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于1986-1991年,应用地震地质方法,对台湾海峡的地震地层和地质构造进行调查,采用地震剖面资料,结合区域地质特征,对台西盆地的构造演估进行研究,认为该盆地由厦澎坳陷,乌丘屿坳陷,新竹坳陷和台湾坳陷等组成,其构造演化经历了中生代末-中始新世初始张裂,晚始新世一渐新世全面断裂,中新世构造调整,以及中新世末以来挤压-收缩-封闭等阶段,现今已成为残留陆缘裂谷盆地,是陆缘裂谷从产生到衰亡的一个典型实例。  相似文献   

2.
台湾海峡台西盆地新生代构造事件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钟建强  黄慈流 《台湾海峡》1994,13(4):323-330
通过不整合,地层缺失,岩浆活动,断裂活动等分析,以及与邻区构造事件进行对比,认为台西盆地新生代构造事件主要有晚白垩世晚期-古新世早期(距今约70M-60Ma),古新世末-始新世初(距今约54M-51Ma),始新世晚期-渐新世早期(距今约42M-32Ma),晚中新新世-上新世初(距今约10M-5Ma)和上新世末-中更新世(跑今约2.5M-1Ma)。它们在区内表理明显,依次反映了台西盆地从裂谷出现(晚  相似文献   

3.
台西南盆地晚新生代构造演化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建强 《海洋通报》1993,12(5):44-50
台西南盆地是南海北部陆缘的一个新生代沉积盆地。通过对构造沉降,断裂活动,岩浆活动,构造应力场等特征的分析和恢复盆地发育过程,认为台西南盆地主要是在南海北部陆缘与台湾晚新生代构造作用下地壳多次张裂而成的。  相似文献   

4.
5.
从邻区盆地演化特征和区域地质条件入手,以盆地西部坳陷地质、地球物理特征和相邻地区对比分析为主要方法,对台西盆地西部坳陷构造演化和地层展布特征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西部坳陷构造演化经历了5个阶段;中、新生界共发育3套烃源岩,存在4套储盖组合;构造演化主要控制着烃源岩的发育和储盖组合的形成;西部坳陷由2个东断西超的箕状断陷组成,西部缓坡带是不同类型圈闭的集中发育区,为油气运移、聚集及成藏的有利场所,勘探潜力较大。  相似文献   

6.
南海琼东南盆地新生代构造层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南海琼东南盆地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构造层序划分方案的问题,在前人研究工作基础上,通过大量的二维地震构造层序闭合解释,从地震不整合面和构造发育特征识别出发,对新生代主要构造层序进行详细解剖。进一步结合对南海北部琼东南盆地新生代二维地震数据的精细综合分析,重新厘定了其新生代构造层序,并进行了构造层序的识别和划分。结果表明:按古构造运动面可将盆地充填序列划分为上、中、下三个构造层序,分别对应于盆地演化的三个阶段性。着重论述了三个构造层序的结构特征、叠加构造样式、构造层序发育特征、层序分布特征、沉积体系类型和盆地断裂演化序列之间的关系等,以期为今后的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8.
以恩平凹陷为主要研究对象,在断裂体系及盆地结构的精细刻画的基础上,结合断层活动速率计算和平衡剖面分析,恢复盆地发育演化过程,揭示盆地动力学成因机制。结果表明,盆地的发育演化过程受基底先存构造与区域动力背景联合控制。裂陷早期:太平洋板块俯冲速率降低及俯冲带后撤与印度板块俯冲联合作用下,导致了NW—SE向拉张应力场环境,造成了早期NE向低角度逆断层负反转,形成了NE向断裂控制的拆离半地堑;裂陷晚期:印支地块旋转挤出与古南海向南俯冲联合作用下,导致应力场由NW—SE向拉张转变为近SN向拉张,造成了控盆断裂由NE向向近EW向转变,岩石圈伸展模式由宽裂谷方式向窄裂谷方式转变,造成了盆地格局由孤立半地堑趋于相互连通扩展;裂陷拗陷期:岩石圈减薄中心向南迁移至南海扩张中心,整体处于裂后热沉降阶段;构造活化期:吕宋岛弧NWW向与欧亚板块发生弧-陆碰撞作用下,产生NNE向拉张,派生近EW向和NW向的共轭剪切作用,造成了先存近EW断裂复活及次级走滑断裂带的形成,导致了复杂断块升降运动。  相似文献   

9.
10.
琼东南盆地深水区东区凹陷带,即松南—宝岛—长昌凹陷,位于琼东南盆地中央坳陷东端。在大量地震资料解释的基础上,对38条主要断层进行了详细分析。获得以下认识:(1)琼东南盆地深水区东区凹陷带平面上表现为近EW向展布的平行四边形,剖面结构表现为自西向东由半地堑—不对称的地堑—半地堑有规律变化。(2)琼东南盆地深水区东区凹陷带断裂系统可划分控制凹陷边界断层、控制洼陷沉积中心断层和调节性断层3类。(3)琼东南盆地深水区东区凹陷带古近纪时期受到太平洋板块俯冲和南海海盆扩张的双重影响,构造应力场发生NW—SE→SN转变。构造演化可划分为3个阶段:~32 Ma,应力场以区域性NW—SE向伸展为主,断裂系统以NE—SW向为主,控制凹陷边界;32~26 Ma,以南海海盆近SN向拉张应力场为主,断裂系统以NWW—SEE向为主,断层活动控制凹陷沉积中心;26~ Ma,区域性伸展与南海海盆扩张应力均逐渐减弱,NE—SW向和NWW—SEE向断裂继承性发育。(4)琼东南盆地深水区东区凹陷带内部主要断层在渐新统崖城组和陵水组沉积时期活动速率快,地形高差大、沉积水体深、沉积厚度大,控制了崖城组和陵水组的大规模沉积,有利于烃源岩的发育。圈闭以受断层控制的断鼻和断块为主,长昌主洼凹中隆起带发育2个最为理想的构造圈闭。  相似文献   

11.
通过横跨东海陆架盆地西部坳陷带各凹陷的典型地震剖面构造解释,系统总结了西部坳陷带的结构和构造样式特征。采用平衡剖面技术和伸缩率计算方法,恢复了西部坳陷带各时期的地质演化剖面,分析了西部坳陷带不同构造演化阶段的伸缩率变化特征。研究表明,西部坳陷带经历了古新世末的瓯江运动和渐新世末的花港运动,相应地分别在古新统明月峰组(E1m)和始新统温州组(E2w)沉积之后,西部坳陷带处于明显的收缩阶段,伴随发育T80和T20不整合界面。同时,结合区域应力场特征,探讨了西部坳陷带的构造演化过程。东海陆架盆地西部坳陷带伸缩率的时空变化及构造演化过程,是对"中、新生代时期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和印度板块之间汇聚速率和方向的改变"等区域应力场特征的局部响应。  相似文献   

12.
南海西南海域曾母盆地新生界沉积充填演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曾母盆地位于南海西南海域,是一个总面积约17×104km2的新生代含油气盆地。在综合研究该盆地新生界沉积特征和沉积体系发育状况以及模拟沉积层的沉降速率和沉降史的基础上,分析和研究了新生界沉积层的充填演化特征和充填序列。晚始新世—渐新世时该盆地基本上为东陆西海,位于西部的坳陷为海相沉积,其它地区多为陆相或海岸平原相沉积。中渐新世末至中新世末由于纳土纳等隆起没于水下,该区主物源方向发生改变,致使该盆地早期的沉积环境为南陆北海,而后因古巽他河的作用自南向北逐渐形成三角洲前积复合体。该三角洲沉积复合体随时间由南往北不断推进,形成大范围的三角洲沉积充填序列;与此同时,盆地东部和西部发育碳酸盐岩台地和生物礁,围区深坳部位为巨厚的滨-浅海和半深海充填沉积。从晚始新世至中新世末,该区的沉降速率和沉降中心不断发生变化。上新世和第四纪主要为浅海陆架及半深海充填沉积。上述复杂的沉积充填演化过程构成该盆地独特的沉积充填序列  相似文献   

13.
北斐济海盆的构造特征与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斐济海盆位于西南太平洋边缘,近半个世纪以来,针对该海盆地质和地球物理特征的调查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现今海盆内活动的构造带主要包括北斐济断裂带以及北部、中部、斐济西侧3组扩张中心,北斐济断裂带以左行走滑作用为主,扩张中心具有不稳定性。北斐济海盆形成于约10 Ma,早期主要受控于瓦努阿图岛弧的顺时针旋转,后期在以近NS和EW向的扩张作用控制下逐渐张开。扩张中心的迁移和多期构造运动的叠加是造成现今海盆内复杂构造和磁异常特征的主要原因。北斐济海盆扩张活动的深部动力学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台西南盆地的构造演化与油气藏组合分析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本文根据台西南盆地的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对台西南盆地的地壳结构、基底特征、沉积厚度、断裂构造等基本地质构造特征^[1]作了研究,探讨了台西南盆地的构造发展演化及及油气藏组合。认为该盆地的构造演化为幕式拉张。幕式拉张可分为三大张裂幕,相应的热沉降作用使盆地在不同的张裂幕时期发展为断陷,裂陷,裂拗-拗陷。它们分别与板块作用下的区域构造运动阶段相对应,说明区域构造运动不但控制了盆地的发展演化,同时也制约  相似文献   

15.
墨西哥及墨西哥湾盆地构造单元及其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墨西哥及墨西哥湾盆地中生代以来可划分为两个一级构造单元,分别是墨西哥造山带和墨西哥湾盆地,进一步可划分二级构造单元6个,其中在墨西哥造山带划分了3个二级构造单元,分别是下加里福尼亚造山带、西马德雷—南马德雷岛弧带和东马德雷逆冲挤压带。在墨西哥湾盆地也划分了3个二级构造单元,分别是墨西哥湾盆地区、佛罗里达地块和尤卡坦地块。墨西哥造山带的形成是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相互作用的结果,但在不同构造单元上的表现不同。墨西哥湾盆地是一个中生代—新生代的裂谷盆地,包括内陆带、沿海带和洋壳带。根据墨西哥湾盆地构造地层幕将墨西哥湾盆地构造演化分为5个演化阶段,分别为晚三叠世到早侏罗世时期裂谷阶段,中侏罗世裂谷和地壳衰减阶段,晚侏罗世洋壳生成阶段,早白垩世下降阶段和晚白垩世至新生代陆源物质沉积和盐构造变形阶段。  相似文献   

16.
东海西湖凹陷新生界沉积相的演化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西湖凹陷是东海陆架盆地重点生海气凹陷之一,它在新生代经历断陷,坳陷,区域抬升和区域沉降四个阶段,在纵向序列上表现为二次明显的海侵和一次海退,一次水进和一次水退。由于构造运动的不均匀性,沉积基地的起伏,多物源和水进水退多次旋回,在凹陷不同时期,不同部形成不同的沉答相,这一切与下油气的生成,聚集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北黄海盆地东部M隆起构造特征及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黄海盆地是中国东部近海中生代断陷型盆地,详细记载着中国东部复杂的构造活动信息,期间经历了多期岩浆活动和构造反转。M隆起位于北黄海盆地东部,其构造活动记录比周边的坳陷更为详细。为充分认识M隆起的地质结构及沉积响应关系,在充分利用地震、钻测井等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区域构造背景,从构造运动学和动力学等方面探讨分析其构造演化历程,进而为北黄海盆地乃至中国东部地区的构造演化提供新的依据。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及地质分析揭示,该隆起区发育有5个典型的不整合面,纵向上可划分为5个构造层。结合北黄海盆地所处构造位置、构造变形和沉积充填特征,及板块运动和区域构造演化史,将北黄海盆地东部M隆起自中侏罗世至今的构造演化划分为5个阶段(共9期):裂陷阶段(稳定沉积期、掀斜形成期、早白垩世凹陷沉积期)、构造反转阶段(晚白垩世抬升剥蚀期)、再次裂陷阶段(早渐新世初沉积期、早渐新世末剥蚀期、F2断层活跃期)、再次构造反转阶段(整体抬升期)、区域沉降阶段(区域沉降期)。  相似文献   

18.
北康盆地沉降作用与构造运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在地质构造特征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地层回剥法和局部均衡模式,研究北康盆地的构造沉降作用,并探讨该盆地构造演化与区域构造运动的关系。北康盆地是一个拉张性盆地,经历了3次快速沉降作用。中始新世沉降作用占总构造沉降量的28%~34%,沉降速率为234~325m/Ma,拉伸系数最大达1.72,它是43Ma时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的结果。上始新世—早渐新世构造沉降作用速率较慢,幅度也较小,为西卫运动影响下的越东—万安走滑断裂发生走滑拉张活动所致。上新世—第四纪的沉降速率极快,幅度很大,可达整个构造沉降的40%以上,可能是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相互作用所引起的整个南海区域沉降在盆地中的反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