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根据歧口凹陷地震剖面的不整合特征等,将古近纪划分为3个二级层序。沙三三段—沙三二段层序:歧口凹陷强烈断陷期,湖盆扩张,气候湿润,普遍发育半深湖深湖泥岩;沙三一段—沙一中段层序:沙三一段基底抬升,地层遭受剥蚀,沙二段时断陷活动减弱,湖水减退,沉积范围减少,沙一段中、下段沉积范围有进一步扩大,该期是重要沉积期;沙一上段—东营组层序:在继承了沙一中、下段的地层沉积之后,东营组早期沉积时期较为稳定,整体沉降较弱,晚期基底整体抬升,遭受剥蚀。 相似文献
2.
以大歧口凹陷大面积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为基础,并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系统分析了大歧口凹陷变换构造与板内其他块体间的变形差异。从对不同级别构造的控制作用分析,大歧口凹陷的变换构造带可以划分为3个级别:(1)近南北向的主变换带(也称一级变换带),自西向东依次为孔店东变换带、沿岸变换带和羊二庄变换带,分别对应了大歧口凹陷西部、沿岸和羊二庄3条基底走滑断裂带。这3个主变换带起到了协调大歧口凹陷东西两侧构造样式差异的作用。(2)近东西向的次变换带(也称二级变换带),自北向南依次对应大歧口凹陷的汉沽、海河-新港和歧中3条控凹断裂。这3条近东西向的控凹断裂起到了调节黄骅坳陷北、中、南三区变形差异的作用,致使大歧口凹陷主变换构造带近南北向的发育。(3)三级变换带,一般垂直于主控断裂发育,起到传递断裂之间伸展量的作用。大歧口凹陷变换构造带主要有边界主控断层的影响、先期基底构造的控制和新生代不均匀伸展作用的影响3个成因。变换构造带的存在和发育使大歧口凹陷内部不同时期的不同块体存在时空上的差异变形,造成了凹陷内部构造样式的差异。受太平洋板块后退式俯冲和印度-欧亚板块挤压碰撞作用的影响,黄骅坳陷新生代以来处于右旋拉张应力场作用下,表现出早期裂陷、后期拉分断陷的特征; 其区域主构造应力场由孔店-沙四期的WNW—ESE向拉伸变为沙三-东营期的NW—SE向拉伸,到新近纪又发展为近N—S向拉伸,总体呈顺时针旋转,而这样一个构造演化过程正好可以用黄骅坳陷内大歧口凹陷的发育和演化拉分模式来成功解释。 相似文献
3.
4.
南海北部大陆边缘发育多个新生代含油气盆地。近年来,在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南部深水区陆续发现大中型气藏,证实了该区油气地质条件优越。琼东南盆地南部深水区与珠江口盆地深水区具有相似的构造沉积演化史,油气地质条件相似,具有形成大中型油气藏的地质条件,因此十分有必要开展该区的构造特征及沉积充填研究。基于近年来新采集的高精度地震资料,对华光凹陷构造特征进行详细分析,认为区内发育4种伸展构造样式,分别是地堑、半地堑、多米诺式半地堑和地垒;经历两个构造演化阶段,形成 相似文献
5.
歧口凹陷滩海区下第三系地震反射特征及层序划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利用地震反射同相轴的终止形式和不连续类型 ,对歧口凹陷滩海区下第三系地层进行层序的划分 ,并对不同体系域内部及层序界面的地震反射特征进行较为详尽的描述。研究结果表明 ,歧口凹陷下第三系发育有六个层序 ,每个层序的顶、底界面分别对应于区内七个地震反射界面。不同成因及不同沉积环境的层序内部具有不同的地震反射相。并讨论体系域与油气赋存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渤东凹陷东南斜坡构造变换带识别及其石油地质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渤东凹陷斜坡带新钻井以及新采集的三维地震等勘探资料,采用构造样式解剖、断裂分析以及油气成藏规律分析等方法研究构造变换带特征及其石油地质意义。结果表明,渤东凹陷东南斜坡带上存在构造变换带,此变换带具有调节局部构造变形和分割构造带的作用,把斜坡带分割为西、中、东3个整体呈NE向的似花状构造带。变换带对于明下段极浅水三角洲沉积体展布具有一定控制作用,是砂体形成岩性尖灭的有利场所,同时,近SN向变换断层对NEE向断裂的封堵易形成构造圈闭、构造—岩性圈闭,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3个似花状构造带的南部3条断层的断面与地层呈顺向配置,形成断面汇聚脊到顺向地层的优势运移路径,同时受到南部呈雁行排列的密集断裂带的阻挡,形成了研究区一条似花状构造内部的优势运聚范围,最终在渤东凹陷东南斜坡带上形成密集断裂带横向遮挡的主控断层—地层产状耦合油气富集模式。 相似文献
7.
瓯江凹陷自晚白垩世形成以来受多期构造运动的影响,构造应力场不断发生变化,导致其盆地演化及构造特征复杂,形成多种形态的构造样式。通过对全区的新老地震资料处理、解释,总结了研究区内构造样式类型及分布区域,分析了其形成机制。结果表明:研究区内主要发育伸展、挤压及复合3种构造样式。其中伸展构造样式在凹陷西部和东部都有发育,可分为地垒式、地堑式、半地堑式、堑式铲式、多米诺式;挤压构造样式发育于凹陷西南部,主要为断鼻构造;复合型构造样式分为火山岩构造、花状构造、反转构造,主要发育于凹陷中南部地区。 相似文献
8.
基于三维地震资料连片解释成果,对东海盆地西湖凹陷构造圈闭分布规律、形成时期和成因机制进行系统梳理,并结合油气成藏条件分析得出构造圈闭的主要油气藏类型及特征。研究表明,西湖凹陷主要发育断层型和背斜型两大类构造圈闭,其中断层型圈闭主要分布于西部斜坡带,背斜型圈闭主要分布于中央洼陷反转带。断层型圈闭主要形成于盆地断-拗转换阶段,受控于斜向伸展背景下的断裂组合,定型于始新世末玉泉运动;背斜型圈闭主要形成于盆地拗陷-反转阶段,受花港、龙井运动区域挤压作用控制。西湖凹陷构造圈闭油气藏类型主要有断鼻、断块、断背斜及背斜等,受通源断裂控制各类油气藏具有纵向叠置的特点,导致各区带油气成藏具有“深大浅小、近源近断”特征;中新世末龙井运动期通源活化断裂在控制断层型、背斜型圈闭发育的同时,也决定了各类构造圈闭的油气富集。 相似文献
9.
10.
东海陆架盆地是叠合含油气盆地,其中闽江凹陷中生代分布广,厚度大,垂向上发育多套生储盖组合。整个东海陆架盆地经历的全区性构造运动有基隆运动、雁荡运动、瓯江运动、渔山运动和龙井运动,具有复杂的构造演化历史。据构造样式形成的动力学机制,可以将闽江凹陷划分为伸展型构造样式、挤压型构造样式和复合型构造样式3类。断裂是盆地构造分析的基础,闽江凹陷主要发育雁荡主断裂、台北主断裂和虎岩北断裂等。各种类型的构造油气藏严格受盆地构造样式和断裂的控制,呈有规律的分布。可以推测,基隆—新竹凹陷带是主要的生油凹陷,闽江—厦澎斜坡是油气运移的指向,而斜坡上发育的局部构造是油气富集的有利部位。 相似文献
11.
针对歧北斜坡区沙一下湖相碳酸盐岩储层,首先在剖析储层裂缝的地质特征基础上,运用基于叠后地震数据的曲率属性、landmark构造体属性等裂缝检测技术对裂缝发育带进行宏观定性预测;其次,采用FRS叠前各向异性裂缝检测技术对研究区沙一下储层裂缝发育方向、密度等详细特征进行了定量预测。通过定性和定量预测结果的相互补充,得到了研究区沙一下储层裂缝发育特征:沙一下碳酸盐岩储层裂缝发育主体区位于南大港(NDG)断层北部坡折带附近,主要为近东西向展布的构造裂缝,平面上呈块状或带状不连续分布。最终预测结果与实际钻井情况基本一致,取得了较好的预测效果,为研究区该类储层的油气勘探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2.
立足"大歧口"凹陷,基于海、陆资料,在统一地层格架的基础上对沙河街组的沉积特征进行了整体研究,并对比了海、陆砂体发育的差异性,探讨了砂体发育差异性对海、陆油气成藏的影响。研究认为,歧口凹陷沙三段富砂沉积体系类型以扇三角洲为主,其次为辫状三角洲;沙二段以辫状三角洲为主,其次为扇三角洲和远岸水下扇。西侧中石油矿区主要受北、西两大盆外物源的影响,沙河街组砂体延伸远、规模大;东侧中海油矿区主要受南、东2个较小盆内物源影响,砂体延伸较近,规模较小。沙河街组砂体发育的差异性使得歧口主凹向海、陆两侧的汇烃比例约为1:2,这也是海、陆目前油气发现悬殊的主要原因之一,但海域仍然有较大的勘探潜力,沙西南裙边带沙河街组是中海油下一步在歧口凹陷勘探的有利方向。 相似文献
13.
黄河口凹陷B油田古近系火山岩岩性识别及发育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岩屑、壁心、薄片分析、测井等资料为基础,利用不同火山岩测井响应差异,建立了B油田火山岩岩性识别模板,指导单井火山岩定量识别,并揭示区域火山岩空间展布规律。根据区内火山岩发育类型、岩石组合类型和火山机构地震响应特征,明确该区发育6种火山岩相,包括火山通道相、溢流相、爆发相、侵出相、次火山岩相和火山沉积相,建立区域基性火山岩岩相模式,并明确该区发育以B1井区为代表的中心式和以B8井区为代表的裂隙—中心式2种喷发模式。上述模式的建立,指导了该区后续火山岩精细刻画和储层风险评价,为该区的储量评价和前期方案研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在区域研究的基础之上,根据平衡剖面恢复的运动学参数,利用构造应力数值模拟技术,对渐新世花港期西湖凹陷中北段和东部的构造变形与物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西湖凹陷东西向挤压在中新世玉泉期最为强烈,其次为花港期;花港期,由南向北水平缩短率逐渐变大。福江凹陷在花港期存在巨大基底裸露区,为西湖凹陷渐新统花港组的沉积提供了充足的物源。钓鱼岛隆褶带之上广泛发育花港组,厚度从南向北逐渐减薄,地质趋势法恢复的北部剥蚀厚度达1 700 m。花港期冲绳海槽还未形成,钓鱼岛隆褶带与东海陆架外缘隆起连在一起,接受来自东侧的物源供给。数值模拟结果为西湖凹陷北侧、东侧物源的存在提供了构造变形的理论基础,阐明了西湖凹陷花港组内发育以轴向水系为主,多向物源供给的构造背景。 相似文献
15.
渤海湾盆地沙南凹陷构造发育与演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沙南凹陷一直是渤海海域油气勘探的难点和热点,盆内油气分布表现出极强的不均衡性,复杂的构造特征成为制约油气差异成藏的关键。为探讨沙南凹陷构造演化特征,本文首次利用新三维地震及钻井资料,对地层展布特点、断裂体系特征进行精细刻画,新识别出中生代逆冲构造体系,并结合区域地球动力学背景,对新生界沉积-沉降中心迁移规律及全区构造发育演化特征等方面进行了详细分析。研究表明,沙南凹陷盆地结构表现为“三段式”,中、新生代断裂体系主要发育3期,即中生代逆冲断裂系、古近纪伸展断裂系和新近纪晚期共轭走滑断裂系,控制了盆地4个主要构造变革期,分别为早剥晚沉(中生代)、初始强裂陷(沙河街组沉积时期)、二次强裂陷-断坳过渡(东营组沉积时期)以及热沉降-共轭走滑阶段(新近纪)。沙南凹陷的2个沉积-沉降中心——东、西两洼的演化过程(尤其是东营组沉积时期)具有较大差异,控制了两洼烃源岩生烃规模和成熟度的差异,对油气的区域分布起到关键控制作用。地幔热隆起和板块的重组是控制断陷盆地演化的深层动力因素。该研究可为沙南凹陷进一步的油气勘探提供一定借鉴和指导。 相似文献
16.
17.
18.
在烃源岩分布特征、有机质丰度、类型和成熟度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含油气盆地数值模拟技术,定量恢复了烃源岩热成熟演化史,探讨了油气差异分布特征。研究表明,文昌A凹陷各层系烃源岩分布广,厚度大,有机质丰度高;有机质类型文昌组偏Ⅱ1型,恩平组偏Ⅲ型,二者现今多处于高成熟—过成熟阶段。凹陷内烃源岩成熟时间早(文昌组约45.5 Ma),现今成熟度高,以干气生成为主;凹陷边缘烃源岩成熟时间较晚(文昌组约30.0 Ma),现今成熟度相对较低,以石油生成为主。凹陷现今油气差异分布的格局受制于有机质类型差异和热演化史不同,且下一步油气勘探方向,凹陷内以天然气为主,凹陷边缘以石油为主。 相似文献
19.
秦南凹陷东南缘陡坡带沙一二段储层中发现了大量油气,但油气富集的控制因素不清,严重制约了该区的进一步勘探和评价。利用钻井、测井、三维地震和分析化验等资料,结合沉积背景,运用断层活动速率法定量分析了秦南凹陷东南缘断层的活动特征,探讨了断层活动性与古近系油气富集的关系。研究表明:研究区古近纪至现今,断层活动呈“弱—最强—弱—强—最弱—弱”的特点。沙三段、东三段和东二段沉积期,断层活动较强,为主要的烃源岩和盖层发育期,断层活动越强的位置,烃源岩厚度越大、成熟度越高; 沙一二段、东一段至现今沉积期,断层活动弱,为主要的储层发育期,断层活动弱的位置以及调节带储层较发育。断层活动弱的位置,易形成岩性圈闭; 断层活动强的位置,易形成断层-岩性圈闭。古近纪时断层纵向上的强弱演化为油气成藏提供了优质的烃源岩和储、盖层条件。东营组沉积末期,烃源岩成熟并开始运移,断层幕式活动活化了断层带,为油气在纵向和横向上的运移创造了有利的通道条件。明化镇组上段沉积期,油气进入储层并开始成藏,断层活动直接影响着油气的保存和再分配,由于盖层厚度较大且分布广,成藏后断层活动减弱,进而阻止了油气的再分配,使得油气主要在沙一二段储层中富集,形成现今亿吨级大油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