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决定了必须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文章通过对影响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因素的分析,确定集约利用指标,提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方法,构建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宏观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到中原城市群土地的集约利用宏观评价中。通过指标权重的计算和评价标准的确定,最终对中原城市群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做出了判断,并针对性的提出了相关对策,以促进中原城市群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提高,为更好的进行土地管理、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基本依据。  相似文献   

2.
2003年,河南省委、省政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早日实现中原崛起,提出发展中原城市群的构想。几年来,随着我省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的不断完善,中原城市群的框架逐步形成,其总体框架可概括为“一极两圈三层”,一极即以郑汴新区为核心增长极(核心层),两圈是指以郑州为都市圈中心,  相似文献   

3.
黄河冲积扇是中国中东部山前地区最大的冲积扇,其主体位于河南省。黄河冲积扇的形成发育的地质环境条件,冲积扇的地层岩性结构、水文地质特征,以及与其相邻地貌单元的地质和资源条件共同决定了中原城市群各城市的分布、发展规模、发展方向、产业结构等要素。通过黄河冲积扇的形成演化和本身地质、水文地质条件研究,从地质角度分析和探讨了中原城市群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影响因素,旨在为中原城市群的规划、建设提供地质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袁华 《河南地质》2009,(8):I0002-I0003
7月17日下午,国土资源部、河南省政府共同推进中原城市群国土规划编制暨开展豫西地区地质找矿工作合作备忘录签字仪式在京举行。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河南省委副书记、省长郭庚茂出席签字仪式。  相似文献   

5.
基于腹地划分的中国城市群空间影响范围识别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城市群空间影响范围的界定是认清城市群内中心城市与腹地、城市与城市间相互关联的基础。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中国28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结节性指数,利用累积耗费距离法和k阶数据场,综合测度了交通可达性与空间场能,根据场强"取大"原则对城市腹地进行了划分,依据城市腹地范围界定了城市群的空间影响范围。结果表明:①中国地级以上城市最大和最小结节性指数相差157.53倍,城市平均可达时间为193.43 min,场能平均值为5 412,最大和最小城市腹地相差3 751倍;②23个城市群中,空间影响范围最大的是北疆城市群,空间平均场强最大的是中原城市群;③城市群在空间上呈现为发育程度不同的"11+9+3"的分布格局和逆时针90°旋转的"β"型城市群连绵带发展格局;④基于腹地划分的城市群空间影响范围充分考虑了现实的交通网络和地形地貌特点,实现了对广域空间范围内城市腹地范围和城市群空间影响范围的定量测度。  相似文献   

6.
当前,特大城市多已呈满负荷状态,中小城市拥有更大发展空间和承载力,而发展城市群则是发展中小城市的重要方式。为推进城镇化、缓解大城市病,国家发改委已正式启动编制跨省区城市群规划。规划或于明年年底前编制完成,并上报国务院批准实施。为发挥城市群的战略平台作用,此前,国家发改委已印发《关于开展跨省级行政区城市群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据悉,目前,包括长三角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哈长城市群规划编制的地方层面前期研究工作已基本完成。下一步,国家相关部委将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确定这三个城市群的发展目标、开发方向、空间结构,以及城市群内各城市的功能定位和分工、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治理,协同发展体制机制等。  相似文献   

7.
从全局尺度探索城市群交通可达性,能有效描绘城市群间的协同关系及城市群内部的一体化趋势,为推进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基于改进的时空图分析模型,测度11个国家级城市群的可达性水平,从城市群群内空间集聚性和群间交通协同特征方面分析高铁网建设下城市群可达性演变特征。结果表明:高铁建设产生的“时空压缩”将促进中国城市群点位“两横两纵”分布结构向“组团式”结构扩散。高铁建设将促进城市群内部的一体化和城市群间的协同化,增加区域平衡性。时空图分析模型能够有效解读时空图的空间信息,拓展了可达性空间分析方法的应用,并为促进城市群区域平衡发展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8.
关中盆地城市群是一个人口密集、工农业发达的地区,同时也是一个环境地质问题突出区。笔者以关中盆地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开展资料集成分析和综合研究工作,编制完成《关中盆地城市群环境地质图》。笔者阐述了关中盆地城市群环境地质图的编图思路和编图原则,详细介绍了环境地质图反映的主要内容以及主图、镶图的编制方法。本图的编制为关中盆地城市群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为城市群发展规划和政府宏观决策提供了重要支撑,也为中国其他地区环境地质图件的编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
正近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会议明确,要在该区域构建以铁路、高速公路和长江黄金水道为主通道的综合交通体系,促进信息、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到2030年,全面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会议指出,以改革创新推动长三角城市群协调发展,一是要打造改革新高地。复制推广自由贸易试验区、自主  相似文献   

10.
文茂林 《河南地质》2011,(12):14-17
2011年9月28日,《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永载河南发展史册,一直跻身于“国家队”背后的亿万中原儿女艰难等来了这个发展机遇,充满豪情和自信地跃上了新起点,以“关键在做”的同期声,唱响了中部崛起、河南振兴的进行曲!  相似文献   

11.
《广西地质》2011,(6):53-53
近期,青海省国土资源厅出台《关于支持东部城市群建设的政策措施》,从多个方面切实提高国土资源对以西宁为中心的东部城市群建设的保障和服务能力。  相似文献   

12.
结合前人资料的系统梳理、遥感解译及地表调查结果,对滇中城市群地区的活动断裂进行活动程度分级,得到该区“5纵2横”13条主要活动断裂的构造体系分布格局。按断裂活动强弱程度对城镇及重要工程的影响不同,对滇中城市群地区城镇和“十三五”及中长期规划的重大工程开展活动断裂影响调查研究,表明活动断裂是影响和制约该区城镇规划及重大工程建设的主要地质因素。综合考虑活动断裂活动程度、岩性特征和地形变化3因素进行的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初步结果表明,该区的“极不稳定区”、“不稳定区”和“次不稳定区”约占全区面积三分之一。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地质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要素分析,构建了两者协调性评价的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根据协调性测度算法原理,对"十五"期间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地质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协调度及其协调发展状态进行了分析评价.结论是为了实现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地质生态环境与经济之间的协调、持续发展,应合理调整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4.
中原生代     
中原生代的一般特征中原生代包括表壳岩和深成岩,它们形成于基诺兰地壳变动之后或在它的末期,一直到2000—1900百万年前卡累利阿地壳运动结束才完成,因此这个代约800百万年。存加拿大称阿费布,澳大利亚称努拉津。世界范围成型为卡累利阿超群。主要沉积建造类型有地台型、冒地槽型和优地槽型。以地台型和冒地槽型发育最广。  相似文献   

15.
苏文超  梁亚鹏 《河南地质》2014,(12):F0003-F0003
本刊讯12月2日,由北京自然博物馆、河南省地质博物馆联合主办,啄木鸟科学小组承办的"龙腾中原——路易贝贝及中原巨龙特展"在北京自然博物馆拉开帷幕。从12月2日到2015年4月19日,北京市民和游客可以在京一睹包括目前发现的世界最大恐龙巨型汝阳龙复原骨架、恐龙胚胎化石"路易贝贝"等在内的中原恐龙化石群的庞大阵容。  相似文献   

16.
为科学评价长江中游城市群城镇化发展质量,建立城镇化质量评价体系,运用熵值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在评价并计算城镇化质量基础上,构建城镇化要素人口—土地—经济耦合协调性模型,最后分析讨论了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要素间耦合协调性的时空特征。研究表明:长江中游鄂湘赣三省的省会中心城市城镇化水平差距减小,区域整体协调性稳步提升;2010年后土地城镇化要素与人口、经济城镇化要素发展脱节,整个系统耦合性下降;长江中游城市群城镇化综合水平上升,发展协调性近几年略有下降,结构性问题初现端倪。  相似文献   

17.
陶虹  丁佳 《地质论评》2014,60(1):231-235
关中城市群地下水自集中开采以来区域地下水位呈整体下降趋势,主要城市集中供水水源地水位降幅30~50 m,最大超过120 m。长期过量开采地下水引起了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地面沉降、地裂缝以及水质污染等环境地质问题。近年随着城市群限制开采量,地下水水位下降及其相关环境地质问题在局部地段有所缓和。本文以50年地下水动态监测数据为基础,针对关中城市群地下水动态特征及相关的环境地质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并对预防和缓解环境地质问题、合理开发地下水资源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8.
关中城市群地下水自集中开采以来区域地下水位呈整体下降趋势,主要城市集中供水水源地水位降幅30~50 m,最大超过120 m。长期过量开采地下水引起了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地面沉降、地裂缝以及水质污染等环境地质问题。近年随着城市群限制开采量,地下水水位下降及其相关环境地质问题在局部地段有所缓和。本文以50年地下水动态监测数据为基础,针对关中城市群地下水动态特征及相关的环境地质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并对预防和缓解环境地质问题、合理开发地下水资源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9.
基于2010—2020年市级面板数据,构建耦合协调模型,深入探讨珠三角科技创新与城市韧性耦合协调水平的时空演变特征。研究结果显示:就城市韧性水平而言,珠三角城市群整体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各城市间内部差异明显,形塑出“中间高,东西边缘低”的空间分布格局;在科技创新水平方面,珠三角城市群总体上呈波浪式上升态势,区域内部地带性差异显著,形成以广州、深圳为中心的圈层式发展模式;珠三角城市群科技创新与城市韧性之间耦合协调度总体缓慢上升,实现了由失调到相对协调的跨越,但各市绝对数值有待进一步提高,除深圳外其余八市均处于勉强/初级协调阶段,城际之间分化明显,形成了“中心—外围”的圈层格局。据此从推进两系统自身发展、制定两者耦合协调发展规划、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三个维度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地质遗迹已成为经济区和城市群规划发展、宜居城市建设、生态文明、乡村振兴、脱贫攻坚以及地质文化村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因素。通过关中盆地城市群地质遗迹专项调查,共发现地质遗迹点429处,其中具有价值的地质遗迹146处;整体上类型多样、内涵独特,以地层剖面、古生物化石、地质地貌、水体景观等为主;空间分布范围广泛,空间结构类型呈现凝聚型不均匀分布,新构造活动与地貌、水系、第四纪沉积、温泉、地震和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及其变化具有良好的一致性。根据资源赋存属性、地质遗迹完整性及交通便捷性等原则,将地质遗迹区域划分为3个地质遗迹景观带、10个地质遗迹景观亚带、22个地质遗迹景观区。针对经济区和城市群、宜居城市、生态文明、乡村振兴建设与地质遗迹开发利用及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应建设一批国省地质公园、研学基地、旅游度假区、旅游风景道、特色小镇以及地质文化村,形成多层次、多样化的开发利用和保护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