能在不久的将来拥有一支精干、高效的地质专业技术队伍,确保全局乃至二级单位适应煤田地质市场的需要,保证全局科学、和谐健康有序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地勘单位做强做大必须要有竞争力,而市场竞争力在于企业人才、资金、技术等资源的有效运用和长期持久的抗风险能力。文章提出了地勘单位做强做大的四个主要方面,即矿权、市场、管理、技术及质量,分析了其现状与相应的发展对策。对提高地勘单位的竞争力和健康持久发展,实现做强做大的奋斗目标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煤层气地质学新进展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煤层气勘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沁水盆地南部获得了可观的煤层气地质储量;河东煤田的煤层气勘探也取得了重大进展。煤层气地质学研究取得了明显进展:a 煤储层岩石物理研究取得重要进展;b 提出了煤层气藏的概念并依据我国的煤层气地质条件识别出几种主要煤层气藏类型;c 深化了对煤层气藏封闭保存条件的认识,充分认识到煤层气耗散对煤层气封闭保存的重要影响。d 对高煤阶煤层气藏研究有了突破性进展,突破了无烟煤勘探煤层气的禁区,获得了可观的煤层气地质储量;e 强化了低煤阶煤层气藏的研究;f深化了对煤层气藏不均一性的认识,初步揭示了煤层气藏不均一性的产生原因及其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4.
地勘单位要吸引和留住人才,就要在事业、感情、待遇留人上下功夫.即营造鼓励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创造施展才华的社会氛围和环境;用来自领导的关心爱护之情,同事的团结友爱之情来拴住人心;为人才提供与其创新能力和贡献相适应的物质待遇,使人才充分享有实现自身价值的自豪感、贡献社会的成就感、得到社会承认的荣誉感.  相似文献   

15.
河南省煤田地质局是拥有辉煌历史的国家级地质功勋队伍,近几年来在资源贡献、生产规模、经济总量、资产增值、产业跨度、装备提升、技术创新、改革管理、基地建设、职工收益等方面作出了巨大成绩,取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面对新的形势,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提出了“一业为主,关联多元”,“五个转变”的新思路,即定位于煤炭地质勘探主业,发展相关联产业,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努力实现向社会地质、矿井地质、多矿种地质、服务性地质工作及国际地质市场的转变。为此应首先瞄准资源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灾害地质等领域,加强在调查与评估、设计与评价、勘查与施工、防治与监理、咨询与服务等方面的市场开拓工作。依据河南煤田地质局当前的实际情况,指出应紧紧抓住人才和知识、技术和装备、品牌和商誉、市场和效益等管理之重点,推动地质勘察单位再次实现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6.
周鑫 《地质与勘探》2015,51(4):772-775
党的十八大做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面对新的形势和要求,国有地勘单位该如何深化改革,走好改革发展的道路,需要进行认真分析和思考。本文概述了陕西省国有地勘单位改革的基本情况,梳理了改革推进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矛盾,分析了当前深化改革面临的地勘事业经费拨付渠道的疏通、事业单位享受到的优惠政策延续、依附于事业单位的各种资质、矿权、贷款过渡转换、公益性地质队伍与商业性地质队伍的关系等新的问题,提出了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地勘行业发展和改革的指导,为国有地勘单位深化改革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建立专门的协调机构推动地勘单位改革,继续关注陕西省国有地勘单位改革进展的若干思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17.
煤炭产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煤炭地质勘查是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基础,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应以科学发展观来审视煤炭地勘单位的定位与发展方向。煤炭地质勘查单位应树立“大地质、大市场”的发展理念,在全面开放的市场管理体制下,充分发挥技术、人才、设备、资料等方面的主业优势,积极开展地质服务;建立并健全包括人事、资金、质量等方面的管理体制,为地勘单位的科学发展提供保障;以人为本,完善绩效评价体系,形成绩效考评、质量技术考核、安全考核和党建及精神文明考核联动机制,以此推动煤炭地勘单位的改革,实现煤炭地质勘查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煤层气藏分析的参数与流程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生维  段连秀 《地球科学》2000,25(6):613-616
煤层气藏特有的赋存状态、圈闭形式和不均一性决定了煤层气藏分析在煤层气勘探乃至开发中的重要地位.煤层气资源条件、煤储层岩石的不均一性程度是煤层气藏分析的重要方面.煤层气藏的分析评价应适应煤层气勘探开发的进程.在勘探初期评价选区阶段应以煤层气藏的地质条件分析为主.在进入井网试采阶段应突出煤层气藏分析, 特别是煤层气藏的不均一性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