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牛文鹏  高俊  郝名利  杨敏  吴丹 《地下水》2022,(5):250-253
以广佛环线西环段城轨线路工程为例,针对施工过程中存在的可能降低植被覆盖率,破坏原有生态防护体系等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隐患问题。基于对该工程区水土流失现状及危害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工程建设过程中的水土流失情况进行分析预测,提出具体水土保持防治措施。结果表明:工程建设时段内预测可能产生的土壤流失总量为31 428 t,其中施工期29 507 t,自然恢复期1 921 t,施工期是产生水土流失的主要时段,桥涵及站场工程区是工程建设中的水土流失防治重点。为将工程建设期间水土流失降到最低,应分区采取防治措施,将主体工程区划分为8个一级水土流失防治分区,针对分区实际采取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及临时防护措施相结合防治对策。从同步布设的20个水土保持监测点监测结果看,工程建设区内各项防治指标均可达到或超过方案确定的目标值,防治措施实施后具有显著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2.
马文龙 《地下水》2020,(5):258-259
为改善延安宝塔区川口河河道水生态较差的现状,实施延河综合治理项目—宝塔区川口河河道生态治理工程极为迫切。本文通过对该工程建设中造成的主要水土流失问题进行分析,并根据工程建设对该区域水土流失影响特点及主体工程布局等,将工程水土流失防治区划分为主体防治区、临时工程防治区和施工生产生活区,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具体分区防治措施,将工程建设对当地水土流失的影响降到最低,通过河道治理工程以达到治理河段畅洪、岸绿、水清、景美的治理目标。  相似文献   

3.
江西是地质灾害多发、易发区,具有地质灾害种类多、分布广、危害大的特点。通过对其地质构造和资料的综合分析,认为地质灾害是人为因素与地质环境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乱砍乱伐、工程建设等人为因素是加速加重地质灾害发生的主因。从生态环境保护教育、生态与地质环境保护措施、生态农业、生态恢复、生态系统管理等方面论述了江西省地质灾害防治的生态对策。  相似文献   

4.
赵玉红 《地下水》2012,(2):153-154
水土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平凉市所辖地域地处陇西与陇东黄土高原区,境内水土流失的现象非常严重,类型多样。本文对该地域的水土流失现象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水土流失防治中存在的问题及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以期为改善水土流失的状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新乡市是地质灾害易发区,主要发育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等地质灾害。笔者在新乡市地质灾害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地质灾害的分布特点和成因,并对全市的地质灾害防治提出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江西省德兴市铜矿尾矿库建设项目为例,在结合该区地质环境条件进行评估,分析预测了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类型,并评估了其危险性大小。结果表明: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现状地质灾害中等-强发育,危害程度小,综合评估为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区,建设用地适宜性为基本适宜;根据本工程生产过程中可能引发和遭受的地质灾害危险性大小,评估区划分为次重点防治区。综合考虑本项目建设引发和可能遭受的各种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技术难度不大,投入适当的工程处理可予消除。  相似文献   

7.
甘肃省的自然地理、地质构造、气候条件、地形地貌等非常复杂,地质灾害非常严重,具有灾害种类多,分布范围广的特点,是我国地质灾害严重的地区之一。各种地质灾害的发生与汛期的关系密切,给百姓造成了很大的危害,其影响是巨大的。本文对甘肃省主要城市的地质灾害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有探讨性的提出了防治措施,目的旨在对城市的防灾减灾和经济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荷叶矿区经部分开采后水文地质条件中等偏复杂,主要水害是地表水渗漏、相邻矿井突水相互影响、煤层下部壶天群及栖霞组灰岩溶洞突水、老窑突水及断层导水.根据不同水害特征,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水措施,对该矿区各矿井防治水工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9.
通过现场勘查、调查,发现他拉河泥石流的发生主要受该区地形条件、物源条件和水源条件的影响。在深入分析该泥石流运动的基本特征值及其危害的基础上,提出拦挡、排导和植物措施相结合的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介绍了刁江流域石漠化现状,总结了石漠化的分布特点,指出治理石漠化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刁江流域的特点,提出了刁江流域石漠化防治的三大措施,为石漠化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姬道新  杨涛  安黎明  罗雪贵 《地下水》2009,31(3):120-123
濮阳市清丰县马庄桥镇前游子庄村在雨季特别是暴雨期间陆续发生规模不等的地面塌陷地质灾害,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的威胁.在通过对地面塌陷地质灾害的地表特征、积水环境及其时空变化特征、地球物理特征和岩土体特征的分析,对地面塌陷的形成原因和形成机制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2.
结合广西灌阳县某石英矿山实例,通过野外调查区域内各类地质灾害,查明现状地质灾害发育特征,评估采矿活动引发、加剧以及矿山自身可能遭受已存在地质灾害的影响,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和建议.结果 表明:现状地质灾害主要为不稳定斜坡和危岩,影响程度较严重;预测采矿活动可能引发和加剧的地质灾害类型为崩塌、滑坡、泥石流、采空区地面塌陷(...  相似文献   

13.
郭丽  王延荣 《地下水》2021,(3):163-165
研究区位于天山北麓大起伏中高山区.在对研究区崩塌地质灾害孕灾条件分析的基础上,对研究区泥石流发育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防治措施建议.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发育有2处泥石流地质灾害;葫芦沟泥石流沟划分为形成区和流通-堆积区两个区域;琼阔尔尕沟泥石流沟划分为形成-流通区和堆积区两个区域;可以采取"搬迁方案+预防方案+工程...  相似文献   

14.
《四川地质学报》2022,(4):626-632
结合广西灌阳县某石英矿山实例,通过野外调查区域内各类地质灾害,查明现状地质灾害发育特征,评估采矿活动引发、加剧以及矿山自身可能遭受已存在地质灾害的影响,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和建议。结果表明:现状地质灾害主要为不稳定斜坡和危岩,影响程度较严重;预测采矿活动可能引发和加剧的地质灾害类型为崩塌、滑坡、泥石流、采空区地面塌陷(沉陷)和矿坑突水等,影响程度严重。针对以上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提出了注浆加固、截水防渗、生物消能、地面变形监测、及详细的水文地质勘探等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5.
干河沟为一老泥石流沟,曾于1996年8月暴发较大规模泥石流冲毁沟口红灯桥及木材厂。"5.12"地震后流域内新增大量松散物源,以崩滑体为主,主要集中于3~#沟,物源丰富,动储量约26×10~4m^3。该沟泥石流一次冲出固体物质量较大,大于2万m^2,规模大型。结合该沟泥石流的发育特征,提出了相关的防治措施及建议。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广西全州县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中心项目地段地质灾害发育状况,结合该建设项目的地质环境条件、工程概况及规划设计方案等的分析预测,评估地质灾害对建设项目的影响,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防渗排泄、挡土墙、灌浆加固以及对拟建建筑地基采取换填法处理等一系列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分析总结苍岭隧道岩爆特征的基础上,阐述了岩爆特征与隧道内各影响因素之间的相关性。分析认为,隧道内岩性与应力条件对岩爆发生的影响作用最大,隧道中部区段埋深较大处均产生了中等岩爆;异形或加宽断面及围岩干燥地段较一般断面及地下水发育处更易产生岩爆,且岩爆发生具有一定的时间性及空间性;岩爆机制主要为压致拉裂破坏及压致剪切型破坏。采取了针对性的防治措施,重点通过隧道掘进过程中改善围岩的物性条件及采用合理的初期支护措施来有效防治岩爆的发生与发展,同时利用掌握的岩爆规律,对于尚未贯通的右洞开挖起到指导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四川地质学报》2022,(3):471-474
沃绰沟泥石流沟为九龙河左岸的一条支沟,位于四川省九龙县乃渠乡水打坝村沃绰沟组,流域面积7.29km2,主沟沟长4.51km,纵坡降416.9‰。。2011年9月26日九龙县沃绰沟暴发了泥石流,毁坏耕地,直接威胁13户60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在工程地质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泥石流的基本特征,并计算了单沟泥石流危险度,对泥石流危险性进行了分析评价,该沟属于中度危险的泥石流沟。结合沃绰沟泥石流的发育特征,提出了防治方案。  相似文献   

19.
朱小宁 《中国煤田地质》2002,14(1):48-49,54
根据生产实践总结,对窑街三矿矿井危害最大的是位于煤二层上部的第四系砾石层潜水,其次是烧变岩孔隙水与地表塌陷区积水,经多年水文地质资料分析,认为砾石层与地表水大通河水力联系密切,如采用帷幕注浆,打放水孔或泄水巷都不会取得好的效果,切断大通河与砾石层的水力联系,是根治砾石层最有效的方法,故要在充分研究大通河补给范围的情况下有目的地修筑拦河提与地下挡水墙,烧变岩孔隙水已利用打泄水巷,放水孔的方式排完,目前主要是严防地表水重新灌入,对塌陷区复垦,修筑防洪渠是防止大气降水进入塌陷区及防止地表水溃入矿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韩彦霞 《地下水》2012,(2):82-84
河北省沧州市多年来由于严重超采深层地下水,形成水位降落漏斗,中心埋深已近100 m,造成地面发生沉降。地面沉降于1970年开始出现,当时沉降量只有9 mm,但到2001年底,沉降中心累计已沉降到2 236mm。地面沉降导致城市内涝积水、危害水利防洪工程、埙坏建筑物、管道变形断裂、发生地裂缝、风暴潮危害进一步加重、浅层地下水位抬高引起环境恶化等问题。对地面沉降应采取积极、行之有效、经济上合理、技术上可行的防治措施,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美好的家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