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长期坚持开展区域性和针对重大工程设施的风沙灾害研究工作和治理工程,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这些区域风沙灾害防治工程尽管没有明确针对城镇,但客观上对城镇防沙起到了良好效果,已取得的防沙理论和研究成果为城镇防沙研究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随着中国干旱地区的城镇化水平提高,以及因城镇风沙灾害而日益凸显的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安全需求,在"十·五"后期和"十一·五"期间,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正式立项开展与城镇防沙有关的科研和实践,对推动城镇防沙理论与技术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
正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长期坚持开展区域性和针对重大工程设施的风沙灾害研究工作和治理工程,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这些区域风沙灾害防治工程尽管没有明确针对城镇,但客观上对城镇防沙起到了良好效果,已取得的防沙理论和研究成果为城镇防沙研究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随着中国干旱地区的城镇化水平提高,以及因城镇风沙灾害而日益凸显的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安全需求,在"十·五"后期和"十一·五"期间,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正式立项开展与城镇防沙有关的科研和实践,对推动城镇防沙理论与技术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3.
正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长期坚持开展区域性和针对重大工程设施的风沙灾害研究工作和治理工程,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这些区域风沙灾害防治工程尽管没有明确针对城镇,但客观上对城镇防沙起到了良好效果,已取得的防沙理论和研究成果为城镇防沙研究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随着中国干旱地区的城镇化水平提高,以及因城镇风沙灾害而日益凸显的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安全需求,在"十·五"后期和"十一·五"期间,国家  相似文献   

4.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长期坚持开展区域性和针对重大工程设施的风沙灾害研究工作和治理工程,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这些区域风沙灾害防治工程尽管没有明确针对城镇,但客观上对城镇防沙起到了良好效果,已取得的防沙理论和研究成果为城镇防沙研究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长期坚持开展区域性和针对重大工程设施的风沙灾害研究工作和治理工程,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这些区域风沙灾害防治工程尽管没有明确针对城镇,但客观上对城镇防沙起到了良好效果,已取得的防沙理论和研究成果为城镇防沙研究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随着中国干旱地区的城镇化水平提高,以及因城镇风沙灾害而日益凸显的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安全需求,在"十五"后期和"十一五"期间,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正式立项开展与城镇防沙有关的科研和实践,对推动城镇防沙理论与技术的深入研究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取得了一些针对性成果.然而,相对于我国城镇防沙灾害现状,上述成果过于分散,难成体系,远不能满足迅速增长的城镇防沙技术需求.  相似文献   

6.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长期坚持开展区域性和针对重大工程设施的风沙灾害研究工作和治理工程,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这些区域风沙灾害防治工程尽管没有明确针对城镇,但客观上对城镇防沙起到了良好效果,已取得的防沙理论和研究成果为城镇防沙研究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随着中国干旱地区的城镇化水平提高,以及因城镇风沙灾害而日益凸显的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安全需求,在"十五"后期和"十一五"期间,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正式立项开展与城镇防沙有关的科研和实践,对推动城镇防沙理论与技术的深入研究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取得了一些针对性成果.然而,相对于我国城镇防沙灾害现状,上述成果过于分散,难成体系,远不能满足迅速增长的城镇防沙技术需求.  相似文献   

7.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长期坚持开展区域性和针对重大工程设施的风沙灾害研究工作和治理工程,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这些区域风沙灾害防治工程尽管没有明确针对城镇,但客观上对城镇防沙起到了良好效果,已取得的防沙理论和研究成果为城镇防沙研究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随着中国干旱地区的城镇化水平提高,以及因城镇风沙灾害而日益凸显的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安全需求,在"十五"后期和"十一五"期间,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正式立项开展与城镇防沙有关的科研和实践,对推动城镇防沙理论与技术的深入研究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取得了一些针对性成果.然而,相对于我国城镇防沙灾害现状,上述成果过于分散,难成体系,远不能满足迅速增长的城镇防沙技术需求.  相似文献   

8.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长期坚持开展区域性和针对重大工程设施的风沙灾害研究工作和治理工程,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这些区域风沙灾害防治工程尽管没有明确针对城镇,但客观上对城镇防沙起到了良好效果,已取得的防沙理论和研究成果为城镇防沙研究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随着中国干旱地区的城镇化水平提高,以及因城镇风沙灾害而日益凸显的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安全需求,在“十五”后期和“十一五”期间,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正式立项开展与城镇防沙有关的科研和实践,对推动城镇防沙理论与技术的深入研究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取得了一些针对性成果.然而,相对于我国城镇防沙灾害现状,上述成果过于分散,难成体系,远不能满足迅速增长的城镇防沙技术需求.  相似文献   

9.
中国铁路风沙防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基于中国沙区铁路的发展历程,系统分析了铁路沙害类型、特点以及风沙防治方案、措施和技术体系。针对我国沙区地域特征和铁路沙害类型,作为个例分类剖析了途径流沙地表、高寒环境与戈壁大风区铁路风沙危害与防治技术取得的成效和面临的问题。结合目前我国沙区铁路的发展趋势,从理论研究和工程防沙实践出发,提出复杂地形、特殊环境铁路沙害是今后风沙工程学领域的重点和理论研究趋势,也是沙区铁路沙害防治的关键和难点。  相似文献   

10.
我国风沙防治工程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对风沙工程学概念和范畴进行了讨论,初步回顾了我国风沙工程学的发展过程。根据区域环境特征将我国风沙工程研究分为基于沙漠环境的重大工程风沙危害防治研究和其他特征环境区重大工程风沙危害防治研究2个部分。其中,基于沙漠环境的重大工程风沙危害防治研究又可划分为4个阶段,其他特征环境重大工程的风沙危害防治研究主要集中在热带海岸、青藏高原及干旱区戈壁等区域。研究认为,我国重大风沙防治工程的发展趋势可概括为:(1)风沙工程防治体系原理的揭示;(2)重大风沙工程环境效应评价;(3)防沙工程从单纯防沙功能向经济生态型防护体系转变;(4)防沙材料装配式和施工工艺装备化的高效率、高质量快速治理技术。  相似文献   

11.
拉日铁路风沙防护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工程实际,对拉日铁路的风沙灾害防治技术难题采用“永临结合”的平面工程防沙措施体系,近期以适宜于高原地区的工程措施为主,远期研究以适宜于高寒铁路沿线的植物防沙措施,以解决我国在高海拔地区铁路沙害防护技术难题。  相似文献   

12.
通过砾质戈壁风沙流野外实测数据的分析以及风洞模拟实验研究发现:戈壁风沙流结构具有与沙漠风沙流完全不同的风沙流特征,戈壁风沙地表的粗糙度随风速的增大而增加,其表面风沙流输沙量高度分布表现出独特的"象鼻"效应,在一定高度处呈现最大值,并随风速的增加而增高。该"象鼻"效应导致戈壁风沙流结构特征值λ远大于 1,不论风速多大,风沙流都处于未饱和状态的非堆积搬运状态。这种特殊性质比较清楚地解释了敦煌莫高窟千年来不被沙山埋没的谜底。并且在风沙防治工程实践中,采用砾石压沙措施,构造类似与砾质戈壁的下垫面,人工促使风沙流结构呈现"象鼻"形状,可使防沙工程达到理想的输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风沙物理学的发展与展望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介绍了风沙物理学研究在土壤风蚀、沙粒跃移和风沙流结构等方面取得的一些进展。展望了风沙物理学在地表风蚀、沙物质的风力搬运和沉积、风成地貌理论和相似理论、风沙工程理论与应用等研究领域的发展前景。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加强风沙物理学研究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三峡库区作为"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十三五规划"重点防治区之一,地质灾害问题突出,其中万州至巫山段更是区内地质灾害集中发育区,地质灾害点数量达5 000余处.以"查背景、识灾害、评风险、研预测"为主线,通过2019年项目工作,在区域地质灾害孕灾背景条件认识和机理研究、城镇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等方面取得了新的认识:一是从地质材料特...  相似文献   

15.
地裂灾害的区域稳定动力学探讨——以西安地裂为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工程场地破裂灾害是区域稳定动力学环境下的灾害效应之一,而地裂缝又是工程场地破裂灾害的重要类型,但目前尚无针对性的系统的理论研究。本文以西安地裂为例,尝试对地裂灾害开燕尾服区域稳定动力学探讨,并就西安地裂灾害提出了几点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城镇泥石流严重制约着我国山区的经济建设与发展,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修建了大量的城镇泥石流综合治理工程,然而关于城镇泥石流综合治理工程的效果评估鲜有报道。黑沙河沟历史上泥石流灾害暴发频繁,危害严重,1980年左右在该流域采用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治理方针,取得了显著的防灾减灾效果。本文以黑沙河沟泥石流综合治理工程为例,通过现场调查,遥感解译与模型计算相结合的方法,提出了城镇泥石流治理工程评估模式,并针对黑沙河沟泥石流治理工程评估了其综合治理效果。评估结果表明:第一,经过综合治理后,流域的集水面积从23.7 km2减小至11.4 km2,植被覆盖率较治理前增加了60%,泥石流松散物源量从1.878 3×107m3减小至2.03×106m3;第二,采用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综合治理的方式,有效地控制了黑沙河沟泥石流暴发的频率与规模,泥石流洪峰流量从62 m3/s减小为38.4 m3/s。  相似文献   

17.
工程场地破裂灾害理论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工程场地破裂灾害是区域非稳定动力学环境下的灾害效应之一,但目前对其尚无针对性系统研究,本文探讨了工程场地破裂的涵义,相关课题,研究现状,研究内容,并提出了自己的理论认识和观点,论述了区域非稳定动力学环境下的工场地破裂效应。  相似文献   

18.
银川平原地城镇区域水资源空间分布与城镇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嘉  段汉明 《地下水》2011,33(2):173-175,178
从银川平原城镇区域水资源的分析入手,采用分形理论结合GIS软件空间分析技术,对银川平原水资源的空间分布进行定量化的分析,得出银川平原城镇区域的水资源呈现出集中分布的特征形态.并以此形态特征为基础对其与银川平原城镇的空间的分布的关系进行分析.认为银川平原城镇区域范围内的水资源空间分布以集中性的特点,影响着城镇的工农业生产...  相似文献   

19.
会议时间与地点2011年8月2~6日,西宁会议主题及议题会议主题:地震灾区重建的重大工程地质问题具体议题包括:——地震地质灾害链生规律与灾害控制——地震灾区地质灾害防治——中国西部区域地壳稳定性——西部山区地质灾害成灾机理与城镇减灾对策——黄土高原地质灾害——特殊土工程地质——西部矿产开发与环境灾害——名家有约-工程地质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20.
本画册采用大量典型图片,并结合典型工程实例,系统介绍了三峡库区主要边坡类型与变形破坏模式,边坡防护的主要工程措施,以及边坡防护工程与周边环境相协调的建设成果,展现了三峡移民城镇的新风貌和边坡工程防护的最新成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