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强震群体活动转移特征及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立人 《地震》1993,(1):21-25
对中国大陆及邻区的5个强震区的强震群体进行了划分及t检验。 近80年来,由喜马拉雅板缘碰撞带向我国大陆板内强震区强震群体活动呈现时空的有序迁移。这种迁移特征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幕式碰撞有关,由此产生的向板内的能量和物质的输入是强震群体迁移有序性的根源。据此,对我国大陆今后10年的地震大形势做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2.
正中国大陆的强震活动与印度板块、太平洋板块、菲律宾板块和欧亚大陆相互作用的构造背景密切相关。在这样的构造背景下,板块相互作用边界的动力学变化对中国大陆内部强震的时空分布同样有重要影响。历史上,1900年以来喜马拉雅造山带发生8级以上地震4次,这些大地震对板块边界动力学变化具有重要贡献,对中国大陆西部地震活动影响显著。以最  相似文献   

3.
安达曼弧段强震与中国大陆西部强震相关性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析了安达曼弧段强震与中国大陆西部强震的活动特征,从强震的空间分布格局、板块边界动力学数值模拟、数理统计等方面讨论了两区强震活动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两区强震活动存在较强的相关性,近期安达曼弧段强震活跃态势将会对大陆西部未来1年及稍长时段的强震活动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2001年以来全球8级地震呈现新的活跃态势, 7.5级以上强震在空间上呈优势分布, 强震相对集中在西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 印度—澳大利亚板块的汇聚边界带上尤为突出。 2009年全球发生20次7级以上强震, 其中有15次发生在印度—澳大利亚板块, 近期仍具有延续全球强震活动优势空间分布。 本文在以往关于印度—澳大利亚板块运动方式以及相关地震活动研究基础上, 将印度—澳大利亚板块分为印度亚板块和澳大利亚板块, 依据强震应变释放资料分析中国大陆西部、 印度板块边界和澳大利亚板块边界之间强震活动可能的相关性。 结果表明, 中国大陆西部地区与印度板块边界的强震活动有较好的相关性, 印度板块边界与澳大利亚板块边界活动也有一定的相关性。 1914—1993年时段的中国大陆西部地区5个完整强震释放时段与印度板块地震活动表现出很强的相关性, 且中国大陆西部地区强震活动相对印度板块边界地区滞后0~5年, 这对于中国大陆地区强震趋势跟踪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5.
分析中国大陆与周边板块边界、尤其是西部地震“大三角”地区强震活动的关系认为,中国大陆与周边板块边界带的强震活动之间存在互动关系,而不完全是后者对前者的触发作用。进而根据中国大陆地震构造环境、大尺度地壳运动变形动态与强震活动状况,研究和探讨了这种“互动关系”可能的构造动力机理和我国大陆未来地震活动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从板块碰撞看新疆地震活动的迁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引言众所周知,新疆地处欧亚板块腹地,是我国主要的内陆地震活动区。一般认为其强震的活动主要受印度洋板块向北东推挤作用的影响。这种作用通过板块的边缘地区,即喜马拉雅弧区传递到新疆南部的帕米尔—西昆仑区,然后逐渐向北传递。传递过程中可能引起  相似文献   

7.
青藏亚板块强震时空演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立德  付虹  邬成栋 《地震研究》2007,30(2):105-112
以中国大陆及邻区的亚板块分区为基础,研究了1900~2005年间青藏亚板块区内7级强震活动的时空演化特征。结果表明:在时间序列上,7级强震活动可划分为5个活跃期和4个平静期。活跃期持续时间平均为(12±3)年,7级强震的平均频度为8.5次,80%的活跃期最大地震震级达8级以上;平静期持续时间平均为7年,前3个平静期较短,仅4~7年。在空间演化特征上,活跃期内存在A、B两类平静区。此外,在35°N纬线附近存在东西响应迁移区,26°N纬线以南的云南地区有7级强震由南向北迁移轮回的现象。沿东西和南北方向,将研究区分为东、中、西三部分和北、中、南三段进行研究,发现主体活动区的地震活动存在由东部→西部→中部→东部,以及由北段→中段→南段→北段的迁移轮回现象。根据上述特征,对青藏亚板块下一活跃期可能的开始时间、主体活动区及强震发生的地点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8.
青藏高原是当今地球上海拔最高、规模最大、时代最为年青的地域.在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三大板块错综复杂的远程和近程俯冲、消减、碰撞、挤压与多元力系作用下,使青藏高原成为一盘破碎块体的镶嵌.两个大陆板块的陆 陆碰撞,于55-50 Ma首先在西部弧顶强力碰撞和持续的挤压,东部弧顶相续相衔,最后两板块相连,导致了喜马拉雅弧形山系的形成与崛起.地壳以平均约50mm·a^-1的速率向北推进,使地壳缩短约2000~2500km,增厚达70±5km.  相似文献   

9.
主要分析中国大陆与周边板块边界,尤其是西部"大三角"地区强震活动特点及其相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西部"大三角"内与中国大陆的强震活动之间存在相互关系,同时具有持续稳定的关系,并对这种"互动关系"的可能机制和我国大陆未来地震活动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云南强震活动的多层次动力源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对云南地区多层次动力过程作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若以两大板块之间在边界上的相互作用为最高层次的动力作用,云南地区现代构造运动至少包括三个层次的动力作用过程:(1)印度板块和亚欧板块两大地壳板块在喜马拉雅碰撞带东部弧顶和东翼相互作用产生的边界动力源对云南地区产生的直接影响和间接作用;还有菲律宾海板块对亚欧板块的北西西向的推挤,通过华南地区对云南东部的间接作用,构成了云南地区现代构造运动第一层次动力作用;(2)以康滇菱形断块为主体,包括川青断块、滇西南断块带等板内断块的整体向南南东—南东方向的相对移动产生的动力作用,是第二层次的动力作用;(3)由于板内断块边界断裂运动速率的差异,主要是水平滑动速率差异造成的板内断块内部次级断块移动产生的动力作用,是第三层次的动力作用。对印度板块和亚欧板块两大地壳板块碰撞挤压带东部弧顶和东翼相互作用产生的边界动力源与云南及邻区构造运动、构造应力场分布格局和强震活动关系作了分析研究,认为云南及邻区多层次动力作用过程,是强震活动时空分布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利用NGDC-720全球卫星岩石圈磁场模型给出的球谐系数,计算得到中国及邻区的岩石圈磁场分布;并与该地区活动块体及近10年(2003-2012年)MS 5.0以上地震活动性进行对比,发现岩石圈磁场同活动块体分布及地震活动性存在较为密切的对应关系。该相关性有望在未来地震研究和监测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2.
以古地震、历史地震和现代地震作为时间域,以华北地区、山西地震带、河北平原地震带和郯庐地震带为单元,分析和研究了华北地区大地震复发周期和迁移特征。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华北地区地震活动的动力学问题、块体框动、地震迁移和地震活动趋势。  相似文献   

13.
Based on the study of activity of earthquakes with M**********>7.0 in mainland China,we have found a dynamic pattern,i.e.,the cyclic characteristics in time and migration from one seismic zone to another in space.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physical mechanism of this pattern,we use a nonlinear dynamic model to simulate the seismic activity in fault zones under a unified tectonic stress field.The basic elements in our model consist of a Maxwell body and a rigid sliding block.Basic elements in a column represent a fault,and coupling elements connecting different columns simulate the interaction among faults and fault segments.The results provide insights to the cyclic activity of strong earthquakes and to the feature of mutual influence between strong earthquakes in groups in the climax of seismic activity.  相似文献   

14.
结合华北地区MS≥6级地震活动的韵律特征进行了地震幕的划分,并统计分析了华北地区(33°~43°N,108°~125°E)1980年以来出现ML4级地震平静与中等地震的对应情况,主要结论如下:(1)华北地区目前处于第五地震活跃幕的相对平静时段,目前6级地震已经平静16年多,随时可能进入新的地震活动幕;(2)ML4级地震平静对中强地震的前兆意义与当前地震活动所处地震幕的不同阶段有关,在1980—2000年ML4级地震平静与M5级及以上地震有较好的对应关系;2000年之后ML4级地震平静与ML5.2级及以上地震对应关系较好;(3)2013年11月23日山东莱州ML5.0级地震打破华北地区ML4级地震平静189天,虽然在预报期限内没有ML5.2级以上地震,但是2014年4月1日发生黄海ML5.1级地震,鉴于目前震群活跃,仍要警惕华北地区出现更大地震的危险。  相似文献   

15.
高阶方程偏移的分裂算法   总被引:23,自引:6,他引:2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于用高阶偏微分方程进行地震偏移,本文提出一种分裂算法。有限差分法目前只能解波动方程的二阶和三阶的近似方程的偏移问题,更高阶的近似方程还没有一种有效的解法。利用高阶方程进行偏移会提高偏移的精度和效果。本文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所进行的探索。 本文阐述了分裂算法的原理,并给出了应用该算法解决偏移问题的实例。  相似文献   

16.
日月引潮力与华北地区的地震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分析讨论了日月引潮力变化与1900-1992年间发生在中国华北地区的29次Ms>5.5的地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这些地震的发生时间与日月在震源区形成的引潮力南北方向的水平分量的变化存在高相关性,日月引潮力分量的变化对这些地震的发生可能有一定的诱发作用。  相似文献   

17.
苏门答腊--蒙古(1935~1957)地震大迁移的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分析2004年12月26日苏门答腊Ms8.9大地震对大陆地震形势的影响,本文介绍了1935~1957年苏门答腊-蒙古地震大迁移事件,时间持续22年,长度4600km,迁移速度205km/a。迁移以1935年12月28日苏门答腊Ms7.7地震为起点,从印度-澳大利亚板块与欧亚板块南部边界俯冲事件开始,向北经安达曼海沟到达缅甸弧和喜马拉雅弧东端后,进入中国大陆,沿着中蒙大陆中轴地震带直抵蒙古。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2012年9月7日云南省昭通市彝良县洛泽河一带5.7、5.6级地震前地震活动和前兆异常及地震活动特征、流体和形变动态变化和预测指标分析发现:地震前4级地震活动水平增强、出现小震活动空区;前兆异常开始于震前1年左右;短期异常有由外围向震中迁移的现象;临震异常出现的时间较为集中,在震前一周内。对该地区5.0级以上强震的预报和研究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碳酸盐岩溶洞成像要素分析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碳酸盐岩油气藏储集空间以裂缝和溶洞为主,在地震剖面上主要表现为"串珠状"。为了研究溶洞成像规律,本文通过大量的数值模拟,分析溶洞的成像分辨率,探讨溶洞成像与上覆地层、信噪比(SNR)、覆盖次数、偏移速度和偏移方法之间的定量关系。研究认为:①无论是溶洞的纵向分辨率还是横向分辨率,均满足1/4波长调谐规律,可以将薄层机理转用至溶洞分辨率解释;②溶洞的存在会对上覆地层产生下拉效应,使溶洞在地震剖面上呈塌陷等"非串珠状"特征;③高覆盖和小道距(面元)可提高串珠能量,压制偏移附带的背景噪声;④叠前偏移能改善资料的SNR,提高成像精度,特别是低SNR资料;⑤偏移速度偏小,串珠边缘下拉,反之会上翘,速度偏大带来的成像质量变差的程度要大于速度偏小;⑥不同偏移方法对缝洞成像效果存在差异,对于低SNR资料,溶洞成像拟选取频率域或频波域方法。  相似文献   

20.
根据前人和作者最新深部地球物理探测研究成果,完成了中国东部大陆(105°E以东)1°×1°壳-幔结构比值R(R=C/L,C为地壳厚度,L为岩石层厚度)分布图的编绘.研究了R值分布与东部大陆岩石层分块、大地构造形态特征;R值分布与东部大陆地震活动的非均匀性特征;R值分布的动力学内涵.结果表明:1.R值等值线特征反映了岩石层块体划分、大地构造形态,R值特征与岩石层块体划分、大地构造形态有其深部成因上的联系;2.高R值区对应地震高活动区,因而R值可作为地震区划、地震危险性评定的定量指标,R值是地震活动的动力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