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1 引言 石油,作为现代社会的主要能源,在全球经济迅速发展和人口激增的情况下,世界范围内的供求在不断增长,海洋石油勘探开发规模也在不断扩大.海洋油气开发已成为我国油气战略资源的主要来源之一.  相似文献   

2.
聚合物驱油技术适用于非均质的中质和较重质油藏,与其他提高采收率技术比较起来相对简单,更符合海上油田安全环保要求。根据渤海锦州9-3油田油藏特性和聚合物结构性能,结合海上平台特点,研制出具有高效增黏、较好的抗剪切性、良好流动性和驱油效果的高抗盐聚合物3640D。该聚合物首次用于海上油田单井聚合物驱先导试验见到了显著的增油降水效果,正在进行中的井组聚合物驱试验也已初步显示出增产效果,表明聚合物3640D作为锦州9-3油田的驱油剂在技术上是可行的,在海上类似油田的聚合物驱技术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建立地层孔隙网络模型描述微观孔喉特征,利用逾渗方法计算基于微观渗流机理的相对渗透率曲线,并将之应用到数值模拟计算中,给出考虑微观渗流特征的方程,并进行数值求解,得到地层中流体分布特征。实例分析表明该方法可以得到基于微观特征的剩余油分布数量和形式,为调剖堵水、化学驱提供技术参数,实现微观渗流机理与宏观计算的结合。  相似文献   

4.
随着油田开发技术的进步,水平井开采技术日趋完善,在底水油藏应用中取得了明显效果。秦皇岛32—6油田西区是典型的底水油藏,该区主体于2002年采用定向井投入开发,投产后基本没有无水采油期,底水锥进、突破很快,经过6年多的开发已进入高含水期,至2008年初,含水83.7%,采出程度5.05%,开发效果较差。基于水平井开发底水油藏试验研究,总结出影响该区水平井开发效果两个主要因素:水平段距离油水界面高度和水平井区隔夹层分布状况。在此基础之上,通过开展隔夹层及剩余油研究,在明下段有利位置布水平井6口,并在实施中应用了随钻跟踪及先进的完井技术。该区6口水平调整井投产后初期产能约是定向井的3倍,全油田预计最终采收率提高0.36%,取得了良好的效益。  相似文献   

5.
冀东油田G104-5区块浅层油藏储层胶结疏松,边底水活跃,随着采液速度的提高,边水沿高渗透带突进,油井含水上升速度快,油藏的复杂性给调剖调驱工艺带来一定难度。针对冀东油田地质和开发情况,通过深入分析、研究,在大量室内物模的基础上筛选研制了一种适合冀东油田浅层油藏调驱的交联聚合物体系并应用到现场,取得了良好的降水增油效果,两年来累计增油4.4×104t,有效地控制了该区块边水推进速度,改善了开发效果,为冀东油田夺油上产提供了技术保障,同时为其它浅层油藏区块提高原油采收率提供技术方法和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开展海上边际油田的开发研究是开发海上油田的三大技术难题之一。BZ34-3/5油田是渤海海域的小边际油田,针对该边际油田“现有油田附近含油构造”特点采用了“三一”开发模式和两腿三桩轻型平台,并且采用了一井双泵采油技术,自投产以来日产油达300多立方米,这标志着该海上小边际油田建成并成功投产,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该油田的开发和开采模式对于边际油田的开发具有普遍意义,因此简要介绍了该油田开发模式和电潜泵采油技术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海上油田开发具有勘探投入大、采油平台使用寿命短、生产操作费用高和水驱采收率低等特点,如何提高采收率是油田开发面临的重大技术难题。从海上油田LD10—1开发实际需求出发,结合油藏地质特征和流体性质特点,利用理论分析和室内评价实验,开展了早期聚合物凝胶和聚合物驱增油效果及其影响因素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早期实施聚合物驱不仅大大缩短油田开发时间、节省操作费用,而且最终采收率也比中后期实施时高。在化学药剂费用相同条件下,“聚合物凝胶+聚合物”段塞组合驱的增油效果要好于单纯聚合物驱。A23井单井组聚合物驱矿场试验于2006年3月23日开始,矿场监测结果表明,注入压力大幅度提高,吸液剖面明显改善,部分油井已陆续见到“增油降水”效果。  相似文献   

8.
渤中3—2油田位于渤海中部海域,其距已探明的油田远,储量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差。在研究油田储量充分动用的基础上,运用油藏工程和数值模拟技术,对油田开发方式、层系、注采井网、井型、井位及井距等参数进行精细研究,得到了通过提高初期单井产能实现油田经济高速高效开发,体现边际小油田开发特点的开发方案。为了更有效的规避油田开发中的风险和挖掘油田的潜力,方案对风险和潜力进行了细致研究并制订相应对策,使开发方案的可操作性更强。合理简化工程设施,采用“简易井口平台+可移动式采油平台”“蜜蜂式”采油设施,改善了油田的开发效果,为渤海湾今后大规模开发中小型边际油气田积累了实践经验,开辟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埕岛油田进入综合调整阶段后,研究形成了一套基本的开发调整技术政策,并已在个别区块实施。通过对已实施区块的跟踪,对已有的开发调整技术政策进行了评价,认为层系细分能切实减小油层干扰,提高采油强度;井网加密后随着井距的缩小和井网形式的改变,注采对应率和水驱储量控制程度大幅提高;通过油井提液,单井产量得以明显提升;通过应用水平井,实现了储量的有效动用,提高了单井产能。综合分析认为现有的调整技术政策能够满足埕岛油田在该阶段高效开发的需求,也可以为后续区块及海上相似油田的的调整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在对构造演化、成藏要素、油源对比、成藏期次分析的基础上,结合Trinity油气运移成藏模拟分析软件对锦州25—1油田的油气运聚模拟研究,分析了形成锦州25—1油田的成藏主控因素,建立了其成藏模式,指出了该地区有利勘探方向。模拟分析结果表明,锦州25—1构造是辽西凹陷沙三段烃源岩生成油气运聚的有利指向区,而优良成藏要素的优势时空配置则是形成锦州25—1油田的关键因素。其成藏模式为:辽西凹陷沙三段烃源岩在东下段时期进入了大量生排烃期,生成的油气为一期充注,充注时间发生在东营组末期,沿东下段时期强烈构造运动伴生的断裂系统、沙二段广泛发育的砂体、沙二段与沙三段之间大型不整合面以及古构造脊所构成的疏导体系运移至沙二段圈闭成藏,而沙三段砂体则可以近源优势成藏。辽西凹陷西斜坡、凹中隆以及古构造脊是今后较为有利的勘探区域。  相似文献   

11.
长岛县海岛开发活动的环境效应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压力-状态-响应"(P-S-R)指标体系模型,探讨了长岛县海岛开发活动的环境效应评价指标体系,应用熵值法计算了海岛各个指标的权重,并应用计算得到的综合指数对海岛开发活动的环境效应进行了综合评价,为海岛资源环境管理和可持续发展决策提供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12.
分析测定了未经处理的普通三疣梭子蟹和经过溶藻弧菌感染筛选的三疣梭子蟹从第Ⅰ期溞状幼体(Z1)到第Ⅳ期仔蟹(C4)各发育阶段的耗氧量和耗氧率,比较了两类梭子蟹的耗氧情况,并研究了三疣梭子蟹体质量与溶解氧需求的关系。结果表明:两类三疣梭子蟹早期发育阶段的体质量与耗氧量、耗氧率均呈幂函数关系,耗氧量随体质量的增加而增加,耗氧率则随体质量的增加而降低;各发育阶段普通蟹和筛选蟹体质量差异不显著;在Z1期和Z3期,筛选蟹的耗氧率显著低于普通蟹(P<0.01),Z2期筛选蟹的耗氧率显著高于普通蟹(P<0.01),Z4期至仔蟹期,两类梭子蟹耗氧率差异不显著(P>0.01)。  相似文献   

13.
运用模糊数学方法对海洋风能开发利用的潜在环境影响进行综合评价,旨在为海洋风能发电环境影响综合评价提供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通过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确定专家评分表,确定各层次因素的权重,经过模糊评价,得到海洋风能开发利用的潜在环境影响评价等级的隶属度.评价等级隶属度的大小反映了潜在环境影响的程度,其结果可以为海洋风能电站的站址选择和电站建设提供可行性分析.  相似文献   

14.
舟山十六门8个无居民岛位于舟山高强度开发海域,根据1962、2002和2012年3期水深地形数据,利用GIS软件分析了十六门诸岛区域岸滩的冲淤变化。结果显示:1962—2002年的40 a间,研究区处于缓慢淤积态势,年均淤积速率为5.3 cm/a;2002—2012年的10 a间,研究区由淤积变冲刷,年均冲刷速率为52.7 cm/a。据分析,2002年以后,研究区周边海域高强度的人类开发活动引起的叠加效应是造成研究区水下岸坡快速冲刷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根据近十年平潭海域生态环境调查资料与旅游经济产业发展数据,结合夜光藻赤潮观测资料,通过构建海洋生态-旅游经济复合系统协同发展评价体系,运用耦合、协同、脱钩评价方法对平潭海洋生态-旅游经济复合系统协同发展水平进行测度评价,从时间层面上分析海洋生态环境安全与旅游经济发展的协同强度和发展态势。研究结果表明:(1) 2009-2019年,平潭旅游经济呈线性上升趋势,而海洋生态系统演化呈较为平缓的波动上升趋势,海洋生态-旅游经济复合系统逐渐向高水平耦合阶段演化;(2)平潭海洋生态-旅游经济复合系统发展在研究期间处于非协同或低协同状态,但发展态势和协同程度有所上升;(3)废水排放入海量、废水中COD排放量、废水中氨氮排放量与平潭旅游经济发展呈较为理想的脱钩状态,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排放浓度逐年降低;(4)夜光藻赤潮持续天数与平潭旅游经济增长的脱钩指数波动较大,营养盐水平与夜光藻赤潮发生频次的相关性并不明显。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本文提出引入具有协同效应的巨涨落机制等对策建议,以期实现平潭海洋生态-旅游经济复合系统的提质升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