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海洋尖尾藻的摄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洋尖尾藻(Oxyrrhis marina)是世界广布的一种赤潮原因甲藻。以亚心形扁藻(Platymonas subcordiformis)和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等6种海洋微藻为饵料对海洋尖尾藻的摄食进行了显微观察。结果表明:海洋尖尾藻的摄食方式为滤食,整个摄食过程分为水流形成和胞吞作用两个阶段;水流形成依靠海洋尖尾藻整个细胞围绕饵料藻旋转实现,胞吞器官为纵沟;每个海洋尖尾藻细胞内可同时容纳饵料藻一至数个。此外,分属于不同门类的供试藻均能被海洋尖尾藻摄食。  相似文献   

2.
夜光藻的室内培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夜光藻的室内培养对于研究夜光藻的生理生态特性及其增殖机理是一个关键性的环节。通过试验,发现在实验室条件下以扁藻作为饵料,夜光藻能良好的生长和繁殖,从而为夜光藻的室内培养解决了关键性的饵料问题,实现了国内夜光藻室内的长期培养。  相似文献   

3.
目前,海珍品养殖正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各国海洋生物和水产工作者都十分重视海洋饵料生物的培养研究,海洋单细胞藻类是海产经济动物人工育苗必不可少的基本饵料,除对虾、扇贝、鲍鱼、海参等幼体或终身以单胞藻为饵外,也是许多动性饵料如卤虫、轮虫等的饵料。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为了解决海洋动物幼体的饵料供应,新近又研究、分离、培养了一种耐低温的等鞭金藻8701。这种藻具有耐低温、对敌害生物抵抗能力强,饵料效果好,易于培养等优良特性。该所于1989年3月7日,邀请有关专家进行了现场验收鉴定,专家们认为:经现场镜检鉴定是一种新分离的单胞藻,现场检查在水温11℃不通气条件下生长良好,在6M~3大池接种6天,每毫升密度由47万繁殖到375万,经-5.5℃冰冻,解冻复苏后活动正常,在同样条件下,较其它同类型单胞藻活动力强。经评议认为:这一新分离的藻种和扩大培育,为对虾、扇贝等早期育苗提供了一个耐低温的适宜饵料,对对虾、扇贝培苗工作有很大意义。  相似文献   

4.
8种海洋饵料微藻蛋白质含量及氨基酸组成比例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曹淑莉  向葆卿 《海洋学报》1993,15(4):98-103
本研究是一项继1987和1988年几种海洋微藻饵料价值的生物学试验研究之后的饵料藻生物化学试验研究。采用生化方法分析测定分属硅藻、绿藻和蓝藻的8种海洋饵料微藻蛋白质含量及氨基酸组分。 试验结果表明,钝顶螺旋藻(SPirulina Platensis)蛋白质含量最高,61.20%,盐藻(Dunaliella salina)次之,58.86%;四鞭片藻(Tetraselmis suecica)33.06%;亚心形扁藻(Platymonas subcordiformis)32.16%;三种硅藻蛋白质含量最低,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29.96%,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27.90%,牟氏角毛藻(Chaetoceros muellleri)25.26%。  相似文献   

5.
2.关于饵料问题:除水质外,无疑的饵料将是育苗成败的关键。在国外,应用的饵料种类甚多,育苗水体中的细胞密度也大相径庭。日本多以群落式培养溞状幼虫,其主要饵料种类有包括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菱形藻(Nitzschia.sp.)等在内的7~8种硅藻,其细胞密度为5000~20000个/毫升。美国加尔沃斯敦生物研究所以单种培养方式培养幼虫,使用骨条藻、小环藻(Cyclotella nana)、盐藻、裸甲藻(Gymnodinium splendens)、卵甲藻(Exuriella.sp.等)7种单细胞藻喂养褐对虾、白对虾和桃红对虾获得了成功。骨条  相似文献   

6.
几种微藻对珠母贝面盘幼虫生长和存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不同浓度的湛江等鞭金藻(Isochrysis zhanjiangensis Hu &Liu)、亚心形扁藻[Platymonas subcordiformis(Wille)Hazen]、小球藻(Chlorella sp.)以及这3种微藻以一定的比例混合后(简称混合藻)对珠母贝面盘幼虫生长和存活的影响.结果表明:幼虫对3种微藻都能摄食,但4种饵料相比,以湛江等鞭金藻和混合藻的饵料效果为好,亚心形扁藻在面盘幼虫发育到93μm时可以投喂,小球藻饵料效果较差,不宜单独作为面盘幼虫的饵料;湛江等鞭金藻、亚心形扁藻和混合藻的浓度对面盘幼虫生长和存活都有显著影响,小球藻对其没有显著的影响.湛江等鞭金藻和混合藻适宜的投喂浓度分别为1 000-1 500个/cm^3和1 500-2 000个/cm^3,在适宜浓度下,湛江等鞭金藻组面盘幼虫最大生长速度、存活率和壳初率以及幼虫进入壳初的时间分别为5.663μm/d、69.34%、63.68%、6d,混合藻组为6.28μm/d、69.46%、54.49%、5-6 d.  相似文献   

7.
紫彩血蛤幼虫适宜饵料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贝类人工育苗是解决养殖苗种的重要途径,而选择适宜的幼虫饵料则是育苗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国内外关于双壳类幼虫饵料的研究曾有不少报道[1,2,4,5],但紫彩血蛤(Nuttalliaolivacea)幼虫适宜饵料的研究,尚未见报道。本试验用贝类育苗中常用的6种单胞藻为饵料,单种投喂或混合投喂,就饵料对紫彩血蛤幼虫生长发育、存活率和变态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1 材料和方法1.1 材料1.1.1 饵料种类 小球藻(Chlorellaspp.)。亚心形扁藻(Platymonassubcordiformis)、新月菱形藻(Nitzschiaclosterium)、湛江叉鞭金藻(DicrateriazhanjiangensisHu.Var.sp…  相似文献   

8.
饵料、温度和盐度对两种海洋桡足类摄食与排粪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哲水蚤是中国近海典型的浮游桡足类,猛水蚤是青岛胶州湾和汇泉湾常见底栖桡足类,研究2种海洋桡足类的摄食和排粪规律可为大量培养桡足类提供最佳条件。论文研究了在6种不同饵料(球等鞭金藻、亚心形扁藻、小球藻、绿色巴夫藻、三角褐指藻、小新月菱形藻)的条件下,温度和盐度对中华哲水蚤和猛水蚤摄食和排粪的影响。温度和盐度对2种桡足类摄食和排粪的影响具有种间差异性。中华哲水蚤在15℃的摄食率、滤水率和排粪率高于在20和25℃的摄食率、滤水率和排粪率。在15、20和25℃3个温度范围内,猛水蚤的摄食率、滤水率和排粪率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在20~36盐度范围内,中华哲水蚤的摄食率、滤水率和排粪率随盐度的升高先升高后降低,在盐度为28时达到最大值,猛水蚤的摄食率、滤水率和排粪率随盐度升高而逐渐降低,猛水蚤摄食和排粪的最适盐度为20。温度和盐度实验均表明,在6种饵料中,亚心形扁藻和球等鞭金藻有利于中华哲水蚤的摄食,球等鞭金藻有利于猛水蚤的摄食,而小球藻对2种桡足类的摄食均不利。  相似文献   

9.
张展  孙松  李捷  陶振铖 《海洋与湖沼》2008,39(6):612-618
研究6种饵料微藻:微绿球藻(Nannochloropsis oculata)、小球藻(Chlorella.sp)、球等鞭金藻(Isochrysis galbana)、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亚心形扁藻(Platymonas subordi-formis)、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对双刺纺锤水蚤(Acartia bifilosa)雌体繁殖的影响,以探索适合培养双刺纺锤水蚤的藻类。应用解剖镜下计数方法对雌体存活率、产卵率、孵化率、排粪率几个指标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微绿球藻、小球藻和球等鞭金藻明显不适于用作雌体饵料;中肋骨条藻组产卵率最高,亚心形扁藻和三角褐指藻组的产卵率没有显著差异;亚心形扁藻组的排粪率明显低于中肋骨条藻和三角褐指藻组;摄食三角褐指藻的雌体所产的卵其平均孵化率要显著低于亚心形扁藻和中肋骨条藻;亚心形扁藻组雌体的产卵率尽管较中肋骨条藻组低,但却保持最高的雌体存活率,而且排粪率也要比中肋骨条藻低得多。综合比较得出结论:6种饵料微藻中,亚心形扁藻和中肋骨条藻是两种最适宜培养双刺纺锤水蚤雌体的优良饵料,二者混合使用效果会更好。  相似文献   

10.
用塑料薄膜袋进行一级藻种培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主要介绍用塑料薄膜袋代替1—2×1O~4mL细口瓶来进行饵料一级藻种培养,此法保证了扇贝育苗所需大量饵料的优质藻种,简单易行。 Ⅰ.材料与方法 Ⅰ.1.制袋的材料和方法 采用直径30cm,长度120cm的聚乙烯透明  相似文献   

11.
用包埋脱水法冰冻保存海洋饵料金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包埋脱水法冰冻保存绿色巴夫藻(Pavlova uiridis)、湛江等鞭金藻(Isochrysis zhanjiangensis)和球等鞭金藻(Isochrysis galbana 3011)等三种海洋饵料金藻,探讨了脱水速率、胶球含水量以及化冻后恢复方法对冰冻保存存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三种藻都在-0.9%含水量/h的平均脱水速率下获得最高存活率:各种藻在冰冻前的胶球最佳含水量不同,绿色巴夫藻为35%,湛江等鞭金藻和球等鞭金藻都为30%。化冻后,含绿色巴夫藻的胶球在培养基中22℃暗放置48h存活率最高;另两种藻在相对湿度为75%的气相中22℃暗放置12h存活率最高。在本实验条件下,绿色巴夫藻、湛江等鞭金藻和球等鞭金藻的冰冻保存的存活率可分别达到74%、15%和17%。  相似文献   

12.
密鳞牡蛎的人工繁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密鳞牡蛎(Ostrea denselamellosa)的亲体培育和苗种培育技术;研究盐度、温度、密度和饵料等因子对浮游幼虫生长及存活的影响,首次建立密鳞牡蛎的人工繁育技术。结果表明,排出体外的D形幼体在水温23~25℃,经约28 d出现眼点,进入附着变态阶段;幼虫培育的最佳盐度为30;在24~32℃,幼虫生长速度与温度呈正比,成活率与温度成反比;在培育密度为1,2,3和4/mL 4组中,1/mL组生长最快,但各组间存活率无显著差异;湛江等鞭金藻,50%湛江等鞭金藻+50%扁藻,50%湛江等鞭金藻+50%小球藻和小球藻4种饵料投喂组中,50%湛江等鞭金藻+50%扁藻组的生长显著高于其他组;不同附着基的附苗率依次为:扇贝壳>波纹板>筛绢>网片>聚乙烯薄膜。  相似文献   

13.
两种海洋单胞藻浓缩与保存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研究了小球藻和球等鞭金藻分别用明矾和石灰水浓缩以及两种藻的浓缩液在常温(20 ±1℃)、低温(0—4℃)﹑冷冻(-30±1℃)三种温度条件下保存的结果,并对浓缩保存前后藻液的饵料效果进行了对比试验。 结果表明:(1)小球藻的浓缩以80±5ppm的明矾液及4%的石灰水效果最好;(2)球等鞭金藻的浓缩以100±10ppm的明矾液及6%的石灰水效果最好; (3)保存方法以加入保护剂甘油并置于-30℃ 冰箱中效果最好,小球藻和球等鞭金藻的存活率分别为95%和93%;(4)低温保存前后藻的脂肪酸分析结果表明高度不饱和脂肪酸(HUFA)的含量变化不明显;(5)用浓缩保存藻投喂中国对虾和轮虫的效果与普通藻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4.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几种饵料微藻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研究三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4种饵料微藻的生长、叶绿素含量、细胞大小、干重及氨基酸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丰产素,2,4—D对叉鞭金藻,青岛大扁藻有显著的促进生长作用,尤其是在低温下也能有效地促进其生长,并能保持其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15.
通过单因子实验,研究了短角异剑水蚤(Apocyclops royi)在不同温度、光照、pH 值、饵料密度以及单性条件下对盐生杜氏藻的滤水率(F)和滤食率(G),及其对3种常见饵料微藻(盐生杜氏藻、球等边金藻和海水小球藻)摄食的选择性,旨在为该物种的人工高效可控培养提供实验和技术基础.结果表明,实验温度范围内(20,25和30℃),短角异剑水蚤对盐生杜氏藻的滤水率和滤食率差异不显著,其中25℃时 F和 G 较高,分别为(0.049±0.014)mL/(个?h)和(1.393±0.369)×104个/(个?h);滤水率和滤食率随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升高,光照强度为9800 lx 时 F 和 G 最高,分别为(0.053±0.012)mL/(个?h)和(1.295±0.303)×104个/(个?h); pH 值为9.0时,滤水率和滤食率显著高于其他实验组(7.0、8.0、10.0);滤水率随饵料密度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滤食率随饵料密度的增大而升高;滤水率和滤食率存在性别差异,雌性的 F 和 G 均比雄性约高16%.实验的3种微藻中,球等鞭金藻的选择性指数最高.  相似文献   

16.
饵料浓度、温度对缢蛏能量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为实验对象,使用实验室静水法,研究其在不同饵料浓度、温度梯度下的代谢情况,测定其摄食、呼吸、排粪、排泄等生理参数,并根据能量平衡原理估算了缢蛏的能量收支情况。结果表明:(1)缢蛏的摄食能、呼吸能、排泄能随饵料浓度的上升而增加;随着温度的变化,其摄食能呈峰值性改变,呼吸能和排泄能有缓慢增长趋势;(2)缢蛏从球等鞭金藻(Isochrysis sphaeric)中摄取的有机碳源主要通过呼吸代谢消耗,以粪便的形式排出,少部分随排泄代谢产物流出,余下的碳主要用作贝类自身的生长;(3)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饵料浓度和温度均显著影响缢蛏的摄食率和耗氧率(P<0.05),温度为23℃时,缢蛏的摄食率和耗氧率在饵料浓度为3.0×105 cells/mL时达到最高;饵料浓度为3.0×105 cells/mL时,缢蛏的摄食率在23℃时达到最大值,而耗氧率和排氨率在31℃时达到最高。  相似文献   

17.
中华植生藻某些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华植生藻(Richelia sinica HB 58)是最近分离培养的一个固氮蓝藻新种。该藻能在水生111(HB111)无氮培养基中,在130μE/(m~2·s)下于4—8h内呈指数生长。在指数生长期间,当温度分别采用29℃,35℃和38℃培养时,生长速率均随温度增高而加快,以38℃时为最快;增代时间随温度增高而缩短,在38℃时10.5h为一代。用80%丙酮提取色素,其叶绿素a含量为5.14—6.55 mg/g干重。与固氮鱼腥藻(Anabaena azotica HB686)和稻田鱼腥藻(A. oryzae HB 13)相比,它们的色素吸收峰有一定差别;用0.00lmo1/L磷酸缓冲液提取色素,与固氮鱼腥藻吸收峰相似。藻胆蛋白含量因培养条件或藻生长状况差别变动较大,藻蓝蛋白含量在32.00—134.00 mg/g干重之间;别藻蓝蛋白含量在15.00—52.00mg/g干重之间。不同条件下多次培养,均未发现C-藻红蛋白吸收峰,可能不具C-藻红蛋白或含量甚微。该藻蛋白质含量为59.44%(干重),与螺旋藻(Spirulina)和鱼粉相近,高于鱼腥藻(Anabaena)、栅藻(Scenedesmus)、小球藻(Chlorella)和盐藻(Dunaliella)。有可能代替鱼粉作为家畜、家禽的饲料和水产品饵料的精料或添加成分使用,是一种有应用前景的藻类。  相似文献   

18.
微型浮游动物在抑食金球藻(Aureococcus anophagefferens)引发褐潮时表现的摄食压力可潜在控制褐潮的爆发和消亡。本研究就三种海洋常见原生动物——海洋尖尾藻(Oxyrrhis marina)、海洋尾丝虫(Uronema marinum)和扇形游仆虫(Euplotes vannus)——对单种饵料及混合饵料中抑食金球藻中国株的摄食进行了研究。单种抑食金球藻指数期细胞喂食的三种原生动物的生长率和摄食率呈现米氏方程变化趋势。比较三种原生动物摄食抑食金球藻的最大摄食率, 发现其随动物粒径的增大而增大, 但仅为摄食球等鞭金藻(Isochrysis galbana)的30%~59%。海洋尖尾藻和海洋尾丝虫的最大生长率(μmax)与饵料种类无关, 扇形游仆虫摄食抑食金球藻时的μmax值小于摄食球等鞭金藻的个体。海洋尖尾藻、海洋尾丝虫和扇形游仆虫摄食抑食金球藻时的毛生长率(gross growth efficiency, GGE)分别为65.8%、35.2%和49.1%。三种原生动物摄食抑食金球藻指数期细胞和球等鞭金藻以不同比例混合的饵料时表现出对抑食金球藻的选择倾向; 在含有抑食金球藻稳定期细胞的混合饵料喂食的情况下, 三种原生动物避食抑食金球藻或不表现明显摄食倾向性。抑食金球藻释放胞外聚合物(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 EPS)的测定结果显示, 细胞从指数期生长至稳定期释放出的EPS的水平显著上升(P<0.05), 可能与原生动物对不同生长期藻细胞具有不同选择偏好有关。  相似文献   

19.
分别用亚心形扁藻Platymonas subcordiformis、球等鞭金藻Isochrysisgalbans、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spp.、新月菱形藻Nitzschiaclosterium、赤潮异弯藻Heterosigmaakashiwo为饵料,研究安氏伪镖水蚤Pseudodiaptomusannandalei(Sewell,1919)的产幼量,在产幼期间,日平均产幼量分别为14.5、15.0、10.1、9.2和9.9个·d-1,平均持续产幼天数分别为12.0、9.0、12.6、7.7和3.1d。以日平均产幼数和持续产幼天数的乘积作为综合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亚心形扁藻综合指标值最大,但与亚历山大藻和球等鞭金藻之间无显著差异,亚心形扁藻和球等鞭金藻的差异显著高于赤潮异弯藻和新月菱形藻。赤潮异弯藻和新月菱形藻之间无显著差异。对安氏伪镖水蚤的日平均产幼量和平均持续产幼天数进行回归分析,得出一直线回归方程y=8.357 0.385x(p<0.0030),日平均产幼量和平均持续产幼天数有显著的正相关,表明优良的饵料不仅能提高安氏伪镖水蚤的日平均产幼量,而且能延长产幼期,说明饵料质量可显著地影响安氏伪镖水蚤的生殖力。  相似文献   

20.
微型藻类的营养价值,对于确定其是否适合作为双壳类动物幼虫和稚贝发育的鲜饵料是很重要的依据。日本学者对适合作为太平洋牡蛎(Crassostrea gigas)幼虫鲜饵料的四种藻类:角刺藻(Chaetoceros gracilis)、角刺藻(C. calcitrans)、陆兹尔巴夫藻(Pavlova lutheri)和海水小球藻(Nannochloropsis oculata)进行了探讨和比较。 用上述四种藻类分别投喂太平洋牡蛎幼虫21天后发现:角刺藻(C. gracilis)、角刺藻(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