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光学发射光谱仪(ICP-AES),系统测定了淮南煤田朱集井田补勘阶段29个钻孔中197个煤样品的稀土元素含量。以储量为加权因子,对比研究了岩浆侵入煤层与正常煤层中稀土元素含量和地球化学参数特征,得出岩浆岩或者岩浆热液中的稀土元素的含量与受岩浆影响的煤中稀土元素的含量并无直接关系;10个煤层的稀土元素的球粒陨石标准化曲线特征基本一致,呈窄振幅的Ce/Ce*值和Eu/Eu*中度亏损(0.49~0.70)的特点,说明泥炭沼泽沉积演化和区域断层对煤中稀土元素含量和分布模式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2.
滕县煤田七五井田岩浆岩分布特征及对煤层煤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七五井田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区内地质构造展布特征、岩浆岩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研究,总结得出七五井田岩浆侵入规律,进一步弄清了岩浆侵入对煤层的破坏程度,并对岩浆岩对煤层煤质的影响程度进行了评价,为矿井生产过程中的开拓布置工作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淮南煤田煤系岩浆岩生热率特点及其对地温场的影响,以淮南朱集井田为研究对象,基于36个钻孔内6 208个煤系岩石自然伽马(GR)测井值的基础上,利用自然伽马与生热率GR-A的关系式,计算不同岩石生热率及其标准差,结果得出,煤系沉积岩的GR值由大到小依次为泥岩83.83 API、砂岩62.23 API和煤34.32 API,岩浆岩的GR值为103.89 API,远大于沉积岩;岩浆岩的生热率也最大,平均1.63 μW/m3,约为煤的3倍,但因受岩浆岩侵入分期性的影响,其标准差较大。总的来说,朱集井田内煤系岩石放射性生热对区内大地热流的贡献量不大,但岩浆岩的高生热率对岩层生热结构的改变较大。 相似文献
4.
5.
6.
7.
刘店煤矿岩浆侵入与煤质特征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岩浆侵入是煤矿常见的构造现象之一,岩浆侵入后对煤层与煤质的影响也十分明显,岩浆侵入不仅破坏了煤层的原生结构、厚度、构造,还改变了煤质.本文依据刘店煤矿的勘探资料,对淮北矿业集团公司筹建矿井--刘店煤矿的岩浆侵入与煤质特征进行了探讨,以期为刘店煤矿的生产提供有益的帮助. 相似文献
8.
9.
10.
11.
邯邢煤田岩浆侵入及对煤层煤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邯邢煤田岩浆侵入特点,分析岩浆侵入煤系层位与分布规律,岩浆侵入体的产状及岩性特征。邯邢煤田岩浆岩的侵入,不仅破坏了该区煤层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减少了煤炭的可采储量,并使煤层的物理性质、化学成分和工艺性能也发生了显著变化,致使煤质变差,煤炭工业价值降低。 相似文献
12.
13.
14.
在对济宁煤田金乡矿区岩浆侵入详细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岩浆侵入煤系的层位与分布规律,岩浆岩的岩性特征及侵入时代。岩浆以岩脉和岩床形式侵入煤层,使煤层出现分叉、变薄甚至全部被吞蚀。岩浆岩的侵入破坏了煤层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并使煤层的物理性质、化学成分和工艺性能发生了显著变化,煤质变差,降低了煤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官寨井田位于贵州省黔西县东部,4、9号煤层为井田全区可采煤层。根据大量瓦斯地质资料分析,发现4号煤层大部分区块瓦斯含量大于15.0mL/g·daf,其中大于20.0mL/g·daf的区块主要分布在井田西部边缘;在井田西部瓦斯含量一般为10.0~15.0mL/g·daf;西部煤层露头和张性断层附近含量均小于10.0mL/g·daf。9号煤层瓦斯含量大于20.0mL/g·daf分布于井田中东及北东部,并由往西南及中部逐渐降低的趋势;其含量小于10.OmL/g·daf分布于井田南部煤层露头附近。由于井田构造复杂,瓦斯含量明显受断层和煤层埋深影响,数据显示:闭合断层附近瓦斯含量明显增高,张性断层附近含量变小,同一煤层随埋藏深度增加瓦斯含量增大。 相似文献
16.
口孜集勘查区矿井目前正处于开发阶段,深部煤层顶、底板的稳定性对煤层开采方法具有很大的影响。在分析煤层顶、底板岩性在平面上变化规律的基础上,结合岩石物理力学性质,对影响煤层顶底板稳定性的因素进行了研究。依据本区顶板岩石的单轴抗压强度,结合钻孔工程地质编录RQD值和煤层开采的采高比,对主采煤层进行了工程地质分类,其中13-1煤层顶板在东北部及中部以周期来压顶板为主,而8煤在东南及西北部也以周期来压为主。另外,对该区深部开采的工程地质问题进行了预测,根据预测结果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7.
淮北煤田刘店井田含煤岩系沉积特征及主煤层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大量钻孔资料分析,运用沉积学、煤田地质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了淮北煤田刘店井田二叠系下统山西组和下石盒子组的沉积环境和成煤演化史。研究表明,山西组和下石盒子组煤层都形成于三角洲平原环境,其中,山西组煤组形成于三角洲低速度的建设与高速度的建设的过渡时期;下石盒子组煤组形成于高速度建设型的三角洲平原环境。运用标志层、层间距、煤层顶底板岩石特征、煤质特征、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等综合分析方法,对7、10煤层进行了对比判定。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