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利州、苍溪、剑阁,人们每天都能见到一支湖南口音的地质灾害调查队徒步奔走在灾区的山山水水间,排查处置着一处处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和地质灾害隐患,为200万灾区人民撑起一片安宁和希望。他们就是湖南省国土资源厅赴川地质灾害调金应急工作队。  相似文献   

2.
《辽宁地质》2010,(4):58-58
据悉,截至4月21日,甘肃省国土资源系统派出的54名奋战在抗震救灾第一线的技术专家,连续作战,现场踏勘、分片排查发现地质灾害点31处,并向当地抗灾指挥部提出灾区应急技术排查要求和重建场地适宜性评估要点。在展开灾区地质灾害排查预警和临时居民点安置选址工作中,地质灾害应急排查队开展野外调查15次,出动技术人员53人(次),行程5400多公里,对玉树震区2个县城、3个乡镇次生地质灾害进行了排查,并就有关情况向指挥部进行了汇报。  相似文献   

3.
四川芦山地震灾区次生地质灾害形势严峻,国土资源部就其排查工作专门进行了部署。对此,记者就如何开展这项工作采访了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领导和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指导中心专家,专家们提示,要加强次生地质灾害的早期识别,查明地震灾区地质灾害隐患点的详细分布情况,对其安全性作出评价并制定应急预案。———以乡镇为单位,逐村逐户逐点并沿交通干线进行排查。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副司长陶庆法说,芦山地区的最大特  相似文献   

4.
《四川地质学报》2008,28(3):F0002-F0002
“5·12”汶川地震发生后,四川省国土资源厅积极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赶赴灾区一线抗震救灾,主要作了4个方面工作。①开展次生地质灾害巡查排查工作;②围绕安置点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③参与都汶路的抢通工程;④围绕灾后重建编制重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灾后重建国土资源政策。  相似文献   

5.
“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灾区防灾形势异常严峻,为增强灾区各级政府应急抢险技术力量,省主利害部门积极协调组织多支专业队伍开展灾区汛期地质灾害督导、排查、巡查、应急抢险调查及防治知识宣传培训等工作,极大地提升了各级政府地质灾害防治能力,取得了显著的防灾减灾效果,为夺取灾后恢复重建及全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大胜利提供了坚实保障.  相似文献   

6.
在四川汶川5.12大地震发生后的当天夜晚,西安地质调查中心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紧急部署,迅速成立以李向主任为组长的西安地质调查中心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应急排查工作组,连夜抽调精干力量,组成了以张茂省、徐友宁、唐亚明为组长的三支地震次生地质灾害隐患应急排查专家组,并在第一时间派出第一支应急排查组赶赴甘南灾区参加国土资源部组织的次生灾害救援工作.其他二组也分批奔赴陕西灾区开展次生灾害应急排查工作.  相似文献   

7.
汶川地震灾区地灾评估结果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5.12”汶川地震发生后,国土资源部紧急组织开展了四川、甘肃、陕西受灾地区的地质灾害综合评估。通过遥感调查和实地排查,共确定汶川地震灾区84个受灾县(市)的主要地质灾害点16644个,其中四川灾区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点218处。这些地质灾害点威胁大量居民地和水库、损毁公路和耕地林地、危害河道和桥梁等。评估成果将为国务院及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组织领导抗震救灾、  相似文献   

8.
为更好总结湄潭县地质灾害孕育规律及指导湄潭县今后的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在分析现状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地质灾害孕育因素的基础上,重点从坡度、地质构造、岩土体类型、斜坡结构、地表水因素、地下水因素进行分析,运用ARCGIS软件进行孕灾分区。将全县划分为易孕灾区、中易孕灾区、一般孕灾区,针对不同分区就不合理切坡管控、地质灾害宣传及培训、地质灾害及风险斜坡排查与预警监测提出相应的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9.
一是开展最排查行动。今年7月,瑞安市制定了全市汛期地质灾害再排查紧急行动实施方案,成立组织,落实人员,追加经费80万,全面开展地质灾害再排查工作。在各乡镇、街道、村排查上报的基础上,国土部门组织专业技术队伍进行排查认定,排查工作进行近20天,认定新地质灾害隐患点50多个。这只是该市提升地质灾害防治实效性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10.
正2014年5月22日,中国地质科学院在京组织召开了首都圈现今构造活动性研讨会。国土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孙叶研究员和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谭成轩研究员分别作了主题报告,与会专家进行了学术研讨。近年来我国自然灾害频发,为积极服务防灾减灾工作,中国地质科学院相继开展了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研究、地震灾区科学考察、灾区和重点地区地应力监测、抗旱找水、地质灾害应急排查等工作,制  相似文献   

11.
5.12汶川地震给灾区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也诱发了大量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次生地质灾害隐患,严重危及灾区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切实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是保障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前提条件,文章结合当前实际,从组织管理、队伍建设、防灾减灾等多个方面提出了有针对性及建设性的意见,对指导灾区开展防灾避险工作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6月19日上午,自治区党委、政府召开全区防汛抗灾工作紧急动员电视会议。自治区党委副书记陈际瓦就下一步防汛抗灾工作的预防措施上,要求国土资源部门做到人盯人、户盯户,在地质灾害的每个监测点上都要设信息员,每个点上都要有干部。在撤离措施上,各地各部门要组织干部深入灾区,进村入户、定人定户,进行拉网式排查。要加强汛期地质灾害的应急调查和监测预报,消除隐患,指导群众及时转移避险。  相似文献   

13.
“4·20”芦山强烈地震诱发了大量次生地质灾害。据震后初步统计,仅在纳入灾后重建规划的21个县(市、区)内排查核实的5361处地质灾害隐患中,地震诱发新增的就达1490处,相较震前增加达38.5%。为科学指导灾后恢复重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本文在对灾区防灾形势及次生地质灾害发育分布规律和主要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监测预防、动态巡查、综合整治及防灾能力建设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一是制定2012年度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方案,全面部署今年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二是开展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委托专业人员进行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全面掌握地质灾害隐患点的位置、危害程度,确定其危害类型;对有变化趋势的隐患点邀请专家现场指导,采取有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5.
常规的"图纸+GPS"野外调查方法已无法满足现阶段地质灾害排查工作的需要,为寻求高效、精准、高质量的地质灾害数据采集技术,作者结合赫章县高位隐蔽性地质灾害隐患专业排查项目,以奥维互动地图的应用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奥维互动地图的技术优势,并针对地质灾害排查工作中存在的导航找点难、信息采集过程繁琐、调查底图制作费时等系列问题,探索了奥维互动地图在赫章县高位隐蔽地质灾害排查中的应用,包括外部矢量数据源处理与导入、地质灾害解译、路线导航、点位查找、信息采集、位置共享以及内业成果处理等;提出了较为系统高效的地质灾害野外调查技术与方法。研究成果可为今后地质灾害野外调查环节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前,东阳市共有地质灾害隐患点142处,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10处,其中省级重点1处,金华市级重点3处。汛期前后,东阳市国土资源局全面部署和落实地质灾害防范工作。一是抓好隐患排查。深入各镇乡、街道对全市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全面检查和排查,逐个建立地质灾害档案,并明确防范措施加以落实。  相似文献   

17.
本文基于"5.12"特大强烈地震后汶川县城地质灾害发育特点,结合笔者在汶川县城开展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经验,分别从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应分阶段实施、对致灾地质体调查评价及相应的防治措施等三个方面对地震灾区建设用地地质危险性评估技术方法进行探讨,以期对今后地震灾区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开展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赵成 《甘肃地质》2009,(2):53-57,97,99
本文根据“5.12”汶川地震地质灾害应急排查资料,认为甘肃重灾区次生地质灾害的类型主要为崩塌、滑坡和泥石流,分析了其分布规律和成因,对典型地质灾害进行了解剖,阐述了近期地质灾害防治的重点,为灾后重建及该区地质灾害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发布的《北京市环境公报》(2004—2018年)和北京市水务局发布的《北京市水资源公报》(2004—2018年)进行了全面梳理,详细分析了近15年来北京市突发地质灾害的类别构成和时空分布规律。北京市突发地质灾害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和地面塌陷4种类型,其中崩塌是北京市发生数量最多的地质灾害。北京市突发地质灾害规模较小,分布广泛。大部分灾害发生在汛期,表明北京市突发地质灾害与降雨密切相关。极端强降雨发生后,不同类型灾害集中暴发。近年来,北京市突发地质灾害专业监测预警工作积极开展,并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相关的科研、监测预警技术等地灾防治工作仍需提升。本文的相关结论来源于真实数据的统计分析,可为北京市突发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工作提供客观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20.
本文基于"5.12"特大强烈地震后汶川县城地质灾害发育特点,结合笔者在汶川县城开展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经验,分别从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应分阶段实施、对致灾地质体调查评价及相应的防治措施等三个方面对地震灾区建设用地地质危险性评估技术方法进行探讨,以期对今后地震灾区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开展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