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在我国前寒武纪不同时代的地层中发现了大量的痕迹化石,其中前寒武纪冰期前的痕迹化石主要分布于我国北方的长城纪和青白口纪地层中。这些痕迹化石产出时代古老,表明在我国北方14~17亿年前的海水中就可能生活有古老的后生动物,这些痕迹化石的发现对于探索后生动物的起源及演化具有重要意义。前寒武纪冰期后所发现的痕迹化石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南地区震旦纪晚期的地层中,这些痕迹化石在震旦纪地层中的广泛分布,对震旦系及震旦系与寒武系界线的划分对比将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
中国前寒武纪痕迹化石的分布及其古生物学、地层学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在我国前寒武纪不同时代的地层中发现了大量的痕迹化石,其中前寒武纪冰期前的痕迹化石主要分布于我国北方的长城纪和青白口纪地层中。这些痕迹化石产出时代古老,表明在我国北方14~17亿年前的海水中就可能生活有古老的后生动物,这些痕迹化石的发现对于探索后生动物的起源及演化具有重要意义。前寒武纪冰期后所发现的痕迹化石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南地区震旦纪晚期的地层中,这些痕迹化石在震旦纪地层中的广泛分布,对震旦系及震旦系与寒武系界线的划分对比将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3.
浙江跨湖桥遗址位于中国东南沿海,是距今约8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遗址.遗址中出土有大量哺乳动物骨骼,通过显微观测和统计,发现遗址动物骨骼表面有丰富的人工改造痕迹,并有家畜狗的啃咬痕迹等.其中人工改造痕迹的比重,达到所观察标本总数的17.57%.人工改造痕迹的显微特征、排列规律、分布位置等,反映遗址古居民已熟练掌握了剥...  相似文献   

4.
宋天锐  高健 《沉积学报》1985,3(2):85-96
前言 地球上最古老的生命现象在35亿年前形成的岩石中已经发现一些踪迹(Sohopf)[2 6]。但是,目前比较公认的最古老的动物化石是出现在7亿年前后的沉积地层中,被称之为伊迪克拉后生动物化石(Edicaran Metazoan fossils)。在此以前是否有更古老的后生动物化石问题,一直为古生物学家、地层学家和沉积学家所注意。Walcott(1899)[27]最先在上前寒武系中部大约10-11亿年的地层(Belt Supergroup)中,描述过两种古老的痕迹化石,分别定名为:Pldnol i tesHelminthoidichnites。后来,Cloud[14]和W alter[28]等对这些痕迹化石进一步研究后,认为Walcott描述的痕迹化石或者是藻类,或者是一些孤立的波痕或结核。以后,Sabrodin(1971)在苏联的上前寒武系里菲组中,发现了一种规则的管状充填痕迹化石,直径1.3毫米,管壁边界清楚,伴生有团粒(粪粒?),用K-Ar法测得这些团粒为12.7亿年的同位素年龄值,并将这种充填管状痕迹化石定名为Rugoinfractus. Palij(1974)[23]并论述T这一痕迹化石,但根据地层产状对其年代有怀疑。  相似文献   

5.
首次在河南新密煤田发现了华北晚古生代地层中罕见的cf.Teichichnus rectus(直形墙形迹,比较种)这一痕迹化石分子。本文简述了它的保存和结构特征,并试图划分其痕迹类型和群落,推断其造迹生物,探讨其发育机制。此发现对研究海相岩层风暴沉积及其地层划分与对比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人类为获取食物和满足其他需求而使用牙齿从事的各类非咀嚼性活动在牙齿表面形成使用痕迹。牙齿使用痕迹与古人类的行为特征关系密切,记录了丰富的古人类生存环境、食物构成、获取食物的方式、行为模式及生活习俗等方面的信息。对黄龙洞更新世晚期人类牙齿的观察发现:黄龙洞人类前部牙齿表面具有釉质破损与崩裂、齿冠唇面破损、齿间邻接面沟3种类型的使用痕迹。根据这些牙齿使用痕迹的分布和表现特点,推测生活在黄龙洞的更新世晚期人类经常使用前部牙齿从事啃咬、叼衔、或剥离坚韧的食物或非食物物品等活动,并可能将前部牙齿作为工具使用;齿间邻接面沟提示当时人类经常从事剔牙活动。结合已经在黄龙洞发现的其他人类活动证据,我们认为当时人类可能从事狩猎活动,食物构成中包含有较多的肉类及粗纤维植物。  相似文献   

7.
湖北郧西黄龙洞骨化石表面改造痕迹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湖北黄龙洞遗址出土有距今约10万年的7枚晚期智人牙齿化石,以及大量哺乳动物化石,并发掘出石制品和骨制品等。本研究使用光学显微镜、超景深数码显微镜以及三维扫描仪等对该遗址骨化石表面具有明显改造痕迹的标本进行形态学观察,并参考国内外关于标本表面改造痕迹的认识,对痕迹性质(种类)进行鉴定。然后以鉴定工作为基础,对痕迹在骨骼表面的分布组合特征进行量化分析。痕迹研究结果支持了发掘者此前提出的关于黄龙洞骨骼堆积属于原地埋藏的研究结论,并表明:黄龙洞内古人类的狩猎与屠宰等活动,是造成洞穴内骨骼堆积的主要原因;当时古人类可能在居址附近猎获动物后,将动物集中到洞穴内进行过较细致的屠宰。居住在黄龙洞的古人类屠宰技术行为主要有:切割、刮切、砍斫和砸击等。大多数切割痕迹主要是为了剥取肉食,部分位于骨骺端的切割痕迹以及砍斫痕迹是肢解行为的结果,而砸击痕迹则与取食骨髓以及骨器制作的行为有关。与人工痕迹同时出现的动物改造痕迹还反映出食肉动物和啮齿动物对人类遗留在洞穴内的骨骼有一定程度的再利用。  相似文献   

8.
痕迹化石组合即群聚痕迹的指相意义,已在上一讲讨论过。下面谈谈个体痕迹在提供地质信息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一群巨獸来到海边,牠们漫步在退潮时露出的海底上,揀食着軟体动物和鱼类泥濘的淤泥道上留下了清楚的痕迹。三个趾的后爪足迹顺向排列着,有时交叉着,而另一地方则足迹错乱:看来有两只巨獸为了争夺食物而曾经在这里决斗过。这深沉而狭窄的刻痕便是巨獸的大尾巴樞斗时留下的痕迹。从那时候起,已经过去一万万多年了。海早已从这些地方退走。恐龙群的痕迹在离塔軍伊锡(格鲁吉亚苏維埃社会主义共和国首都比里斯的西面约二百公里——譯註)不远的薩塔普里亚山的石灰岩斜坡上被发现了。这里还找到了石化了的海生软体动物。按古动物遗迹的数量来说,这是苏联,也许可以说是全世界几个稀有地区之一。  相似文献   

10.
湖北郧西白龙洞遗址骨化石表面痕迹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湖北省郧西县白龙洞古人类遗址属于中更新世早期,发掘出表面带有痕迹的骨化石标本。使用肉眼裸视观察法、低倍显微观察法、高倍显微观察法、三维扫描数字模型技术等多种观测分析法进行综合研究,鉴定出痕迹种类包括人工改造痕迹和其他动物改造痕迹。人工改造痕迹包括锤击痕迹、切割痕迹、砍斫痕迹、戳刺痕迹等,其中锤击痕迹主要出现在骨器表面(用于骨器制造),其他痕迹则出现在多种骨骼部位的残片上(可能由狩猎、屠宰、分割和剥皮行为产生)。动物改造痕迹包括食肉目动物啃咬痕、偶蹄目动物踩踏痕、啮齿目动物啃咬痕等。其中制造啃咬痕的啮齿目动物中,可能包括有豪猪、竹鼠和鼠科动物等。人工改造痕迹的研究对认识当时人行为模式提供了具体证据,如当时人对洞穴占据使用形式、骨质工具制造与使用、狩猎与分食行为(狩猎工具与剥皮技巧)等。本研究对其他动物改造痕迹也作了必要分析,如豪猪与鼠科动物的不同啃啮形态等。该遗址研究、鉴定出的多种痕迹标本,以及多种鉴定、分析方法的使用等,显示出古人类遗址中痕迹标本的复杂性,以及多种研究方法的必要性。三维扫描数字模型技术,是国内在该领域研究方法中的首次使用。  相似文献   

11.
2008年6月3日上午,汤阴县政府组织公安局、国土资源局和任固镇人民政府200余人,并租用1辆大型挖掘机,配合县人民法院对任固镇公有村一村民违法占耕地建房进行强制拆除,拆除面积共272平方米。  相似文献   

12.
德国著名痕迹学者赛拉赫1964年系统地提出,痕迹化石的分布受控于海水深度。以后的研究证明,痕迹化石组合,不仅与海水深度有关,而且与底层类型、能量条件、食物供应和保存情况有关。不过后四种因素,在一般情况下,与海水深度,都有不同程度的联系。因此赛拉赫的痕迹化石古地理分带模式,仍不失为可行的工作模式,而被广泛引用。下面介绍的是经英国痕迹学者克拉姆斯(T.P.Crimes )修正的群聚痕迹古地理分带。   相似文献   

13.
骨骼表面痕迹观察是旧石器时代动物考古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手段。通常情况下,在切割痕、砍砸痕、烧灼痕等古人类行为活动痕迹之外,考古遗址出土的动物骨骼表面都有多种非人工痕迹的保留。但是,相对于人工改造痕迹而言,国内考古学家对于后者的关注与研究却明显不足。本文以考古研究中最为常见的肉食类齿痕、啮齿类啮咬痕、水流磨蚀痕、踩踏痕、生物/化学腐蚀痕以及风化痕迹等为例,系统介绍它们的产生机理、主要鉴别特征、分布规律以及研究案例,并对其在旧石器时代动物考古学研究中的意义进行讨论与阐述。  相似文献   

14.
羌塘盆地侏罗系核形石纹层不发育,只有个别核形石发育不规则的纹层,未发现菌藻类痕迹;核心主要以大小不等的生物碎屑为主;核形石与填隙物都由泥晶方解石组成,只是颜色上有差别。核形石主要产在能量较低的泻湖、局限陆棚环境中。  相似文献   

15.
11月9日上午,在汝南县梁祝镇庞庄村马余公路旁边,十多辆执法车旁边站着60多名土地执法人员,一台挖掘机正在公路北侧的耕地里对一处刚挖好的建房地基进行填埋,20多分钟后,挖掘机就把挖好的地基全部填平,把被破坏的耕地恢复了原貌……  相似文献   

16.
到目前为止本省内早寒武世尚未发现有梅树村期和筇竹寺期沉积,仅有沧浪铺期和龙王庙期沉积存在。在济源—博爱—武陟一线以南地区有沧浪铺阶辛集组、朱砂洞组和龙王庙阶馒头组。该线以北只有龙王庙阶辛集组和馒头组。辛集组是个受特定环境控制的穿时地层单元。早寒武世沧浪铺早—中期(辛集组)沉积环境是潮下浅水陆棚和滨岸潮下带、滨岸潮坪潮间带。沧浪铺中—晚期(朱砂洞组)沉积环境是滨岸碳酸盐潮坪缓坡—潮间—潮上蒸发坪和潮间蒸发岩洼地以及潮下碳酸盐浅水缓坡。龙王庙期(馒头组)沉积环境是滨岸碳酸盐岩潮坪缓坡和潮下碳酸盐岩浅水缓坡。早寒武世痕迹化石主要产于三个层位,可分为H-T组合和L-B组合。前者为潮下浅水陆棚风暴环境痕迹组合,后者为潮间—潮上低能泥坪环境痕迹组合。早寒武世痕迹化石共11属(1新属)、16种(1新种、1相似种、10未定种)。  相似文献   

17.
英国剑桥的科学家已找到了一种新途径来探索三个重要而又激动人心的问题:①探寻新的油藏;②追索地球上生命的最早痕迹;③在宇宙的其它地方探索生命的证据。 Ken Pye博士及其美国同行David Krinsley教授(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在剑桥大学地学系研究把扫描电子显微镜的新技术用于寻战英国约克郡和多塞特郡页岩中的油矿。他们还试验从地球上某些最古老岩石—前寒武纪页岩中追索早于其它地方已发现的生命痕迹。同时开始试验准备用陨星物质来寻求外空生命的遗迹。  相似文献   

18.
痕迹学研究,从定义上讲,就是对痕迹进行描述、分类和解释。说得更直接一些,就是研究生物与底层的关系。因此,任何一种痕迹都记录了(1)造迹生物的活动;(2)底  相似文献   

19.
痕迹学讲座     
痕迹学(Ichno1ogy)是研究现代和古代生物活动留下痕迹的科学。研究现代生物活动痕迹的,称新痕迹学(Neoichnology);研究古代生物活动痕迹的,叫古痕迹学(Palichnology)。  相似文献   

20.
第一讲 绪论     
痕迹学(Ichno1ogy)是研究现代和古代生物活动留下痕迹的科学。研究现代生物活动痕迹的,称新痕迹学(Neoichnology);研究古代生物活动痕迹的,叫古痕迹学(Palichnolog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