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局在以前的坑道施工中,均使用抽压混合式通风方法,由于通风工作存在的问题,经过现场实际观察,分析研究,发现抽压混合式通风影响通风效果的主要因素是抽出式通风,风机在风筒上的工作性能很差及技术上难于满足风筒的严密性等。为此提出了改  相似文献   

2.
王咸阳  温孝勤 《探矿工程》1984,(4):45-48,37
地质勘探水平坑道常用的通风方法有抽出式、压入式、混合式及间隔串联等方式。一般而言,600米内的坑道采用抽出、压入、混合等方法均能有效的解决坑内通风问题。随着坑道深度增大,通风问题就成为掘进循环中的重要一环。为了解决长巷通风问题,各生产单位采用多种型式的通风方法,但收效不一。因在通风工作中,除了在技术上采用一些必要的措施外,与风筒的联接方式,日常管理工作也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3.
罗中杰  赵云胜 《地球科学》1997,22(1):114-116
阐述了灰色决策的基本方法,解决了掘进通风系统的优化设计问题,据巷道与通风系统不同参数的匹配构成局面,以安全、经济两个方面建立效果测度,从而构成完整的优化设计模型。据此模型,获得了不同巷道条件下的通风系统设计结果,为施工现场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
方齐元 《探矿工程》1992,(2):57-57,50
混合式通风方法具有通风不污染巷道、巷内气流新鲜、排烟彻底等优点,深受井下工人欢迎。本文就混合式通风方法在沿巷和探采巷道中的应用情况,作一介绍,供同行借鉴。  相似文献   

5.
在地质勘探巷道的掘进过程中,必须供给足够的新鲜空气,及时稀释和排除爆破瓦斯,解决内燃设备尾气对巷道的污染,抑制放射性物质的危害,消除由于作业而产生的矿岩粉尘对人体的不良影响,调节井巷的温度和湿度,造成良好的气候条件。为达上述目的,抽出式、压入式、混合式的机械式通风法依然是简单经济、十分有效、应用最广的手段之一。多年来,国内外都做了大量工作,试图采用新的方法,来改进乃至取代传统的机械式通风法。但新的通风方法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以便在施工现场得到应用推广。本文述及了勘探巷道通风方法的研究现状,并就其研究方向谈几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不同截割厚度和截线距对镐型截齿截割力和截割比能耗的影响,基于TRW-3000真三轴电液伺服测试系统及自主设计的创新型截齿加载平台,对炭质板岩和流纹质碎屑岩试样进行了室内直线截割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截齿破岩呈现4种破坏模式,两相邻截齿之间存在显著的协同作用。平均截割力随截割厚度和截线距的增大呈线性增大。随着截割厚度的增大,截割比能耗呈幂函数减小;随着截线距和截割厚度的比值的增大,截割比能耗先减小后增大,且存在一个最小比能耗,即最优值,最优截割比能耗远小于无截槽影响的比能耗,此时截线距和截割厚度的比值为2或3。利用室内试验结论优化了悬臂式掘进机截割头上的截齿布置,并运用到掘进机非爆掘进现场工业试验,大幅提高了掘进效率并降低了掘进成本。  相似文献   

7.
根据哈尔滨市江南地区地下水多年超量开采动态,导致水位大幅度连续下降,区域下降漏斗逐渐扩展,变承压水为无压层间水,单井涌水量衰减,部分地带水质遭受较严重污染的实际情况。为合理开发保护该区地下水资源,在保证当前供水现状的前提下,选用最新灰色系统局热决策理论方法,进行最优分阶段决策,逐步达到优化开采量。  相似文献   

8.
随着地质找矿工作的发展,地质勘探巷道深度愈来愈大,通风问题显得突出。近年来,一些单位在长距离巷道通风的课题上做了许多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长距离小断面巷道的通风问题,尚未得到完善的解决。  相似文献   

9.
王朝晖 《探矿工程》2007,34(7):59-62
结合金龙隧道施工通风方案的确定,阐述根据隧道的长度、掘进坑道的断面大小、施工方法和设备条件等诸多因素来确定隧道施工通风的方式、方法。  相似文献   

10.
赵云胜  张国屏  刘如民 《地球学报》1996,17(Z1):245-250
本文简述了灰色决策方法,建立了局部通风设计的灰色决策模型,获得了可应用于施工现场的设计结果  相似文献   

11.
阳泉矿区瓦斯抽放方式及优选原则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针对阳泉矿区瓦斯赋存特点,通过对比分析各类瓦斯抽放方式指标,从而得出经济、技术可行的最优抽放方式;阳泉矿区单一煤层采用U+L型通风方式的工作面,大口径钻孔抽放方式是最佳选择和发展方向;15#煤层综放工作面采用U型通风方式和走向顶板岩巷抽放方式比较优越。   相似文献   

12.
肖楚建 《探矿工程》1982,(6):50-51,54
一、双列风筒通风的提出和应用效果地质勘探巷道通风,由于巷道掘进工期短不便建立主扇系统,一般采取巷道掘进到哪里,一列小断面风筒就接到哪里的局部通风形式。这种通风在巷道没有分枝前,即使深度较大也可收到好的效果。但巷道分枝后,通风就困难了,分枝越多困难越大。而分枝多又是地质勘探巷道的主要特点,所以多分枝巷道的通风是整个地质勘探巷道的关键。巷道分枝后的通风所以困难,主要是同时生产的工作面增加,风量不够分配。要使这个问题求得解决,一是选用大断面风筒和大风量扇风机;二是双列风筒  相似文献   

13.
今年九月十日至十五日,陕西地矿局在地质六队召开了“长巷通风评审会”,共有12个省局、16个队、三所院校34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与会代表参观了正在施工的坑道通风工作,听取了六队及武汉地院有关同志的报告,大家一致认为,陕西六队在独头长巷通风工作中成绩显著,在地质系统中处于遥遥领先地位。该队八一年以前,通风工作一直解决不好,巷道深度在595米时(断面2×1.8平方米)就用了4台5.5千瓦的通风机,直径300毫米塑料风筒间隔串联通风,每次爆破后排烟时间长达1—2小时,就这样还常常出现炮烟中毒现象。由于地质找矿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王剑武 《探矿工程》2005,32(2):64-66
针对河北峪耳崖金矿竖井325中段独头平巷掘进工作面通风中存在的实际问题,重点阐述了DT-1型高效通风系统的性能及推广应用情况,解决了一直制约着该矿独头平巷掘进工作面通风效果的难题。  相似文献   

15.
基于剪切与张拉破岩机制,提出拉剪综合失效机制假设;建立了非协同切削与协同切削体积模型,推导了协同切削模式的滚刀比能耗理论模型;通过离散元仿真得到滚刀侵入岩石裂纹长度与贯入度的映射关系;推导出滚刀最优刀间距理论公式;以全断面岩石掘进机(TBM)回转切削试验台为基础,水泥模拟料为切削对象,通过多次压痕试验得到滚刀贯入度和岩石裂纹长度的趋势曲线,验证了仿真结果;通过滚刀滚动破岩进行了12组不同贯入度与刀间距的物理切削试验,统计滚刀做功与岩石破碎体积,拟合得到比能耗关系曲线,验证了最优刀间距理论公式的结论。研究表明:TBM滚刀最优刀间距计算公式综合考虑了岩石特性与滚刀结构特性,适应性较广泛;刀间距超过滚刀协同工作距离时,滚刀破岩以剪切破碎为主;刀间距小于2倍岩石裂纹长度时,张拉破碎的影响更加明显;随着贯入度的增加,最优刀间距逐渐增大,而最优滚刀间距S与贯入度P之比(S/P)值则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16.
刘生  周飞  李鹏举 《探矿工程》2010,37(3):74-77
介绍了国内最长独头掘进公路隧道——麦积山隧道施工中的通风布置方式及通风设备,按规范方法对其风量的各相关参数进行了计算,基于有限元流体力学软件FLUENT对施工通风方案进行了数值模拟验证。阐述了通风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及解决方法,以取得良好的隧道通风效果,为施工创造了舒适、高效的工作环境。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分析了相关规范对高层建筑地下汽车库通风与排烟设计的适用性,并以某大厦为例,阐述了这类系统设计的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大型洞室群稳定性与优化的进化有限元方法研究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安红刚  冯夏庭 《岩土力学》2001,22(4):373-377
随着地下洞室群规模的日益扩大,迫切需要一种更新的全局优化方法以提高效率、优化结构在保证工程稳定性的同时能最大限度地减小工程造价。遗传算法的最新发现使得大型洞室群稳定性的最优建模和获得全局最优解成为可能。针对某地下洞室群工程,提出了进化有有限元方法,对工程软岩置换方案进行了优化。将有限元与遗传进化算法相结合,由遗传算法产生一组初始可行方案,以洞室开挖引起的破损区体积大小与参考值的增量比为评价指标,经过遗传变异操作,产生一组新的软岩置换方案,对每种方案进行应力分析,确定破损区大小,最终得到损坏区体积最小的方案即为最优软岩置换方案。这种方法可以优化得到全局最优解,并且搜索速度较快,较目前其它方法更易于在微机上实现。运用于实例中,得出了合理的置换方案,并提出了施工的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9.
针对某30层外商公寓降水基坑范围大、地下室底板深度不同、场地含水层富水性强的特点,采取分期施工、统筹布井、降水井疏密不一、个别问题特殊处理的设计思路,采用“多井、小泵”抽水,控制水位降深、降速的分阶段降水方法,使本次降水工程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地下水资源,保证了周边建筑物的安全。  相似文献   

20.
内燃机废气净化可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是改进内燃机的结构和燃烧状况,使燃料在最有利的条件下燃烧,以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另一方面是机外净化方法,用催化和水洗并配合通风等方法消除排气中的有害物质,这是这一讲中要讨论的问题。催化法具有净化效率高、使用简单等特点,是一种重要的净化手段,尤其在目前尚没有低污染柴油机产品系列以及通风条件较差的井下作业显得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