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冰上丝绸之路”作为连接亚欧大陆的国际贸易通道,把北极东北航道的经济优势转化为沿线贸易便利化水平增益。基于北极事务参与度和相对于北极东北航道的位置,文章将“冰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划分为东北亚国家、北欧5国、北海周边国家和北极东北航道扩展线沿线国家4类国家主体;综合市场准入、口岸和海关管理、规制环境以及金融和电子商务4个一级指标及其下设的24个二级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贸易便利化评价模型,并测度和分析2014—2018年各国贸易便利化指数。研究结果表明:“冰上丝绸之路”沿线贸易便利化水平在国家主体和一级指标的维度上都存在显著差异,北欧5国和北海周边国家具有稳定且较高水平的贸易便利性,而东北亚国家和其他欧洲国家处于不便利的临界状态;市场准入是“冰上丝绸之路”沿线贸易便利化的薄弱环节,不同类型国家主体的贸易便利化水平主要由规制环境体现。  相似文献   

2.
依托北极东北航道建设“冰上丝绸之路”是中国和俄罗斯未来合作的重中之重,同时符合亚欧大陆经济发展和多方合作的客观要求。“冰上丝绸之路”建设所代表的北极地区开发利用模式立足于现阶段的自然环境条件和世界经济形势,必然对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和区域发展产生影响。文章从“冰上丝绸之路”的概念定位、建设主体和建设环境等方面梳理相关研究成果,具体涉及东北亚国家和北欧国家的战略选择、国际双边合作和多边合作的成功案例、北极航道的通航条件以及中国东北地区的对接路径等,为后续研究和实际建设提供理论铺垫。  相似文献   

3.
为加快对北极航道和北极地区油气资源的开发利用,保障我国油气能源的持续、稳定和安全供给,文章基于"冰上丝绸之路"的提出和建设,分析我国油气能源战略。研究结果表明:"冰上丝绸之路"利用东北航道,从能源储量、能源运输和能源合作3个方面,为我国油气能源提供战略保障;但同时面临北极地区自然条件恶劣、经济基础和配套设施薄弱、生态和环境特殊以及政治利益错综复杂的挑战;未来我国应制定北极战略、拓展科考领域、加强国际合作和强化科技创新,充分发挥"冰上丝绸之路"的作用,保障油气能源供给。  相似文献   

4.
北冰洋冰层融化导致的航线变化将对我国航运及国际海运贸易产生重大影响。我国积极回应俄罗斯“冰上丝绸之路”共建邀约,旨在将北极开发合作与“一带一路”倡议连接,其建设重点是对“冰上丝绸之路”海上运输通道的开发利用。为推进我国对冰上丝绸之路航线的开发利用进程,构建了“冰上丝绸之路”航线开发利用系统,包括以航运为中心的应用子系统、以战略管理为中心的开发子系统、以专家为中心的咨询子系统和以协调为中心的发展子系统。在构建各子系统框架的基础上,提出了“冰上丝绸之路”航线开发利用系统的结构、功能以及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5.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北极海冰快速融化,北极航道的全面开通成为可能。受航道内冰情与气象海洋等综合因素影响,航道航行存在较大风险。本文主要基于北极海冰密集度卫星遥感观测结果,综合风速、温度、能见度与水深等数据信息,利用权重和风险等级划分法建立了无破冰能力船只在北极航道航行风险评估体系,计算得到日平均航道航行风险度。通过与“雪龙”号科考船在西北航道航行线路与航道航行风险度比对,发现“雪龙”号科考船均沿低航行风险度航道航行。研究结果表明:利用北极航道航行风险评估体系计算日平均北极航道航行风险度是可行的,可为极地科考或航道选取提供准确的航行风险评估信息,对积极推进“冰上丝绸之路”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推进,我国沿海城市海洋经济迅速崛起,大连作为“冰上丝绸之路”枢纽城市,应依托其区位优势和丰富的海洋资源,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文章依据大连在“冰上丝绸之路”背景下海洋经济现状、资源要素、成长空间等条件综合分析,从合作互鉴、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长期互惠互利等不同维度,提出 “冰上丝绸之路” 视域下大连海洋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助力大连海洋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带一路"倡议与北极开发对接的合作设想,"冰上丝绸之路"建设不仅有助于北极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促进全球交通贸易格局的均衡,还有助于缓解全球资源需求与供给的矛盾,促进可持续发展,更可以扩大和深化中国对外发展合作,塑造有利的发展环境。从历史经验来看,"冰上丝绸之路"的顺利推进必须以政治共识为前提,以经济效益为可持续的保障。鉴于北极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复杂的政治环境,"冰上丝绸之路"建设面临敏感的政治挑战和较高的经济技术成本,需要广泛的国际共识和技术合作。  相似文献   

8.
近年北极东北和西北航道开通状况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利用微波卫星遥感数据对北极东北航道和西北航道近年来的冰情变化,以及影响航道开通的关键区域和每年的开通状况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并对航道未来的可能冰情状况进行了展望,期望对航道利用者有所帮助。东北航道全线开通期主要集中在8月下旬至10月上旬,开通总天数多在40~50d;西北航道南线开通期主要集中在8月上中旬至10月上旬,开通总天数多在50~60d;西北航道北线开通时间主要集中在9月。东北航道冰情最为复杂的是连接拉普捷夫海和喀拉海的北地群岛区域海冰,也是影响航道开通的关键区。影响西北航道南线开通的关键主要是威廉王岛附近维多利亚海峡、威尔士王子岛东侧的皮尔海峡和北侧巴罗海峡区域的海冰状况;影响北线开通的关键区域是班克斯岛西北部的麦克卢尔海峡和梅尔维尔子爵海峡;东北航道可通航性优于西北航道。虽然气候变化大背景下北极海冰总量减少,但由于海冰流动性增强,局部海冰变化愈发复杂,海冰分布年际差异较大,需要加强北极海冰监测和预报能力,为未来航道利用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北极航道的开通及其与北极资源的紧密结合,使之成为影响全球经济以及贸易格局变动的新因素。当前美国、欧盟、东亚三级经济格局,决定了世界经济以北半球为主导,北极航道可以成为连接世界实力级的潜在战略通道。新兴经济体对能源的需求日益旺盛,北极能源的战略价值逐渐凸显,北极航道将充当国际能源运输新通道。而世界主要贸易国家分布在北美、东北亚和西北欧等北极航道沿岸,北极航道的开通将影响占世界贸易额一半以上地区的贸易。世界经济贸易格局和未来发展趋势预示北极航道将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价值。  相似文献   

10.
撩起“圣杯”的面纱——走近“西北航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北航道”(Northwest Passage)指的是东起戴维斯海峡和巴芬湾,向西穿过加拿大北极群岛水域,到达美国阿拉斯加北面波弗特海,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一条航道。这条航道一直被喻为北冰洋“圣杯”,借喻传说中耶稣最后晚餐所用之杯,以彰显其黄金水道的地位。由于地处北极圈内,特定的地理环境因素使得西北航道在全年大部分时间里处于封冻状态,只有在夏季很短暂的一段时间里可以通行。  相似文献   

11.
北极东北航道海冰变化特征分析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1世纪以来,北极海冰正在发生快速变化,海冰覆盖范围明显减小,厚度显著变薄,在此背景下,东北航道的提前开通成为可能.本文对多年来北极东北航道内的海冰变化特征和近几年东北航道的开通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东北航道在9月份开通的可能性最大,8月份次之,10月份通航的困难较大;历年的航道开通起始时间变化较大,俄罗斯新西伯利亚群岛和北地群岛,与大陆之间的海冰对东北航道的开通起着关键作用.东北航道的海冰年际变化较大,这给未来东北航道使用带来了较大挑战.  相似文献   

12.
Catherine 《海洋世界》2014,(12):22-27
<正>北冰洋有三条航道连接着东方和西方。东北航道的大部分航段位于俄罗斯北部沿海。从摩尔曼斯克出发,航行5620海里可向东穿过巴伦支海、喀拉海、拉普捷夫海、新西伯利亚海和楚科奇海5大海域,达到白令海峡和远东的符拉迪沃斯托克。西北航道大部分航段位于加拿大北极群岛水域,以白令海峡为起点,沿美国阿拉斯加北部海域向东,穿过加拿大北极诸岛,直到戴维斯海峡。北冰洋理论上还有一条穿越北极点航线:从白令海峡出发,不走俄罗斯或北美沿岸,直接穿过北冰洋中心  相似文献   

13.
晓诗 《海洋科学》2001,25(5):41-41
山东半岛占我国大陆海岸线的1/6 ,有3000km黄金海岸线连接黄海、渤海 ,近海海域大于陆地面积。10a前 ,山东省委、省政府提出在建设陆上山东的同时 ,加快建设海上山东 ,以山东半岛经济圈的走出去 ,带动全省经济上台阶。因此 ,“海上山东”作为一项工程实践被提出来 ,但是“海上山东”的涵义、目标、建设动力和基本思路等 ,尚未获得科学的共识。基于此 ,以山东省科学院尤芳湖教授为首席专家完成的山东省软科学招标课题“建设海上山东总体思路及实施方案研究”和“依靠科技进步 ,优化山东海洋产业结构”的成果———《再论海上山东…  相似文献   

14.
作为海洋科技创新代表和未来海洋开发的重要方式,智慧海洋推进了海洋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和传统海洋产业转型,可以从产业角度助推大连海洋中心城市的创建和海洋数字经济的发展。通过分析海洋产业结构、科技创新、海洋开发、新冠肺炎疫情等影响大连海洋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以及“碳达峰碳中和”“冰上丝绸之路”“日本核废水入海”等可能影响智慧海洋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的国家战略和国际事件,建议:多途径推进智慧海洋产业,搭建资金链,形成政府投资、金融融资、社会集资的多元化的投融资途径;扩大供应链,培育海洋信息产业市场;链接数据链,形成以“采集、传输、挖掘、应用、共享”为主线的海洋信息数据链;延伸产业链,打造融合跨界应用的智慧海洋生态圈;打造创新链,围绕产业发展建设海洋科研技术创新体系;提升价值链,延长产业链条等。  相似文献   

15.
第一点建议:重开“丝绸之路”,建设欧亚大陆桥及亚洲一侧的桥头堡——深水大港。丝绸之路在我国古代曾为贯通欧亚的文化交流、繁荣地区经济及睦邻友好立下了大功。今天所谓重开丝绸之路,是使它的历史使命继续扩大,它的物质条件已远非昔日可比。在今天的丝绸之路上不会再是“骆驼驮货,沙漠行舟了”,而是要建设横卧黄河流域的大铁路,在渤海湾建设深水大港。大港将作为亚洲一侧的桥头堡之一,与欧洲的汉堡港、阿姆斯特丹港、鹿特丹港等遥遥相对。欧亚大陆桥继丝绸之路后今天已基本形成了。几条通道开始营运已是几年之内的事,我国已选择了几条通道:(1)以连云港  相似文献   

16.
本文基于WoS和CNKI数据库,通过文献计量方法对2013—2018年中国和国际极地科研情况从发文量、被引量、机构、学科分布、合作关系、来源期刊、高被引论文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并结合中西方传统学科优势和自然地理位置的差异,总结了当前极地领域的研究热点,得出以下结论:(1)“极地冰盖不稳定性和海平面变化”“极地生态系统的敏感性与脆弱性”“北极海-冰-气相互作用及其气候效应”是当前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研究重点;(2)“‘冰上丝绸之路’倡议下的国家战略与合作”等政治环境研究已成为我国特有的极地战略课题。同时,从加大政策支持、构建合作体系和优化战略布局等三个方面提出了启示与建议。  相似文献   

17.
随着北极地区气候变暖的加剧,北极海冰正在急剧消融,海冰的减少增加了北极地区航道的适航性。本文利用遥感数据反演得到的海冰运动产品对北极海冰输出区域以及东北航道以北区域的海冰运动特征进行了量化。结果显示,从北极中央海域向弗拉姆海峡以及格陵兰海流出海冰的南向位移量呈现出显著增长趋势,海冰的平均南向位移量在2007-2014年间达到1511 km,是2007年之前(617 km)的两倍以上,反映了北极穿极流(TDS)强度在不断增强。通过长时间序列分析发现,春季东北航道以北区域的海冰北向漂移速度在喀拉海呈现+0.04 厘米/秒/年的显著增长趋势(P<0.05)。海冰北向漂移对于东北航道的开通具有显著的影响,在拉普捷夫海与喀拉海,海冰北向运动速度与航道适航期的决定系数分别达到0.33(P<0.001)和0.15(P<0.05)。东西伯利亚海、拉普捷夫海以及喀拉海存在冰间湖区域的春季海冰面积变化与航道的适航期密切相关,海冰的北向漂移对拉普捷夫海和喀拉海的海冰面积减少也有显著影响,这说明北向漂移促进了海冰的离岸输送,造成海冰面积减少的同时形成冰间水道或冰间湖促使航道开通。为探究大气环流指数对海冰运动以及东北航道适航期的影响,本文利用大气再分析数据计算了中央北极指数(CAI)和北极大气偶极子异常(DA)指数。相关性分析表明,CAI比DA更能解释东北航道的适航期,而且CAI能够解释北极海冰输出区域海冰南向位移量变化的45%。最近10年,夏季正相位的CAI进一步加强,通过加强海冰离岸输运和冰间湖活动加剧了东北航道区域海冰变薄及其强度变弱,从而促进了东北航道的开通。  相似文献   

18.
曹妃甸建港条件优越,曹妃甸工业区已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天津滨海新区和唐山曹妃甸工业区的开发建设,势必带来京津冀乃至整个环渤海区域发展格局的重大变化。“面向大海有深槽,背靠大陆有浅滩”,曹妃甸的开发对环渤海经济圈的经济发展、产业调整和工业布局、航运中心的确立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曹妃甸是环渤海经济圈起飞的新引擎。  相似文献   

19.
北极东北航道作为"一带一路"重点建设海上合作的三条线路之一,通航的基本条件已经具备。图们江入海口是我国距离东北航道最近的地点,建设图们江入海港口对于我国具有重要的经济带动效应和战略意义。文章梳理了图们江入海港口开发的历史渊源与中国、俄罗斯、朝鲜3国先期合作的共识及相关法规基础,从开发与建设的两环节提出了取得图们江入海权与进行入海港口开发及投资建设的国际法依据。依据国际法提出:着眼于未来的发展,开发与建设图们江入海自由港,进一步提出采取谈判或磋商方式加强合作,争取图们江入海口出海权;按照第四代自由港的模式建设图们江自由港,加强与周边港口的互联互通;以图们江入海港口为枢纽,建立图们江港口型自由贸易区等设想与建议。  相似文献   

20.
河口拦门沙位于河流和海洋的交界,具有弱动力、易沉积、水深浅的环境特征。打通拦门沙,建设深水航道一直是海洋学和工程学的一个难题,目前深水航道工程已经深刻地改变了拦门沙河槽的演化格局。本文根据北槽三期航道工程建设时间节点,收集了 1997 年、2002年、2007 年和 2019 年北槽航道水下地形数据分析工程前后的地形演变特征,并结合航道工程建设、人为疏浚和外部环境变化等因素对北槽地形演变的驱动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深水航道建设后长江口北槽主要出现了“槽冲滩淤”的河槽地形演化特征;空间上,北槽上段主要发生了北侧滩涂淤积,南侧航道侵蚀,而下段主要发生了南侧滩涂淤积,北侧航道侵蚀的演变格局。导堤和丁坝的建设是引起河槽“槽冲滩淤”的主要因素,而科氏力引起的涨、落潮流路变化也增加了河槽上下段的差异演化;深水航道工程建设是引起 1997—2007 年北槽淤积的主要驱动因素,而人为疏浚则是 2007—2019 年北槽侵蚀的主要影响因素;尽管人类活动已经成为北槽河槽演化的主要原因,但周围环境变化如流域来沙减少和海平面上升也加剧了近期的北槽侵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