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岳礼仪 《福建地质》1991,10(2):114-127
本文概略地介绍了当前国内外及该区第四纪以来活动断裂的研究方法及现状;从宏观及微观两方面分析了该区第四纪以来地壳主压应力的方向;通过47条第四纪以来活动断裂的活动迹象及最新活动时间,总结了北东向、北西向两组主要活动断裂的活动特征,探讨了该区第四纪活动断裂研究中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2.
长株潭地区第四纪断裂发育,但与其相关的研究工作非常薄弱。本文根据野外观测资料和第四纪沉积等厚图,结合前人已有资料,对长沙—湘潭一带第四纪断裂发育特征进行了归纳总结,初步厘定了第四纪断裂活动期次,探讨了断裂活动的时代和构造背景。区内第四纪规模断裂以NE向为主,次为NNE向和NW向,个别EW向~NWW向;不同走向断裂均可为正断裂或逆断裂;部分断裂为晚更新世以来仍有活动的活动断裂。湘潭九华奔驰路开挖剖面上产状陡倾的小断裂发育,并可分为NW向左行走滑断裂、NE向右行走滑断裂、EW向左行走滑断裂以及NNE向正断裂等4组。根据奔驰路小断裂的活动期次,结合规模断裂的发育特征和区域构造背景,初步总结提出长沙—湘潭地区第四纪断裂活动可分为4期:第一期为NE向、NNE向、NW向、EW向的规模正断裂和小型正断裂,形成于早更新世—中更新世中期的区域伸展构造环境;第二期为NE向~NNE向规模逆断裂,形成于中更新世晚期区域NW向挤压应力;第三期为奔驰路NW向左行走滑与NE向右行走滑小断裂,形成于中更新世末—晚更新世区域EW向挤压应力;第四期为NW向逆断裂及奔驰路EW向左行走滑小断裂,形成于晚更新世—全新世区域NE向挤压。上述第一期断裂可能与地幔上隆背景下深部物质迁出导致洞庭盆地及周缘产生伸展断陷有关;后3期断裂可能分别与菲律滨板块、青藏块体、印度—澳大利亚板块的挤压有关。本文研究反映出区域第四纪构造变形特征、构造体制及动力机制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3.
通过收集整理前人成果资料,结合湖南、湖北地区地震地质特征、历史近代地震数据等,全面梳理分析该区主要活动断裂及历史地震,总结该区主要活动断裂系(带)及控震特征、地震活动性及时空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该区主要活动断裂以北东、北北东、北西向为主,主要活动断裂系有6个,自北向南分别为秦昆北西向断裂系、鄂东北东向断裂系、江汉-洞庭盆地断裂系、鄂西-湘西北东向断裂系、湘中南北东向断裂系、湘东北东向断裂系,其中第四纪活动较为显著且影响程度大的是江汉-洞庭盆地断裂系及秦昆北西向断裂系西段。“两湖”地区地震活动水平相对较低,正处于第三活动期的相对平静期。结合近代中强震资料及中国地震烈度区划特征分析认为,江汉-洞庭盆地南部的东、西边界、鄂州-黄冈-武汉一带以及鄂西北断块隆起区地壳较不稳定,具有发震潜力,应在城市群规划建设、护江大堤设防和重大工程建设中予以特别关注。   相似文献   

4.
遥感解译和地表调查结果发现,西藏桑日县的沃卡盆地构成了藏南近南北向裂谷带中最东端的错那-沃卡裂谷的北段,它是在该区近东西向的逆冲构造带停止活动之后,上地壳沿N108±1°E方向发生区域性的伸展变形所形成的第四纪活动明显的地堑式断陷盆地。晚第四纪期间,控制该盆地发育的主边界断裂带为整体呈北北东走向、倾向西侧、长50~60km的盆地东缘正断层。该断裂带也是1915年桑日M7.0级地震的控震断裂。断裂活动速率的估算结果表明,该断裂带MIS6以来的垂直活动速率介于0.4~0.9mm/a之间,末次冰期盛冰期以来断裂平均活动速率最合理的估计值为1.2±0.3mm/a。Q3晚期以来活动速率的明显增加可能标志着该断裂带全新世进入了地震丛集期。  相似文献   

5.
通过地面地质调查、深部地球物理探测和高精度遥感影像解译相结合的手段,对天水市活动断裂带开展了综合地质调查和研究,基本查明了该区活动断裂的空间分布、出露情况、错断规模及断裂特征。活动断裂主要有北西西、北西和北东向3组,其控制了天水市新生代以来地质地貌格局。其中,北西西向断裂是天水城市规划范围主要活动断裂,沿断裂走向延伸大、断裂破碎带出露宽,活动性强-极强;北西向断裂中等;北东向断裂活动性较弱。该研究对提高天水市城市活动断裂研究、国土空间规划及防灾减灾等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选取北京平原区3条重要的控盆活动断裂,北西向的南口—孙河断裂,北东向黄庄—高丽营断裂和顺义断裂,对其第四纪以来的活动性进行深入研究。研究表明,目标断裂活动性第四纪以来均表现为较强—弱—强—较强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对各条断裂活动性的共性特征进行总结,并以此表征本区新构造运动的特点。本区新生界以来构造运动显著,古近纪时期,北京平原形成"两隆一凹"的构造格局;新近纪时期,该构造格局解体,北京冲积平原初步形成;第四纪以来,新构造运动继承性发展,形成多个第四纪断陷盆地,诠释了构造与建造之间的密切关系。同时,对北京地区构造-气候耦合关系进行深入探讨,明确了构造-气候旋回具有0.4Ma的周期性,中更新世以后,0.1Ma的准周期开始成为主导周期的特点。该特点与青藏高原地区及中国大陆东部的新构造运动,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7.
青藏铁路风火山段晚第四纪断裂活动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地表地质调查发现,第四纪期间在风火山逆冲-褶皱构造带以发生近东西向的伸展变形为特征。在该构造带中形成切割早期近东西向挤压变形构造带、指示近东西向伸展变形、整体沿北60°东向展布的二道沟断陷盆地。断裂活动的地质、地貌证据表明,控制该盆地晚第四纪断陷的主边界断裂位于其北缘,是一条断续延伸达24 km左右、可能兼具左旋走滑性质的正断层。根据该区晚第四纪沉积物的分布和时代,并对断裂所错动的晚第四纪地质-地貌体进行初步的年代学分析,可以初步断定该断裂的晚第四纪垂直活动速率应该介于0.2~0.4 mm/a之间。  相似文献   

8.
湖北襄樊-广济断裂第四纪活动特征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近年在襄樊-广济断裂研究中获得的有关资料,对该断裂第四纪以来的活动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认为断裂3个几何段自第四纪以来均有不同程度的活动,断层切割地貌面、断层带物质的TL、ESR法年龄结果多集中分布在700~300 ka之间(平均值约500 ka),说明襄樊-广济断裂在第四纪中更新世早中期有过明显活动.历史及现今地震...  相似文献   

9.
福建沿海盆地第四纪构造运动模式与动力学环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福建省福州、泉州、漳州、厦门等城市所在盆地沉积和断裂的研究表明,自漳州地区向北东和向南西各盆地起始沉积、沉积间断和全新世海侵等事件是时间上依次发生的序列沉积事件,漳州及其以北各第四纪盆地构成向南西掀斜的箕状盆地。基于上述规律性,提出了自漳州向北东和向南西依次扩展的第四纪以来地壳隆张的运动模型。分析了菲律宾板块与欧亚板块的接触关系和相互作用,认为菲律宾板块的作用是该区第四纪构造运动的主要驱动力,巴士系构造是该区地壳运动的触发构造。  相似文献   

10.
角木日地区位于羌塘盆地中部,构造位置处于冈瓦纳和欧亚大陆板块结合部的北缘。新生代以来,青藏高原的强烈隆升使得角木日地区新构造运动活跃,在江爱藏布、冈塘错一带发育有多条NE向和近NS向活动断裂带。这些断裂包括新近纪以来的新活动断裂,也包括一些基底老断裂的复活,其活动强烈制约了该区的地形地貌、水系格局、沉积物分布、地下热液活动和生态环境。长期以来,沿着这些活动断裂带地震活动频繁,严重影响了当地的人类生存自然地理环境。通过对区内湖泊、沼泽、温泉的水文、第四纪地质方面观察和活动构造研究,发现江爱藏布西热泉中含有较高浓度的有机质,不仅具有重要的构造意义,而且对寻找油气资源具有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琼北火山群是雷琼火山群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探索我国东南沿海新生代以来构造演化以及玄武质岩浆活动过程的重要窗口.该区第四纪火山主要沿NW向的长流—仙沟断裂集中分布.研究区内火山地质遗迹类型丰富且典型,火山机构完整、保存程度高,火山喷发方式多样.本文在地质遗迹调查与评价基础上,将该区火山地质遗迹及相关资源分为6个大类、4个类、14个亚类及39个小类,并将之与我国典型的新生代火山地质遗迹进行对比分析,突出其火山地质及相关资源方面的优势,重点指出琼北地区第四纪火山的地学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12.
深圳北西向断裂分布特征及其活动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深圳地区断裂以北东向五华-深圳断裂带和北西向珠江口断裂带多条次级断裂相互切错的断裂空间分布特征为主,同时多组东西向断裂穿插其间组成复杂的"棋盘格子状"断裂系统。北东向和北西向断裂是现今活动的发震构造,自有地震记录以来在深圳市及其周边发生的多起微震事件表明北西向和北东向断裂活动仍在持续,尤其是近百年来珠江口断裂带发生的多起中强震更是佐证了这一观点。针对深圳南山区及周边北西向断裂的第四纪活动性研究,从露头区实地断层追索、断层特征的考察以及已有钻孔和地球物理资料收集等方法入手分析总结了深圳地区北西向主要断裂的分布特征和活动性:深圳地区北西向断裂在空间上控制了珠江口断陷,区域上切割北东向断裂,空间分布连续性较差;北西向断裂最新活动于晚、中更新世,部分断裂表现为老断裂新活动,最新活动时间存在明显分段特征。全新世以来活动性明显减弱,部分次级断裂属于弱活动或不活动断裂。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北京平原地区主要活动断裂的调研、分析,认识到:①北京地区的构造格局是在晚第三纪“二隆夹一凹”(京西隆起、大兴隆起和北京凹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第四纪以来这一总的格局解体。沙河凹陷在第四纪开始发育;整个北京凹陷反向抬升,与大兴隆起结为一体;大兴隆起北部则发育了顺义第四纪凹陷。②黄庄-高丽营断裂、南口-孙河断裂研究的程度相对较深入,新成果较丰富。黄庄-高丽营断裂具有明显的分段活动性质,第四纪期间断裂活动由南向北逐渐加强,最新活动表现在北段的高丽营段,活动时代为全新世,黄庄段最新活动时代为晚更新世。南口-孙河断裂是北京地区规模最大的一条北西向断裂,也是张家口-渤海地震带中一条醒目的地表第四纪活动断裂。  相似文献   

14.
南宁市新构造运动特征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潘顺安 《广西地质》2000,13(1):11-15
文章通过对河流阶地、溶洞及断裂地震活动的研究,认为南宁市自新生代第四纪以来,一直处于持续抬长状态,而交替出现较短的稳定期。晚更新世至全新世,抬升速度减缓,稳定时间增长,而且在总体抬长的背景上,出现了沉降运动。由于该区处于区域性大断裂包围之中,属较稳定地块,断裂和地震活动虽较频繁,但强度较小,近期内不会造成较大的破坏性。  相似文献   

15.
利用Landsat 8、Google Earth等中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以及ASTER GDEM资料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在分析总结江西九江及邻区主要活动断裂带遥感影像解译标志的基础上,获取该区主要活动断裂空间展布情况,结合地震地质资料进一步探讨该区主要活动断裂的性质及其第四纪活动性。研究发现,该地区断裂构造空间展布复杂,以北东与北西走向为主,其中的主要活动断裂带可归并为4大断裂系统,分别为庐江-广济断裂系、黄冈-鄱阳断裂系、九江断裂系和东至-鄱阳断裂系。根据主要断裂带的地貌错位、三维地貌与地形信息及历史地震数据等对断裂活动性进行分析和分级,将该区主要断裂的现今活动性划分为显著、较显著和一般3个级别,并进一步讨论了区域断裂活动与地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弥渡地区位于滇西北断陷带东南缘,红河断裂带尾端与程海断裂交汇部位,是揭示滇西北断陷带形成机制及其与红河断裂带间运动学关系的关键区域。综合利用遥感解译及野外调查发现,区内主要发育有北东向的毛栗坡断裂,北西—北北西向的凤仪-定西岭断裂、弥渡断裂、密祉断裂、寅街断裂。对断裂错动地质、地貌体及擦痕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毛栗坡断裂第四纪以左旋走滑活动为主兼具有正断分量;弧形的弥渡断裂及北西向的寅街断裂第四纪期间均以正断活动为主;上新世期间凤仪-定西岭断裂以右旋走滑为主,密祉断裂主要为伸展正断,二者第四纪期间均无明显活动。据弥渡地区主要断裂的几何形态、运动学特征及红河断裂带晚新生代活动性变化过程推测,控制弥渡盆地展布的弥渡断裂、寅街断裂等主要第四纪活动断裂是在继承和改造红河断裂带原有断层行迹的基础上形成的。上新世或更早,弥渡地区及滇西北断陷带的断裂活动与地壳张扭变形可能与红河断裂带尾端伸展变形作用有关,但第四纪期间,程海断裂基本上完全控制了弥渡地区主要活动断裂的发育,这一时期区内张扭变形的动力可能来自于川滇内弧带的顺时针旋转以及周缘南汀河断裂、畹町断裂与理塘断裂等左旋走滑断裂引起的区域性走滑拉分的共同作用。   相似文献   

17.
安徽中北部北西向断裂的活动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东部的NW向断裂,前人已作过大量研究,但对安徽境内新生代以来有育的NW向断裂研究较少。作者根据遥感解译资料,结合第四纪地质与地貌特征及地质构造现象以及近代地震资料,阐明了NW向断裂的基本特征。揭示了NW向断裂活动时代新、活动性强、切割深,以左行平移为主,并对现代水系分布和新生代火山活动具有明显控制等特点。进行探讨了其成因机制。  相似文献   

18.
地表调查和初步的沉积物年代测试结果表明,晚第四纪期间,在安多-错那地堑中主要发育了分别形成于44.2kaB.P.和9~7kaB.P.左右的两套湖泊沉积物和约42kaB.P.以来的5套冲、洪积物。在安多-错那地堑的边界主要发育了包括安多南缘断裂、北缘断裂、错那湖东缘断裂和西缘断裂共4条第四纪正断层。其中活动强度最大的为安多北缘断裂,其第四纪最小垂直活动速率为0.24±0.02mm/a;其次为安多南缘断裂和错那湖东、西两侧边界断裂,它们的最小垂直速率分别为0.19mm/a,0.12~0.16mm/a和0.10~0.12mm/a。晚第四纪以来的断裂活动主要集中在平均垂直活动速率为0.41±0.22mm/a的安多北缘断裂带的西段。安多及邻区现今的地表构造格局及断裂带的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符合近南北向地壳缩短背景下由于近东西向伸展变形而引发的菱形断块发育模式。根据断层的活动速率估算结果,晚第四纪期间安多-错那地堑的平均伸展速率为0.25±0.15mm/a,而整个羌塘块体总的东西向伸展变形速率可能达到11±8mm/a。  相似文献   

19.
胡惟  朱光  宋利宏  严乐佳  刘备 《地学前缘》2013,20(4):137-150
郯庐断裂带渤海段也称为营潍断裂带。文中利用一系列地震剖面,对营潍断裂带第四纪活断层的几何学特征、活动方式与时间、应力场及活动性进行了综合分析,探讨其第四纪活动规律。结果表明,该断裂带第四纪以来活动广泛而强烈,基本上继承了新近纪的断裂格局,由东、西两支主干断裂构成,各自呈左阶雁列式展布。其主干断裂在第四系内陡立的断面、常见的第四系背斜构造及区域上NEESWW向挤压应力状态,皆表明该断裂带第四纪以来呈逆右行平移活动。大量的地震剖面揭示,该断裂带渤中地区为全新世活断层,而潍北-莱州湾和辽东湾地区呈现为全新世、晚更新世与第四纪活断层相间出现的现象。地震分布表明,该断裂带近代在中段渤中地区活动性最强,而南、北段活动性较弱。  相似文献   

20.
王萍  郭良田  董好刚  盛强  欧阳立胜  尹行 《岩石学报》2011,27(10):3129-3140
广从断裂是粤中地区一条重要的北东向基底断裂,对于该断裂在珠江三角洲隐伏段的晚第四纪活动性的认识存在分歧.针对最近在广从断裂东侧佛山市西淋岗发现的断错晚第四纪地层现象,开展了地质地貌调查、探槽揭露、第四系年代测定和浅层人工地震探测等工作.对“西淋岗断层”的几何学特征及与基岩断裂的相关性进行了探测和分析,论证了其成因.“西淋岗断层”是新生的重力滑动面,并不是晚第四纪活动断层,与地震无关.目前尚未发现广从断裂晚第四纪以来活动的地质地貌证据,因此不能说明该断裂具备发生强烈地震的构造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